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时命》是汉朝时被压抑、被排斥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自哀之作。赋以屈原一生遭遇为主线,自哀像屈原一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强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当时很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内心苦闷和抗争,也表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全文篇幅短小精悍,感情真挚,纯属骚体,保持了汉代早期骚体赋所具有的特点,是咏屈赋中的佳品。
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说明所谓“哀时命”,即是哀叹时势与命运。世俗不能容纳我,我也不堪忍受这浊世,作者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及古人,怨恨自己生不逢时。所以他希望远走高飞,去到昆仑山上的悬圃,再去钟山上采摘玉英。然而,走得再远,也抹不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二段描绘出作者的精神仍肆意游荡在天地之间,他想效法伏羲、唐虞、大禹及商汤,虽知困顿也不改变操守兮,终不因邪恶妨碍方正。如今世俗之人都在结党营私、勾肩搭背,而且想将斗与斛混为一体,贤者只好远离而隐藏。他希望向君王当面陈词而效忠,可惜楚王灵修不觉悟。以后怎么走,走向哪里?道路不明而甚是艰难。
第三段作者描述自己心中的愁苦,他怨恨世人手握刻刀而不会使用,操持规矩而不能画出方圆。让骏马在庭院中奔跑,怎么能够彰显出它的能力。将猿猴放进囚车牢笼,又怎么能够看到它的灵巧?所以他还是寄希望于仙人,飘飘荡荡悠游于世外,不再为世俗之事烦恼。
第四段作者反思:鸾凤翱翔于云层,所以弓箭也不能施加于它。蛟龙潜藏于深旋之渊,身体也不能挂上网罗。知晓贪食香饵而接近死亡,不如向下游动于清波。说明作者认识到,只有远离这浊世,才能远离祸端,所以他想要幽静隐居,甚至于想要扔掉这个臭皮囊,回归到沉寂安静而无生命的状况。
从全文来看,作者于文中提及“时暧暧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表达了作者感怀时光渐渐离去,但是自己却默默无名之意。此种心志反映了古时文人期待国君选贤与能,能一举发挥自己的长才,实现人生的志愿。因此和屈原的忠贞爱国的心志有所不同。庄忌此作是在哀伤自己虽然耿直清白。 但是却生不逢时,颠沛流离,一直沉于下僚,不过寄贵族篱下作清客,无由施展才智,以致“老冉冉而逮之 ,白白虚度时光”的人生际遇。因此,他对当时社会美丑不辨、贤愚不分的不正常、不健康、不合理的现实深感不满,故而强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当时很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内心苦闷和抗争。这样的内容题材又是汉初骚体赋最适于表现的,所以《哀时命》大体上完全模拟《离骚》的形式,尽管在艺术上没有多少创新的意向,缺少创造性,然而在内心情感的宣泄上毕竟较真切、沉实,非一般无病呻吟者所能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哀叹我的命运不如古人啊,为什么唯独我生不逢时。
往古的圣主追随不及啊,后世的明君也难以遇合共世。
心里怨恨不痛快啊,抒发我的情怀秉笔赋诗。
漫漫长夜瞪着两眼不能入睡啊,满怀忧伤经年累月直至今日。
心情郁闷无人可以诉说啊,众皆谄谀可与谁倾吐心中事?
愁苦憔悴心灰意倦啊,时光荏苒不觉老之将至。
处境愁苦隐居山林啊,精神压抑不能振发高扬。
道路阻塞不能通行啊,江河广阔没有桥梁。
我想登上昆仑山的悬圃啊,采摘钟山玉花做干粮。
手持玉树的长枝条啊,又向阆风、板桐眺望。
弱水急流难涉渡啊,道路中断不通畅。
我不能脚踏波涛径直渡过河啊,又身无双翼展翅高翔。
隐居山林自伤志不达啊,只有独自徘徊独彷徨。
思念不止心惆怅啊,心如刀绞倍增忧伤。
犹豫徘徊久留这里啊,天天缺菜又断粮。
我孤独无依形影相吊啊,情思绵绵长思我的故乡。
空阔冷落寂寞无知音啊,谁能与我把这香花玩赏?
