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家渡头春草齐,柳侯祠下早莺啼。傍人莫笑山公醉,请看城头白日低。
粟家渡头春草齐,柳侯祠下早莺啼。傍人莫笑山公醉,请看城头白日低。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经始¹灵台²,经之营之。庶(shù)民攻³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
译文: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注释:¹经始:开始计划营建。²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³攻:建造。⁴亟:同“急”。⁵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王在灵囿(yòu),麀(yōu)鹿¹攸伏。麀鹿濯(zhuó)²,白鸟翯(hè)³。王在灵沼,於(wū)(rèn)鱼跃。
译文: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注释:¹麀鹿:母鹿。²濯濯:肥壮貌。³翯翯:洁白貌。⁴灵沼:池沼名。⁵於:叹美声。⁶牣:满。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jù)¹²维枞(cōng)³,贲(fén)鼓维镛(yōng)。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译文: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注释:¹虡:悬钟的木架。²业:装在虡上的横板。³枞: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⁴贲:借为“鼖”,大鼓。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於论¹鼓钟,於乐辟(bì)(yōng)²。鼍(tuó)³鼓逢(péng)。蒙瞍(sǒu)奏公
译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注释:¹论:通“伦”,有次序。²辟廱: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廱”不同,见戴震《毛郑诗考证》。³鼍: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⁴逢逢:鼓声。⁵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⁶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去过上海豫园的游客,都知道进入园门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对那里面高高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写着的“灵台经始”四字,却没多少人懂得其含义。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说到《大雅·灵台》这一篇。

  《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似乎是借百姓为周王建造灵台、辟廱来说明文王有德使人民乐于归附。其实,《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已将《灵台》的诗旨解说得很清楚。自然这是从当时作者的一面来说,如果从今天读者的一面来说,会同意这样的题解:“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

  此篇共四章,第一、二两章章六句,第三、四两章章四句。(按:毛诗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兹从鲁诗)第一章写建造灵台。灵台自然是台,但究竟是什么台,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译本中多不作解释。按郑玄笺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也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型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这一章通过“经之”、“营之”、“攻之”、“成之”连用动词带同一代词宾语的句式,使得文气很连贯紧凑,显示出百姓乐于为王效命的热情,一如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民情踊跃,于兴作自见之。”而第五句“经始勿亟”与第一句“经始灵台”在章内也形成呼应之势。

  第二章写灵囿、灵沼。“翯翯”,鲁诗作“皜皜”,即“皓皓”。此处文句似倒乙,“白鸟翯翯”一句似应在“於牣鱼跃”一句之后。因为第一,“白鸟”有人说是白鹭,有人说是白鹤,总之是水鸟,不应该在“王在灵沼”句领出对池沼中动物的描写之前出现。第二,孙鑛说:“鹿善惊,今乃伏;鱼沉水,今乃跃,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姚际恒也说:“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诗经通论》)这表明鹿伏与鱼跃应是对称的,则“於牣鱼跃”一句当为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与“白鸟翯翯”两句都有叠字形容词,既然“麀鹿濯濯”(有叠字词)句由“王在灵囿”句引出,则“白鸟翯翯”句须由“王在灵沼”句领起,且当与“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对应,这样章句结构才匀称均衡。(这样的解释从文词上说较合语义逻辑,然在叶韵上似亦有不圆通之处,而且上古诗文写于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史的早期,体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纯熟,句式错杂不齐,也是常事,因此,此见解未必正确,仅供参考而已)但不管有无倒乙,此章写鹿、写鸟、写鱼,都简洁生动,充满活力,不亚于《国风》、《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写辟廱。辟廱,一般也可写作辟雍。毛传解为“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郑笺解为“筑土雝(壅)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戴震《毛郑诗考证》则说:“此诗灵台、灵沼、灵囿与辟廱连称,抑亦文王之离宫乎?闲燕则游止肄乐于此,不必以为太学,于诗辞前后尤协矣。”按验文本,释“辟廱”(即“辟雍”)为君主游憩赏乐的离宫较释之为学校可信,当从戴说。离宫辟雍那儿又有什么燕游之乐呢?取代观赏鹿鸟鱼儿之野趣的,是聆听钟鼓音乐之兴味。连用四个“於”字表示感叹赞美之意,特别引人注目。而第三章后两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的完全重复,实是顶针修辞格的特例,将那种游乐的欢快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

