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
银筝(zhēng)¹旋品。不用缠头²千尺锦。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
译文:随即欣赏弹用银装饰的筝。不用大量的财物赏赐演奏者;不用花费而欣赏美好的演奏。美妙的才思象泉水涌出,滔滔不绝。洗掉了我十五年的闲愁。
注释:¹银筝:以银装饰的筝,乐器。²缠头:这里指赏给歌舞女郎的锦帛用以缠头。
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撼鱼龙我自闲。
为公少止。起舞属(zhǔ)公公莫起¹。风里银山²。摆撼(hàn)鱼龙³我自闲。
译文:为了让您稍作停留。您不要起身走了,请您起舞。我是会像蓬莱仙岛三神山里的鱼龙在风里摆撼舞蹈的。
注释:¹起舞属公公莫起:属公:嘱咐于您。公莫:指古时的“公莫舞”,即后世的巾舞。²风里银山: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岛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³鱼龙:是古代的一种幻术游戏,汉代由西域传入,为古时百戏杂耍名称。演出时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是猞猁之兽,曼延也是兽名。

  上片描述词人与友人王定国在南都不期而遇的欢快情景。“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词人自己拨动起银筝的调音“品”,确定音位后,便弹起乐曲来,用不着请歌舞艺人来表演送她们千尺锦帛作“缠头”装饰了。“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筝曲发出的奇妙乐响,有如泉水淙淙流淌的畅快思绪,一下子把两人相别十五年的闲愁全部冲洗干净了。

  下片写舞蹈,诚如《淮南子·本经训》所云:“心和欲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下片从上片的音乐快感过渡到欢歌狂舞,既自然,又真实,目睹着二人在相遇欢宴中种种心花怒放的冲动过程:“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十鱼龙我自闲。”大家为了国家朝廷整年的忙忙碌碌,不妨少事休息,相嘱一起来跳舞。于是,欣然跳起了“公莫舞”,两人手执着珍异动物模型摇摆踏跳,似乎幻觉在风里的三神山上,好像鱼龙变化、嗷水作雾,霎时化成八丈黄龙,出水遨游,炫耀着日光。……在这般神仙境界中,他们内心的什么烦恼都忘怀了。“我自闲”,尤其是词人自己,全身心感到无比闲适、轻松、惬意、自在,他已完全放开了。有如他在知密州任时的“放意肆志”韵“超然”态度,所谓“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这首词全篇非常乐观、旷达、自适、自在的情趣抒写,并毫无物累、压抑、疲惫、伤感的格调韵致者,其实,正是词人“野性犹同纵壑鱼”的放逸个性的突出表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3-1156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随即欣赏弹用银装饰的筝。不用大量的财物赏赐演奏者;不用花费而欣赏美好的演奏。美妙的才思象泉水涌出,滔滔不绝。洗掉了我十五年的闲愁。

为了让您稍作停留。您不要起身走了,请您起舞。我是会像蓬莱仙岛三神山里的鱼龙在风里摆撼舞蹈的。

注释

银筝:以银装饰的筝,乐器。

缠头:这里指赏给歌舞女郎的锦帛用以缠头。

起舞属公公莫起:属公:嘱咐于您。公莫:指古时的“公莫舞”,即后世的巾舞。

风里银山: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岛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

鱼龙:是古代的一种幻术游戏,汉代由西域传入,为古时百戏杂耍名称。演出时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是猞猁之兽,曼延也是兽名。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九月。是时东坡以兵部尚书兼差充南郊卤簿使召还朝廷,九月九日,途至南都(今河南商丘)时,与友人王定国(名巩)恰巧相会,二人自彭城(徐州)分别已有十五年之久,为表达与友人不期而遇的愉悦心情,东坡于是作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3-1156页
赏析

  上片描述词人与友人王定国在南都不期而遇人欢快情景。斯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词人自己拨动起银筝人调音斯品”,确定音位后,便弹起乐曲来,用不着请歌舞艺人来表演送她们千尺锦帛作斯缠头”装饰了。斯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筝曲发出人奇妙乐响,有如泉水淙淙流淌人畅快思绪,一下子把两人相别十五年人闲愁全部冲洗干净了。

