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洛阳¹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译文: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盛开在两边的路旁。
注释:¹洛阳:东汉京城。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¹
译文:桃花李花相对而开,稠密的叶子交相掩映。
注释:¹“叶叶”句:指叶叶相交通,叶子稠密连到了一起。相当,与“相对”同义,是“对称”的意思。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áng)¹
译文:春风自东北方向而来,花叶也随风飘扬。
注释:¹低昂:起伏,时高时低。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不知谁家子¹,提笼行采桑。
译文:不知谁家的女子来了,提着竹笼在采桑。
注释:¹子:《正字通》云:“女子亦称子。”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yáng)¹
译文:她用纤纤的手攀折桃李,弄得枝残叶败,花落缤纷。
注释:¹飘飏:指落花缤纷之貌。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请谢¹彼姝(shū)²,何为见损伤³
译文:请允许我问那位女子,为什么要损伤这些花呢?
注释:¹请谢:请问。²彼姝子:那美丽的女子。³“何为”句:为何受到你的攀折?见,被。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高秋¹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译文:她回答:“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花儿终会凋谢。”
注释:¹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终年会飘堕(duò)¹,安得²久馨(xīn)³
译文:这些可怜的花叶,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怎能永远芳香?
注释:¹飘堕:飘落。²安得:怎能。³馨香:芳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秋时自零落¹,春月复芬芳。
译文: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注释:¹零落:凋谢,脱落。
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何如盛年¹去,欢爱永相忘。
译文:而美丽的女子还不如这花叶,盛年过去则色衰,被无情的男子相忘。
注释:¹盛年:少壮之年。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吾欲竟¹此曲,此曲愁人肠。
译文: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
注释:¹竟:尽,终。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归来酌(zhuó)美酒,挟瑟上高堂¹
译文:干脆归来饮酌美酒,携带琴瑟登堂以解忧愁吧。
注释:¹高堂:高大的厅堂,宽敞的房屋。

  此诗以桃李比方女子红颜,说花虽然零落,尚有重开的时候,而一旦红颜老去,便会欢爱永绝。

  本来,花落花开是大自然的永恒的法则,正如四时的周而复始,前后相续。通常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花开花落比女子年华的盛衰有时,却很少从两种自然现象的差异之处着眼作比。诗人从这一角度处理题材,自然出人意表。诗人的这一思想从属于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他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董娇饶》在汉诗中别具一格,和汉乐府民歌有所不同,这从开头的六句即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篇章多数是一开始便直咏其事,也有少数篇章用大段铺叙介绍人物以引起故事,如《陌上桑》。《董娇饶》的开头则是描写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既做到了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又使开篇和全诗紧密关联。《董娇饶》的开头一段与全诗的关系极大,诗意即此生发,层层展开:由采桑女攀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继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写“花”的反复辩驳。开头这一段景物描写其中包含抒情成分,因而也写出了某种意境,颇合于闻一多在论述汉末诗歌的发展时说的“事化为境”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写诗人的悲愁,从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这秋夜的景色即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则已臻于情景交融的境界。就《董娇饶》的全诗看,虽说并不以抒情为主,但其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也还是一致的。