  说到这里,可以回到开头的话题,揭开“灵台经始”匾额为什么会出现在豫园三穗堂之谜。既然《灵台》一诗写了园林游赏,那么“灵台”一词就与园林结下了缘,所以豫园中也就有了这块匾额。由此也可见《诗经》对后世的巨大文化影响。

língtái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jīngshǐlíngtái jīngzhīyíngzhī shùmíngōngzhī chéngzhī jīngshǐ shùmínlái 

wángzàilíngyòu yōu鹿yōu yōu鹿zhuózhuó báiniǎo wángzàilíngzhǎo rènyuè 

wéicōng fénwéiyōng lúnzhōng yōng 

lúnzhōng yōng tuóféngféng méngsǒuzòugōng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shuò)¹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译文:北风吹动深秋的衰草,戍边战马起了归心。
注释:¹朔风:西北风。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胡宁¹久分析²,靡(mǐ)³忽至今?
译文:为何久久不能回家,迟迟忽忽延宕至今?
注释:¹胡宁:为何。²分析:分宁。³靡靡:迟迟。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王事宁我志,殊隔过商参¹
译文:国家的事牵系住我的心,使我不得顾私事,以至于殊隔久远。
注释:¹商参:比喻人分宁不能相见。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昔往鸧(cāng)(gēng)¹鸣,今来蟋蟀吟。
译文:昔日来时黄莺啼鸣,而今岁暮蟋蟀悲鸣。
注释:¹鸧鹒:黄莺,鸣于春。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译文:人的感情总是眷恋故乡,远飞的鸟儿也会思念故林。
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师涓久不奏¹,谁能宣我?
译文:师涓之曲已经很久不曾演奏,谁又能替我排除愁心?
注释:¹“师涓”句:典出《韩非子·十过》。据载,卫灵公经过濮水时,夜闻一种“其状似鬼神”的新的音乐,他命令师涓记录下来,整理演奏。后来他带师涓到晋国,让师涓演奏此曲。演奏未终,晋国乐师师旷就予以制止,指出这是“亡国之音”,为商纣的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凡“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师涓,春秋时代卫灵公的乐师。

  这诗的主题是北方边塞战士的乡愁,取材则集中于战士服役归乡途中的感慨。全诗可分三节,每节四句,首节写役满放归,叙述离家长久,思归之极;次节写来到家乡,叙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末节写感慨讽谕,指出朝廷漠视人情,不了解也不关切戍边战士的心情,而将由此产生的政治后果置于言外。全诗手法多变,或写景以见情,或问答以表意,或正或反,或平叙或用典,其归宿点无不落到思乡之情的表达上,因而能以极平易的语言将征人思归之情写足。此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率真,是表现久戍思归主题的代表作。

  不难看到,这诗的艺术构思汲取了《小雅·采薇》的一些经验,例如取材于战士归途的思想感情活动,交织即情与追叙的结构安排,采用对比、夹叙的表现手法等。但是《小雅·采薇》的主题思想侧重于褒扬战士的爱国精神,所以战士的内心矛盾主要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矛头指向外敌。而这首《杂诗》的主题思想则是讽谕朝廷不恤边卒,批评边塞政治不当,所以诗中不多涉及边塞民族矛盾扣军事情形,集中抒发“人情怀旧乡”和“胡宁久分析”,突出久戍不归的乡愁归思。由于主题思想比《小雅·采薇》单纯明确,因此它抒情性强,讽喻性突出,基本上不作叙事,从而使诗的旋律明快,节奏强烈,形成一种富有激情的基调,感讽弥深而气势充沛,动人心弦,促人省醒。钟嵘要求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于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可见这诗基本上是符合他的评论要求的。

  从诗句看,起结两联都堪称佳句。“朔风”二句是赋而兴。开篇点明时节、地点,点出主题“归心”,这是“赋”的要求。但诗句意思是说,北风吹动秋茸,引起边塞的战马产生回家的心思。这并非直接的“赋”,而是一种能引起战士思归的物象,所以实质是“兴”。对全诗来说,这二句起兴,以鲜明形象、无尽感慨和充沛气势奠定了基调,成为贯串全诗的主旋律,因而是风力挺起的佳句。“师涓”二句是用典故的赋而比,实质是事比。诗人用师涓的故事,态度比较婉转,讽喻却很尖锐,旨在提醒朝廷长久不闻警诫亡国的声音,不察觉在戍卒乡愁思归之音中的不满与不安,其实关系国家的安危,因此,从讽谕美刺看,末二句亦是结得有力的,两相比较,各有特点。然而从南朝以来,评论都更欣赏“朔风”句,这与诗歌艺术思潮发展有关。