  下片写舞蹈,诚如《淮南子·本经训》所云:斯心和欲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下片从上片人音乐快感过渡到欢歌狂舞,既自然,又真实,目睹着二人在相遇欢宴中种种心花怒放人冲动过程:斯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撼鱼龙我自闲。”大家为了国家朝廷这年人忙忙碌碌,不妨少事休息,相嘱一起来跳舞。于是,欣然跳起了斯公莫舞”,两人手执着珍异动物模型摇摆踏跳,似乎幻觉在风里人三神山上,好像鱼龙变化、嗷水作雾,霎时化成八丈黄龙,出水遨游,炫耀着日光。……在这般神仙境界中,他们内心人什么烦恼都忘怀了。斯我自闲”,尤其是词人自己,全身心感到无比闲适、轻松、惬意、自在,他已完全放开了。有如他在知密州任时人斯放意肆志”韵斯超然”态度,所谓斯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这首词全篇非常乐观、旷达、自适、自在人情趣抒写,并毫无物累、压抑、疲惫、伤感人格调韵致者,其实,正是词人斯野性犹同纵壑鱼”人放逸个性人突出表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3-1156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人生归有道¹,衣食固²其端³
译文: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
注释:庚(gēng)戌(xū)岁:指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¹有道:有常理。²固:本、原。³端:始、首。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shú)¹²都不营³,而以求自安
译文: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心安?
注释:¹孰:何。²是:此,指衣食。³营:经营。⁴以:凭。⁵自安:自得安乐。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开春¹理常业²,岁功³可观。
译文:初春开始做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
注释:¹开春:春天开始;进入春天。²常业:日常事务,这里指农耕。³岁功:一年农事的收获。⁴聊:勉强。聊可观:勉强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禾 一作:耒 )
晨出肆(sì)微勤¹,日入²负禾³还。
译文: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背稻把家还。
注释:¹肆微勤:微施勤劳。肆:操作。²日入:日落。³禾:指稻子。一作“耒(lěi)”:耒耜,即农具。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山中饶(ráo)¹霜露²,风气³亦先寒
译文: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
注释:¹饶:多。²霜露: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³风气:气候。⁴先寒:早寒,冷得早。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田家岂不苦?弗¹获辞此难²
译文:农民劳作岂不苦?无法推脱此艰难。
注释:¹弗:不。²此难:这种艰难,指耕作。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四体¹诚乃疲,庶(shù)²无异患³
译文:身体确实很疲倦,幸无灾祸来纠缠。
注释:¹四体:四肢。²庶:庶几、大体上。³异患:想不到的祸患。⁴干:犯。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guàn)(zhuó)¹息檐下,斗酒散襟(jīn)²
译文: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注释:¹盥濯:洗涤。²襟颜:胸襟和面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遥遥沮(jǔ)(nì)¹心,千载乃相关²
译文: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与我息相关。
注释:¹沮溺:即长沮、桀溺,孔子遇到的“耦而耕”的隐者。借指避世隐士。²乃相关:乃相符合。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但愿长如此¹,躬耕²非所叹。
译文: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自心甘。
注释:¹长如此:长期这样。²躬耕:亲身从事农业生产。