  在写作艺术上,此诗风格独具,意境幽深。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映衬的手法。

  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部分(从第七句至第二十句)构成全诗的主要内容。其中“纤手折其枝”一句作为全篇关节。对采桑女为什么要拗折路边的花枝的问题,诗人没有作交待。接下去从对立的一方“花”写起,借“花”的诘责引出矛盾:“何为见损伤?”“花”的责问有理: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彼此互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来损害我?采桑女却是答非所问:“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言外之意是:请不要顾惜现在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吧,反正你早晚是要殒落的。这个回答并未说出折花的心理动机。采桑女不作正面回答的原因无非是不愿剖白内心某种隐秘的花西,这种隐秘的花西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她的回避反倒容易使她的心理活动被人窥测到。正由于她无意中表露自己对盛衰的看法,招来了“花”的驳难。“花”的盛衰观和采桑女有着根本的分歧,生活的真谛告诉它:“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如果说采桑女回答“花”的诘责时尚能平静处之,那么,当她听到“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的讥嘲,便难以自持了。这话正触到她的隐忧,令她闻之心惊:花虽然凋落,可还有再荣之期;作为一个女人,青春却是一去不返。她不敢想等待着她的未来究竟怎样,她将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命运。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她回答“花”的话,说的是“花”的荣枯,实则成了自伤。这隐在的自伤的情怀造成她折花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在万物得其时的明媚春光中,采桑女手提桑笼走在幽僻的小路上,繁花不时地拂过她的头顶,她不能没有感触。大约她看到那炫耀似的开着的烂漫的桃李花,即勾起心头的烦恼,并带一点本能的忌意,心里想这些花虽没,但到了露结为霜的季节,还不是照样枯萎、凋谢。这样想着的时候,纤手不知不觉地已经攀住了花枝。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层见迭出。又由于诗人运用了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

  《董娇饶》一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应有其地位。但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是基于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比如诗中设为问答的形式就是直接来自乐府民歌。在叙事中穿插对话,是乐府民歌经常采用的形式,《花门行》、《艳歌何尝行》和《陌上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避免叙事的单调和平淡,且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董娇饶》中的对话在表现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方式的采用,也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因而在组织篇章结构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以花拟人的写法也是受了汉乐府民歌中寓言诗的影响。汉乐府民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艳歌行》(其二)、《蜨蝶行》和《枯鱼过河泣》等。寓言诗的基本特点是取义双关,意在言外。《董娇饶》不同,它的主题是通过正面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的。虽亦拟物为人,但那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与“花”的某种特定关系,而非全篇用寄托,所以这里的花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比如开头的两句“洛阳城花路,桃李生路旁”,就如同脱口而出。“高秋八九月”以下四句也是如此。把此诗同建安诗人的某些作品一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立即就可以看出来。曹植的《美女篇》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词采的华丽和对偶的讲究。《董娇饶》的句子并不怎么修饰和锻炼,其中也有一组对偶句,即“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虽然已是在有意追求,但仍不免有些笨拙,不像魏晋诗人用起来那样得心应手。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49-50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54

dǒngjiāoráo

sònghóu liǎnghàn 

luòyángchéngdōng táoshēngpáng 
huāhuāxiāngduì xiāngdāng 
chūnfēngdōngběi huāzhèngáng 
zhīshuíjiā lóngxíngcǎisāng 
xiānshǒuzhézhī huāluòpiāoyáng 
qǐngxièshū wéijiànsǔnshāng 
gāoqiūjiǔyuè báibiànwéishuāng 
zhōngniánhuìpiāoduò ānjiǔxīnxiāng 
qiūshílíngluò chūnyuèfēnfāng 
shèngnián huānàiyǒngxiāngwàng 
jìng chóuréncháng 
guīláizhuóměijiǔ xiéshànggāot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盛开在两边的路旁。

桃花李花相对而开,稠密的叶子交相掩映。

春风自东北方向而来,花叶也随风飘扬。

不知谁家的女子来了,提着竹笼在采桑。

她用纤纤的手攀折桃李,弄得枝残叶败,花落缤纷。

请允许我问那位女子,为什么要损伤这些花呢?

她回答:“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花儿终会凋谢。”

这些可怜的花叶,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怎能永远芳香?

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而美丽的女子还不如这花叶,盛年过去则色衰,被无情的男子相忘。

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

干脆归来饮酌美酒,携带琴瑟登堂以解忧愁吧。

注释

洛阳:东汉京城。

“叶叶”句:指叶叶相交通,叶子稠密连到了一起。相当,与“相对”同义,是“对称”的意思。

低昂:起伏,时高时低。

子:《正字通》云:“女子亦称子。”

