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无群消息沉,登闻三击血沾襟。皇纲一日开冤气,
形影无群消息沉,登闻三击血沾襟。皇纲一日开冤气,
青史千年重壮心。却望乌台春树老,独归蜗舍暮云深。
青史千年重壮心。却望乌台春树老,独归蜗舍暮云深。
他时纵有征书至,雪满空山不可寻。
他时纵有征书至,雪满空山不可寻。

sòngchùshìjūnguīzhānghóngshānzuòsòngquántōngchùshìguīyǐnhóngshān--hún

xíngyǐngqúnxiāochéndēngwénsānxuèzhānjīnhuánggāngkāiyuānqīngshǐqiānniánzhòngzhuàngxīnquèwàngtáichūnshùlǎoguīshěyúnshēnshízòngyǒuzhēngshūzhìxuěmǎnkōngshānxún

许浑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4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轩辕休制律¹,虞舜罢弹琴²
译文:且将轩辕黄帝制出的律管收起来,虞舜弹过的五弦琴也撤下去吧!
注释:风疾:即风痹病。¹“轩辕”句:轩辕即黄帝,相传黄帝曾制律以调八方之风。《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风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²“虞舜”句:《礼记·乐记》载,虞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¹
译文:我身患风疾已不能再弹奏,还错将雄管当作雌管吹,听到变了调的琴声我半死的心已伤透。
注释:¹半死心:典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折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这里诗人是以半死桐犹能制琴发音来形容自己临终写作此诗的心情。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圣贤¹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译文:古代圣贤的名声何其邈远,羁旅他乡病情一年比一年加重。
注释:¹圣贤:指轩辕、虞舜。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舟泊常依¹²,湖平早³见参
译文:去往汉阳的船每晚都停泊在东方,湖面平阔很早就能见到报晓的参星。
注释:¹依:瞻依,仰望。²震:卦名,代表东方。³早:一作“半”。⁴参:星宿名,即猎户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是冬夜最亮的星座。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如闻马融¹笛,若倚仲宣²襟。
译文:我苦忆京华如同马融闻笛,迎风凭眺若开王粲之襟。
注释:¹马融: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才高学博,曾著《长笛赋》,其序云:“有洛客舍逆旅吹笛……融去京师逾年,暂闻其悲。”²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其名篇《登楼赋》中有“人情同于怀土兮”、“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之句。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¹
译文:遥望寒空,悲叹故乡不见;群云惨淡,生岁暮层阴。
注释:¹岁阴:岁晚,秋冬为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水乡霾白屋¹,枫岸叠²青岑³
译文:从迷茫的雾气中露出水乡的茅屋,红叶枫林的岸后便是重叠的青山。
注释:¹屋:一作“蜃”。²叠:一作“垒”。³青岑:青山。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¹
译文:冬天里炎方的瘴气仍然郁积不消,蒙蒙细雨又总是下个不停。
注释:¹滞淫:细雨连绵。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鼓迎非祭鬼¹,弹落似鸮禽²
译文:咚咚的鼓声,报道迎神歌舞刚开场;弓响弹落,似乎打下了土著爱烤着吃的猫头鹰。
注释:¹非祭鬼:指当地的淫祀之风。非,一作“方”。²鸮禽:即猫头麼。贾谊曾在长沙见猫头鹰,感到不祥,遂作《鵩鸟赋》。这里诗人是因见土人捕获鸮鸟而兴不祥之预感。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¹不禁。
译文:尽兴观赏刚刚忘了烦闷,谁知忽然又愁苦难禁。
注释:¹遽:急,快。
生涯相汨没,时物自萧森。
生涯相汨没¹,时物自²萧森。
译文:只因想到一生就这样被埋没,眼下的景物又是这样的萧条。
注释:¹汨没:沉沦。²自:一作“正”。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疑惑尊中弩¹,淹留冠上簪²
译文:杯弓蛇影,疑畏多端因而得病;朝簪不缺,淹留各地却难归京。
注释:¹尊中弩:弩影。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形如虵。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虵入腹中。’郴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虵,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它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以“尊中弩”谓因疑虑而引起恐惧和疾病。²冠上簪:即朝簪,指代自己的官职。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牵裾惊魏帝¹,投阁为刘歆²
译文:我曾为救房公廷诤忤旨,有如牵裾倞魏帝的辛毗;又像是受刘歆之子狱辞连累而投阁的扬子云。
注释:¹“牵裾”句:用辛毗谏曹丕的典故。辛毗,字佐治,颍川人,是三国时一位有胆识的谋士。初事袁绍父子,后归曹操,很受器重。辛毗为人刚正,能犯颜直谏。²“投阁”句:用扬雄事。《汉书·扬雄传》载:扬雄,字子云,博学多オ,曾教弟子刘棻作奇字。王莽时,刘棻因献符命得罪,雄受牵连。当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从天禄阁上“自投下,几死。”刘歆,为刘棻之父,扬雄投阁,乃为刘棻,大概杜甫此处是为了趁韵,而在诗中将刘棻改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¹
译文:我这么奔走窜逐终将何往?微才谬承诸公所钦真令我感谢不尽。
注释:¹所钦:所钦敬的人,这里是反语,指朝贵。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吾安藜不糁¹,汝贵玉为琛²
译文:我倒安于喝不加糁子的野菜羹,你们诸位真说得上是“其人如玉,为国之琛”。
注释:¹糁:以米和羹。²琛:宝玉。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乌几重重缚,鹑衣¹寸寸针。
译文:我那个随身携带的破乌皮几缝了又缝,百结鹑衣更是补丁摞补丁。
注释:¹鹑衣:形容衣服的破烂不堪。鹑是小鸟之名,其尾短秃。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
