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小子,既耈且陋。
微微小子,既耈且陋。
岂不牵位,秽我王朝。
岂不牵位,秽我王朝。
王朝肃清,惟俊之庭。
王朝肃清,惟俊之庭。
顾瞻余躬,惧秽此征。
顾瞻余躬,惧秽此征。
我之退征,请于天子。
我之退征,请于天子。
天子我恤,矜我发齿。
天子我恤,矜我发齿。
赫赫天子,明悊且仁。
赫赫天子,明悊且仁。
县车之义,以洎小臣。
县车之义,以洎小臣。
嗟我小子,岂不怀土。
嗟我小子,岂不怀土。
庶我王寤,越迁于鲁。
庶我王寤,越迁于鲁。
既去祢祖,惟怀惟顾。
既去祢祖,惟怀惟顾。
祈祈我徒,戴负盈路。
祈祈我徒,戴负盈路。
爰戾于邹,鬋茅作堂。
爰戾于邹,鬋茅作堂。
我徒我环,筑室于墙。
我徒我环,筑室于墙。
我既仙逝,心存我旧。
我既仙逝,心存我旧。
梦我渎上,立于王朝。
梦我渎上,立于王朝。
其梦如何,梦争王室。
其梦如何,梦争王室。
其争如何,梦王我弼。
其争如何,梦王我弼。
寤其外邦,欢其喟然。
寤其外邦,欢其喟然。
念我祖考,泣涕其涟。
念我祖考,泣涕其涟。
微微老夫,咨既迁绝。
微微老夫,咨既迁绝。
洋洋仲尼,视我遗烈。
洋洋仲尼,视我遗烈。
济济邹鲁,礼义唯恭。
济济邹鲁,礼义唯恭。
诵习弦歌,于异他邦。
诵习弦歌,于异他邦。
我虽鄙耈,心其好而。
我虽鄙耈,心其好而。
我徒侃尔,乐亦在而。
我徒侃尔,乐亦在而。

zàizōushī

wéimèng liǎnghàn 

wēiwēixiǎo gǒuqiělòu 
qiānwèi huìwángcháo 
wángcháoqīng wéijùnzhītíng 
zhāngōng huìzhēng 
zhītuì退zhēng qǐngtiān 
tiān jīnchǐ齿 
tiān míngzhéqiěrén 
xuánchēzhī xiǎochén 
jiēxiǎo huái怀 
shùwáng yuèqiān 
 wéihuái怀wéi 
 dàiyíng 
yuánzōu jiǎnmáozuòtáng 
huán zhùshìqiáng 
xiānshì xīncúnjiù 
mèngshàng wángcháo 
mèng mèngzhēngwángshì 
zhēng mèngwáng 
wàibāng huānkuìrán 
niànkǎo lián 
wēiwēilǎo qiānjué 
yángyángzhòng shìliè 
zōu wéigōng 
sòngxián bāng 
suīgǒu xīnhǎoér 
kǎněr zàiér 
韦孟

韦孟

韦孟(前228?—前156),西汉初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为楚元王傅,历辅其子楚夷王刘郢客及孙刘戊。刘戊荒淫无道,在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削王,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事败自杀。韦孟在刘戊乱前,作诗讽谏,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城),有诗咏其事。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旅客三秋¹至,层城四望开。
译文: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注释:¹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楚山¹横地出,汉水²接天回。
译文: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注释:¹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²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冠盖¹非新里,章华²即旧台。
译文: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注释:¹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²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习池¹风景异,归路满尘埃(āi)
译文: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书记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徽茫越峤,但半沍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
瘦筇(qióng)¹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yàn)²城阙(què),不见春小吹到。徽茫越峤(qiáo)³,但半沍(hù)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zhào)
译文:江面平,雪早晴,风已小,我住着竹杖像被人呼唤着登临吴山。在其上近处楼台亭阁都披上了银装,笼罩在浓重的寒色之中,尚不见半点桃红柳绿的痕迹。远处的山峦一半罩在云雾之中,一半被白雪覆盖,山上的草木也都不见了。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如此江山》《五福降中天》。¹筇:竹杖。²酽寒:犹严寒。³越峤:泛指江浙一带的山峦。⁴沍:同“冱”,冻结。⁵晋时棹:指王徽之夜雪访戴之事。《世说新语》载:晋王徽之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忆戴逵,遂乘舟访之,至门而返二或问其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¹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²天际绕。
译文:故人稀少的清寒,让我想起了多少往事!寂寞孤独,朝朝暮暮,我吟梅花自遣怀。我将花插于帽上,向着吴山山头,仰天长啸。忽然地看见远方斜阳,霞光映照雪山明丽发光。
注释:¹第一峰:指吴山,在今浙江杭州。²玉龙:指雪。张元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上片写江南雪景。“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开头二句写登临的兴致和原因。“如唤”二字下得好,表现出词人的逸兴豪情。“江平雪晴风小,”说明正是登临观雪景的好时机。“湿粉楼台,酿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这三句写登临所见的近景。“微茫”三句,是登临所见远景。这一带峰峦相属,有瑞石山、宝月山、峨嵋山、浅山、金地山等。“为问”二句,由景入情,忽然怀念起友人来了。作者化用王徽之雪夜访友这个典故。王子猷访戴是因雪景兴之所之,又同在越地,因此词人化用这个典故,表达期待友人来访,或趁雪后去拜访友人,都很贴切。借用这一典故,一方面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切,同时它又表现了词人登临观雪霁时的逸兴豪情,很有些疏狂豪放的意态。

