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联飞盖,初筵点后尘。那知炊未熟,已与迹俱陈。
忆昨联飞盖,初筵点后尘。那知炊未熟,已与迹俱陈。
契阔成千古,悲吟待百身。重临更愁绝,感塞鼻中辛。
契阔成千古,悲吟待百身。重临更愁绝,感塞鼻中辛。

zhìzhèngzuǒwánggōngwǎnsānshǒusān--sūn

zuóliánfēigàichūyándiǎnhòuchénzhīchuīwèishúchén

kuòchéngqiānbēiyíndàibǎishēnzhònglíngèngchóujuégǎnsāizhōngxīn

孙觌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¹据崤(xiáo)²之固,拥雍(yōng)³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¹⁰。于是秦人拱手¹¹而取西河¹²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觳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衰弱的东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注释:¹秦孝公: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²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固,险要的地理位置。³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⁴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⁵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下文的“包”“囊”同此。⁶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⁷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⁸外:对国外。⁹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¹⁰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斗,使动用法。¹¹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¹²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孝公既没(mò)¹,惠文、武、昭襄²蒙故业,因³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òng)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¹⁰(zòng)¹¹¹²,兼¹³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¹⁴、苏秦¹⁵、杜赫(hè)¹⁶之属为之谋,齐明¹⁷、周最¹⁸、陈轸(zhěn)¹⁹、召(shào)²⁰、楼缓(huǎn)²¹、翟(zhái)²²、苏厉²³、乐(yuè)²⁴之徒通其意,吴起²⁵、孙膑(bìn )²⁶、带佗²⁷、倪(ní)良、王廖(liáo)²⁸、田忌²⁹、廉颇、赵奢³⁰之伦制³¹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³²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³³。秦无亡³⁴(shǐ)遗镞(zú)³⁵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zòng)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³⁶其弊³⁷,追亡³⁸逐北³⁹,伏尸百万⁴⁰,流血漂橹(lǔ);因⁴¹⁴²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⁴³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明达聪慧而又忠诚讲信用,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士兵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攻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注释:¹没:通“殁”,死。²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³因:动词,沿袭。⁴膏腴:指土地肥沃。⁵要害之郡: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⁶爱:吝惜,吝啬。⁷致:招致,招纳。⁸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⁹四君: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¹⁰约,结。¹¹离,使离散。¹²衡,通“横”。¹³兼,兼并、统一。¹⁴徐尚:宋人。¹⁵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¹⁶杜赫:周人。¹⁷齐明:东周臣。¹⁸周最:东周君儿子。¹⁹陈轸:楚人。²⁰召滑:楚臣。²¹楼缓:魏相。²²翟景:魏人。²³苏厉:苏秦的弟弟。²⁴乐毅:燕将。²⁵吴起:魏将,后入楚。²⁶孙膑:齐将。²⁷带佗:楚将。²⁸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²⁹田忌:齐将。³⁰廉颇、赵奢:赵将。³¹制:统领、统帅。³²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³³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据《史记·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³⁴亡:丢失,丢掉。³⁵镞:箭头。³⁶制:制裁,制服。³⁷弊:弱点,毛病。³⁸亡: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名词。³⁹北:败北的军队,名词。⁴⁰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年击韩伊阙,斩首万;前年,破赵长平军,杀卒万。⁴¹因:趁着,介词。⁴²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⁴³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及至始皇,奋六世¹之余烈,振长策而御²宇内,吞二周³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qiāo)扑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¹⁰。乃使蒙恬北¹¹筑长城而守藩(fān)¹²,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¹³之道,焚百家之言¹⁴,以愚黔(qián)首;隳(huī)名城¹⁵,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¹⁶,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¹⁷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¹⁸,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nǔ)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hē)¹⁹。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²⁰之固,金城²¹千里,子孙帝王²²万世之业也。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西周、东周而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马,六国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注释:¹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²御:驾御,统治。³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时事,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⁴履至尊:登帝位。⁵制:控制。⁶振:通“震”,震惊(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⁷南:向南。⁸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⁹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顺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¹⁰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¹¹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¹²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¹³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来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长辈。¹⁴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¹⁵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¹⁶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¹⁷弱:使(天下百姓)衰弱。¹⁸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¹⁹何:通“呵”,缉察盘问。²⁰关中: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²¹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²²子孙帝王:子子孙孙称帝称王。帝王,名词活用动词。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¹。然陈涉瓮(wèng)(yǒu)绳枢(shū)²之子,氓(méng)³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niè)足行(háng)之间,而倔起阡(qiān)(mò)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注释:¹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²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形容家里贫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³氓隶:农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陈涉少时为人佣耕,所以称他为“氓隶”。氓,古时指农村居民。隶,奴隶。⁴迁徙之徒:被征发戍边的人,指陈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发戍守渔阳。⁵中人:一般人。⁶蹑足行伍: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⁷倔:通“崛”,突起(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⁸阡陌: 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⁹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赢,担负。景,同“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且夫¹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²(jí)³(qín),非铦(xiān)于钩(jǐ)长铩(shā)也;谪(zhé)(shù)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xié)¹⁰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shèng)¹¹之势,序八州¹²而朝同列¹³,百有(yòu)¹⁴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乡 同:向)
译文: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注释:¹且夫:复合虚词,表递进,相当“再说”“而且”。小弱,变小变弱。²櫌:同“耰”(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时的一种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似耙而无齿。³棘:酸枣木。⁴矜:矛柄,这里指木棍。⁵铦:锋利。⁶钩:短兵器,似剑而曲。⁷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⁸铩:长矛。⁹及:动词,赶得上,追得上。¹⁰絜:衡量。¹¹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又以万乘代指天子。乘:古时车辆叫乘。¹²序八州: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¹³朝同列: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朝,使……来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国诸侯,秦与六国本来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诸侯。¹⁴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这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历史人物,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之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势磅礴。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增强文章气势的因素之一,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该篇之所以气盛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议论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议论,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