太阳西下渐渐沉没啊,哀叹我的寿命也不久长。
我的车已破败马也疲惫啊,徘徊停滞不能再向前方。
我既不被污浊社会所容啊,不知进还是退哪样适当。
我戴着高高的切云冠啊,腰佩长长的宝剑左右摆荡。
衣服宽大不得舒展啊,左边衣袖挂在扶桑树上。
右边衣襟又擦拂着不周山啊,天地四方不夠我任意来往。
上与伏羲的法度相合啊,下与尧舜的规矩一样。
我愿把高尚节操作为榜样啊,心里还真瞧不起夏禹商汤。
我虽知会贫困可也不能变节啊,终不能用邪恶行为損害品行的端方。
世人喜欢互相吹捧成群结党啊。把好坏善恶一样看待同样衡量。
众小人互相勾结亲密并肩啊,贤人志士隐身避世潜藏。
给凤凰做一只鹌鹑竹笼啊,既使紧拢翅膀也难以容身。
君子昏愦而不觉悟啊,向谁陈诉进献我的一片忠心。
世俗是那样嫉贤妒能啊,谁又了解我举止从容有分寸?
我要倾诉心志发泄愤懑啊,哪管它后果是吉还是凶!
宝玉和瓦器混杂一处啊,丑妇与美女同住一室中。
全世界都认为这是常理啊,我当然就要愁苦潦倒终生。
夜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啊,只有烦闷愤懑郁结满胸。
魂灵悠悠到处飘荡啊,心里烦冤优心忡忡。
心怀愁恨心不宁啊,路途黑暗艰险难行。
我孑然独处深山沟啊,心中悲切长叹声声。
愁苦啊,长夜难眠愁思宛转啊,心潮起伏就像那水沸浪涌。
手握刻刀而不能雕镂啊,手拿规尺而无处使用。
千里骏马在庭院里奔驰啊,又怎能把万里行程跑完?
猴子关在笼子里啊,又怎能责怪它只是敏捷灵便?
驾着跛脚的海鳖上山啊,我本来就知道不能成功。
废弃管仲晏婴而任用卑贱啊,又怎能担负起治国的大政?
竹箭混在麻秸中不识真货啊,蓬蒿做箭难把犀皮射通。
在丈尺间背负肩挑啊,想要伸一伸腰也不可能。
我既怕被强弩硬弓所伤啊,又担心被系着丝绳的短箭射中。
侧肩倾身而不见容啊,本来缩紧肚子呼吸就难暢通。
务光自投深渊而死啊,免去浊世的玷污。
谁能长期忍受摧残啊,我宁愿退身去隐居。
凿石柱营造小屋啊,沙渚水边浣洗衣服。
清晨山雾弥漫露濛濛啊,袅袅白云萦绕屋宇。
彩虹绚丽朝霞满天啊,傍晚又下起绵绵细雨。
愁思茫茫无处投奔啊,放眼望去只见一片旷野无际。
下临溪谷水边垂钓啊,上邀仙人同游共戏。
与赤松结为友啊,和王乔成伴侣。
让枭杨前面为我开路啊,令白虎奔走前后做卫护。
乘云驾雾我遨游高空啊,骑上白鹿自在逍遥无忧无虑。
灵魂独自飞行寄居在高空啊,就像急流一泻而去永不回头。
身处高空离家一天天高远啊,我止不住心情激荡满怀忧愁。
鸾鸟高高飞翔在云端啊,长箭短矢不能射身上。
蛟龙深深潜藏在旋渊啊,远祸全身不会入罗网。
深知贪饵必遭杀身之祸啊,不如深深潜藏在清波。
我宁愿隐居远离灾祸啊,谁能夠再伤害侮辱我?