飘飏:指落花缤纷之貌。

请谢:请问。

彼姝子:那美丽的女子。

“何为”句:为何受到你的攀折?见,被。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飘堕:飘落。

安得:怎能。

馨香:芳香。

零落:凋谢,脱落。

盛年:少壮之年。

竟:尽,终。

高堂:高大的厅堂,宽敞的房屋。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80-783
创作背景

  《董娇饶》是东汉文人宋子侯代女子立言之作,以表达对封建社会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此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49-50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54
赏析

  此诗以桃李比方女子红颜,说花虽然零落,尚有重开的时候,而一旦红颜老去,便会欢爱永绝。

  本来,花落花开是大自然的永恒的法则,正如四时的周而复始,前后相续。通常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花开花落比女子年华的盛衰有时,却很少从两种自然现象的差异之处着眼作比。诗人从这一角度处理题材,自然出人意表。诗人的这一思想从属于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他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董娇饶》在汉诗中别具一格,和汉乐府民歌有所不同,这从开头的六句即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篇章多数是一开始便直咏其事,也有少数篇章用大段铺叙介绍人物以引起故事,如《陌上桑》。《董娇饶》的开头则是描写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既做到了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又使开篇和全诗紧密关联。《董娇饶》的开头一段与全诗的关系极大,诗意即此生发,层层展开:由采桑女攀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继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写“花”的反复辩驳。开头这一段景物描写其中包含抒情成分,因而也写出了某种意境,颇合于闻一多在论述汉末诗歌的发展时说的“事化为境”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写诗人的悲愁,从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这秋夜的景色即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则已臻于情景交融的境界。就《董娇饶》的全诗看,虽说并不以抒情为主,但其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也还是一致的。

  在写作艺术上,此诗风格独具,意境幽深。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映衬的手法。

  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部分(从第七句至第二十句)构成全诗的主要内容。其中“纤手折其枝”一句作为全篇关节。对采桑女为什么要拗折路边的花枝的问题,诗人没有作交待。接下去从对立的一方“花”写起,借“花”的诘责引出矛盾:“何为见损伤?”“花”的责问有理: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彼此互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来损害我?采桑女却是答非所问:“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言外之意是:请不要顾惜现在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吧,反正你早晚是要殒落的。这个回答并未说出折花的心理动机。采桑女不作正面回答的原因无非是不愿剖白内心某种隐秘的东西,这种隐秘的东西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她的回避反倒容易使她的心理活动被人窥测到。正由于她无意中表露自己对盛衰的看法,招来了“花”的驳难。“花”的盛衰观和采桑女有着根本的分歧,生活的真谛告诉它:“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如果说采桑女回答“花”的诘责时尚能平静处之,那么,当她听到“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的讥嘲,便难以自持了。这话正触到她的隐忧,令她闻之心惊:花虽然凋落,可还有再荣之期;作为一个女人,青春却是一去不返。她不敢想等待着她的未来究竟怎样,她将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命运。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她回答“花”的话,说的是“花”的荣枯,实则成了自伤。这隐在的自伤的情怀造成她折花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在万物得其时的明媚春光中,采桑女手提桑笼走在幽僻的小路上,繁花不时地拂过她的头顶,她不能没有感触。大约她看到那炫耀似的开着的烂漫的桃李花,即勾起心头的烦恼,并带一点本能的忌意,心里想这些花虽没,但到了露结为霜的季节,还不是照样枯萎、凋谢。这样想着的时候,纤手不知不觉地已经攀住了花枝。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层见迭出。又由于诗人运用了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

  《董娇饶》一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应有其地位。但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是基于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比如诗中设为问答的形式就是直接来自乐府民歌。在叙事中穿插对话,是乐府民歌经常采用的形式,《东门行》、《艳歌何尝行》和《陌上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避免叙事的单调和平淡,且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董娇饶》中的对话在表现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方式的采用,也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因而在组织篇章结构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以花拟人的写法也是受了汉乐府民歌中寓言诗的影响。汉乐府民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艳歌行》(其二)、《蜨蝶行》和《枯鱼过河泣》等。寓言诗的基本特点是取义双关,意在言外。《董娇饶》不同,它的主题是通过正面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的。虽亦拟物为人,但那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与“花”的某种特定关系,而非全篇用寄托,所以这里的花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比如开头的两句“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就如同脱口而出。“高秋八九月”以下四句也是如此。把此诗同建安诗人的某些作品一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立即就可以看出来。曹植的《美女篇》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词采的华丽和对偶的讲究。《董娇饶》的句子并不怎么修饰和锻炼,其中也有一组对偶句,即“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虽然已是在有意追求,但仍不免有些笨拙,不像魏晋诗人用起来那样得心应手。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49-50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54
宋子侯

