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风清玉佩,香雾蔼云鬟。紫台招手,醉骑白凤上高寒。
仙风清玉佩,香雾蔼云鬟。紫台招手,醉骑白凤上高寒。
曾记五云深处,缥缈琼楼十二,宝界晃三千。回首人间梦,一落忽经年。
曾记五云深处,缥缈琼楼十二,宝界晃三千。回首人间梦,一落忽经年。
羽衣轻,胡床冷,洞箫闲。肺肝冰雪,孤光一点最相便。
羽衣轻,胡床冷,洞箫闲。肺肝冰雪,孤光一点最相便。
可是嫦娥有意,付与婵娟千里,今夜尽人看。起舞答清兴,歌罢唾壶残。
可是嫦娥有意,付与婵娟千里,今夜尽人看。起舞答清兴,歌罢唾壶残。

shuǐdiàotóuzhōngqiū--chéntíng

xiānfēngqīngpèixiāngǎiyúnhuántáizhāoshǒuzuìbáifèngshànggāohán

céngyúnshēnchùpiāomiǎoqiónglóushíèrbǎojièhuǎngsānqiānhuíshǒurénjiānmèngluòjīngnián

qīngchuánglěngdòngxiāoxiánfèigānbīngxuěguāngdiǎnzuìxiāng便biàn

shìchángéyǒuchánjuānqiānjīnjǐnrénkànqīngxìngtuòcán

陈霆

陈霆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著有《仙潭志》、《两山墨谈》、《水南稿》、《清山堂诗话》、《清山堂词话》等。 ▶ 2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有瞽(gǔ)¹有瞽,在周之庭²。设业³设虡(jù),崇牙树羽。应(xuán)鼓,鞉(táo)¹⁰(qìng)¹¹(zhù)¹²(yǔ)¹³。崇备¹⁴乃奏,箫¹⁵¹⁶备举。喤(huáng)¹⁷厥声,肃雍(yōng)¹⁸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lì)¹⁹止,永²⁰观厥成²¹
译文:盲人乐师排成行,聚集周庙前庭上。钟架鼓架摆设好,五彩羽毛架上装。既有小鼓和大鼓,鞉磬柷敔列停当。乐器齐备就演奏,箫管一齐都奏响。众乐交响声洪亮,肃穆和谐声悠扬,先祖神灵来欣赏。诸位宾客都来到,乐曲奏完齐赞赏。
注释:¹瞽: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²庭:指宗庙的前庭。³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⁴虡:悬挂编钟编磬等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⁵崇牙:古代乐器架横木上刻的锯齿,用以悬挂乐器。⁶树羽:在崇牙上装饰的五彩鸟羽。树,插。⁷应:小鼓。⁸田:大鼓。⁹县:“悬”的本字。¹⁰鞉: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¹¹磬: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¹²柷: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¹³圉: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¹⁴备:安排就绪。¹⁵箫:古箫如今之排箫,是以小竹管排编成的。¹⁶管:管乐器,即笛子之类的乐器。¹⁷喤喤:乐声大而和谐。¹⁸肃雝:声音和谐舒缓。¹⁹戾:到达,到来。²⁰永:终,一直。²¹成:指一曲终了。或解为乐之一阕。一说此指祭礼完毕。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说明在宗庙上奏乐的主体是瞽;而“设业设虡”、安置乐器的则当是担任瞽的辅佐的眡瞭。乐器则列举了应、田、鞉、磬、柷、圉、箫管,与《周礼·春官》所载“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基本相符,其中柷为起乐、圉(敔)为止乐之器,以首尾涵盖,表示这次演奏动用了全套乐器而“八音克谐”(《尚书·舜典》),“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其音乐自然十分美妙。

  周颂三十一篇都是乐诗,但直接描写奏乐场面的诗作惟《周颂·执竞》与此篇《周颂·有瞽》。《周颂·执竞》一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虽也写了作乐,但也落实于祭祀降福的具体内容。惟有《周颂·有瞽》几乎纯写作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我客”,也是点出其“听”与“观”,仍归结到乐的本身,可见这乐便是《周颂·有瞽》所要表达的全部,而这乐所包含的意义,在场的人(周王与客)、王室祖先神灵都很明了,无须再加任何文字说明。因此,《周颂·有瞽》所写的作乐当为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即是《周颂·有瞽》所描写的作乐。从作乐的场面及其定期举行来看,大致两相符合,但也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一,高氏说“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一起奏给祖先听,为祖先开个盛大的音乐会”,而《礼记·月令》郑玄注则说“大合乐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目的一空泛、一具体;其二,高氏说“周王和群臣也来听”,《礼记·月令》则言天子率群臣往视,音乐会的主办者便有所不同了。另外,高氏说“据《礼记·月令》,每年三月举行一次”,《月令》原文是“季春之月”,按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季春之月”便不是“三月”了。可见要确指《有瞽》作乐是哪一种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颂·有瞽》这一纯写作乐过程的诗篇,不仅表现了周王朝音乐成就的辉煌,而且也显示了周人“乐由天作”因而可以之沟通入神的虔诚观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70-671