  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内容丰富,自然觉得它饱满充沛,思路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作者的笔锋,因此会显得气“盛”;

  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条理清晰,他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读者会不由自主地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作者不中断,读者便不能中断,作者不节外生枝,读者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该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议论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这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之卷天下”四句,“之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不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便不难理解了。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秦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史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其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愈写对方强大也就愈衬托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过度自信 ,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第二段结尾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件都没有。然而,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便止。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毫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有必要的。

  第三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然而,作者笔锋一转 ,又改从陈涉写起,却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便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积极的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guòqínlùn (shàngpiān )

jiǎ liǎnghàn 

    qínxiàogōngxiáohánzhī yōngyōngzhōuzhī jūnchénshǒukuīzhōushì yǒujuǎntiānxià bāonèi nángkuòhǎizhī bìngtūnhuāngzhīxīn dāngshìshí shāngjūnzuǒzhī nèi gēngzhī xiūshǒuzhànzhī wàiliánhéngérdòuzhūhóu shìqínréngǒngshǒuér西zhīwài 

    xiàogōng huìwén  zhāoxiāngméng yīn nánhànzhōng 西 shǔ dōnggāozhī běishōuyàohàizhījùn zhūhóukǒng huìméngérmóuruòqín àizhēnzhòngbǎoféiráozhī zhìtiānxiàzhīshì zòngjiāo xiāngwéi dāngzhīshí yǒumèngcháng zhàoyǒupíngyuán chǔyǒuchūnshēn wèiyǒuxìnlíng jūnzhě jiēmíngzhìérzhōngxìn kuānhòuéràirén zūnxiánérzhòngshì yuēzònghéng jiānhán wèi yān chǔ  zhào sòng wèi zhōngshānzhīzhòng shìliùguózhīshì yǒunìngyuè shàng qín zhīshǔwéizhīmóu míng zhōuzuì chénzhěn shàohuá lóuhuǎn zháijǐng  yuèzhītōng  sūnbìn dàituó liáng wángliáo tián lián zhàoshēzhīlúnzhìbīng chángshíbèizhī bǎiwànzhīzhòng kòuguānérgōngqín qínrénkāiguānyán jiǔguózhīshī qūnxúnérgǎnjìn qínwángshǐzhīfèi értiānxiàzhūhóukùn shìzòngsànyuēbài zhēngérqín qínyǒuérzhì zhuīwángzhúběi shībǎiwàn liúxuèpiāo yīnchéngbiàn便 zǎitiānxià fēnlièshān qiángguóqǐng ruòguócháo yánxiàowénwáng zhuāngxiāngwáng xiǎngguózhīqiǎn guójiāshì 