伍子胥以死成就大义啊,屈原为理想自沉汨罗。
既使粉身碎骨也不动摇啊,岂能把忠信改变拋却。
我内心忠诚正直耿介啊,遵循法度从不偏颇。
为人行事大公无私啊,称轻量重分毫不错。
清洗掉乱糟糟的污垢啊,除却污秽赘疣回复真性。
形体清白本质纯真啊,內心纯洁品德方正。
被世厌弃不为所用啊,姑且退身远逝隐伏山林。
逃头匿足窜伏自藏啊,自甘寂寞缄口无声。
孤独忧愁心里烦闷怨恨啊,怎能发泄愤懑抒忧情?
天色昏暗时间已晚啊,心中郁闷哀叹无美名。
伯夷守节饿死首阳山啊,终于默默而死无显无荣。
太公吕望如果不遇周文王啊,一生到死也不会功就名成。
我有美玉般的品德和才能啊,我愿进献忠心却无人作证。
我生天地之间如过客啊,匆匆而过一事无成。
邪气不断侵袭我的身体啊,使我忧伤痛苦百病丛生。
我渴望一见阳春的骄阳啊,但又怕命短不能享尽天年寿命。
注释
遘:遭遇。
扳:同“攀”。
来:一本作“俫”。
逞:称心。
炯:明亮。
欿:愁苦的样子。
悴:忧伤。
委惰:懈倦,精神沮丧。
隐约:穷困的意思。
壅:堵塞。
锺山:神话中的山名。
橝:通”覃“,长。
阆风: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板桐:神话中的山名。
汨:水流急。
彷徉:周游;遨游。
罔:失意。
纡轸:隐曲,悲痛。
踌躇:犹豫不决。
馑:荒年。
抱景:面对山景。
落:空旷,空寂。
晼晚:日将暮,迟暮。
蹇:语助词。
邅徊:艰行不进貌。
榑桑:扶桑。
衽:衣襟。
凿:榫眼。
枘:榫头。
矩矱:规矩法度。
斛:旧量器名。
翕:合,聚。
寤:睡醒。
讵:岂,怎。
璋珪:玉制的礼器。
甑窐:陶制烹饪器,泛指粗陋的瓦器。
陇廉:古代丑妇名。
孟娵:古代美女名。
懑:烦闷。
眇眇:微末。
忡忡:忧愁烦闷的样子。
憺:安稳,泰然。
涫:沸腾。
剞劂:刻镂的刀具。
骐骥:千里马。
狖: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棂:旧式房屋的窗格。
跛鳖:瘸腿的甲鱼。
箟簬:竹名。细而长,无节,可为矢。
黀:麻秆。
矰:丝绳系住用来射飞鸟的短箭。
隿:同“弋”,用绳系在箭上射。
陿腹:收腹。
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怊:悲,怅。
耦: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眐眐:独行的样子。
徂:往。
矰缴: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子胥:即伍子胥。
摡:同“溉”,洗涤。
厌饫:吃饱,吃腻。
嗼:寂静。
便悁:忿恨。
暧暧:昏暗不明的样子。
太公:即姜子牙。
墬:古同“地”。
憯怛:忧伤,悲痛,伤痛。
《哀时命》是汉朝时被压抑、被排斥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自哀之作。赋以屈原一生遭遇为主线,自哀像屈原一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强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当时很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内心苦闷和抗争,也表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全文篇幅短小精悍,感情真挚,纯属骚体,保持了汉代早期骚体赋所具有的特点,是咏屈赋中的佳品。
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说明所谓“哀时命”,即是哀叹时势与命运。世俗不能容纳我,我也不堪忍受这浊世,作者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及古人,怨恨自己生不逢时。所以他希望远走高飞,去到昆仑山上的悬圃,再去钟山上采摘玉英。然而,走得再远,也抹不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二段描绘出作者的精神仍肆意游荡在天地之间,他想效法伏羲、唐虞、大禹及商汤,虽知困顿也不改变操守兮,终不因邪恶妨碍方正。如今世俗之人都在结党营私、勾肩搭背,而且想将斗与斛混为一体,贤者只好远离而隐藏。他希望向君王当面陈词而效忠,可惜楚王灵修不觉悟。以后怎么走,走向哪里?道路不明而甚是艰难。
第三段作者描述自己心中的愁苦,他怨恨世人手握刻刀而不会使用,操持规矩而不能画出方圆。让骏马在庭院中奔跑,怎么能够彰显出它的能力。将猿猴放进囚车牢笼,又怎么能够看到它的灵巧?所以他还是寄希望于仙人,飘飘荡荡悠游于世外,不再为世俗之事烦恼。