yǒu

míng xiānqín 

yǒuyǒu zàizhōuzhītíng shèshè chóngshù yìngtiánxuán táoqìngzhù bèinǎizòu xiāoguǎnbèi huánghuángjuéshēng yōngmíng xiānshìtīng zhǐ yǒngguānjuéchéng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江山信美¹,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gàn)²,铁瓮(wèng)³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译文:这里的江山实在太美了,登上楼头,尽情观赏,实在是平生的一大快事。放眼望去,金山和焦山上雄伟壮观的庙宇建筑群,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当年坚固的铁瓮城,历经兵火的破坏,风雨的剥蚀,只剩下荒废的残垣断壁。远处长江水连接着天际,潮水涌来时犹如浮云涌动。江潮生成时,如云涌而来;潮落则奔腾的江水随天而去,都是波涛翻滚的壮观。而当波澜不惊时,点点雪白的沙鸥,在江上低飞狎游。尽管漫长的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一些荒颓的痕迹,但雄壮奇伟的江山依然如故,古往今来,英雄豪杰在这里也层出不穷。
注释:¹信美:的确美好。²绀宇:指绀园,佛寺的别称。³铁瓮:指铁瓮城,京口 (今江苏镇江) 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为三国时孙权所筑。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髪。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遥望石冢巉(chán)¹,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髪。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译文:远远望去,金山下的山岩坚硬,埋葬着此处的郭璞墓,至今没有遭到劫难,依然保存完好。在南北朝时期,每当朝代更替的时候,遍地烽火,老百姓也几经离乱之苦。不要在谈论人世沧桑了,再谈论下去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还是喝酒吧!但刚刚端起酒杯,就照见了自己的满头银丝,只能仰天长啸,发泄胸中感慨之情。此时,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经飞上了焦山之东江天相接的海门。
注释:¹巉然:高峭陡削貌。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这两句挈领全篇,其大意是多景楼周围的美景实在是太迷人了,傍晚时分登上楼头纵览周围的美景,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一个“信”字和一个“快”字,将词人白朴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江山信美”典出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物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这五句描写所见到的景象,放眼望去,金山和焦山上雄伟壮观的庙宇建筑群,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金黄色,显得更加的庄严肃穆。当年北固山冈前的铁瓮物,历尽沧桑,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看上去一派荒凉。远处长江水连接着天际,潮水涌来时犹如浮云涌动,看上去极为壮观。当潮水退去的时候,犹如奔向了遥远的天际。当风平浪静的时候,点点雪白的沙鸥就会在江面上寻觅食物。