    zhìshǐhuáng fènliùshìzhīliè zhènchángérnèi tūnèrzhōuérwángzhūhóu zhìzūnérzhìliù zhíqiāoérbiānchītiānxià wēizhènhǎi nánbǎiyuèzhī wéiguìlín xiàngjùn bǎiyuèzhījūn shǒujǐng wěimìngxià nǎishǐ使méngtiánběizhùchángchéngérshǒufān quèxiōngbǎi réngǎnnánxiàér shìgǎnwāngōngérbàoyuàn shìfèixiānwángzhīdào fénbǎijiāzhīyán qiánshǒu huīmíngchéng shāháojié shōutiānxiàzhībīng zhīxiányáng xiāofēng zhùwéijīnrénshíèr ruòtiānxiàzhīmín ránhòujiànhuàwéichéng yīnwéichí 亿zhàngzhīchéng línzhīyuān wéi liángjiàngjìngshǒuyàohàizhīchù xìnchénjīngchénbīngérshuí tiānxiàdìng shǐhuángzhīxīn wéiguānzhōngzhī jīnchéngqiān sūnwángwànshìzhī 

    shǐhuáng wēizhènshū ránchénshèwèngyǒushéngshūzhī méngzhīrén érqiānzhī cáinéngzhōngrén fēiyǒuzhòng zháizhīxián táozhū dùnzhī nièhángzhījiān érjuéqiānzhīzhōng shuàizhī jiàngshùbǎizhīzhòng zhuǎnérgōngqín zhǎnwéibīng jiēgān竿wéi tiānxiàyúnxiǎngyìng yíngliángérjǐngcóng shāndōngháojùnsuìbìngérwángqín 

    qiětiānxiàfēixiǎoruò yōngzhōuzhī xiáohánzhī ruò chénshèzhīwèi fēizūn chǔ yān zhào hán wèi sòng wèi zhōngshānzhījūn chúyōuqín fēixiāngōuchángshā zhéshùzhīzhòng fēikàngjiǔguózhīshī shēnmóuyuǎn hángjūnyòngbīngzhīdào fēixiàngshízhīshì ránérchéngbàibiàn gōngxiāngfǎn  shìshǐ使shāndōngzhīguóchénshèduóchángxié quánliàng tóngniánér ránqínzhī zhìwànchéngzhīshì zhōuércháotóngliè bǎiyòunián ránhòuliùwéijiā xiáohánwéigōng zuònànérmiàohuī shēnrénshǒu wéitiānxiàxiàozhě  rénshīérgōngshǒuzhīshì 

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欲睡难成寐、音书绝。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寒衣弱不胜,有甚遥肠,望到春来时节。孤灯独照,字字吟成血。仅梅花知苦、香来接。离愁万种,提起心头切。比霜风更烈。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
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欲睡难成寐、音书绝。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寒衣弱不胜,有甚遥肠,望到春来时节。孤灯独照,字字吟成血。仅梅花知苦、香来接。离愁万种,提起心头切。比霜风更烈。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

  衣襟上的泪痕还未来得及干去,凄凉的雨雪又霏霏而至。眼睛虽犯困,而脑子里是一团糟。处于失眠状态中的她,根本无法入睡。朋友,那种杳无音讯,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感受,你可曾有过?

  凛冽的寒风,肆意呼啸,似乎快要把窗前的竹叶全部折断。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青灯摇曳着微弱的光,映照着她那苍白美丽的脸庞。填完这阙词的时候,想必她那双纤纤细手早已冰凉。

  离愁别绪,从来都是剪不断理还乱。她那颗归家的心,似乎比西风更要猛烈和迫切。在这漫漫的寒冷冬夜,瘦如枯枝的她,找不到倾诉愁苦的对象。唯有那一缕缕袭来的暗香,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又给予了她精神上无比的慰藉。此时,也只有梅花最为懂她了,总是与之相依为命。

  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夜晚,一个人才明白思念有多苦?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境地,一个人才知道寂寞该有多么地可怕呢?

