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横。湖水平。买个湖船一叶轻。傍湖随柳行。
秋风清。秋月明。谁捣秋砧烟外声。悲秋无尽情。
湖山横。湖水平。买个湖船一叶轻。傍湖随柳行。
秋风清。秋月明。谁捣秋砧烟外声。悲秋无尽情。
刘学箕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 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月烘霞日日加。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lòu)¹(hōng)²日日加。
译文:梅树花枝低垂轻拂绿色窗纱,花朵似镂月烘霞渐渐盛开,美丽的无以复加。
注释:¹镂月:写花的质感轻盈匀薄。²烘霞:写花的颜色艳丽鲜明。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
¹²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
译文:希望你永开九分与以梅为妻的林和靖长相伴,只可惜处士已无家可归。
注释:¹祝:祝愿。²汝:你。

  “梅花开到九分”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如开到十分,便是全盛了。古人很早就明白满招损,盈必亏,物极必反的道理。全盛的梅花接着便会凋零的。所以慧心的诗人宁愿花只半放,以蓄其开势,有道是:“山脚山腰尽白云,晴香蒸处画氤氲。天公领略诗人意,不遣花开到十分。”(元璟《马家山》)花取半放,诗亦取不尽,是其妙处。叶燮诗亦从九分著意,寓惜花之心情,是一首富于情韵之作。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月烘霞日日加。”二句写作者窗外园中之梅,花开日盛。“亚枝低拂”句虽是写临窗梅树,没有清浅的溪水 ,却仍具有疏影横斜之意。诗人形容花色有明艳,常引云霞为喻,“镂月”偏重写花的质感轻盈匀薄,“烘霞”偏重写花的颜色艳丽鲜明。“日日加”则是从含蕊到吐放,渐渐盛开,不觉已“开到九分”。再下去便要开到全盛即“十分”。开到十分的花朵固然美丽无以复加,但诗人还是宁愿它保持九分的势头,接下去便写这种祝愿。

  “祝汝一分留作伴”,这也就是“不遣花开到十分”的意思。留一分保持九分,就可以长久与人作伴了。至于留谁作伴,那是语有出典的。盖宋代处士林逋,杭州人,少孤,力学而刻意不仕,结庐西湖孤山。时人高其志识,赐谥和靖先生。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蓄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祝汝一分留作伴”便是就以梅为妻的林和靖作想,然而林和靖早已作古,故末句云:“可怜处士已无家”。处士既已无家,那么梅花还留一分何为呢?所以末句实际上又暗含对第三句的否定。其实花开花落,自有规律,“祝汝一分留作伴”只是主观上的美好想法。无论处士有家无家,梅花既开到九分,也就会开到十分,其花期已就过得差不多了。而诗中却从梅花的有伴无伴,处士的有家无家作想,写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也就将诗人的惜花心情,于此曲曲传出,极富情致,几令人“不忍卒读”。所以高妙。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梅花开到九分
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龙欲升天须¹浮云,人之仕进²待中人³
译文:龙想要飞天要凭借浮云,人入仕做官得君王左右贵幸之人指引。
注释:¹须:凭借。²仕进:入仕做官。³中人:君王左右贵幸之人。
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众口可以铄(shuò)¹金,谗(chán)言三至,慈母不亲²
译文:众人动嘴能把金熔化,谗言太多,就算是最亲的母亲也会怀疑。
注释:¹铄:销融。²慈母不亲:借用曾参的典故。
愦愦俗间,不辨伪真。
(kuì)¹俗间,不辨伪真。
译文:挑拨离间昏乱又庸俗,足以使人不辨假和真。
注释:¹愦愦:糊涂。
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
愿欲披心¹自说陈,君门以九重²,道远河无津³
译文:我想敞心扉表达真意,可惜君门九重相隔太遥远,且横一条河渡口难寻。
注释:¹披心:剖析内心。²九重:宋玉《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指国君的宫门深邃幽远。³津:渡口,此指渡船或桥梁。

  诗一开篇,用对仗形式以自然现象兴起社会现象:“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作者虽是平平道来,不置褒贬,提出的问题却是引人深思。试想,人的仕进本该靠才德出众,这里却说要依托皇帝的幸臣——中人,岂非咄咄怪事!作者正是通过这有悖常理的现象,开揭露朝廷问题,使诗一开始就揭出主旨。

  “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化用“众口铄金”的典故和曾参的故事。前者是说众人的话的话就连黄金也可以熔化,更不必说谗毁一个人了。后者见于《史记.甘茂传》,说鲁国有一个与孔子弟子曾参同姓名的人犯了罪,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她不相信。不久,又有一人来报告,她仍然不信,照样坐在那里织布。但等到第三个人来报告,她也慌了,投杼下机,逾墙逃跑了。坐在在这里是借古语和古事感讽现实,说明谗言可畏。

  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接下来说“愦愦俗间,不辨伪真”,便不是泛泛地空发议论,而是对当时现实的针贬,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因此,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胸怀大志、欲有所为的作者,不甘心就此被小人的谗言所毁灭,他要向皇帝披露真心,陈述衷情。“愿欲披心自说陈”一句情词恳切,忠心可鉴.然而就连这样一点可怜的愿望,都成了难以实现的幻想,因为“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全诗就在这沉痛悲怆的慨叹之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余味。