第四段作者反思:鸾凤翱翔于云层,所以弓箭也不能施加于它。蛟龙潜藏于深旋之渊,身体也不能挂上网罗。知晓贪食香饵而接近死亡,不如向下游动于清波。说明作者认识到,只有远离这浊世,才能远离祸端,所以他想要幽静隐居,甚至于想要扔掉这个臭皮囊,回归到沉寂安静而无生命的状况。
从全文来看,作者于文中提及“时暧暧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表达了作者感怀时光渐渐离去,但是自己却默默无名之意。此种心志反映了古时文人期待国君选贤与能,能一举发挥自己的长才,实现人生的志愿。因此和屈原的忠贞爱国的心志有所不同。庄忌此作是在哀伤自己虽然耿直清白。 但是却生不逢时,颠沛流离,一直沉于下僚,不过寄贵族篱下作清客,无由施展才智,以致“老冉冉而逮之 ,白白虚度时光”的人生际遇。因此,他对当时社会美丑不辨、贤愚不分的不正常、不健康、不合理的现实深感不满,故而强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当时很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内心苦闷和抗争。这样的内容题材又是汉初骚体赋最适于表现的,所以《哀时命》大体上完全模拟《离骚》的形式,尽管在艺术上没有多少创新的意向,缺少创造性,然而在内心情感的宣泄上毕竟较真切、沉实,非一般无病呻吟者所能比。
姑苏,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春秋吴王阖庐始于山上建台,在其子夫差时竣工,人称姑苏台,其台横亘五里,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而焚之。后人常借吟咏姑苏台来抒发对吴越争霸历史的感喟。此诗就是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
首联叙登台。上句以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下句“黍苗”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诗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独”字传神,将独来吊古那种惆怅情绪写得极真。“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这一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语言平淡而富有深韵,已然将读者引入浓厚的思古气氛中。
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凉阒静,另一边则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这一联遣词用字极为考究:野鹿、凫鸥性极警觉,在此栖游,可见荒台空苑之静寂;新草、浅莎,当春始发,正见出春机盎然之状。动词“争”、“占”,绘出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工整的对仗,显示出诗人匠心独到之处,这里并置着的人事意象和自然意象,通过精确而富于表现力的形容词与动词的修饰连接,把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统一于有机的画面中,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比差,活生生地逼出人们心中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悲情。这一联以表面的赋法铺写,包裹着深沉的内核,诗人充分利用了律诗对偶的特点,以各个意象间强大的张力,造成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以空外传音的方式,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绪。
颈联使用比兴手法表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吴岫雨来”、“楚江风急”看似实写眼中景色,然而“吴”、“楚”字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似此似彼,亦此亦彼,彼此难分。“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寒颤情绪。风雨中的远帆,是诗人眺望中所见,亦可视为他在怀古中体悟出的回避乱世、远身避祸的道理、事实上,诗人“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夜归丁卯桥村舍》)的想法,正是有感于乱世产生的。