  下片主要抒情。“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三句,承接上片,写对友人的忆念。因听不到朋友亲切的笑语,惆怅之情萦绕于怀,竟至难以排遣,可见情谊之深厚。接着“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三句,进一步写思念之苦。梅花常于雪天开放,它是春天的使者。古代文人赞赏梅花的气节风骨,常常相携赏梅、咏梅。因此梅花又是友谊的媒介和见证。文人常以梅花为题寄托友情或离愁。南朝陆凯寄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姜夔《暗香》词云:“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吟得梅花但储”可能是从姜夔词境化出的。“俱恼”者,人与梅皆烦恼也。无知的梅花与人一样,也为离别而愁绪满怀,这同“红萼无言耿相忆”如出一辙,“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词人故作豪情,登高呼啸,以排遣因离愁所造成的郁闷。宋代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词云:“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将花插帽”盖脱胎于此。它紧承“吟得梅花俱恼”句,突然宕开一笔,由抑郁转向疏狂,拓展了词境。南宋初,金主完颜亮南侵,声称欲“立马吴山第一峰”。“第一峰”之名由此而得。词人登临吴山,便是身在第一峰头,正是金主完颜亮当年望尘莫及之处。这里特地点出“第一峰头”含有自夸豪壮的意味。这“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三句,将词人疏狂的意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情貌毕现。结尾二句,“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诗中“玉龙”喻雪神。后人常以玉龙喻雪,也借喻雪山。清代张四科《大雪宿盘豆驿》词云:“天际玉龙夭矫,一片荆山弄寒色。”即把玉龙比作雪山。“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点明了“望隔江霁雪”的词题。词人忽见斜阳穿破云层,洒下一片霞光,把远处的雪山映照得明丽动人。这幅雪山夕照图,境界阔大,色泽艳丽,气韵生动,恰又衬托了词人的逸兴豪情。以景语作结,词境更为蕴藉。

  总观全篇,由景人情,再由情人景。词以登临观雪景起笔,以雪山夕照收结,首尾一体,紧扣词题。上片主要写景,下片着重抒情,而景与情的转换过渡自然,又互相映照渗透,熔景与情于一炉。尤其下片“将花插帽”数句刻画词人疏狂豪放的形象,虎虎有生气,简直呼之欲出,更为词篇增色。较之一般触景伤怀的吟唱,风格意境迥然有别。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699
2、 马兴荣、朱惠国.梅影笛歌·风雅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407
3、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431

tiān··shānwàngjiāngxuě--è

shòuqiónghuàndēnglínjiāngpíngxuěqíngfēngxiǎo湿shīfěnlóutáiyànhánchéngquējiànchūnhóngchuīdàohuīmángyuèjiàodànbànyúngēnbànxiāoshācǎowèiwènōubiānérjīnyǒujìnshízhào

qīngchóufānqiǎnrénxiàoxiāngduōshǎoliáoliáocháocháoyínméihuānǎojiānghuāchāmàoxiàngfēngtóukōngzhǎngxiàozhǎnxiéyánglóngtiānrào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桃溪¹不作从容住,秋藕(ǒu)绝来无续处²。当时相候赤阑(lán)³,今日独寻黄叶路。
译文: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秋天的莲藕一断就没有连接之处。回想当时互相等候在赤阑桥,今天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
注释:¹桃溪:虽说在宜兴有这地名,这里不作地名用。²秋藕绝来无续处:“秋藕”与“桃溪”,约略相对,不必工稳。俗语所谓“藕断丝连”,这里说藕断而丝不连。³赤阑桥:这里似不作地名用。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烟中列岫(xiù)¹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yú)粘地絮(xù)
译文: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青苍点点无法指数,归雁背着夕阳,红霞满天,时正欲暮。人生好象随风飘入江天的白云,离别的情绪好比雨后粘满地面的花絮。
注释:¹列岫:陈元龙注引《文选》“窗中列远岫”,乃谢眺《郡内高斋闲望》诗。