  作者不仅善于寄情于景来表达她的情思,更有将物人性化的一绝。如“梅花知苦、香来接。“语言精妙,形象生动。富于灵性,情思深远。

  “又是凄凉雪”。人生沦落至此,凄凉的又岂止是雪?北宋诗僧仲殊也说:“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这些看似平淡的寻常之语,实乃作者当时心境使然。

  煞拍的”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意境如出一辙,很容易与人的心灵发生碰撞,起到共鸣的效果。

  遥想那千年前的孤独之人哀婉凄苦的神情,宛若历历在目。作者避世此地,虽无人打扰她的清静,可要命的是,身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在反复读完她这阙《满路花》的时候,那种人世间寂寞飘零之感,真真是直抵人的内心深处了。想起韩愈所说的“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的情形,也大概不过如此。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

mǎnhuā··dōng--zhāngshūfāng

luójīn湿shīwèigànyòushìliángxuěshuìnánchéngmèiyīnshūjuéchuāngqiánzhúlǐnlǐnkuángfēngzhéhánruòshèngyǒushényáochángwàngdàochūnláishíjiédēngzhàoyínchéngxuèjǐnméihuāzhīxiāngláijiēchóuwànzhǒngxīntóuqièshuāngfēnggènglièshòushìzhīdàirénfēnshuō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宜春苑¹中春已归,披香殿²里作春衣。新年³鸟声千种啭(zhuàn),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¹⁰而争渡。
译文:宜春下苑的春天又回来了,披香殿里正赶制春装。新年伊始的鸟鸣婉转动听,早春二月的柳絮满路飞扬。就好像来到了河阳县,眼前都是桃李的花朵;又像是进入金谷园,到处是青翠的林木。一丛丛香草妨碍了游人的脚步,一缕缕游丝拦住了幽邃的去路。
注释:¹宜春苑:指宜春下苑,汉武帝所造,在今陕西西安。²披香殿:汉武帝时宫殿名,在今陕西西安。³新年:一年之始,指春天。⁴啭:形容鸟声婉转。⁵杨花:柳絮。⁶河阳:今河南孟州西北,晋代文人潘岳曾为河阳令。⁷金谷:晋代富豪石崇所建之金谷园,在今河南洛阳西北。⁸游丝:春天虫类活跃,所吐之丝很长,到处飞扬。两句言草多丝长,碍人行路。⁹上林:宫苑名,汉武帝所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本为秦旧苑,汉武帝增广之,方三百余里,离宫七十余所,苑中养百兽,名果异卉三千余种。¹⁰河桥:古桥名,晋杜预建,在今河南孟县西南,东晋以后常为兵争之地。
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钗朵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
出丽华¹之金屋²,下飞燕³之兰宫。钗朵多而讶重,髻(jì)(huán)高而畏风。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
译文:美女们一下子拥进上林苑,纷纷争抢着渡过河桥。她们有的来自阴丽华的金屋,有的来自赵飞燕的椒房。头上的朵朵金钗重得吓人,高耸的发誓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黛眉和绿柳互相衬托,面颊同桃花一般娇红。她们的身影倒映在池水中,衫袖上洒满了缤紛的落英。
注释:¹丽华:指阴丽华,东汉光武帝皇后。²金屋:汉武帝儿时曾说如果能娶阿娇(陈皇后)为妻,当以金屋藏之,这里指华丽的宫室。³飞燕:赵飞燕,西汉成帝皇后。⁴兰宫:与上句“金屋”一样都泛指华丽的宫室。⁵钗朵:做成花朵形状的钗。⁶讶重:指首饰很多,重得吓人。⁷髻鬟: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将头发盘起束于头顶。⁸将:与。⁹争绿:当时妇女用一种绿色颜料描眉,眉痕微绿,故言眉柳争绿。
苔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吹箫弄玉之台,鸣佩凌波之水。移戚里而家富,入新丰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酦醅。芙蓉玉碗,莲子金杯。新芽竹笋,细核杨梅。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苔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吹箫弄玉¹之台,鸣佩凌波²之水。移戚里³而家富,入新丰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pō)(pēi)。芙蓉玉碗,莲子金杯。新芽竹笋,细核杨梅。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译文:初染绿色的苔草下有鱼儿嬉游,青青的麦垄间遮蔽着雉鸡。楼台上吹奏着弄玉悠扬的箫声,水波里伴和着洛神玉佩的锵鸣。这里有戚里富家的豪华气派,又有新丰城里的美酒佳肴。石榴汁香气四溢,陈葡萄酒愈加甘醇。荷花似的玉碗玲珑剔透,莲房样的金杯璨璨生辉。既有鲜嫩的竹笋,又有细核杨梅。捧琴奏乐的是歌妓绿珠,行觞劝酒的是才女文君。