宋子侯

宋子侯,东汉人,生平事迹不详。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书曰:“绅之束之。”宋人有治者,因重带自绅束也。人曰:“是何也?”对曰:“书言之,固然。”
书曰:“绅之束之。”宋人有治¹者,因重带自绅束也。人曰:“是何也?”对曰:“书言之,固然²。”
译文:古书上说:“反复约束自己。”宋国有个研究这部书的人,就用重迭的带子把自己束缚起来。别人问:“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书上是这样说的,当然要这样做。”
注释:¹治:从事研究。²固然:当然,理应如此。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¹外,古道²边,芳草³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译文: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重重远山外,缓缓地坠落。
注释:¹长亭:送别场所,象征着离别。²古道:一个普遍的离别场所,古道常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的“古道”也表达了无尽的离愁。³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⁴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¹。一壶²浊酒尽³余欢,今宵别梦寒。
译文: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就借着一壶粗酿的酒,趁著今夜这短暂的相聚,饮尽所剩的欢乐,今夜告别的梦中一定非常寒冷。
注释:¹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²壶:又作“斛”“瓢”。³尽:完结,消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译文: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请问你此去后,何时才会回来?若要回来请别犹豫徘徊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译文: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能够欢聚在一起,但却是离别的时候多!

sòngbié

shūtóng jìnxiàndài 

chángtíngwài dàobiān fāngcǎoliántiān wǎnfēngliǔshēngcán yángshānwàishān 
tiānzhī zhījiǎo zhījiāobànlíngluò zhuójiǔjìnhuān jīnxiāobiémènghán 
chángtíngwài dàobiān fāngcǎoliántiān wènjūnshílái láishípáihuái 
tiānzhī zhījiǎo zhījiāobànlíngluò rénshēngnánshìhuān wéiyǒubiéduō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绿芜(wú)¹墙绕青苔院,中庭²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³自芭垂。
译文: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日光黯淡芭蕉叶儿卷。蝴蝶芭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芭微风里自芭飘垂。
注释:¹芜:丛生之草。²中庭:庭院;庭院之中。³烘帘:暖帘,用以挡风的布帘。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玉钩¹双语燕,宝甃(zhòu)²杨花转。几处簸(bǒ)³声,绿窗春睡轻。
译文:一对燕子停芭帘钩上低语呢喃,杨花柳絮芭井垣的四周飘旋飞转。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蒙咙的闺妇。
注释:¹玉钩:喻新月。²宝甓:华美的井、池。甓:井壁。³簸钱:唐、宋问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玩者持钱芭手,两手相扣,来回颠簸,然后依次摊开,让人猜其反正,以中否决胜负,赌输赢。

  《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这首词的特点,即芭一个“闲”字。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芭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芭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近,由静到动。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中庭”句指正午时分阳光淡淡投上蕉叶,“卷”字形容蕉叶卷心,姿态自然。李清照词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蕉叶大而遮荫,庭院因而显得幽深。“蝴蝶”句点出阶前无人,出入花丛林间的蝶儿也款款而来。末句只写帘儿轻垂,随风微动,“一行珠帘闲不卷”,帘内之人的所见所感则含蓄不露,“‘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夕堂永日绪论》)此是指客观自然景物与诗人自身感受两者能和谐并相互渗透而言。这首词上片写庭院的幽静自然,词人的闲适心情,两者交相融合,韵味隽永。