哀伤同庾信¹,述作异陈琳²
译文:我的哀伤同庾信一样的深沉,不草书檄却有异于陈琳。
注释:¹庾信:字子山,初仕南朝,后奉使西魏,被留不放,被迫身仕北朝,官至骠骑大将军。信虽位高,常怀南朝,曾作《哀江南赋》,中云:“天意人事,可为凄怆伤心者矣。”²陈琳: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后归袁绍,当时为袁绍作讨曹操檄文,曹操读后,风疾豁然而愈。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十暑岷山¹葛,三霜楚户砧²
译文:十个暑天穿的都是岷山产的葛衣,霜期三度听厌了楚户的砧声。
注释:¹岷山:代指蜀地。²砧:捣衣石。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译文:我曾作郎官叨陪锦帐,如今已有许久没摇晃着白头自长吟。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¹
译文:反朴还真的时代难以遇到,若能作到忘机便易“陆沉于俗”。
注释:¹陆沉:典出《庄子·则阳》:“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应过数粒食¹,得近四知金²
译文:只因为不能没有超过鹪鹩数粒的粮食,于是就强颜接受诸公清白得来的赠金。
注释:¹数粒食:极言困窘之情,典出张华《鹪鹩赋》:“巢林不过枝,每食不过数粒。”²四知金:乃是申明自己没有接受过非分之财。《后汉书·杨震传》载昌邑令王密夜怀十斤金遗杨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遂不受。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译文:回不了家,最好让萋萋春草将思归的愁恨封闭起来;可是来到湖南,又“多忧污桃源”,寻不到栖遁之地。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¹
译文:这就只得像转蓬般四处飘零,沿途还须服药行散,却没法减轻沉重的病情。
注释:¹涔涔:烦闷的意思,是说吃药无效。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瘗夭追潘岳¹,持危²觅邓林³
译文:跟在潘岳的后面掩埋了早殇的幼女;真想到邓林中去寻找夸父扔掉的那根手杖,扶持我越过世途的艰险。
注释:¹“瘗夭”句:是悲痛自己的小女在旅途中夭亡。西晋诗人潘岳,在往长安途中,小女儿生数月夭亡。其《西征赋》云:“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瘗,埋葬。²持危:即行走不便。³邓林:用夸父逐日之典。《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译文:可笑我邯郸学步拙于随俗,最感激诸公对我的知遇之恩。
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却假苏张舌¹,高夸周宋镡²
译文:你们借来苏秦、张仪三寸不朽之舌,过高地夸奖我是天子剑上的周宋之镡。
注释:¹苏张舌:指苏秦、张仪的辩才。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二人均辩才无碍,这里借指湖南亲友。²周宋镡:本指天子之剑,这里指湖南亲友对自己的称许。镡,剑鼻。《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铗。”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
纳流迷浩汗¹,峻址得嵚崟²
译文:纳入众流的三江五湖浩汗无涯,高地之上更耸立着高高的山峰。
注释:¹浩汗:水大貌。²嵚崟:山高貌。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城府开清旭,松筠¹起碧浔。
译文:城府的大门冲着朝阳敞开,苍松翠竹掩映着清清的流水。
注释:¹筠:一作“篁”。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
披颜争倩倩¹,逸足²竞骎骎³
译文:人们都带着倩倩的笑脸,骑着骎骎的快马来投奔诸公。
注释:¹倩倩:形容笑容。²逸足:即良马,是美称幕府诸公才华出众。³骎骎:奔驰貌。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朗鉴¹存愚直²,皇天实照临。
译文:你们都具有慧眼能赏识像我这样既愚且直的人,惟愿皇天后地能照临我感激诸公的赤诚。
注释:¹朗鉴:明亮的镜子,喻湖南亲友的见识高超。²愚直:是作者自称。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公孙¹仍恃险,侯景²未生擒。
译文:蜀将割据,仿佛公孙述仍在恃险;杨子琳受赂而还,当今的侯景所以就未被生擒。
注释:¹公孙:指公孙述。东汉初,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因蜀中地形险要,故曰“恃险”。这里指那些割据不臣的藩镇势力。²侯景:南朝梁叛将,曾破建康,围梁武帝萧衍于台城,使之饿死,并自立为汉王,到处烧杀掳掠,后兵败被杀。这里指当时作乱的军阀。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¹深。
译文:洛阳久无信来,长安还未解除战争的威胁。
注释:¹北斗:指朝廷所在地长安。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畏人千里井¹,问俗九州箴²
译文:客居使人畏惧,入乡问禁随俗,到处可忧。
注释:¹千里井:《代刘勋妻王氏见出为诗》:“人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丁晏注:“乃为常饮此井,虽舍而去之千里,知不复饮矣,然犹以尝饮乎此而不忍唾也。”后因以比喻念旧不忘。问俗:见《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²九州箴:见《汉书·扬雄传》:“(雄以为)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注引晋灼曰:“九州之箴也。”古代中国有九州,问俗而至于九州,可见漂泊异地之频繁与艰辛。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译文:战火兵乱依旧,南北伤乱,作战军声至今不断。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葛洪尸定解¹,许靖²力还³任。
译文:像许靖的远去交州,这已非我的体力所能胜任;自知定如葛洪的尸解,将死途中。
注释:¹“葛洪”句:以“尸定解”喻自己绝无生理。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曾在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其亡时,颜色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时威以为尸解得仙。²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许靖)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怛,皆有效事。”³还:一作“难”。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家事丹砂诀¹,无成涕作霖。
译文:若论家事,空有丹砂诀而炼不成金,思想起来,不觉泪如雨下。
注释:¹丹砂诀:指成仙之方。