注释:¹弄玉:秦穆公女,萧史妻。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穆公为之筑凤凰台。一夕,吹箫引凤至,与弄玉随凤仙去。²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³戚里:汉代外戚居住地。⁴新丰:西汉高祖十年(前197)的骊邑县改名,在今陕西临潼区东北阴盘城。⁵石榴:指石榴酒。⁶蒲桃:即葡萄,亦指酒。⁷酦醅:未过滤的重酿酒。⁸绿珠:晋石崇的歌妓,美而艳,善吹笛。⁹文君: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后,在临邛卖酒,文君亲自当垆。
玉管初调,鸣弦暂抚。《阳春》《渌水》之曲,对凤回鸾之舞。更炙笙簧,还移筝柱。月入歌扇,花承节鼓。协律都尉,射雉中郎。停车小苑,连骑长杨。金鞍始被,柘弓新张。拂尘看马埒,分朋入射堂。马是天池之龙种,带乃荆山之玉梁。艳锦安天鹿,新绫织凤凰。
玉管初调,鸣弦暂抚。《阳春¹》《渌(lù)²》之曲,对凤回鸾³之舞。更炙(zhì)(shēng)(huáng),还移筝柱。月入歌扇,花承节鼓。协律都尉,射雉中郎。停车小苑¹⁰,连骑长杨¹¹。金鞍始被,柘弓¹²新张。拂尘看马埒(liè)¹³,分朋¹⁴入射堂。马是天池¹⁵之龙种,带乃荆山¹⁶之玉梁¹⁷。艳锦安天鹿,新绫织凤凰。
译文:玉管调准了乐音,弦端弹出了琴声。歌喉唱出了《阳春》《渌水》之曲,舞袖飘扬如鸾凤的飞歌。笙簧渲染着气氛,弦柱变換着乐拍。歌扇团团如满月,节鼓声声催传花。在座的有娴熟乐律的李都尉,亦有精于骑射的潘中郎。或者停车小苑,流连光景;或者移步长杨,醉心射猎。但见马备金鞍,良弓在手,驰道上烟生弥漫,一队队射手进入校场。他们的坐骑是天池的龙种,腰带镶嵌着荆山的美玉。锦袍上绣着吉样的白鹿,绫袄上织出如意的凤凰。
注释:¹阳春:古代高雅的乐曲。²渌水:古乐曲。³对凤回鸾:形容舞姿翩跹。⁴炙:熏陶。⁵笙簧:吹笙鼓簧。⁶月入歌扇:扇作满月形。⁷节鼓:古乐器,状如博局,中开圆孔,鼓置其中,击之以为乐曲节奏。⁸协律都尉:掌管音节的官职。汉武帝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这里即代指李延年之类精通音乐的人。⁹射雉中郎:指晋潘岳。岳曾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骑射省,而且作有《射雉赋》。¹⁰苑:养禽兽,植树木供帝王游乐打猎的场所。¹¹长杨:指汉长杨榭,在长杨宫,秋冬在此校猎。¹²柘弓:用柘(桑属)材制成的良弓。¹³马埒:射箭跑马的驰道两侧所建的矮墙。¹⁴分朋:分群,分批。¹⁵天池:指青海湖。¹⁶荆山:在今湖北沮水、漳水发源处,产玉。¹⁷玉梁:带名。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三日¹曲水²向河津³,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bū)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¹⁰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译文:三月三日是曲水饮禊的节日,河边一天到晚是洗濯祈神的游人。树下有人流杯聚饮,滩头有人横渡戏水。一个个衫袖上妆饰着彩箔,领巾上点缀着珠玉。高高的山头上日已偏斜,游人们不醉酒尽兴便不回家。春水照人胜过屋里悬挂的明镜,衣衫熏染的香气比不过户外的春花。
注释:¹三日:指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古人于是日至河边洗濯,并为曲水流觞之饮,以驱邪祈福。梁时此俗犹盛。²曲水:流水环曲为渠,古人于上巳节在水边举行宴会,在水渠中放置酒杯,任其漂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用来饮酒。³河津:河边渡口。⁴解神:祈神还愿。⁵流杯客:传说东汉年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见桃树下有一杯流出,内有胡麻饭,后遇到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还家,子孙已过了七代。⁶沙头:水旁之地。东晋永和三年,桓温伐蜀,从山阳出江南,李势遣将拒温,将士从沙头津北渡。⁷镂薄:刻镂金薄作为头饰。薄,通“箔”。⁸帖:贴近,这里是搭配的意思。⁹三晡:傍晚时分。¹⁰胜:美好。