  全诗手法多变,或写景以见情,或问答以表意,或正或反,或平叙或用典,其归宿点无不落到思乡之情的表达上,因而能以极平易的语言将征人思归之情写足。虽然模仿《小雅·采薇》却能出以己意,直抒胸襟,这在玄言诗风行的东晋诗坛上是十分可贵的,不失为同类题材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陈君慧.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179
2、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424
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三。罗衣花下倚娇憨。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
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三¹。罗衣花下倚娇憨。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
注释:¹春三:春季的第三个月。
最是酒阑人散后,疏风拂面微酣。树犹如此我何堪?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
最是酒阑人散后,疏风拂面微酣。树犹如此我何堪¹?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²
注释:¹“树犹”句:《世说新语》载桓温北征,见旧日所栽柳已十围,慨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²毵毵:枝条细长貌。
春去匆匆,笛声悠悠,已觉幽情难遣;何况酒阑人散,柳风拂面,离亭凉月,此景何堪!词人既伤春归,复怨别离,更感叹年华流逝,惆怅之情,遂不能已于词。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
文王既¹²³,我应受之。敷(pǔ)(yì),我徂(cú)维求定。时¹⁰周之命,於(wū)¹¹绎思。
译文:文王创业多勤劳,我当继承治国道。扩展基业永不停,矢志不移谋安定。周邦承受上天命,继承伟业永不停!
注释:赉(lài):赐予。¹既:尽。²勤:勤苦,辛劳。³止:语气助词。一说勤止,是停止勤劳,即不在世的意思。⁴我:周武王自称。敷时:普世,指天下所有诸侯。一说敷,是给予、布施的意思。时,世。⁶绎:寻绎,思考,理出头绪。一说“续”。⁷思:语气助词。⁸徂:往,指往伐商纣。⁹定:共定天下。¹⁰时:是。一说通“侍”,承受。¹¹於:叹词。

  此诗是古代大型舞乐《大武》的三成歌词。《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法,但他撰《周大武乐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辞时还是按这一原则进行的,即认为《大武》六成有诗六篇。他根据《毛诗序》《左传·宣公十二年》《礼记·祭统》等资料推断,认为与《大武》六成对应的六诗依次为:《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后经冯沅君、陆侃如,尤其是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的详细考辨,断定《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

  《周颂·赉》作为《大武》三成歌辞,是表现武王伐纣胜利后,班师回到镐京,举行告庙和庆贺活动,同时进行赏赐功臣财宝重器和分封诸侯等事宜的一场乐舞。此诗首先指出父亲文王的勤于政事的品行,表示自己一定以身作则。接着指出天下平定是他所追求的大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告诫所有诸侯们都必须牢记文王的品德,不可荒淫懈怠。诗歌与其说是追封赏赐功臣,不如说是指出了当时及其后的施政总方向:要使国家走向安定。周朝之命运在于”敷时绎思“也。这点像武王的特点,在封赏之时就开始布置以后的任务,总是走在人前,用简单几句话,就已把定国家大计。从容不迫,不慌不忙,看似无为,其实有为在先。

  这首诗共六句,五言、四言、三言相间,但是有韵:止、之、思押韵,定、命押韵。好像是有韵的散文。《大武》六成中,这是唯一通篇押韵的诗。该诗语气诚恳,表现了武王深远的忧虑和倦倦之意,所以在短短的六句中竟反覆地告诫诸侯们“绎思”。

  这首诗的标题为“赉”,而诗中并无“赉”字,估计原为《大武》三成的乐曲名。《毛诗正义》曰:“经无‘赉’字,序又说其名篇之意。赉,予也。言所以锡予善德之人,故名篇曰‘赉’。经之所陈,皆是武王陈文王之德,以戒敕受封之人,是其大封之事也。此言大封於庙,谓文王庙也。“显然原经并无诗歌名字,是后加的。之所以用”赉“,就是指诗歌是用于封赐时的礼乐。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96-697