  《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仇兆熬定为杜甫的绝笔诗。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也可说是自挽诗。诗云:“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开头八句,句句切风,发端奇绝,运用在洞庭湖汨罗江口而他处没有的黄帝、虞舜二妃的神话故事,以切成诗之地。

  “轩辕休制律”,典出自《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之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虞舜罢弹琴”。典出《史记·乐书》:“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集解》引王肃说:“南风,养育民之诗也。”其辞曰:“可能解吾民之愠兮。”

  古来,在汨罗江畔有神鼎山,山上有轩辕台,据清康熙《神居莲池谱》载:“神鼎山,以黄帝铸鼎,故名”。明清时期的《湘阴县志》《岳州府志》《洞庭湖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轩辕皇帝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朝登磊石岭(在汨罗江入洞庭湖处),暮上凤凰台(位于汨罗江口)”。又据明代的《名胜志》记载:“黄陵山(邻近汨罗江口),有二妃墓在其上,历古传记发此。是舜南巡,旧迹实在湖湘之间。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记载了诗人的行迹,是坐船北归的。船行在湖面。“依震”的“震”字,按照《易经》解释“东方也”。所提到的“湖”字,当然是指洞庭湖。汨罗江的位置正在洞庭湖的东南方。即汨罗江下游,因湖平而常于早晨望见参星。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杜甫《疾风舟中》诗,是在北返途中,重临湘水、洞庭湖、汨罗江交汇之处,到了磊石岭、凤凰台、黄陵山、二妃暮等处之后,因想到了黄帝、虞舜的“至治”之德,有感而作,不仅是诗人自己吊古伤今之情的自然流露,更是汨罗江一带风土人情,行船的地理位置的真实记述。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清岑。郁郁冬炎瘅,蒙蒙雨滞淫”。

  诗人进一步点明舟行湖湘泽国及在船中所见。船是靠近湖岸而行,岸畔青山枫林叠叠,历历在目,进令已是(大历五年)冬季岁未而且是汨罗江一带湘阴、平江山区的敢候特征。

  “春草封归根,源花费独寻。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寿舌,高夸周宋镡”。

  杜甫本是满情信心地北归,但终因经不起寒风的吹指,家贫的困境,旧病的复发,逼得他不得不改变主意,中止北进。“转蓬”“行药”,这便是杜埔有感于归计不成,远行不复,羁旅病侵,幼女又已夭亡于路侧(人衡州诗中曾提到此女尚在儇乳,有“犹乳女在房”之句),自己的病情已十分沉重而伤心悲恨的流露。但他却并未忘情于国家所遭之灾难,而借用陶渊明“源费独寻”一词,寄幻念于唐王朝的中兴,给贞观之治以理想化,幻想唐太宗解民于水火之中。从而,异地相投知音,凭着“却假苏秦舌,高夸周宋镡”的三寸不烂之舌,觅邓林,寻找山区来养息,以寄病躯。