  这首小诗以议论为主,却不令人乏味,除了因为作者不是苍白空洞的说理、字里行间包含着真情外,形式上也很有特色。例如字数参差错落,句式长短不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兼用,或骈或散,富于变化,而又一韵到底,一气呵成。不仅避免了这类诗易于呆板的弊病,而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愤激不平的感情。

  清人朱乾解此诗云:“《春秋》传:‘人之有墙,以蔽恶也’今以蔽明,喻君门九重,不得自由也。”所言极是。《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时伪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师自卞太后群公皆惧。及帝还,皆私查颜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将何所推?’”诗道出了“众口铄金”、谣言杀人的感慨。三至五句用典,言谗言可畏。末三句写诗人遭谗而不能辩白的无奈与愤懑。全诗将愤激难平而又无奈的情绪表现得极为真实。

参考资料:
1、 曹操、曹丕、曹植.三曹诗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10月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吹箫凌¹极浦²,日暮送夫君³
译文:洞箫声声哀婉悠扬飘渺,长天日暮送君离去。
注释:¹凌:渡过,逾越。这里指箫声远扬。²极浦:远处的水边。³夫君:指作者的朋友。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¹白云。
译文:湖上回望山川,青山白云依旧,而友人却渐去渐远,心中一片惆怅。
注释:¹卷:(白云)弥漫的样子。
这是一首送别诗。洞箫声远,长天日暮,湖上回首,山静云飞,一片萧瑟哀婉的意象,烘托出离别的气氛。诗中动静相交,声色间杂,无一字言情,离情却浓郁其中。全诗境界开阔,意味深沉。唐汝询《唐诗解》:“摩诘辋川诗并偶然托兴,初不着题模拟。此盖送客欹湖而吹箫以别,回首山云,有怅望意。”
参考资料:
1、 爱词霸.欹湖

wángwéi tángdài 

chuīxiāolíng sòngjūn 
shànghuíshǒu shānqīngjuǎnbáiyún 
一亩清阴,半天潇洒松窗午。床头秋色小屏山,碧帐垂烟缕。
一亩清阴,半天潇洒松窗午。床头秋色小屏山,碧帐垂烟缕。
枕畔风摇绿户。唤人醒、不教梦去。可怜恰到,瘦石寒泉,冷云幽处。
枕畔风摇绿户。唤人醒、不教梦去。可怜恰到,瘦石寒泉,冷云幽处。

  上片首句“一亩清阴”,极言松阴覆盖面积之广大;次句“半天潇洒”,极言松树之高爽。意此句下缀“松窗午”三字,总括上文,兼点题面,说明以上情景,均为午梦初觉时透过窗口所看到的。“床头”二句写近景。屏山,即屏风。“碧帐”,即绿色帐子,古代常称“碧纱厨”。因为窗外为松阴所笼置,所以室内光线变得非常暗淡,床头的屏风象是蒙上一层层秋色,床上的碧纱帐子象是一缕缕绿烟。这种景象都是从枕上看出去的,都恰到好处地描写了松窗下的凉意,切合“午梦初觉”的特定情境。此二句造语宛转含蓄,词笔工炼而传神。

  过片由写景转向写人,表达了词人自身的心怀意绪。词人午梦方醒,可是松阴笼置之下,又觉得凉意可人,仍然流连梦境之中,心中充满了似梦似醒的迷蒙之感。结拍三句,写词人留恋梦境的景况。此三句为虚写,句句轻悠缥缈。词人醒前所梦见的,是来到一个所,那里有瘦石,有寒泉,有冷云。词人极善于炼字炼意,“瘦”、“寒”、“冷”诸字,都是精心提炼出来的,把现实中的松窗凉意带入梦境,又升华为幽静恬美,富于诗意的境界,从而产生一种引人入胜的情韵。

