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霜初褪凤葆。碧旆侵云窈。万绿伤春远,林幽乐、多禽鸟。斜阳堤畔草。游鱼闹。暗水流萍沼。翠钿小。凉亭醉倚,接罗巾、任敧倒。月明庭树,夜半鹊飞惊晓。隔岸苹乡梦渐到。吹觉。一襟风露尘表。
铅霜初褪凤葆。碧旆侵云窈。万绿伤春远,林幽乐、多禽鸟。斜阳堤畔草。游鱼闹。暗水流萍沼。翠钿小。凉亭醉倚,接罗巾、任敧倒。月明庭树,夜半鹊飞惊晓。隔岸苹乡梦渐到。吹觉。一襟风露尘表。

liánjìnpāi··qiānshuāngchūtuìfèngbǎo--chényǔnpíng

qiānshuāngchūtuìfèngbǎopèiqīnyúnyǎowàn绿shāngchūnyuǎnlínyōuduōqínniǎoxiéyángpàncǎoyóunàoànshuǐliúpíngzhǎocuìdiànxiǎoliángtíngzuìjiēluójīnrèndàoyuèmíngtíngshùbànquèfēijīngxiǎoànpíngxiāngmèngjiàndàochuījuéjīnfēngchénbiǎo

陈允平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 3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曾愁香结破颜迟,今见妖红委地时。
曾愁香结破颜迟,今见妖红¹委地²时。
译文:曾经发愁花儿开得很迟。如今看见花时,红艳艳的花瓣儿落了一地。
注释:¹妖红:形容花色十分鲜艳。²委地:即落地。
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若是有情争¹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译文:如果是有感情的人,面对落花,怎么能不失声痛哭?昨夜一场无情的风雨,葬送了西施一样美丽、高洁的花。
注释:¹争:即怎、怎么。

  这首“哭花”的小诗,以落花自比,借哭落花以抒发身世之感,悲愁、愤懑之情一贯到底,读来感人肺腑。

  首句写花儿迟开。“香结”,即香气凝结。“破颜”,把花比作美人,指花开。全句意思是;曾经发愁花儿开得很迟。起笔便言愁,为全诗定下了愁的基调。

  第二句写花儿很快就凋落了。“妖红”,形容花色十分鲜艳。“委地”,即落地。全句意思是:如今看见花时,红艳艳的花瓣儿落了一地。通过花儿凋落的惨象,写花儿既迟开又早落的悲惨命运,承接第一句的愁,进一步言悲。

  第三句直接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争”,即怎、怎么。全句的意思是:如果是有感情的人,面对落花,怎么能不失声痛哭?我们知道,心情愉快的人见到落花,并不会产生伤感的心情。作者之所以因花迟开而愁,见花早落而悲,完全是因为作者因不肯附“逆”而遭忌后满怀悲愁愤懑之情的缘故。落花触发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作者带着身世之感看落花,便更觉落花之悲惨,因此便按捺不住发出了“若是有情争不哭”的呼声。

  第四句进一步抒发身世之感。“西施”是越国的绝色美女,为了国家的命运而嫁给吴王,功成后随范蠡泛舟五湖,传为千古佳话。作者以西施比喻花,极言花之美丽、高洁。全句意思是:昨夜一场无情的风雨,葬送了西施一样美丽、高洁的花。这一句是对花儿凋落的原因的解释,也是承接第三句,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自然界的风雨,象征着政治上的腥风血雨。对自然界风雨的愤恨,也是对政治上邪恶势力的控诉。白热化的激情,通过精巧贴切的比喻表达出来,就使这句诗具有了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被后人传诵的名句。宋代大词人周邦彦就化用这句诗的诗意,在《六丑》一词中写道:“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这首诗因景生情,融情于景,以景托情,主观感情和客观描写高度统一,写得深婉感人,催人泪下。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东风¹知我欲山行,吹断檐(yán)间积雨声²
译文: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注释:¹东风:春风。²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岭上晴云披絮(xù)¹,树头初日挂铜钲(zhēng)²
译文: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注释:¹絮帽:棉帽。²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译文: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西崦(yān)¹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²春耕。
译文: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注释:¹西崦:这里泛指山。²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¹(pèi)²听溪声。
译文: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注释:¹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²辔:缰绳。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散材¹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pèi)²
译文: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
注释:¹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²卷旆钲:收兵的号令。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译文: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ǒu)¹
译文: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注释:¹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7-348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这首诗是批评陆机。陆机和潘岳是西晋文坛齐名的代表人物。《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写诗如果争相绮靡、篇幅冗长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诗歌既然是传达心声与真情,意尽就该言止,不要太多太长,不须摇唇鼓舌,多所铺张。这里也体现了元好问注重诗歌真情实感,反对形式华艳的观点。

