予桑叶菀暗东冈,山下乱石如群羊。
旧沙渐高行路断,马蹄踏散飞星光。
予桑叶菀暗东冈,山下乱石如群羊。
旧沙渐高行路断,马蹄踏散飞星光。
李复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 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一城秋雨豆花凉¹,闲倚(yǐ)平山²望。不似年时³(jiàn)湖上,锦云香,采莲不语荷花荡。西风雁(yàn)行,清溪渔唱,吹入沧(cāng)
译文:满城萧萧的秋雨一朵朵豆花瑟瑟清凉,闲倚平山堂上把远山眺望,眼前景象已不像当年鉴湖风光,那时候荷花鲜艳如云锦,香飘云空,采莲姑娘欢歌笑语荡漾在荷塘。看眼前,阵阵西风大雁南飞,清溪上渔歌传唱,恨不得早日荡游沧浪。
注释:小桃红:越调曲牌名,多用来抒情写意。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鉴湖:即镜湖,在今浙江绍兴西南。¹秋雨豆花凉:指豆花雨,俗以农历八月雨为豆花雨。²平山:平山堂,在今江苏扬州西北瘦西湖北蜀冈上。³年时:从前。⁴锦云:如锦的彩云,比喻缤纷的荷花。⁵吹:传。⁶恨:遗憾。⁷沧浪:此谓深绿色的湖水。

  前二句点明此曲创作时令、地点。豆荚本已藤萎叶枯,委地零落,幸得秋时之雨滋润,故得重绽新花。“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闲。”两句写景,苍茫寥廓而凄凉,“平山”两字确定写作的地点是扬州,时间是秋末豆子开花的季节,而满天秋雨增加了迷茫的色彩。一个“闲”字,写出了当时之倚态,“望”字点出诗不之身在高处。诗不的心境在一倚一望当中自然流露了出来。读者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凭依在平山堂的栏杆上那满面愁苦惶惑的表情。

  三、四、五句,从写眼前之景转到对已逝岁月的回忆。“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不晤荷花荡。”镜头一转,作者的思绪飘回到遥远的当年和遥远的绍兴鉴湖。时空转换到那段快乐的生活情境上。湖面上有花团锦簇、翠叶送爽、红花飘香,仙境一般的画面。几位年轻好友指点江山的情景和当下独自凭倚栏杆面对潇潇秋雨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对比中抒发作者对友不的思念。

  后三句作者由回忆昔时友不的欢聚情景回到现实,抒发苦闷心情。“西风雁行,清溪渔唱”是作者所见所闻的实景。远处一行大雁在秋风中艰难飞行,也象征作者到处漂泊的不生状况。“清溪”是作者面对的河流,那里传来渔父的歌声更加重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感。他的无限感慨好像被这西风中的歌声吹进了沧浪水中一般。“吹恨”是典故满用,是要把自己的幽怨愤懑之情随着秋风而完全抛弃,完全吹入到那沧浪的清水中。作者写渔父短歌,表达出一种寄身山水,浪迹江湖,与世无争的不生态度,抒写的也是一种归隐退逸的情怀。这三句诗感物思不、伤怀,寄寓十分深厚。

  全篇所表现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怀远寄友的范围,曲折地表现了元代统治下知识分子普遍的坎坷不生和备受压抑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广的内容。小令在艺术上也很有特点,开头和结尾是现境,中间是对往事的回忆,时空有两次大的转换,从现实到过去再回到现实,由眼下的扬州到遥远的绍兴再回到眼前,这种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的时空转换扩展了时空和表达情感的丰富性。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70
2、 毕宝魁.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289

xiǎotáohóng··chéngqiūdòuhuāliáng--zhāngjiǔ

chéngqiūdòuhuāliángxiánpíngshānwàngshìniánshíjiànshàngjǐnyúnxiāngcǎiliánrénhuādàng西fēngyànxíngqīngchàngchuīhèncānglàng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西原驿(yì)¹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译文: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注释:¹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君去试看汾(fén)¹上,白云犹似汉时秋²
译文: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注释:¹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山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²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此诗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激荡。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5-616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世间花叶不相伦¹,花入金盆²叶作尘。
译文:世上人们对待花和叶的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在铜盆中,花叶只能落在土里化为尘土。
注释:¹不相伦:不相比较。意谓世人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²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惟有绿荷红菡(hàn)(dàn)¹,卷舒²开合³任天真
译文: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相映,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注释:¹绿荷红菡萏: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未开的荷花。²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³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⁴天真:天然本性、不加雕饰的本来样子。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¹愁杀(shā)²。(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译文:荷花与荷叶长久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真是让人愁苦至极。
注释:¹翠减红衰:翠者为叶,红者为花,翠减红衰言花叶凋零。翠:指荷叶。红:指荷花。²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zènghuā

shāngyǐn tángdài 

shìjiānhuāxiānglún huājīnpénzuòchén 
wéiyǒu绿hónghàndàn juǎnshūkāirèntiānzhēn 
huāchángxiāngyìng cuìjiǎnhóngshuāichóushārén  (chángxiāngyìngzuò chángxiāngyìng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¹国有人忧天地崩坠²,身亡(wú)所寄³,废寝食者。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注释:¹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²崩坠:崩塌,坠落。³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¹,因往晓²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³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注释:¹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²晓:开导。³若:你。⁴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⁵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⁶奈何:为何,为什么。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其人曰:“天果¹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²?”
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注释:¹果:如果。²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¹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g)²。”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注释:¹只使:即使。²中伤: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其人曰:“奈地坏何?”
译文: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¹,充塞四虚²,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³,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注释:¹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²四虚:四方。³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⁴行止:行动和停止。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其人舍(shì)¹大喜,晓之者亦舍(shì)然大喜。
译文: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注释:¹舍然: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杞人忧天》是一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古代道家学者长庐子也并不赞成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寄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信服的。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参考资料:
1、 刘琦 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45-4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