  此词以一个仙凡恋爱的故事起头,写词人与情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之情。整首词通篇对偶,凝重而流丽,情深而意长。

  首句“桃溪”用东汉刘、阮遇仙之事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悦,留居半年,怀乡思归,女遂相送,指示还路。及归家,子孙已历七世。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唐人诗文中常用遇仙、会真暗寓艳遇。“桃溪不作从容住”,暗示词人曾有过一段刘阮入天台式的爱情遇合,但却没有从容地长久居留,很快就分别了。这是对当时轻别意中人的情事的追忆,口吻中含有追悔意味,不过用笔较轻。用“桃溪”典,还隐含“前度刘郎今又来”之意,切合旧地重寻的情事。

  第二句用了一个譬喻,暗示“桃溪”一别,彼此的关系就此断绝,正象秋藕(谐“偶”)断后,再也不能重新连接一起了,语调中充满沉重的惋惜悔恨情绪和欲重续旧情而不得的遗憾。人们常用藕断丝连譬喻旧情之难忘,这里反其语而用其意,便显得意新语奇,不落俗套。以下两句,侧重概括叙事,揭出离合之迹,遥启下文。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三四两句,分承“桃溪”相遇与“绝来无续”,以“当时相候”与“今日独寻”情景作鲜明对比。赤阑桥与黄叶路,是同地而异称。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引顾况、温庭筠、韩偓等人诗词,说明赤阑桥常与杨柳、春水相连,指出此词“黄叶路明点秋景,赤阑桥未言杨柳,是春景却不说破。”同样,前两句“桃溪”、“秋藕”也是一暗一明,分点春、秋。三四正与一二密合相应,以不同的时令物色,渲染欢会的喜悦与隔绝的悲伤。朱漆栏杆的小桥,以它明丽温暖的色调,烘托往日情人相候时的温馨旖旎和浓情蜜意;而铺满黄叶的小路,则以其萧瑟凄清的色调渲染了今日独寻时的寂寞悲凉。由于是“独寻黄叶路”的情况下回忆过去,“当时相候赤阑桥”的情景便分外值得珍重流连,而“今日独寻黄叶路”的情景也因美好过去的对照而愈觉孤孑难堪。今昔之间,不仅因相互对照而更见悲喜,而且因相互交融渗透而使感情内涵更加复杂。既然“人如风后入江云”,则所谓“独寻”,实不过旧地重游,记忆中追寻往日的缱绻温柔,孤寂中重温久已失落的欢爱而已,但毕竟寂寞怅惆中还有温馨明丽的记忆,还能有心灵的一时慰藉。今昔对比,多言物是人非,这一联却特用物非人杳之意,也显得新颖耐味。“赤阑桥”与“黄叶路”这一对诗歌意象,内涵已经远远越出时令、物色的范围,而成为一种象征。

  换头“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两句,转笔宕开写景:这是一个晴朗的深秋的傍晚。烟霭缭绕中,远处排立着无数青翠的山峦。夕阳的余辉,照映空中飞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就要黯淡下去的红色。两句分别化用谢朓诗句“窗中列远岫”与温庭筠诗句“鸦背夕阳多”,但比原句更富远神。它的妙处,主要不景物描写刻画的工丽,也不景物本身有什么象征涵义;而于情与景之间,存着一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联系,使人读来别具难以言传的感受。那无数并列不语的青嶂,与“独寻”者默默相对,更显出了环境的空旷与自身的孤孑;而雁背的一抹残红,固然显示了晚景的绚丽,可它很快就要黯淡下去,消逝一片暮霭之中了。

  结拍“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两句,收转抒情。随风飘散没入江中的云彩,不但形象地显示了当日的情人倏然而逝、飘然而没、杳然无踪的情景,而且令人想见其轻灵缥缈的身姿风貌。雨过后粘着地面的柳絮,则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感情的牢固胶着,还将那欲摆脱而不能的苦恼与纷乱心情也和盘托出。这两个比喻,都不属那种即景取譬、自然天成的类型。而是刻意搜求、力求创新的结果。但由于它们生动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读来便只觉其沉厚有力,而不感到它的雕琢刻画之迹。“情似雨馀粘地絮”,是词眼,全词所抒写的,正是这种执着胶固、无法解脱的痴顽之情。

  此词纯用对句,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内容相适应的凝重风格。整首词于排偶中,仍具动荡的笔墨,凝重之外而兼流丽风姿。《白雨斋词话》评此词云:“美成词有似拙实工春,如玉楼春结句云:”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臂,别饶姿态,都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以这段话评价此词的工巧深沉和灵活轻捷,应该是精当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044-1045页 .