lùnshīsānshíshǒu··jiǔ--yuánhǎowèn

dòukuāduōfèilǎnguānwényóuhènrǒngpān

xīnshēngzhǐyàochuánxīnlelánfānshìnán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春洲生荻(dí)¹,春岸飞杨花²
译文:春天,水边的小洲生出了嫩嫩的荻芽,岸上的杨柳吐絮,满天飞花。
注释:¹荻芽:荻草的嫩芽,又名荻笋,南方人用荻芽与河豚同煮作羹。²杨花:即柳絮。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¹鱼虾。
译文:河豚鱼在这时候上市,价格昂贵,超过了所有的鱼虾。
注释:¹不数:即位居其上。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¹
译文:河豚的样子已足以让人觉得奇怪,毒性也没什么食物能比上它。
注释:¹莫加:不如,比不上。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忿腹若封豕(shǐ)¹,怒目²犹吴蛙³
译文:鼓动的大腹好像一头大猪,突出双眼,又如同吴地鼓腹的青蛙。
注释:¹封豕:大猪。²怒目:瞪着眼睛。³吴蛙:吴地青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páo)煎苟失所¹,入喉为镆(mò)(yé)²
译文:烧煮如果不慎重不得法,吃下去马上丧命,就像遭到利剑的宰杀。
注释:¹“庖煎”句:说如果烹调得不得法。²镆铘:古代宝剑名。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¹
译文:像这样给人生命带来伤害的食物,人们又为什么要去吃它?
注释:¹资齿牙:犒赏牙齿,这里指吃。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持问南方人,党护¹复矜夸²
译文:我把这问题请教南方人,他们却对河豚赞不绝口,夸了又夸。
注释:¹党护:袒护。²矜夸:自夸,这里指对河豚夸赞不绝。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皆言美无度¹,谁谓死如麻²
译文:都说这鱼实在是味道鲜美,闭口不谈毒死的人多如麻。
注释:¹美无度: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²死如麻:死去的人像麻一样多。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duō)(jiē)¹
译文:我没办法驳倒他们,反复思想,空自嗟讶。
注释:¹咄嗟:叹息。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¹
译文:韩愈来到潮阳,开始时也怕吃蛇。
注释:¹“退之”二句:退之即韩愈。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子厚¹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译文:柳宗元到了柳州,没多久就坦然地吃起了虾蟆。
注释:¹子厚:柳宗元。柳宗元谪柳州,韩愈有《答柳柳州食虾蟆》诗,中有“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句。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chuǎn)¹
译文:蛇和虾蟆形状虽然古怪,令人厌恶,但对人的性命没什么妨害,不用担惊受怕。
注释:¹舛差:差错,危害。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斯味曾¹不比,中藏祸无涯。
译文:河豚鱼的味道虽然超过它们,但隐藏的祸患无边无涯。
注释:¹曾:岂,难道。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甚美恶亦称¹,此言诚可嘉。
译文:太美的东西一定也很恶,古人这句话可讲的一点也不差。
注释:¹称:相当。

  诗虽然是率然成章,不像梅尧臣大多数作品经过苦吟雕琢,但诗风仍以闲远洗练为特色,尤多波折。全诗分五层写,中间多转折。首四句直写河豚鱼,即一般咏物诗的着题。诗说当春天小洲上生出荻芽,两岸柳树飘飞着柳絮时,河豚上市了,十分名贵。这四句诗,一向被人称道。一是由于起二句写景很得神似,而又以物候暗示河豚上市的时间;二是接二句明写,而以鱼虾为衬,说出河豚的价值。这样开篇,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欧阳修分析说:“河豚常出于春末,群游而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豚道尽河豚好处。”陈衍《宋诗精华录》也说这四句极佳。不过,也有人指出,河豚上市在早春,二月以后就贱了,“至柳絮时,鱼豚过矣”(宋孔毅父《杂记》)。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对此又反驳说,待柳絮飞时江西人才吃河豚,梅诗并不错。略去事实不谈,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都很大。此诗开篇很好,欧阳修曾说:“故知诗者诵止破题两句,豚道尽何豚好处。”(《六一诗话》)