  “转蓬”的主要原因是“行药病涔涔”,“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感激在知音”。此时此际,诗人的病已具有暴发性,满头大汗,知将不起。当时洞庭湖一带甚为荒凉,无处可以求医,湖面风大,于病体不利。而家境呢?已穷得一家老小穿的是“寸寸针”的鹑衣,一张桌子破烂得要绳子捆了又捆。因此,只得投奔、拜访他的远亲昌江县令和知音。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曾写有《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一诗,“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善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冈以。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行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裴使君在昌江也有草堂。李白诗中几处提到,并曾专程登鸭拦驿到白马矶(在今湘阴县境内)去访问过裴隐(名隐行九,在白马矶有居所,还在昌江有草堂)。贾至谪贬岳州时,与之亦有交往,依其《赠裴九待卸昌江草堂弹琴》诗所写的情况看,他是到过昌江草亲自听过裴隐弹琴的。李白、贾至、裴隐与杜甫都是诗人友好和知音。又据明清诸朝《平江县志》及该县的徐、刘、白、陈、李诸姓族谱记载:“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七五年)发生安史之乱后,被黜的检校工部尚书兼理兵部侍郎,事荣银青光禄大夫的徐安贞与侍郎刘光谦、白琪、陈希烈、陆善经、李安甫等六个臣相,携眷属避乱,潜迹南游,至豫章黄龙寺,经超慧禅师介绍指点,谈及平江山清水秀,风光艳丽,景物宜人,遂先后流寓来平,一齐隐居平江。徐居下台,在县北五十华里的三墩建回台寺;刘居上台,在县北九十华里的幕阜山麓长庆建长庆寺;白居聚台,在县南六十里的白水,建白水寺;陈居就台,在县东的长寿岭,建惠果寺;陆在县西六十华里的芭蕉村,建芭蕉寺;李虑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安甫居下西乡,建九峰寺。死后在这六个地方,均有墓葬和塔牌。这就是唐六相隐平江,四乡建六寺的历史事迹。杜甫与六相,皆为同僚,曾同朝在京工合,此际病情恶化,遂转往昌江投裴隐和他的远亲昌江县令以及这
  些知音同僚好友。“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正是这种心情和原因。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钦山。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纳流”容纳细流,“浩汗”,水深广貌;“峻址”地势高。这就进一步指出了杜甫乘船进入了东洞庭湖的一条支流。杜甫进入的哪一条支流呢?诗中“峻址”一句,说明支流沿岸的绵绵的高山峻岭,有一个风景清旭的城市和官署之地。这个“城府”有着“松筠起碧浔”的秀丽景色。东洞庭湖,没有连绵的高山峻岭,湘江是主流不是支流。因此,杜甫舟泊的城府不可是湘阴县城。巴陵在洞庭湖之北,也不是山区,更没有支流。东洞庭湖有支流可纳的只有昌江(平江)。故杜甫是在大历五年暮秋溯汨罗江而上,于岁暮到达昌江城府附近的,当时昌江县城是在中县坪。位于汨罗江的中上游地段。北有幕阜山,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与江西黄龙山相连,山顶有晋代葛洪炼丹修身尸解得仙之,“葛洪仙坛”遗址。东南部有连云山,主峰海拔一千六百米。从东洞庭湖转入汨罗江,直驶昌江,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峰涧密布,溪流纵横,风景秀丽;杜甫来到这个“城府开清旭”的世外桃源养息,在这里呆了下来。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自知病将不起,生命难延。伤垂死而事无所成,只能以涕泪作霖雨罢了。

  最后,“披颜争倩倩,逸足况骎骎。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谷九洲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等句;其中“许靖”,“家事”等词语,就是说:不能像许靖那样安顿好家属,一身莫保,家人难安,不能不用悲伤表达胸中的无可奈何的痛苦与垂危的生命仍然和国家的不幸,人民灾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还在警醒人民:“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来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一心系念的是国计民生的真挚情怀。奉呈湖南亲友的目的在于诗代讣托孤托葬。此诗之后,即葬于离县城不远的小田天井湖。所生长子宗文早逝,次子宗武,年仅十七岁,尚未婚配成家。因家境贫穷,又处于战乱时期,只得留在平江,成家立业,世代繁衍,至今杜家洞一带,裔孙犹有谱谍,可资参考。