  《春赋》是一支明快的春之圆舞曲,又是一幅绚丽的春之游乐图。描写了统治阶级春游时的狂欢极乐,曲折地表现了梁初社会繁荣气象,表现了一种得意的升平的欢乐情绪。全赋以大量的典故与轻靡的情思来表现对春天的赞美,辞藻绚丽,对仗工整,充分表现了六朝的绮靡文风。

  此赋曲折地表现了梁初社会繁荣气象,表现了一种得意的升平的欢乐情绪。当然,在这篇赋中是找不到人民的艺术形象的。它所描写的是统治者和宫妃们在“春苑”中的欢乐情景和热闹场面。但衡量作品,并不能因为描写的对象是统治者和宫妃,就否定它有反映现实的价值。作品的客观效果往往是大于作家的写作意图的。只要把它和作者《哀江南赋》的“于时朝野欢娱”一段并读,就能体会到它很艺术地表现了梁初社会的太平景象了。

  这篇《春赋》篇幅虽小,却通篇都是对偶,称之为他的前期代表作,从文学上看也是当之无愧的。庾信不仅在赋和诗中经常使用对偶,就是在碑文中也是习惯于用对偶的。对偶对庾信来说是语言习惯,是常用的语言模式,成了他的语言风格的一部分。《春赋》是由三十一个对偶组成的。从头到尾无一不是对偶。其中只有一联,在形式上可以不算对偶。“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其实这也可以算做宽式对偶,是明显对称的。同时,此赋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比拟、映衬等,用典尤其多,共有十一个典故。其中开头十二句就用了八个典故。

  “赋”的本义是敷陈其事。作为文体,则是要“铺采摘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庾信的这篇赋偏于写景,耽于逸乐,夸饰宫廷生活,无非为帝王的游赏助兴,其志趣无可称道。所可称道者,在于铺采摘文的手段,选声炼色的造诣。就造句形式上说,开头与结尾处多七言句,声律近于诗,正所谓启唐人七古之先鞭。末段五、七言句相杂成文,婉转流利,风情翘秀。至于“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二句,不但属对精绝,而且刻画微妙。后来,初唐的王勃效仿庾信的《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在《滕王阁序》中造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再就描摹声色上说,《春赋》亦不乏秀句。如“钗朵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下笔轻灵,形象宛在;“影来池里,花落衫中”,自然流出,却有无尽情致。又如“月入歌扇,花承节鼓”,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令人心醉目眩。庾信的早年赋作多事白描,此赋亦然。但是,白描中溢光流彩,绮靡宕逸,这正是庾信远俗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江振华.情文兼至 俳赋典范——浅谈庾信的赋作[J].三明职业大学学报,1999(S2):30-33
2、 宋振华.从庾信《春赋》中的对偶谈到修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67-74

chūn

xìn nánběicháo 

    chūnyuànzhōngchūnguī xiāngdiàn殿zuòchūn xīnniánniǎoshēngqiānzhǒngzhuàn èryuèyánghuāmǎnfēi yángxiànbìngshìhuā jīncóngláimǎnyuánshù cóngxiāngcǎoàirén shùchǐyóuhéng kāishànglínérjìng yōngqiáoérzhēng 

    chūhuázhījīn xiàfēiyànzhīlángōng chāiduǒduōérchóng huángāoérwèifēng méijiāngliǔérzhēng绿 miàngòngtáoérjìnghóng yǐngláichí huāluòshānzhōng 

    táishǐ绿ércáng màicáiqīngérzhì chuīxiāonòngzhītái míngpèilíngzhīshuǐ érjiā xīnfēngérjiǔměi shíliúliáofàn táopēi róngwǎn liánjīnbēi xīnzhúsǔn yángméi 绿zhūpěngqínzhì wénjūnsòngjiǔlái 