  此诗开篇直接展开议论,明确表现诗人的观点:人生就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根本上,要想求得自身的安定,首先就要参加劳动,惨淡经营,才得以生存。“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起笔两句,把传统文化之大义——道,与衣食并举,意义极不寻常。衣食的来源,本是农业生产。“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认为人生应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在诗人看来,若为了获得衣食所资之俸禄,而失去独立自由之人格,他就宁肯弃官归田躬耕自资。全诗首四句之深刻意蕴,在于此。这几句诗,语言简练平易,道理平凡而朴素,超越“获稻”的具体事情,而直写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言语似乎很平淡,但体味起来,其中蕴涵着真实、淳厚的欣慰之情。“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微勤”是谦辞,其实是十分勤苦。“日入”,借用了《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语意,加深了诗意蕴藏的深度。因为那两句之下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写出眼前收稻之时节,便曲曲道出稼穑之艰难。山中气候冷得早些,霜露已多。九月中,正是霜降时节。四十六岁的诗人,已感到了岁月的不饶人。以上四句,下笔若不经意,其实是写出了春种秋收、一年的辛苦。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稼穑愈是艰难辛苦,愈见诗人躬耕意志之深沉坚定。诗人对于稼穑,感到义不容辞。这不仅是因为深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而且也是由于深知“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魏晋以降,时代黑暗,士人生命没有保障。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何晏,司马昭杀嵇康,以及陆机、陆云之惨遭杀害,皆是著例。当时柄政者刘裕,比起曹操、司马,更加残忍。所谓异患,首先即指这种旦夕莫测的横祸。再退一步说,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在“质性自然”的诗人看来,也是一种异患。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农村劳动生活过来的人对这幅情景都是亲切、熟悉的。诗人是在为自由的生活、为劳动的成果而开心。“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诗人不仅是一位农民,还是一位为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士人。他像一位农民那样站在自家屋檐下把酒开怀,可是他的心灵却飞越千载,尚友古人。长沮、桀溺之心意是说:“天下人都说天下是黑暗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黑暗的现状,又怎么能像归隐之人一样去归隐山林。”诗人自言与长沮、桀溺之心遥遥会合,意即在此。所以结笔说:“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但愿长久地过这种生活,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纵然躬耕辛苦,也无所怨尤。诗人的意志,真可谓坚如金石。诗人的心灵,经过深沉的省思,终归于圆融宁静。

  此诗夹叙夹议,透过收稻之叙说,发舒躬耕之情怀。此诗的意义在于,诗人经过劳动的体验和深沉的省思,所产生的新思想。这就是:农业生产乃是衣食之源,士人尽管应以道为终极关怀,但是对于农业生产仍然义不容辞。尤其处在一个自己所无法改变的乱世,只有弃官归田躬耕自资,才能保全人格独立自由,由此,沮溺之心有其真实意义。而且,躬耕纵然辛苦,可是,乐亦自在其中。这份喜乐,是体验到自由与劳动之价值的双重喜乐。陶渊明的这些思想见识, 晚周之后的文化史和诗歌史上乃是稀有的和新异的。诗中所耀动的思想光彩,对人生意义的坚实体认,正是此诗极可宝贵的价值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47-549

gēngsuìjiǔyuèzhōng西tiánhuòzǎodào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rénshēngguīyǒudào shíduān 
shúshìdōuyíng érqiúān 
kāichūncháng suìgōngliáoguān 
chénchūwēiqín huán  (zuò lěi )
shānzhōngráoshuāng fēngxiānhán 
tiánjiā huònán 
chéngnǎi shùhuàngān 
guànzhuóyánxià dǒujiǔsànjīnyán 
yáoyáoxīn qiānzǎinǎixiāngguān 
dànyuàncháng gōnggēngfēisuótàn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
引道烦双鹤,携囊(náng)¹一童。
译文:还烦一双仙鹤引导我的道路,携带的背囊请书童背着。
注释:¹倩:央求、请人做某事。
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
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
译文:杯中茶映着竹叶的光影,只听着隐约的人声隔水传来。
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
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
译文:即便没有雨,云也是湿漉漉地,不用下霜,树叶已经红了。
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
我来何所事¹,端为听松风。
译文:我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什么呢,只为了听那掠过松树枝叶间的风。
注释:¹何所事:为了什么事。