  宋王朝得臣(麈史)谓:“予熙宁初调官(熙宁元年,系公元一零六八年)泊报恩寺,同院阳翟徐秀才,出其父屯田忘名所为诗,见其清苦平淡,有古人风致不能传抄。”其过工部坟一诗云:“水与汨罗接,天心深在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¹²³,求善良,足以謏(xiǎo),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思想得合法则,又能求自辅,这种人足以小有声誉而不足以感动民众;能亲近贤能之人又体察疏远之臣,这种人能感动民众,却不能改变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
注释:¹发:发布。²虑:谋划。³宪:法令。⁴謏:小,有声音。⁵动:触动,感动。⁶就贤体远:亲近贤能之士,体察疏远之臣。⁷化:教化。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¹。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²,教学为先。《兑(yuè)命》³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学习不明道。为此,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尚书·兑命篇》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¹道:指儒家之道。²建国君民:建立邦国,治理民众。³兑命:《尚书·商书》中的一篇,今作悦命。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⁴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⁵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¹有嘉肴(yáo)²,弗食,不知其旨³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¹⁰曰“学(xiào)(xué)¹¹”,其此之¹²谓乎!
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¹虽:即使。²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³旨:味美。⁴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⁵是故:所以。⁶困:困惑。⁷自反:反省自己。⁸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⁹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¹⁰《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¹¹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¹²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¹,党²有庠(xiáng)³,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¹⁰辨志¹¹;三年视敬业¹²乐群¹³;五年视博习¹⁴亲师¹⁵;七年视论学¹⁶取友¹⁷,谓之小成。九年知类¹⁸通达¹⁹,强立而不反²⁰,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²¹之道也。《记》²²曰:“蛾(yǐ)²³子时术²⁴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记》中曾说:“蚂蚁的幼子,从小学习衔泥筑巢,终于累成小土堆。”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¹塾:私塾。²党:五百家为党。³庠:设在党中的学校。⁴术:通“遂”,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⁵序:设在遂中的学校。⁶学:设在国中的太学。⁷比年:每年。⁸中年:隔一年。⁹一年:初入学一年之后。¹⁰离经:明句读。¹¹辨志:析经义。¹²敬业:专心学业,敬重师长。¹³乐群:友善朋友,切磋共学。¹⁴博习:广博学习。¹⁵亲师:亲善师友。¹⁶论学:讲论学说大义。¹⁷取友:明白择取友人。¹⁸知类:知义理事类。¹⁹通达:通达无疑。²⁰强立而不反:特立独行,不违师教。强立,坚强的意志。²¹大学:圣贤之学或成人之学。大,赞美词。²²记:书名。前人之记,具体无可考。²³蛾:通“蚁”。²⁴术:学习,效法。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¹祭菜,示敬道也。《宵雅》²(yì)³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其业也。夏(jiǎ)二物,收其威也。未卜(dì)¹⁰不视学,游¹¹其志也。时观而弗语¹²,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¹³,学不躐(liè)¹⁴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¹⁵也。《记》曰:“凡学,官先事¹⁶,士先志¹⁷。”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入学之始,教以朝进天子及祭祀先圣先师的基本礼仪,从而培养谦虚恭敬之心;诵习《诗经·小雅》头三篇,使学生体味君臣相互慰勉的心情;先生讲学以击鼓为号,发箧出书,培养学生恭敬划一的良好习惯;设立鞭扑等具,为了树立教育的威严,使学生严肃认真;未经夏季禘祭,天子、诸侯不视学考察,便于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优游其情志;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少丁宁告诚,是让学生用心思考;先生设席讲学,如有疑,应由年长者发问,而年幼者只听而不问,这是为了体现学必循序渐进而不跳跃躐等。这七项,就是大学之教的基本步骤。《记》中有云:“凡是教学,学为官者,必先教以居官之事:学为士者,必先教以为士之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¹皮弁:天子或士的礼服。²宵雅:即小雅。³肄:诵习。⁴箧:竹箱。⁵孙:同逊,顺,按次序。一说恭敬。⁶夏楚:体罚学生用的木条。夏,山榎。楚,荆条。⁷收:约束。⁸威:仪容举止。⁹卜:占卜。¹⁰禘:大祭。¹¹游:悠闲。¹²观而弗语:此言教师对学生应时时观察而少丁宁告语。¹³幼者听而弗问:此谓先生设席讲学时,有疑而问,则由长者,幼者只听勿问。¹⁴躐:超越。¹⁵伦:纲要。¹⁶官先事:学为官者,先教以居官之事。¹⁷士先志:学为士者,先教以为士之志。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¹必有正业²,退息³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¹⁰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¹¹焉修¹²焉,息¹³焉游¹⁴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¹⁵而不反也。《兑命》曰:“敬¹⁶¹⁷¹⁸时敏¹⁹,厥²⁰²¹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最理想的教育是,在校按正当的典籍进行,离校后始终遵循不疑。这犹如不练习弦上操作手法就不能演奏琴瑟,不学习比兴之法就不能作诗明志;不学习杂事就不能理解和实践各种礼仪;同样,不喜欢自己的学业,就不可能以学为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总是致力于情志的修养,技艺的修习,居处的严谨,交游的端庄。做到了这些,就能专心于学而敬爱师长,亲爱朋友而信守道义,因而即使离开他的老师和朋友也不会背离老师的教导。《兑命》说:“专心、渐进而又及时领悟,那他的学业就会有成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¹时教:适合于当时实际需要的教学。²正业:正式的典籍。³退息:离开学校时。⁴居学:始终遵循不渝的学说和思想。⁵操缦:弦上的基本操作方法。⁶安弦:演奏乐章。⁷博依:博喻,比兴之事。⁸安:理解,创作。⁹杂服:杂役,泛指洒扫、应对、事长、温凊等种种礼仪规范。¹⁰不兴:不喜欢。¹¹藏:内心情志。¹²修:修习不废。¹³息:退息不辍。¹⁴游:交游不忘。¹⁵师辅:师长和朋友。¹⁶敬:专心。¹⁷孙:通“逊”,顺,按次序。¹⁸务:力求。¹⁹时敏:及时领悟。²⁰厥:其。²¹修:学业成就。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chān)¹,多其讯言²,及于数(cù)³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如今有些教师,只看着简册高诵长吟,反复地询问急切追求教学速度,而不顾学生能否适应,教师要求学生不是真心诚意,教育学生不能尽其材质之长。那样的教育已经违背情理,其要求必然产生违抗。如确是那样,就必然使学术隐微而学生怨恨其师,苦于学业之难而没有体会到学习的益处。这样,即使学完毕业,其遗忘抛弃一定很快。教育的不显彰不发展,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注释:¹呻其占毕:眼看简册,念念有词。占:通“觇”。²多其讯言:反复地询问。³及于数:解释很多很全面。数,繁密。⁴安:安于义理之真,真理解,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⁵悖:悖谬,违背真理。⁶佛:同“拂”,拂逆。⁷隐其学:学术隐微而不显扬。⁸去:遗忘,抛弃。⁹刑:通“型”,显彰弘扬。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¹,当其可之谓时²,不陵节³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止于发生之前,这叫预防;当需要教学时教育,这叫及时;教学不超越等级次序,这叫循序;相互观察,取人之长,这叫观摩。这四个方面,就是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