  “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这两句说的是历史在镇江留下了痕迹,周围的景色还在,长江依然滚滚向东流去,但这里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出现过许多英雄豪杰。词的下片是对兴亡相替的慨叹,远远望去,金山下的山岩坚硬,埋葬着此处的郭璞墓,至今没有遭到劫难,依然保存完好。见此情景,词人白朴忍不住感叹在南北朝时期,每当朝代更替的时候,遍地烽火,老百姓也几经离乱之苦。写到这里,词人白朴忍不住悲痛万分。于是有了“往事休论”,不要在谈论人世沧桑了,再谈论下去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还是喝酒吧!但刚刚端起酒杯,就照见了自己的满头银丝,这怎能不让词人白朴感叹时间易逝呢?于是他只能仰天长啸,以此发泄胸中的的感慨。此时,一轮明月飞上了海门,似乎只有天上的这轮明月能读懂词人白朴的心,所以它在浩瀚的宇宙中静静地聆听他的长啸之音。最后一句呼应“落日金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此词以景结情,别具一种剪雪裁冰的胸襟。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人道横江¹好,侬(nóng)²横江恶。
译文:人人都说横江好,但是我觉得横江地势险恶无比。
注释:¹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²道:一作“言”。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一风三日吹倒山¹,白浪高于瓦官阁。
译文:这里能连刮三天大风,风势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
注释:¹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三潮南去过浔阳,牛渚(zhǔ)由来险马当。
译文:倒灌进长江的海水从横江浦向南流去,途中要经过浔阳。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地势本就十分险要,马当山横枕长江,回风撼浪,船行艰阻。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译文:横江欲渡风波十分险恶,要跨渡这一水之江会牵动愁肠几万里。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¹水东连²扬子津。
译文:从横江向西望去,视线为横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长安。汉江东边与扬子津相连。
注释:¹汉:一作“楚”。²连:一作“流”。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qiào)¹人。
译文:江中的白浪翻滚如山,如此险阻怎么能够渡过呢?狂风愁杀了将要出行的船夫。
注释:¹峭帆:很高的船帆。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三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译文: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¹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²
译文:钱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来怎样呢?横江上的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
注释:¹浙江:此指钱塘江。²来:一作“东”。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三云生¹
译文:我在横江浦渡口的驿馆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迎,他向我指着东边,告诉我海上升起了云雾,大风雨即将来临。
注释:¹三云生:三上升起浓云。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译文:你这样急着横渡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呢?如此大的风波危险,可不能出行啊!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¹晕天风雾不开,三鲸(jīng)东蹙(cù)²百川回³
译文:横江之上经常月晕起风,整日笼罩在风雾中,江里的海鲸东向,百川倒流。
注释:¹月:一作“日”。²蹙:驱迫。³回:倒流。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¹归去来。
译文:波涛大浪一起,声势浩大,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横江水势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如果轻易而渡,将会有去无回。
注释:¹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而得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横江驿馆面前渡口的官吏来送,可见那时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渡口,对这里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东边,说:“你看,海云出现了。”意思说,马上海潮就要来了,渡船不能渡人了。接着问到“郎今欲渡缘何事?”,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人您今天渡船北方有什么事呀?”有人根据“郎”这个字,认为李白在横江渡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年轻的男子才叫“郎”,但实际上,这“郎”显然不是指人的年纪。“郎”在古代有五种含义:一是地名,春秋鲁邑;二是官名,战国开始设置,秦汉以后遂为朝廷官吏通称;三是指少年男子之通称;四是指女子对情人的昵称;五是姓氏。诗中的“郎”可以用解释为第二种,即郎官之意,比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赋奏,天子以为郎”,又比如《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李白曾在宫中呆了三年,大大小小也算一个官,但这儿离京城有好几千公里,一个渡口的小吏能够知道他在京城做官,可能是因为李白身上穿着唐玄宗赠给他的宫锦袍,人家一看,当然知道他就是一个官了。还没等李白回答,那人就说:“如此风波不可行!”意思是:不管有什么事,是大事或小事,反正今天是行不得了,因为很快就要风起浪涌了。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一作众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这四句诗不仅写长江浪涛之大,“海鲸”是形容浪涛的,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雾,那就更不能行了。

  六首诗中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263-264页 .

héngjiāngliùshǒu

bái tángdài 

réndàohéngjiānghǎo nóngdàohéngjiāngè 
fēngsānchuīdǎoshān báilànggāoguān 

hǎicháonánguòxúnyáng niúzhǔyóuláixiǎndāng 
héngjiāngfēngè shuǐqiānchóuwàncháng 

héngjiāng西wàng西qín hànshuǐdōngliányángjīn 
báilàngshān kuángfēngchóushāqiàofānrén 

hǎishénláiguòèfēnghuí làngtiānménshíkāi 
zhèjiāngyuè tāoliánshānpēnxuělái 

héngjiāngguǎnqiánjīnyíng xiàngdōngzhǐhǎiyúnshēng 
lángjīnyuánshì fēngxíng 

yuèyùntiānfēngkāi hǎijīngdōngbǎichuānhuí 
jīngsānshāndòng gōngguīlái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这首诗评论江西诗派。宋人是推崇学习杜甫的,而李商隐的能得杜甫遗意,学杜要先学李商隐,宋人早具有此说法。在元好问看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虽然标榜学杜,但并未抓住杜诗的真髓,而专在文字、对偶、典故、音韵等形式上模拟因袭,结果既未学到杜诗的古朴风雅得真谛,也完全失去了李商隐的精美纯厚的风格。因此他明确表示,不愿与江西诗派为伍,不愿拾江西诗派的牙唾。

  但是,这里元好问对于黄庭坚的态度怎样呢,关键是“宁”字的理解。教材P285注释57解释为“岂能”。也有不同理解,下面介绍一下周振甫、冀勤编注钱钟书《谈艺录》的《〈谈艺录〉读本》中“鉴赏论第七”:

  《谈艺录》(七)元好问论黄庭坚诗解:遗山诗中“宁”字,乃“宁可”之意,非“岂肯”之意。如作“岂肯”解,则“难将”也,“全失”也,“宁下”也,“未作”也,四句皆反对之词,偏面复出,索然无味。作“宁可”解,适在第三句,起承而转,将合先开,欲收故纵,神采始出。其意若曰:“涪翁虽难亲少陵之古雅,全失玉溪之精纯,然较之其门下江西派作者,则吾宁推涪翁,而未屑为江西派也”:是欲抬山谷高出于其弟子。然则江西派究何如。乃紧接下一绝曰:“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盖举后山以概其余西江诗人,此外比诸郐下,不须品题。遂系以自述一首,而《论诗绝句》终焉。《遗山集》中于东坡颇推崇,《杜诗学引》称述其父言:“近世唯山谷最知子美”,而《论诗绝句》伤严寡恩如彼,倘亦春秋备责贤者之意。遗山所深恶痛绝,则为江西派,合之《中州集自题》绝句,更彰彰可见。(153页)