qiūyóulóngjǐng--shàowēng

yǐndàofánshuāngxiénángqiàntóng

zhúguāngbēiyǐngrénshuǐshēngzhōng

yúncháng湿shīshuānghóng

láisuǒshìduānwèitīngsōngfēng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秋菊有佳色,裛(yì)¹露掇(duō)²其英³
译文:秋天的菊花颜色美好,采摘下沾着露水的菊花。
注释:¹裛:通“浥”,沾湿。²掇:采摘。³英: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¹²忘忧物³,远我遗世情
译文:把菊花泡在酒中,使我避俗之情更深浓。
注释:¹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²此:指菊花。³忘忧物:指酒。⁴远:这里作动词,使远。⁵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一觞(shāng)虽独尽,杯尽壶自倾¹
译文: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注释:¹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日入群动¹²,归鸟趋(qū)³林鸣。
译文:日落之后各类生物都已歇息,归鸟向林欢快鸣。
注释:¹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²息:歇息,止息。³趋:归向。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xiào)¹东轩²下,聊复得此生³
译文: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注释:¹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²轩:窗。³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这里写的是独醉。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两句各着一“虽”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还有酒壶倾尽之意,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兴致之高,饮酒之多。所以从这两句到“日入”两句,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还包含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饮酒增多,作者的感触也多了起来。

  再下二句,“日入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趋”是动态,“鸣”是声音,但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除此诗外,他如“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归栖”(《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矰缴奚施,已卷(倦)安劳”(《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还有“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

  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yǐnjiǔ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qiūyǒujiā duōyīng 
fànwàngyōu yuǎnshìqíng 
shāngsuījìn bēijìnqīng 
qúndòng guīniǎolínmíng 
xiàoàodōngxuānxià liáoshēng 
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
有卷(quán)¹者阿²,飘风³自南。岂(kǎi)(tì)君子,来游来歌,以矢(shǐ)其音。
译文:曲折丘陵风光好,旋风南来声怒号。和气近人的君子,到此遨游歌载道,大家献诗兴致高。
注释:¹有卷:卷卷。卷,卷曲。²阿:大丘陵。³飘风:旋风。⁴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⁵矢:陈,此指发出。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
伴奂(huàn)¹尔游矣,优游²尔休矣。岂弟君子,俾(bǐ)³尔性,似先公酋(qiú)矣。
译文:江山如画任你游,悠闲自得且暂休。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何所求,继承祖业功千秋。
注释:¹伴奂:据郑玄笺:“伴奂,自纵弛之意也。”则“伴奂”当即“泮涣”,无拘无束之貌。或谓读为“盘桓”,非。²优游:从容自得之貌。³俾:使。⁴尔:指周天子。⁵弥:终,尽。⁶性:同“生”,生命。⁷似:同“嗣”,继承。⁸酋:同“猷”,谋划。
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
尔土宇昄(bǎn)¹,亦孔²之厚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³矣。
译文:你的版图和封疆,一望无际遍海内。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有作为,主祭百神最相配。
注释:¹昄章:版图。²孔:很。³主:主祭。
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
尔受命长矣,茀(fú)¹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gǔ)²尔常矣。
译文:你受天命长又久,福禄安康样样有。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百年寿,天赐洪福永享受。
注释:¹茀:通“福”。²纯嘏:大福。
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有冯(píng)¹有翼²,有孝有德,以引³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译文:贤才良士辅佐你,品德崇高有权威,匡扶相济功绩伟。和气近人的君子,垂范天下万民随。
注释:¹冯:辅。²翼:助。³引:牵挽。⁴则:标准。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yóng)¹(áng)²,如圭(guī)³如璋(zhāng),令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译文:贤臣肃敬志高昂,品德纯洁如圭璋,名声威望传四方。和气近人的君子,天下诸侯好榜样。
注释:¹颙颙:庄重恭敬。²卬卬:气概轩昂。³圭:古代玉制礼器,长条形,上端尖。⁴璋:也是古代玉制礼器,长条形,上端作斜锐角。⁵令:美好。⁶闻:声誉。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凤凰于飞,翙(huì)¹其羽,亦集爰²止。蔼(ǎi)³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译文:高高青天凤凰飞,百鸟展翅紧相随,凤停树上百鸟陪。周王身边贤士萃,任您驱使献智慧,爱戴天子不敢违。
注释:¹翙翙:鸟展翅振动之声。²爰:而。³蔼蔼:众多貌。⁴吉士:贤良之士。⁵媚:爱戴。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¹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shù)²人。
译文:青天高高凤凰飞,百鸟纷纷紧相随,直上晴空迎朝晖。周王身边贤士萃,听您命令不辞累,爱护人民行无亏。
注释:¹傅:至。²庶:众。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¹。菶(běng)菶萋萋²,雍(yōng)雍喈(jiē)³
译文: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枝叶茂盛郁苍苍,凤凰和鸣声悠扬。
注释:¹朝阳:指山的东面,因其早上为太阳所照,故称。²菶菶:草木茂盛貌。³雝雝喈喈:鸟鸣声。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矢诗不多,维以遂歌。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¹且驰。矢诗不多²,维以遂³歌。
译文:迎送贤臣马车备,车子既多又华美。迎送贤臣有好马,奔腾熟练快如飞。贤臣献诗真不少,为答周王唱歌会。
注释:¹闲:娴熟。²不多:很多。不,读为“丕”,大。³遂:对。