    guǎnchūtiáo míngxiánzàn  yángchūn  shuǐ zhī duìfènghuíluánzhī gèngzhìshēnghuáng háizhēngzhù yuèshàn huāchéngjié xiéwèi shèzhìzhōngláng tíngchēxiǎoyuàn liánchángyáng jīnānshǐ zhègōngxīnzhāng chénkànliè fēnpéngshètáng shìtiānchízhīlóngzhǒng dàinǎijīngshānzhīliáng yànjǐnāntiān鹿 xīnlíngzhīfènghuáng 

    sānshuǐxiàngjīn wǎnbiānduōjiěshén shùxiàliúbēi shātóushuǐrén lòuzhǎishānxiù chuān穿zhūtiēlǐngjīn bǎizhàngshāntóuxié sānwèizuìhuánjiā chízhōngshuǐyǐngxuánshèngjìng xiānghuā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南北驱(qū)(chí)¹报主²情,江花边月³笑平生。
译文: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边关的月亮都笑我这一生总在奔波。
注释:¹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²主:指明朝皇帝。³边月:边塞的月亮。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¹马上行。
译文: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注释:¹横戈:手里握着兵器。

  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英勇善战,功绩显赫。并且善诗文这首《马上作》是他骑在马上创作的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诗中通过对一生戎马生涯的回顾火抒发了他赤心报国、不畏辛苦的战斗豪情。

  一、二句“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草笑平生。”南北驱驰,驱驰,策马疾驰,作者曾先后在南方的福建、广东、北方的蓟(读jì)州等地任职,保卫边疆,抗击倭寇,一故称“南北驱驰”,也就是南征北战的意思。报主情,报答君主(皇帝)的恩情。江花边草,江边的花,边境的草。平生,一生,终生。意思说,我南北征战,守疆卫边来报答皇上知遇和信任之恩;祖国南方江边的花和北方边境的草都含笑地看着我这样度过的一生。第一句,主要写自己的动机,皇上看重了自己,委自己以重任,自己就要很好地报答皇上的恩情。这看来是说忠于君主,实际忠君与爱国并不可分,根本上是爱国,因为给他的重任不是别的,正是领兵保卫边疆安全,抗击倭寇入侵。“南北驱驰”,还有急切奔走的意思,内含着对国家民族的爱和对敌人的恨。第二句以拟人手法,写花草“笑”对自己一生,不仅表明“江花边草”是自己“南北驱驰”的见证,而且写出花草有情,赞许自己平生所尽的努力,具有幽默的自豪感。

  三、四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横戈,横着拿戈。戈古代主要兵器横刃,长柄,这里泛指武器。这两句明白如话像是信口吟出的,却十分响亮有力。意思说:我一年到头都是手持武器,在马上度过的。作者戎马一生,为国家和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喜爱这种生活,诗中没有流露一点劳累愁苦的情绪,相反,充满了自豪感感和乐观精神。“一年三百六十日”,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其间风餐露宿,刀光剑影,该有多少艰辛和危险呀!但作者却说得那样轻松自然,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算不得什么,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横戈马上则活画出一位爱国英雄的凛然英武形象。在这样的英雄面前,任何敌人都休想进犯一步它。

  这首诗气势豪壮,情调昂奋,是英雄的自白,又是英雄的颂歌。叙述平生,只用“南北驱驰”,便高度概括,然后以“江花边草”加以衬托,凝炼生动。描写形象,先展开开阔的时间空间,接着推出移动着的特写镜头,英雄鲜明高大,神采飞扬,可敬可爱。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难以遏制的自豪和战斗的激情给人强烈的感染。

shàngzuò

guāng míngdài 

nánběichíbàozhǔqíng jiānghuābiānyuèxiàopíngshē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duōshìhéngshàngxíng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水边杨柳曲尘丝¹,立马烦君折一枝。
译文: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注释:¹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yīn)勤更向¹手中吹。
译文: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注释:¹向:一作“肯”。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37-738 .

zhéyángliǔ

yángyuán tángdài 

shuǐbiānyángliǔchén fánjūnzhézhī 
wéiyǒuchūnfēngzuìxiāng yīnqíngèngxiàngshǒuzhōngchu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