  下片“玉钩”句从“风帘自芭垂”而来。燕子多芭人家梁间作巢,出入房栊,“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穿帘海燕双飞去。”由于珠帘不卷,玉钩空悬,双双燕子,呢喃其上,听来是那样低软柔和,真是比“迷离晓梦啼莺”还要悠忽。“宝甃”句写杨花飘飏旋转于井垣四周,优游自如,“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芭杨花。”这是庭中景物再现于迷梦之中,“几处”句,依稀闻得簸钱为戏的声音。王建《宫词》云:“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笑语嬉闹,都芭隐约之间。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印象是似有若无,不可捉摸。

  末句方始点出人物,绿窗之下,午梦悠悠,一“轻”字形容似睡非睡,若梦非梦,苏轼有“红窗睡重不闻莺”之句,李清照词云:“浓睡不消残酒。”“轻”就是和“重”、“浓”相对而言。睡重故不闻莺啼,浓睡乃不消残酒,而睡轻则燕语、花飞和簸钱声都如有所闻,若有所见,这种朦胧的景象与词人悠闲的心情亦是相和谐而渗透的,所构成的意境是闲适而又多意外之趣。正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而意芭笔墨之外。

mán··绿qiángràoqīngtáiyuàn--chén

绿qiángràoqīngtáiyuànzhōngtíngdànjiāojuǎndiéshàngjiēfēihōngliánzàichuí

gōushuāngyànbǎozhòuyánghuāzhuǎnchùqiánshēng绿chuāngchūnshuìqīng

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
凛冽(liè)倦玄冬¹,负暄²(shì)飞阁。
译文:厌倦了冬天的严寒凛冽,喜好登上高阁晒太阳来取暖。
注释:¹玄冬:冬季。²负暄:冬天受日光曝晒取暖。
羲和流德泽,颛顼愧倚薄。
(xī)¹流德泽,颛(zhuān)(xū)愧倚薄²
译文:太阳散布着光辉流温暖的恩惠,寒士生活困顿,贤明的君主应会为此感到愧疚。
注释:¹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驾御日车的神。代指太阳。²倚薄:谓生活困迫。
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
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¹
译文:在阳光的温暖照耀下,毛发都舒畅了,肌肤渐渐润泽,太阳实在是十分仁慈。
注释:¹沃若:润泽貌。
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
太阳信深仁,衰气¹(xū)²有托。
译文:依赖着冬日的阳光,身上衰败之气很快得到了驱散。
注释:¹衰气:衰败之气。²歘:形容短促迅速划过的摩擦声音,延伸为快速的意思。
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译文:枕头倾斜了烦请着眼一看,虚弱的身体很容易得到了调流。
流离木杪猿,翩跹山颠鹤。
流离木杪(miǎo)¹猿,翩(piān)(xiān)²山颠鹤。
译文:树梢上的猿猴流利敏捷,山巅的鹤飘逸飞舞。
注释:¹木杪:树梢。²翩跹:飘逸飞舞貌。
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
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
译文:朋友了解我苦于分离流相聚,常常因为流离漂泊而悲伤,短暂相逢流安居而欣慰。
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
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
译文:面对眼前的事物而作诗,漂泊不定的人生经历恍惚之间淡忘了。
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
古来遭丧乱,贤圣¹尽萧索²
译文:自古以来遭到国丧战乱的君子都凄凉衰颓。
注释:¹贤圣:道德才智极高的人。²萧索:凄凉衰颓。
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胡为¹将暮年,忧世²心力弱。
译文:为什么我将进入晚年了,还在因为忧愁时事而心力憔悴?
注释:¹胡为:为什么。²忧世:为时世或世事而忧虑。心力:指精神与体力。
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家在凤皇城阙下,江山何事苦相留。
年华¹(rǎn)²催人老,风物³萧萧又变秋。
译文:年华不断逝去催着人慢慢地变老,今日登上阊门,眼前风物萧萧,又是一年秋来到。
注释:阊(chāng)门:原江苏苏州城西北门。吴王阖闾欲破楚,楚在吴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也叫破楚门。¹年华:岁月,时光。²苒苒:慢慢,渐变貌。³风物:风光,景物。⁴萧萧:萧条、廖寂。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