  第一章发端总叙,以领起全诗。《汲冢纪年》:“成王三十三年,游于卷阿,召康公从。”此诗所记,当即为此次出游。“有卷者阿”言出游之地,“飘风自南”言出游之时,“岂弟君子”言出游之人,“来游来歌,以矢其音”二句则并游、歌而叙之。这段记叙简约而又全面,所以前人称其“是一段卷阿游宴小记”(方玉润《诗经原始》)。

  第二、三、四章,称颂周室版图广大,疆域辽阔,周王恩泽,遍于海内,周王膺受天命,既长且久,福禄安康,样样齐备,因而能够尽情娱游,闲暇自得。这些称颂归结到一点,便是那重复了三次的“俾尔弥尔性”,即祝周王长命百岁,以便继承祖宗功业,成为百神的祭主,永远享受天赐洪福。

  第五、六章,称颂周王有贤才良士尽心辅佐,因而能够威望卓著,声名远扬,成为天下四方的准则与楷模。这两章是承第二、三、四章而来。第二、三、四章主要说的是周王德性的内在作用,五、六两章主要说的是周王德性的外在影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七、八、九章,以凤凰比周王,以百鸟比贤臣。诗人以凤凰展翅高飞,百鸟紧紧相随,比喻贤臣对周王的拥戴,即所谓“媚于天子”。(所谓“媚于庶人”,不过是一种陪衬。)然后又以高冈梧桐郁郁苍苍,朝阳鸣凤宛转悠扬,渲染出一种君臣相得的和谐气氛。

  第十章回过头来,描写出游时车马,仍扣紧君臣相得之意。末二句写群臣献诗,盛况空前,与首章之“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呼应作结。

  此篇是对周王歌功颂德的诗篇,思想上带有局限性。但称颂中带有劝戒之意,所以仍有可取之处。从艺术上来说,全篇规模宏大,结构完整,赋笔之外,兼用比兴,如以“如圭如璋”比贤臣之“顒顒昂昂”,以凤凰百鸟比喻“王多吉士”、“王多吉人”,都很贴切自然,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75-579

