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村小隐卜巑岏,盟在前峰讵肯寒。却把青鞋踏城市,赤栏山色带惭看。
菁村小隐卜巑岏,盟在前峰讵肯寒。却把青鞋踏城市,赤栏山色带惭看。

diéqiányùnsānshǒu--shèngzhòng

jīngcūnxiǎoyǐnbocuánwánméngzàiqiánfēngkěnhánquèqīngxiéchéngshìchìlánshāndàicánkàn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
云千重chóng)¹,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²
译文:层层迭迭的云层,层层迭迭的水光山色,我独自垂钓置身于这层层迭迭的山水之中。明月高挂才收钓筒慢慢回家。
注释:¹千重:指千层,层层迭迭。²钓筒:插在水里捕鱼的竹器。
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头未童¹,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译文:现在头发还未稀疏斑白,耳朵尚可听见,得到美酒仍能一醉方休。只是在这幽深的山林中,又有谁能陪我喝酒呢?
注释:¹头未童:韩愈《进学解》:“头童齿豁”。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

  上阕说作者隐居在山水云间,夜来趁着明月垂钓,无比闲适。下阕说自己头发未白,耳朵还不聋,还很能喝酒,还当身强力壮,只是在这重重云山之间,谁能陪我喝酒呢?

  这是诗人描写放浪渔隐、泛舟 垂钓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一种闲适自得之趣。蓝天浮游着层层白云,地面纵横交错着湖泊、溪流。水照碧空,云映水中,天光水色上下互融,诗人就生活在这碧水白云中间,陶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长相思·云千重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绿蔓(wàn)映双扉(fēi)¹,循(xún)墙一径微。
译文:长得茂盛的碧绿藤蔓,绿影映照门扉;一条小路沿着墙伸向远方,若隐若现。
注释:¹扉:门扇。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zhǔ)¹禽肥。
译文:因为雨水较多,院中熟透的果子有一些烂落在庭院中;成熟的稻谷金黄一片,水边的禽鸟硕大肥美。
注释: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酿酒迎新社,遥砧(zhēn)送暮晖¹
译文: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正在忙着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注释:¹暮晖:落日的馀辉。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xiǎng)¹归。
译文:远处传来几声悠扬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来的笛曲,不知去什么地方送饭的人已经归家。
注释:¹饷田:到田间送饭。

  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才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酿酒多新社,遥砧送暮晖” 描写了为了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数声牛上笛”“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仆持节朔(shuò)¹,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落南使过,骈(pián)²引颈³,气哽(gěng)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tì)(dàn)见也。因作《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mǐn)国难者云。
注释:¹朔庭:犹北庭。指北方异族政权。²骈肩:肩挨着肩。³引颈:伸长颈项。⁴挥涕:挥洒涕泪。⁵惮:怕,畏惧。⁶悯:哀怜。
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妾在靖康¹初,胡尘²蒙京师。
译文:我的一生是多么地不幸:靖康初,金虏包围了京城。
注释:¹靖康:宋钦宗年号(1126-1127年)。²胡尘:指金国军队。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译文:城被攻破后,金兵蜂拥而入,把我掳到了这北国。
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
忽落南使过,羞顶羖(gǔ)羊皮¹
译文:今天忽然听说宋朝的使节要从这里经过,看看这身胡人打扮,心中羞惭难遏。
注释:¹羖羊皮:此指羊皮帽。羖,黑色公羊。据洪皓《松漠纪落》,金国“妇人以羔皮帽为饰”。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¹
译文:我立在最高的山坡,尽力想看清楚宋使的仪仗面目。
注释:¹汉官仪:此指南宋官员的仪仗。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数日望回骑,荐¹致临风悲。
译文:宋使过去了,我又悄悄地计算着他回程的时间,想再次看到他,在西风中满怀伤心,涕下滂沱。
注释:¹荐:再次。

  诗用乐府体,用第一人称写,选取了陷身金虏的一位妇女的经历及行事,表现广大金统治区宋遗民不屈服金人统治,渴望能得到解放、脱离苦海的心情。

  诗前四句写这位女子失陷敌国的经过,追述她原本是京师良家女子,靖康初金人攻陷汴京,把她掳到北地的辛酸遭遇。四句写得平平,但其中强烈压抑住的悲痛,仍可体会出来。

  接下四句写女子见到南方来的使节的反应,说她听到宋使经过,由于自己穿戴着金人装束,心中深以为耻,不敢挤过去看,可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国来人的亲切感,又驱使她不能不去看,所以她远离人群,爬上最高处,去瞻望使者的队伍。这四句刻画心态妙到毫末,“立向最高处”极其形象地反映了她羞惭、悲愤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图见汉官仪”一句,涵意也十分丰富:一是要见见故国的使节仪仗,抒发自己对宋朝的热爱,寄托思归情绪;一是暗用刘秀典,希望能早日获得解放,重见大宋军队收复国土。末两句是使者过后,诗说那女子仍然计算着日子,盼着使者回程从这里过,得以再次一洒伤心泪。这两句把前四句的心情更加推进了一步,写得意味很浓,感人肺腑。