  此词以清泚的笔触,将夏日炎炎烈日下词人高卧松阴下的心怀、意绪表达得颇富诗情画意,读来饶有情味,引人入胜。

zhúyǐngyáohóng··sōngchuāngmèngchūjué--máopāng

qīngyīnbàntiānxiāosōngchuāngchuángtóuqiūxiǎopíngshānzhàngchuíyān

zhěnpànfēngyáo绿huànrénxǐngjiàomèngliánqiàdàoshòushíhánquánlěngyúnyōuchù

一派明云荐爽,秋不住,碧空中响。如此江山徒莽苍。伯符耶?寄奴耶?嗟已往。
一派明云荐¹爽,秋不住,碧空中响。如此江山徒莽苍²。伯符³耶?寄奴耶?嗟(jiē)已往。
译文:一派明净的云彩,献上了秋天的爽气,响亮的秋声在天地间回响。这一片江山徒然苍茫,孙伯符呢?刘寄奴呢?这样的英雄豪杰都做了古。
注释:¹荐:进献,如荐酒,佐酒也。²莽苍:①景色迷茫。《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飧而返,腹犹果然。”成玄英疏:“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②空旷无际貌。宋欧阳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有“萧条断烟火,莽苍无人境”。³伯符:三国孙策,字伯符,孙权之兄,勇武有力,割据江东。⁴寄奴:南朝宋高祖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晋安帝义熙五年、十二年,刘裕先后率晋军北伐,灭南燕、后秦,收洛阳、长安等中原之地。
十载羞厮养,孤负煞,长头大颡。思与骑奴游上党。趁秋晴,蹠莲花,西岳掌。
十载羞厮养¹,孤负煞,长头大颡(sǎng)²。思与骑奴³游上党。趁秋晴,蹠(zhí)莲花,西岳掌
译文:十年来,我寄食于他人,真是感到羞愧和无奈。辜负了一生的才学,还有天生得到的异相。很想携一二仆从游览上党,要趁着秋天晴日,脚踏莲花峰,手据华山掌。
注释:¹厮养:旧称干杂事劳役之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之走仆。《战国策·齐策五》有“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鲍彪注:“厮,析薪养马者。”²颡:额。³骑奴:骑马之从仆。《史记·田叔列传褚少孙论》有“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宋王安石《两生》诗有“好与骑奴同一处,此时俱事卫将军。”⁴蹠:踏。⁵西岳掌:西岳华山,有莲花、落雁、朝阳、玉女、五云等峰,其形如掌。

  “一派明云荐爽”一首,结构与“秋气”篇略同,上片写景怀古,下片抒情。首句为眼前秋景,次句为耳中秋声。“明云荐爽”的秋空,固然迥别于万马横排的阴霾;“碧空中响”的秋声显然也不同于“一点点,滴人心碎了”的三更素商。它或许是霜晨雁叫,或许是唳鹤排云、萧瑟之中又饶清丽。然而,景观虽异,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感触则同。作者一想到秋阳下如此莽莽苍苍的大好河山已处于异族统治之下,不能不慷慨生哀。一个“徒”字,便已曲折地传达了此中消息;而嗟叹伯符、寄奴之已往,更将这层心事或明或暗地透露出来。寄奴即宋武帝刘裕,东晋末曾率兵北伐,企图将中原地区从少数民族手中夺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之句,亦是借咏刘裕以表达自己的抗金复国之志。这个典故的含义较为明白。伯符即孙策,一般人多不过以为他少年英雄,骁勇善战而已。实则据《三国志·吴志》本传,“建安五年,曹公(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可见他还是一个汉家天子的忠臣。陈维崧嗟叹伯符已往之真意,或即在此。要之,伯符、寄奴皆喻抗清复明之志士。斯人已逝,恢复无望,作者安得不嗟!

  昔日英雄既已往矣,而作者自己虽有雄才大志,但亡国之余,沦落憔悴,无从一展身手。换头三句即道此意。“厮养”犹言厮养卒,取薪者为厮,造食者为养。作者虽未必真的躬操贱役,但其弟宗石序其词集,有“中更颠沛,饥驱四方”之语,则其时作者生活处境之艰难,概可想见。“十载”未必是实数,但如作实数看,亦无不可。盖清兵入关在甲申(1644),后十年为顺治十一年(1654)。作者至康熙十八年(1679)五十四岁时始应诏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走上仕途,则1654年前后自视有如厮养卒,亦无足怪。“长头”谓身材伟岸,语出《后汉书·贾逵传》及《南史、范岫传》。“大颡”义犹“长头”。作者以“长头大颡”自喻怀抱之高,才学之富。长头大颡之人而沦为厮养卒,作者怎能不羞?怎能不自觉有负平生之志?

  但作者并未消沉下去。结尾三句从前面的悲嗟叹息、羞愧自责的心情中突然振起:趁此秋晴时候,快马著鞭,往游上党;再掉臂西行,登上壁立千仞的西岳莲花峰,观看巨灵神为通黄河而擘开华山与首阳山时留下的掌迹。按上党在山西东南,为战国韩地。秦并天下,置上党郡,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名。而华山在陕西境内,两地相去甚远。作者这里显然是以登临之高、所观景象之壮丽,来喻示自己志向之大。读其词,正可想象出作者当日意气干云,“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形象与气概。豪情快语,足令当时与后世读者为之浮一大白。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据《山海经·北次三经》晋郭璞注,衔西山木石以填沧海的精卫鸟所居的发鸠之山,即座落在上党境内,精卫填海与巨灵擘山,虽一成功一不成功,但都是对天地山河的一种改造。如果说所谓游上党、登华岳不仅仅是说登高远眺,而且另寓深意,当非厚诬古人。

  维崧之词,“气魄绝大,骨力绝遒”。这从上文的简析中已可概见,无须多说。须特别提出者,他又是清初四六名家。《清史稿·文苑传》论其骈文“导源庾信,泛滥于初唐四杰,故气脉雄厚。”骈文的一大特点是用典。维崧万卷在胸,作骈文时用典固然随手拈来,作词时也技熟手快,用来毫不费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一方面使词味醇厚耐咀嚼,另一方面也使作者之意包裹在一层迷离朦胧的古典罗之中,减轻了因干触时宪而可能招致的政治迫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