  以下八句忽作疑惧之词,为一转折。“其状豚可怪,其毒亦莫加”,二句先总括。以下再分说其“怪”与“毒”。河豚之腹较其他鱼大,有气囊,能吸气膨胀,眼镜突出,靠近头顶,故形状古怪。诗人又加夸张,称其“腹若封豕(大猪)”、“目犹吴蛙(大蛙)”,加之“忿”、“怒”的形容,河豚的面目可憎也就无以复加了。而更为可畏的是,河豚的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假如处理不慎,食用后会很快中毒丧生。诗人用“入喉为镆铘(利剑)”作比喻,更为惊心动魄。诗人认为,要享用如此美味,得冒生命危险,是不值得的。“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二句对河豚是力贬。

  但是,怕死就尝不着河豚的美味,而尝过河豚美味的人,则大有不怕死的人在。“持问南方人”以下,写自己与客人的辩驳。河豚既然这么毒,不应该去吃,可是问南方人,却说它的味道鲜美,闭口不谈它能毒死人的事。对此,作者发出了感叹。诗先引了韩愈在潮州见人吃蛇及柳宗元在柳州吃虾蟆的事作一跌,说似乎任何可怕的东西,习惯了也不可怕。在举了蛇及虾蟆,呼应了前面的“怪”字后,诗进一步呼应“毒”字,说蛇及虾蟆虽怪,但吃了对人没有妨害,而河豚则不然,“中藏祸无涯”。最后,作者得出结论:河豚鱼味很美,正如《左传》所说“甚美必有甚恶”,人们难道能不警惕吗?这样评论,表面上是揭示人们为求味道的适口而视生命不顾,取小失大;如果联系现实生活的各方面来看,是在讽刺人世间为了名利而不顾生命与气节的人。

  从“我语不能屈”句至篇终均写作者的反省。这部分可分两层。诗人先征引古人改易食性的故事,二事皆据韩愈诗。韩愈谪潮州,有《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说:“唯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柳宗元谪柳州,韩愈有《答柳柳州食虾蟆》诗说:“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诗人综此二事,说可憎如“笼蛇”、“虾蟆”,亦能由“始惮”至于“甘食”,所以食河豚也是无可厚非。然而他又想到蛇与虾蟆虽形态丑恶,吃它们终究于性命无危害,不像河豚那样“中藏祸无涯”。联系上文,河豚的味道“美无度”,又是蛇与虾蟆所不可企及的。

  “美无度”,又“祸无涯”,河豚正是一个将极美与极恶合二而一的奇特的统一体。于是诗人又想起《左传》的一个警句:“甚美必有甚恶。”他认为以此来评价河豚,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欧阳修说:“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刻而成,遂为绝唱。”《历代诗话》卷五十六载,刘原父因梅尧臣作这首诗,认为可称他为“梅河豚”。梅尧臣的诗力求风格平淡,状物鲜明,含意深远。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说他“长于体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这首诗正符合这一评价。梅尧臣处在西昆体诗统治诗坛的年代,他反对堆砌词藻典故,主张学习风雅,提倡诗歌将下情上达、美刺时政,写了不少反映下层生活的诗。这首写河豚的诗,也是通过咏河豚,隐讽社会,所以被当作梅尧臣的代表作之一。欧阳修是梅尧臣的知己,清代姚莹《论诗绝句》有“宛陵知己有庐陵”句。欧阳修作诗学韩愈,喜发议论,杂以散文笔法,梅尧臣这首诗也带有这些特点,所以被欧阳修推为“绝唱”。欧阳修还在《书梅圣俞河豚诗后》说:“余每体中不康,诵之数过,辄佳。”还多次亲笔抄写这首诗送给别人。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6-7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3-25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译文:曹军刚攻破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一鼓作气行至夏口气势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千艘已共长江崄¹,百胜安知赤壁焚(fén)
译文:千艘战船相连共抗长江天险,百战百胜哪知会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烧。
注释:¹崄:地势险恶。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zuǐ)¹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译文:战斗的武器强大正要决战,但是君臣已定天下势必三分。
注释:¹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古来伐国须观衅(xìn)¹,意突成功所未闻。
译文:自古以来讨伐别国必须看准时机,想要突然成功,闻所未闻,是不可能的。
注释:¹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