注释:¹豫:预先防患。²时:及时,适时。³陵节:超越等级。⁴孙:通“逊”,符合程序,循序渐进。⁵摩:揣摩,琢磨,取人之长。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¹而不胜²;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p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事情已经发生,然后予以禁止,势必心怀抵触而不能承受;时机已过然后学习,必然艰苦加倍而难以收效;施教杂乱而不讲次序,势必学业坏而不能成功;独学无友,不能切磋,势必孤陋寡闻,学业难进;结成朋党,相互隐私护短,必然违背师教;行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是荒废学业,玷辱学说。这六个方面,就是教育衰败的原因。
注释:¹扞格:抵触。²胜:克服。³修:整治。⁴燕:玩、戏。⁵逆:违背。⁶燕辟:与坏朋友谈论邪僻之事。辟,邪僻。⁷废:失败。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¹也。道(dǎo)²而弗牵,强³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君子既懂得了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又明白了教育所以衰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老师了。君子的教育,是引导而不强拉,勉励而不挫伤,启发而不说尽。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就融洽;鼓励而不挫伤,学生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完,就能促进学生思考。师生和谐,学有信心而又促进思考,可以说是很完善的教育了。
注释:¹喻:晓喻,开导。²道:通“导”,诱导。³强:劝勉,勉励。⁴开:指示门径。⁵和:融洽。⁶易:平易,不感困惑。⁷思:促进思考。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¹²,或失则寡³,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学生往往有四种失误,老师必须明了。人们求学明道,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闻,有些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情况,各人的心情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意,然后才能补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注释:¹则:于。²多:贪多求全,务为泛滥。³寡:孤陋寡闻,思路不开。⁴易:漫易轻忽。⁵止:故步自封。⁶心:心意,心情。⁷救:帮助克服。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¹。其言也,约而达²,微而臧³,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学着唱;善于教育的人,也能使人自愿主动地学着他的志趣。教师的言语,简约而意义显达,含蓄而情意深长,设譬不多而意义明白,这样,就能让人继承其志趣。
注释:¹继其志:继承发扬其志趣。²约而达:简约而显达。³微而臧:含蓄而深长。⁴罕:少。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¹,而知其美恶²,然后能博喻³,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难与易、美与丑,然后才能广喻博晓;能广喻博晓,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为人君。为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古《记》说:“虞夏商周三王四代所以至治就在于重视师道。”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注释:¹至学之难易:最高境界的难与易。²美恶:资质才能的差异。³博喻:针对学生个性实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⁴三王: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禹、汤、文、武王。⁵四代:虞、夏、商、周。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凡学之道:严¹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²,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³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因为,只有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只有确信老师所传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两种人:一是当此臣担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时候,就不把他看作臣下;二是此臣是老师,就不把他看作臣下。大学的礼法是: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
注释:¹严:尊敬,严肃。²道尊:师所传之道才能受人尊重和相信。³不臣:不把他当作臣看待。⁴尸:古时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祭主。⁵大学之礼:太学里面的礼法。⁶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¹。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³,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⁵,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关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提问的,好像撞钟,撞得重则声音大些,撞得轻则声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决了疑难。不善于回答的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
注释:¹庸之:归功于他。²怨之:怨恨于他。³节目:木竹之关节,较坚硬。⁴说:同“悦”,愉悦。一说同“脱”,脱离。⁵从容:一舂(击)一容,其声方尽。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记问之学¹,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²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³可也。
译文:仅能记诵杂说而未能创新发挥的人,不能担任教师。这种人,必待学生发问而依问为说,就是说了仍不能让学生明白和领悟。对这种教师,辞退是应该的。
注释:¹记问之学:只能背诵一些书本知识,并无心得。²听语:待问而语之,根据学生的提问来解答。³舍之:调换这位老师。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良冶¹之子,必学为裘²;良弓³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兽皮拼合的游戏;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训练小马拉车,与大马拉车顺序相反,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跑。君子观察这些生活现象就可有志于教学了。
注释:¹良冶:好的陶瓷工。²为裘:缝制皮袄,片片相合。裘,皮袄。³良弓:好的弓箭工。⁴箕:柳条曲成弓形。⁵始驾马:幼马开始训练其驾车,套在车后跑,让其养成习惯。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之学者,比物丑¹类,鼓无当于五声²,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³,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自古以来,教与学都必须运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譬如,鼓声并不属于宫商五音之一,但没有鼓声五音就不能和谐协调;水色并不分红黄蓝黑,但没有水则五色无法彰显;学问本身并不确指视听言貌思,但不学则五官难以得正;老师对人伦而言,并不属于哪一服,但如没有老师教导,则人伦亲疏难以用丧服显示。
注释:¹丑:比,相同。²五声:宫、商、角、徵、羽五种音级。³五色:青、赤、黄、白、黑。⁴章:同“彰”,彰显。⁵五官:耳、目、口、鼻、心。一说貌、言、视、听、思。⁶治:作用,功能。⁷五服:表示血统亲属中亲疏等级关系的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君子曰:“大德¹不官²,大道³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君子说:“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深刻体察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务本,有志于学了。”从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归宿。这就叫做务本。
注释:¹大德:最基本的道德。²不官:不分职位高低,亦不决定于职位高低。³大道:事物的共同规律。⁴器:具体的事物。⁵大信:最高境界的信用,均为无言之信,不必诉诸文字之约束。⁶大时:天地时令。⁷齐:整齐划一。⁸先河而后海:意即在务本。⁹委:水的汇聚之所,归宿。