lài

míng xiānqín 

wénwángqínzhǐ yīngshòuzhī shí wéiqiúdìng shízhōuzhīmìng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yán)¹。紫檀(tán)枝似流苏带²,黄金须胜辟寒钿(diàn)³。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译文:春意刚刚显露,梅花的清香却早已传播开来。它们在幽静的院落里,以自己的清高绝俗的姿态,斗奇争妍。它的紫檀色般的枝干,下垂似流苏;它斗黄色的须蕊,胜过辟寒斗做成的花钿。琼树它虽华贵,比不上高洁的梅花,只值得一笑。
注释:最高楼:又名《最高春》。双调八十一字,亦有七十八字至八十五字各体。平韵间叶仄韵,但亦有全用平韵或全用仄韵者。¹斗清妍:以清雅绝俗的花姿斗奇争胜。²流苏带:用五彩丝结成的带饰。³辟寒钿:用辟寒金制成的首饰。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花不向沉香亭¹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é)眉淡扫至尊²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译文:沉香亭上的牡丹花和唐昌宫里的玉蕊花虽被万千游人所爱,但高洁的梅花也不愿与之为伍。能够与其并列的形象都与其有着一衣带水的联系,只是还隔着蒙蒙的风烟。就像洗尽铅华呈素姿的宓妃和蛾眉淡描的虢国夫人。但现在,虽然梅花与她们看似相同,但际遇却相差甚远,对比之下,十分可怜啊。
注释:¹沉香亭:亭名。《雍录》载:唐兴庆宫图龙池东有沉香亭。²至尊:指皇帝。浑:完全。

  此词首先描绘了梅花的迷人外形,以传说中的美好事物来比喻其树、枝、须;之后突出其特有的风范和姿态,把梅花写得清新高洁,一种“更堪怜”的花卉以鲜明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从而间接地表达了词人本身不甘沉沦,积极向上内心世界。此词独出心裁,立意深远,表意含而不露,多处用典,采用各种反衬意象烘托,可谓别具一格。

  上片的开头两句“春乍透,香早暗偷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黄庭坚《蓦山溪》词里有“春未透,花枝瘦”的句子,可证“透”字之意。次句化用林逋咏梅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的特色:春色忽然转浓,到了百花吐艳的时候,而梅花早在春尚未透之前,它的芳香已经暗暗传播开来。作者另一首《汉宫春》咏早梅的词说:“群葩如绣,到那时争爱春长。须知道、未通春信,是谁饱试风霜。”可以和这两句相参证。“深院落,斗清妍。”“深”字表明了梅花所处的幽静之地:“清”字表明它不同凡响,它们在幽静的院落里,以自己的清高绝俗的标格,斗奇争妍。到这里,已经把梅花特有的气质抒写出来。

  下边从外貌上加以描绘:“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它的紫檀色般的枝干,下垂有如流苏;它的金黄色的须蕊,胜过辟寒金做成的花钿。这种外貌的描写是为表现它的内在的美服务的。大诗人屈原在《九章·涉江》里对自己的服饰的描写是:“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也就是这个意思。从梅花的外貌来看,它不仅具有清高绝俗的品格,且具有不加人工雕饰的天然的高贵仪态,两者构成了梅花的完整的形象,足以独占花苑,压倒众芳。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陈后主(叔宝)爱艳曲,创新声,他的《玉树后庭花》曲里有这样的两句:“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在词里,琼树是作为反衬的形象来引用的,认为它虽华贵,却只值得一笑,比不上高洁的梅花。

  下片起首的“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两句,讲的是两个典故。前一句讲的是唐人李濬的《松窗杂录》中记载的故事: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上赏牡丹花,并召李白作《清平》三首,其中牡丹被作为反衬形象来引用,说即使牡丹为帝王所观赏,高洁的梅花也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后一句讲的是唐人康骈的《剧谈录》中记载之事:长安安禁坊唐昌观有玉蕊花,花开之时极为美艳,前来游赏的人不绝如缕,其中玉蕊花也被作为反衬形象,认为它虽被万千游人所爱,但高洁的梅花也不愿与之为伍。词人在此处别有匠心地借用这两个典故来反衬梅花的高洁。

  后面的“衣带水,隔风烟”二句,仍是对梅花的称赞,说能够与其并列的形象都与其有着一衣带水的联系,只是还隔着蒙蒙的风烟,极力说明梅花的高不可攀。在紧接着的“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两句中,词人指明了与梅花“衣带水”的具体形象,有洗尽铅华呈素姿的宓妃和蛾眉淡描的虢国夫人。词人在此处宓妃和虢国夫人自比,说她们都能够得到宠幸,而今日的皇帝任用的都是昏庸之徒,暗喻自己的怀才不遇。

  结拍的“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三句,空相似而遭遇不同,“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词人说自己与她们看似相同,但际遇却相差甚远,对比之下,更显得自己的可怜。词在下片通过借用典故,赞扬了梅花的高洁情操,并抒发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追求以及怀才不遇的忧愤。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 经典读库 宋词名家名篇鉴赏[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11.第216-217页
2、 周汝昌等撰写. 唐宋词鉴赏辞典 南宋、辽、金[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08.第165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