quánē

shījīng··shēngmínzhīshí xiānqín 

yǒuquánzhěē piāofēngnán kǎijūn láiyóulái shǐyīn 

bànhuàněryóu yōuyóuěrxiū kǎijūn ěrěrxìng shìxiāngōngqiú 

ěrbǎnzhāng kǒngzhīhòu kǎijūn ěrěrxìng bǎishéněrzhǔ 

ěrshòumìngcháng ěrkāng kǎijūn ěrěrxìng chúněrcháng 

yǒupíngyǒu yǒuxiàoyǒu yǐn kǎijūn fāngwéi 

yóngyóngángáng guīzhāng lìngwénlìngwàng kǎijūn fāngwéigāng 

fènghuángfēi huìhuì yuánzhǐ ǎiǎiwángduōshì wéijūnshǐ使 mèitiān 

fènghuángfēi huìhuì tiān ǎiǎiwángduōrén wéijūnmìng mèishùrén 

fènghuángmíng gāogāng tóngshēng cháoyáng běngběng yōngyōngjiējiē 

jūnzhīchē shùqiěduō jūnzhī xiánqiěchí shǐshīduō wéisuì 

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tú)(mí)¹香梦怯(qiè)春寒,翠²掩重门³燕子闲
译文:荼蘼的香味飘荡在梦里深闺寂寂惧怯春寒,苍翠的树木遮掩重重门户燕子安静地栖息于梁间。
注释:邸:住宅,府邸,这里指旅舍。¹酴醾:即荼蘼,也叫佛见笑,蔷薇科,春末开花,清香远溢。²翠:指苍翠的树木。³重门:重重门户。⁴闲:安静。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qiāo)断玉钗¹红烛冷²,计程³应说到常山
译文:思念远人敲断玉制的头钗红烛也因夜深而清冷,你在家计算我的旅程该在说已经到了常山。
注释:¹玉钗:古时妇女头上的饰物。钗柄分成两股,形状似钳,常用以剪剔烛花。²红烛冷:指烛光越来越暗。³计程:计算路程。⁴常山:县名,今浙江常山县。

  整首诗都是想象,前两句写春夜的清冷孤寂,极力描写了其妻独居家中的寂寥,后两句想象其妻醒后想念自己的情景,通过对自己想象中的细节的刻画,描写出其妻期盼与丈夫早些相聚的心情。这首诗写的实际正是诗人思妻心切,可以说诗人是以思夫之心,表思妇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诗的前两句“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从大处落墨,极写其妻空闺寂寥。酴醾,作者用它来比喻其妻之“香梦”,一方面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另一方面也在着重强调:即便是这样甜美的梦,也害怕春寒寂寞的搅扰。更何况“翠掩重门舒,深锁空闰,又增加了几分冷冷清清的气氛。这里的“燕子闲”有两重意思:其一,“闲”表示寂静,思妇“香梦”为“春寒”惊醒后,愁肠婉转,四顾寂寥,无可诉说,其二,“燕子护归巢为“闲”,鸟儿尚能雌雄相守,夜落归果,无形中把人的那种孤寂心情也就衬托得更强烈了。

  接下来,作者又用“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两句诗写他妻子梦醒后思念丈夫,切盼与丈夫早些团聚的心情。前句诗用了两个细节:“敲断玉钗”和“红烛冷”。玉钗本为女子心爱之物,专用来梳妆打扮的。可是,由于丈夫久出不归,“首如飞蓬,谁为适容”,她竟慵自梳头,懒于打扮了。不仅如此,当她拿起了“玉钗”时,顿然间竟有无限的惆怅之情涌上心头,索性拿它来作为计算丈夫归期的工具,一遍一遍地敲,一遍一遍地想,一遍一遍地算,最后竟把玉钗“敲断”了。在这个细节中,作者虽然丝毫没有提到“思”字,但思妇的那种心情却被刻画得那么突出,使人们仿佛能见到她的一脸愁容。同样,“红烛冷”一方面极言思妇“敲钗”时间之长,甚至燃尽红烛,天将破晓,另一方面还巧妙地暗示了女子红颜已老,青春将逝,由此更加衬托思妇的愁情满怀。

  最后,“计程应说到常山”,既是点破思妇何以愁怀不解的句子——因为不管是“香梦”也好,“燕子闲”也好,“敲断玉钗”也好,作者尽管让思妇愁肠婉转,却并役有直说她是为了思夫才受了这样的煎熬,这句却以“计程”轻轻地点了出来,使诗意更加明确;同时,这句话又说明了这一切不过都是作者在常山旅舍中想象的—这不仅因为“应说到常山”是一种猜测的口气,而这“猜测”让夫妇双方不谋而合,更增加了双方的思念之情,而且还因为前文中的厂“香梦”“重门”为女子所特有。至此,读者才真正弄清楚了“题邸间壁”与诗的关系:原来作者是以思夫之心,度思妇之腹。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20

jiān

zhènghuì sòngdài 

xiāngmèngqièchūnhán cuìyǎnchóngményànxián 
qiāoduànchāihóngzhúlěng chéngyīngshuōdàocháng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