  思想内容

  《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

  《学记》专门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与作用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二、教育制度与内容

  《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提倡建立严格的学校考核制度。

  首先,《学记》的作者规划了教育体系。他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这一提议对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教育体制。其次,《学记》的作者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他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他把大学的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七年四级,“大成”阶段为二年一级。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最早的关于年级制的设想。

  《学记》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再过二年即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对知识能融汇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大成”。

  《学记》指出,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员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毕,不要到学校里来视察和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趣从容地学习。这种天子视学制度后来被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

  由此可见,《学记》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三、教育原则与方法

  《学记》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指出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该采用的方法。

  首先,《学记》指出当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谓“呻其占毕”就是教师只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其讯言”就是只烦琐地提问,一味地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教师只顾赶速度,抢时间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诚”的意思是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教人不尽其材”是指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教学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这几大弊端对教学工作的危害极大,它导致学生讨厌学习和怨恨教师,把学习当成是痛苦的事情,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每天都在学习,但却在学业上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即使勉强结束了学业,也会很快遗忘掉。

  为了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记》论述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即“预时孙摩”四条重要教学原则:一、“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学记》提倡“禁于未发”,即当学生的坏思想、坏毛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实践证明改造旧的要比塑造新的艰难得多,正如《学记》所言,“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所以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应坚持预防为主,塑造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二、“时”,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学记》要求教学必须把握住恰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这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莫失良机;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关键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知识有强烈渴求的时候,给予及时点化。否则,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形成某种心理品质的关键期,“勤苦而难成”。三、“孙”,就是“不凌节而施”,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学记》强调“学不躐等”,其主要意思:一是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二是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四、“摩”,就是“相观而善”的原则。《学记》强调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否则,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脱离集体环境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必然造成“孤陋而寡闻”的窘态。但是,择友又必须要慎重,如果与不三不四的人结交,不仅不能达到“相观而善”的目的,反而还会违背师长的教诲,甚至荒废了学业,正所谓“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学记》对中国教育史,也是对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臧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学记》指出在四个方面的缺点或失误,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避重就轻;或浅尝辄止,畏难而退。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做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臧息相辅原则:《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它指出业余爱好即“居学”可以辅助正课学习,因为如果课外不弹奏各种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地学习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不吟咏杂诗,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经》;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杂事,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即“藏”有主攻方向,学有所成(修);业余爱好,即“息”活泼多样,饶有兴致,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张弛有节、严肃活泼的愉快过程。

  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它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却不要硬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悦相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却不要压抑其个性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这是《学记》对孔子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教学管理与教师

  《学记》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首先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学记》把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在开学当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开学典礼结束后,新生入学首先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三首君臣宴乐的诗。这是为了告诉学生,大学教育是培养政府官员的,上了大学就是”官其始也”,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做一名忠于君王、勤政爱民的好官。入学教育结束之后,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训诫仪式。上课时,学生只有听到鼓声才能打开书箧取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业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但不要指手画脚说得太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多听少问,依循由浅及深的学习顺序,做到”学不躐等”。这是大学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程和行为指南,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传统,认为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明确突出。关于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记》均有论述。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思想主张。

  《学记》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长善救失”。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三王四代唯其师”,这就必然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为长”“为君”的素质。

  《学记》具体谈到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只靠事先备好的课,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善于启发教学。既了解所传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又洞悉学生资质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精微而稳妥,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后来也将“教学相长”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教学相长”命题的提出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艺术特色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它的语言多用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得出简明的结论,而没有采取滔滔论辩的方法,但其论辩性仍旧可以觉察得着的。比如“大学之法……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段,开头用对比说明问题,先正后反,最后一句总结,条理井井,使人一目了然。

  《学记》在论述中,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得出结论,简洁鲜明,不枝不蔓。比如“虽有嘉肴……教学相长也”一段,先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强调学与教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的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参考资料:
1、 潜描金 译注.学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39
2、 高时良.学记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7-280
3、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60
4、 张岱年.中国文史百科(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64
5、 吴志红 等.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37
6、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60-162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¹
译文:月亮将落,晨星稀疏,天快要明了,闺房内孤灯闪烁,女主人还在辗转反侧。
注释:¹梦难成: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fèn)¹朝来鹊喜声²
译文: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骗。
注释:¹不忿:不满、恼恨。一作“不问”。²鹊喜声:古人认为鹊声能预报喜事。