lóuchūn··táozuòcóngróngzhù--zhōubāngyàn

táozuòcóngróngzhùqiūǒujuéláichùdāngshíxiānghòuchìlánqiáojīnxúnhuáng

yānzhōnglièxiùqīngshùyànbèiyánghóngrénfēnghòujiāngyúnqíngshìzhān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歌,休唱彻;诗,乘兴写。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píng)¹列。
译文:深秋来了,落木萧萧,原先茂密的树林看上去变得稀疏了。但是,那山上的红叶,还有那即将谢去的芙蓉,这时却格外惹人喜爱。周围的群山,造化成了秋天的屏障,一重一重,千姿百态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注释:¹秋屏:秋天的屏障。
这首写西湖秋景的小令,一开始渲染深秋景色,稀疏树林,被秋霜染红的枫叶,将要凋谢的木芙蓉。但是,作者要强调的,不是这萧瑟的景象,而是天然装点成的秋天特有的重重叠叠的山峦的可爱。深秋时节,有的树木虽然落叶,而不落叶的树木依然翠绿,加上经霜的红叶,那秋山被点缀得何等斑斓,因而使人没有丝毫伤感。接着写晚霞映在山坡上,写山腰间蓦然露秋的亭榭,晚霞前用一个“断”字,亭榭前用一个“闪”字,这都使自然界的景象机趣盎然,活灵活现,令人感到仪态万方,千姿百态。在亭榭闪秋后,又用一个“闲”字。一“闪”一“闲”,既蓦然,又悠然,想象丰富,意境悠远。作者薛昂夫是维吾尔族诗人,对汉文化造诣颇深。当时的评论者称“其诗词新严飘逸”(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就这首小令而言,也可见他的文字功夫非同一般。

西yǒng··qiū--xuēáng

shūlínhóngróngjiāngxiètiānránzhuāngdiǎnqiūpíngliè

duànxiázhēyángxiéshānyāoshǎnchūxiántíngxiè

fēnhuàchuánqiěmànzhěxiūchàngchèshīchéngxìngxiě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平章宅(zhái)¹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译文:宰相的家中有一栏牡丹花,待到开花时主人却不在家。
注释:和:即唱和,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令狐相公:即令狐楚。相公指宰相,令狐楚曾任宰相,故称。令狐楚入相在宪宗元和十四年。牡丹:是时京师盛行赏牡丹之风俗,“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当时人多以此为诗料。¹平章宅:平章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简称,亦指宰相。中唐之后,凡任宰相,均加此衔。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莫道两京¹非远别,春明门²外即天涯³
译文:不要说长安和洛阳不算遥远,出了春明门处处皆是天涯。
注释:¹两京:指当时的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此处因旧习以西京称长安东京称洛阳,合而称两京。²春明门:唐代长安城外郭东面正中的城门。³天涯:天边,意极遥远。唐代诗人王建罢官后,卜居长安西南“百里”之遥的原上,曾赋诗“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三)。

  此诗是刘禹锡以牡丹为题的唱和诗作。诗人以牡丹入题,借物抒怀,写别牡丹而实叹别京国,一句“春明门外即天涯”道尽沉浮感慨。

  诗作前句与令狐楚唱和,从其诗意点明了临到开放主人却不在的创作背景,平铺直叙不起一字波澜。值得体会的,是诗人借别牡丹写别家别京城的写作手法,以牡丹的鲜明形象寄托了家和京国的含义在其中,字在牡丹而意属别离,使得诗意委婉清新。

  而紧随话锋突转:“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莫道”两字戳破“两京非远别”之谬,用否定的句式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春明门”则以小处着眼,以出春明门这离京赴东都的必经之门代指离京去国。“即”字是言离京一步便是天涯,情感强烈,笔法夸张。从“一栏花”之小,到“天涯”之大;以“春明门”之近,到“天涯”之远。作者用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句式、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十分精炼的表达了离京的深深感慨。前句委婉清新,后句却尽意抒怀,前后情感强度反差也使诗中情感愈加鲜明,更是将离京之凄楚眷怀诉说的淋漓尽致。全诗借牡丹为题,言在牡丹,韵系离愁,道尽去京国赴天涯的沉浮感慨,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佳作。

  刘禹锡唱和之作较令狐楚诗情感更强烈,能言令狐楚所未能言,此宜结合作者生平体会。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连贬远州司马,又受尽谗言所害,一生多数时间都是远离京国的逐放生涯。故而尽管是写令狐楚离京,刘禹锡唱和为友不平,又何尝不是杂糅了刘禹锡对自己坎坷仕途的感慨,此诗非是为一人而不平。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江苏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6-18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