  清代赵翼题元好问《遗山集》有“国家不幸诗家幸”句,说国家沦陷,蒙受不幸,即因此而造就了一大批诗人,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忧国忧民的杰出篇章,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曹勋就是如此。他本来是个平庸的诗人,因为见到家国沦陷,人民受难,心中愤愤难安,所以能把亲身经历提炼出这样一首好诗来。全诗写的充满着抑郁,凄凉感人,可以与后来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写的《州桥》等诗媲美,也是以这类内容为主题的爱国诗篇中较早的一首。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74-875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43-344
3、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4-205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hè)¹垂肩尺²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译文: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阳了。
注释:¹鹤发:指白发。²尺:量词,旧时长度单位。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译文: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同州端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

tóngzhōuduān

yīnyáofān tángdài 

chuíjiānchǐcháng jiāsānshíduānyáng 
értóngjiànshuōshēnjīng quèwènfāngshìxiāng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外侮¹需人御²,将军赋采薇³
译文:来自国外的侮弄需要人去抵挡,戴安澜将军受命于危难之中,率部远征,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抗日的《采薇》诗篇。
注释: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 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戴安澜:(1904——1942)号海鸥,安徽无为人。¹外侮:来自国外的侮弄。侮:欺负,侮辱。此指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²御:抵挡。³将军赋采薇:赋,朗诵。采薇,《诗·小雅》中有《采薇》篇,其诗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¹称机械化,勇夺虎罴(pí)²威。
译文: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200师靠英勇善战,勇敢顽强,大灭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威风。
注释:¹师:军队。此指戴所率领的国民党第5军第200师。²虎罴:这里比喻凶猛的敌人。罴,熊的一种。即棕熊。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浴血东瓜¹机,驱倭(wō)棠吉²归。
译文:东瓜之战中,将军率领将士浴血奋战,终于坚守住了东瓜重镇,又在棠吉之战中,率领将士从日寇手中夺回了棠吉。
注释:¹东瓜:即同古,缅甸南部重镇。²棠吉:缅甸中部地名。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沙场¹²(yǔn)³,壮志也无违
译文:一代抗日英杰竟然命丧缅北战场,将军虽壮志未酬,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注释:¹沙场:即战场。²竟:副词,竟然,表示有点出乎意料。³殒命:丧命。⁴无违:没有违背。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首联二句,直书事始,即从戴安澜将军率所部入缅甸远征抗日写起。两句是因果关系。国难当头,拄危急需栋梁;骁将受命,慷慨即赴疆场。诗人一落笔便将被挽者的高大形象安置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大背景中,凛然正气,遂尔笼罩全篇。“赋采薇”三字,用远征赴敌的古典,精切不移,于叙事则有雍容不迫之气度,于行文则有渊雅流丽之风致。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颔联二句,机律对仗,突出戴安澜将军所辖之第二○○师的军威。上句言其装备之精良,扣住其师为机械化部队的特点。不过,武器虽然很重要,但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人,故下句紧接着就强调该师将士之勇猛,笔意十分周至,且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见识甚为高卓。古诗词中例多以虎罴、貔貅之类猛兽来赞颂勇武的军队,本篇却说“勇夺虎罴威”,是翻倍写法,比直接用虎罴来形容悍师劲旅,更其生动。此五字神采飞扬,亦是一篇之警策。“机械”、“虎罴”,各为本句自对,也颇工致。

  “浴血东瓜机,驱倭棠吉归。”颈联二句,仍然机律骈偶。辞意是进而叙说第二○○师在缅甸的战争历程。“东瓜”、“棠吉”,以域外战地译名入诗,谓之实录,可称“诗史”。当日参加戴安澜将军追悼会者,很多是第二○○师的将士,挽诗中特别提及他们在缅甸的战斗经历,对他们来说,倍显亲切。这样,挽诗也就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尾联二句,收笔回到戴安澜将军本身,哀悼他赍志以殁,缴出挽诗吊唁逝者的主题。一“竟”字写出诗人闻此将星陨落之噩耗后的震惊与痛惜,虚字传神,富有感情色彩。而痛惜之余,思及戴安澜将军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暨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而献身的,乃觉得他虽死犹荣,重于泰山,故结句赞其壮志无违——壮志无违则问心无愧,将军的英灵可以含笑于九泉了。这里名副其实是卒章显“志”:此“壮志”是戴安澜将军之壮志,又是诗人毛泽东之壮志,更是当日四万万中华儿女之壮志。孔夫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日本侵略者的罪恶的子弹,能够射穿将军的躯体,却不能够毁灭将军的精神。一夫之志尚不可夺,何况四万万众之志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泽东此诗不啻是借歌颂一个戴安澜将军来歌颂整个中华民族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誓与侵略者奋战到底的伟大精神。所吊者国之殇而所彰扬者国之魂,其笔重矣!其旨大矣!

  全诗以戴安澜将军率部人缅抗日为题材,以缅南东瓜之战、缅中棠吉之战以及缅北遭遇伏击、不幸牺牲为线索,歌颂了戴安澜将军的抗日伟绩和反侵略的英雄气概。为了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献身,长歌当哭,英名永存。

参考资料:
1、 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红旗出版社,2002年5月:第201页至203页

 ·wǎndàiānlánjiāngjū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wàirén jiāngjūncǎiwēi 
shīchēngxièhuà yǒngduówēi 
xuèdōngguāshǒu tángguī 
shāchángjìngyǔnmìng zhuàngzhìwé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