  这首诗的首句点明背景时间,次句写室内景色氛围,烘托了闺中思妇彻夜难眠的深层心态。三、四句刻画了妇人出门张望后失望的神态,表达了妇人急切盼夫归来的情怀。全诗语句轻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描述环境并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整体氛围。月落星稀,月亮已经快要不见了,天马上就亮了,星星也非常稀少,这样的夜色并非心旷神怡,却有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愁和伤感。然后诗人将视角由窗外逐渐移向窗内,一盏孤灯和不能入眠的女主人公兀自相对。诗人并未直接诉说女主人公的不眠是因思念的缠绵,而是从侧面描写“月落星稀”的天色,以及女子深夜不眠的场景,所以就多了一些委婉曲折之致。“孤灯”,说明了众人皆睡而女子独醒,暗示女子必是心有所思。“孤”字更是对女子孤寂的心境起到了深刻的暗示作用。

  上面的两句可谓静之极矣。万篇俱寂,众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只有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独自醒着。到了第三句,写了一个动静之间的转折:女子起身张望动作。“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不忿,是一个十分口语化的词,女子那一刻的恼恨是没来得及掩饰、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用口语来表现,就比雕琢过的书面语更传神、更贴切。在这一瞬间仿佛能看到女子皱起的眉头,或者嘟起的小嘴。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儒家传统的诗教讲究“怨而不怒”,方不失“温柔敦厚”之旨。此诗这种表里两面的写法,恰是这种旨趣。

  这首诗借助景物和氛围来暗示情绪,使得情绪的幽深缓缓展开。前两句用有着一致意味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用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画,使得诗意活动了起来,由“静”而“动”,再转入“静”,在结构和意蕴上都起了波折,有了变化,整首诗就此生动完整起来,添了许多“生气”。

  诗人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读者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这首诗尾句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这样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344-345页

guīqíng

duān tángdài 

yuèluòxīngtiānmíng dēngwèimièmèngnánchéng 
gèngxiàngménqiánwàng fèn忿zhāoláiquèshēng 
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绮罗馨,管弦清,兰舟直入空明镜。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
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绮(qǐ)¹(xīn),管弦²清,兰舟³直入空明镜。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
译文:湖面上吹来一阵阵清风,小路两旁散发着丹桂的幽香,十里湖面上荷花盛开像一片朝霞,千顷湖面闪烁着粼粼波光。陪同夜饮的歌伎们身着绫罗幽香扑鼻,弹拨的管弦声悠扬清越,同乘一叶兰舟直向空明如镜的湖中驶去。不觉已夜深人静,蓝天澄碧,月色明净。在明月的照耀下,澄碧的蓝天好似一泓湖水,闪烁着点点灯火的湖面又好似繁星点缀的天宇。
注释:山坡羊:曲牌名,十一句,押九韵,或每句入韵。牧庵:姚燧,元代散文家,作者的恩师。¹绮罗:细绫,一种高贵华美的丝织品。²管弦:管弦乐器。³兰舟:构造精美的画舫。⁴空明镜:本喻夜空明月,此指空明如镜的湖面。

  首三句写:微风不停地吹动,落花撒满花间小道,此为陆道游历。来到湖边,突然看到十里荷花盛开在碧波千顷的湖面上。红云十里,应指西湖景观十里荷花。宋柳永《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宋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刘致曲化用前人诗境,了无痕迹,天衣无缝。

  中四句写游湖饮酒。游者登上舟,荡漾湖中。兰舟又称花船,船中有歌使,唱曲侑酒,以助游兴。唐代白居易《武丘寺路》:“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绮罗馨,管弦清”二句,一写歌伎华丽的装束,一写其吹管弹弦的技艺。于此之时,饮美酒,观佳丽,听清歌,品丝竹,不知不觉,兰舟驰入西湖深处,湖水清澈广渺,饮者游兴也渐入佳境,于是流连忘返。直到夜色降临,碧天夜空,只感秋风习习,阵阵凉意,却依旧游兴不减,又见月光清凉,洒遍湖面,犹如明镜,使人陶醉销魂。“碧天”句,借用唐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宋代孙锐《平湖秋月》“月冷寒泉凝不流”等句意,用语简洁,视觉与体感结合,很有情致。

  尾四句直写感觉,最见功力:“天,湖外影;湖,天上景。”此写西湖夜色,用语精要。满天繁星,仿佛是西湖外景;西湖灯火阑珊,俨然人间天堂。作者极其传神地概括出“杭州人间天堂”的意象,表达了对西湖的无限赞美之情。

  全曲精致玲珑,风格俊逸清丽,造境极有情致。论曲境,一首短曲,概括西湖绝美的景观,荷花美,兰舟美,人美,水美,月美,歌美,组合成美丽夜景,构成一幅绝美的西湖夜游图。论曲艺,其画面美,语言美,用韵美,造境美,作者流露出的感情也美。全曲几乎句句有景,字字有情。此曲以意境烘托情感,浑然天成,本身就像一杯醇厚的美酒。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第516页

shānyáng··shìānxiānshēng西yǐn--liúshízhōng

wēifēngdìngyōuxiāngchéngjìnghóngyúnshíqiānqǐngluóxīnguǎnxiánqīnglánzhōuzhíkōngmíngjìngtiānliángqiūyuèlěngtiānwàiyǐngtiānshàngjǐ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