  《〈谈艺录〉读本》注解:这一则讲元好问《论诗》中论黄庭坚的诗:“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钱先生先抓住“宁”字来讲,认为是“宁可”的“宁”,即宁可向黄庭坚拜倒,不作江西诗派中人。即把黄庭坚突出于江言诗派以外,认为黄庭坚还是可取的。虽然黄庭坚的诗不如杜甫诗的古雅,全失李商隐诗的精纯,但还是好的。元好问为什么要向黄庭坚下拜,在《论诗》里没有说。《论诗》说的“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称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为“新”。但黄庭坚论诗并不主张“新”,因此这跟黄庭坚无关。又说:“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这是批评陈师道作诗时,闭门苦思。即把陈师道代表江西诗派,贬低陈师道即贬低江西诗派。钱先生又引元好问《杜诗学引》称“近世唯山谷最知子美”。朱弁《风月堂诗话》:“山谷以昆体工夫,到老杜浑成地步。”元好问“宁下涪翁拜”,可能就为了这点。所以他的诗里就称杜甫的古雅,李商隐的精纯,认为黄庭坚都不及。虽不及,但他“以昆体工夫,到老杜混成地步”,所用的工夫还是好的,所以还推重他吧。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nánjiāngziměiqīnjīngchúnquánshīshānzhēn

lùnshīníngxiàwēngbàiwèizuòjiāng西shèrén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高楼风雨¹感斯文²,短翼(yì)差池²不及群。
译文:高楼上风雨如晦感动于杜司勋的诗文,他羽翼短小无力奋飞赶不上同群的人。
注释:¹风雨:抒写风雨怀人之情。²斯文:此文,指他当时正在吟诵的杜牧诗作。³差池:犹参差。指燕飞时尾羽参差不齐。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xūn)¹
译文:倾注心血刻意写诗感伤时事又伤离别,人世间值得推崇和赞誉的只有杜司勋!
注释:¹杜司勋:即杜牧,晚唐时期诗人、散文家。刻意:有意为之,此指别有寄托。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复:又。伤别:因离别而悲伤。

  首句“高楼风雨感斯文”,写自己对杜牧诗歌独特的感受。这是一个风雨凄凄的春日。诗人登上高楼,凭栏四顾,只见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迷茫的雨雾中。这风雨如晦的景象,正好触动胸中郁积的伤世忧时之感。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诗人对杜牧的诗作也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因为后者就是“高楼风雨”的时代环境的产物。杜牧的“斯文”,不能确指,也不必确指,应是感伤时世、忧愁风雨之作。

  次句“短翼差池不及群”,转说自己,也暗含杜牧。这是一首送别诗。李商隐用“差池”暗寓“伤别”之情。这句是说,自己正如风雨中艰难行进的弱燕,翅短力微,赶不上同群。

  这是自伤身世孤孑,不能奋飞远飞,也是自谦才力浅短,不如杜牧。这后一层意思,正与末句“唯有”相呼应。上句因“高楼风雨”兴感而兼写双方,这句表面上似专写自己。其实,“短翼差池”之恨不独李商隐。他另一首《赠杜十三司勋员外》曾深情劝勉杜牧:“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正说明杜牧同样有壮心不遂之恨。这里只提自己,只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三、四两句极力推重杜牧的诗歌。伤春、伤别,即“高楼风雨”的忧时伤世之意与“短翼差池”的自慨身世之情,也就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伤春”、“伤别”,高度概括了杜牧诗歌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主题,并揭示了带有那个衰颓时代所特有的感伤情调的艺术风格。“刻意”二字,既强调其创作态度之严肃,又突出其运思寓意之深厚,暗示他所说的“伤春伤别”,并非寻常的男女相思离别,伤心人别有怀抱。末句“唯有”二字极高评价了杜牧在当时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之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极力称扬杜牧,实际上含有引杜牧为同调之意。既评杜,又属自道。同心相应,同气相求,诗人在评杜、赞杜的同时,也就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和身世的深沉感慨,暗含着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弦外之音。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50-1152

xūn

shāngyǐn tángdài 

gāolóufēnggǎnwén duǎnchāchíqún 
shāngchūnshāngbié rénjiānwéiyǒux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