诗的中间两联写景,是诗人对传统诗歌赋、比、兴手法的熟炼运用,又见出他对七律这一体裁的得心应手,可谓左右逢源,佳句迭出。
尾联照应篇首,抒发诗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忠臣”,指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越王勾践求和,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夫差不从,且偏信伯嚭谗言,迫子胥自杀,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可怜”句,是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孔子面对滚滚流水,曾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
此诗以叙事起,以绘景结,中间两联以写实和象征兼用之笔承转首尾,使通篇圆转流畅,同时又以“独悲”二字统领全诗,在整个意境空间中灌注伤今悲古的悲怆凄凉之气,与其五律诗的“高华雄浑”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后人极推崇,宋人范晞文说:“用物而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对床夜语》)可见许浑七律,在唐朝诗人中,是占有很高地位的,此诗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名莲、芙蕖,古时也称为芙蓉。它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素来为诗人墨客们所赞颂,用以自喻和他喻。此诗即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一、二句以议论入题,针对人们因荷花是草卉而轻贱它的心理而发。天池,本谓神话中的瑶池。此诗是“应诏”之作,故这里“天池”应指皇宫内的荷池。两句意谓荷花虽为草卉之物,但其有幸植根天子之池,自与其他山泽中的草卉身份不同,也更易受人们的注目。
三、四句转入咏物本题,细致而微地描绘荷花的初生水面,应题“新荷,二字。荷的根茎最初细瘦如鞭,俗称莲鞭。莲鞭上有节,能向上抽出叶子和花梗。“微根才出浪”,就是说花梗刚刚伸到水面。这里连用“微”字“才”字,已极言其细小,下面“短干未摇风”,则更形象地体现其细小;梗干之短,甚至风亦不能使它摇动,可见它只是刚刚在水面露头而已。这两句直逼出“新荷”的“新”来,观察之细致,用笔之精到,真堪令人叫绝。在这细微之处,诗人的功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上二句写初出荷茎之至微至小,文势犹如尺蠖之屈,已蓄足了力。于是乎五、六二句,乃一变而由屈转伸,忽出石破天惊之语。“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那荷茎长不满寸,看上去若有若无。然而谁能知道,那短茎里寓含着的花蕾胚芽,却蕴育着万紫千红的将来。只等夏天一到,它就要把那绚丽的色彩,洒满整个池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满眼红绿的壮观景象,正是“新荷”的未来世界。
这首诗,单就咏物而言,也是清新可喜的。再看诗中的“勿言”、“宁知”这些强烈语气,读者就不免会推测:诗人如此用力为新荷抱不平,恐怕不会是无所寄托的吧。据《粱书·沈约传》记载,沈约幼年因父亲被诛,被迫潜窜他地,以后虽然“会赦免”,却“流寓孤贫”。但他“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最终“遂博通群籍”,累官至步兵校尉,“管书记,直永寿宫,校四部图书”,堂堂皇皇地进入“天池”,成为当世首届一指的大学者、大手笔。诗人看到新荷初出时的微陋,遥想自己幼小时的辛酸,他不禁深感慨。他不禁充满自信地说:新荷的今天虽然为人们所轻贱,但它在明天,定将是姹紫嫣红的创造者。诗人幸而言中,后来他历仕宋、齐、梁三朝,封侯拜相。他在文学上的“紫”“红”之才,也充分发挥出来了,不仅衣被当世,而且也惠泽后人。
所以,沈约的这首诗,既是咏物,亦是抒怀。诗人咏的是荷花,但读者所感觉到的,同时又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前两句写诗人年轻时落拓不羁、以酒为伴的潇洒生涯。诗人暗用毕卓的典故,说自己十多年来,常常乘着扁舟载着美酒,自由自在地泛舟漂流,在酒的世界里如同毕卓那样,忘忧忘返,觉得万事皆空。用十年的青春岁月来与酒相伴,真算得上不辜负酒神。这里的“觥”、“公”同音双关,由“觥”到“公”的转换见出诗人对酒的赞颂,酒以其忘忧解忧而成了诗人的友人、恩人。由此也暗寓着诗人在多年来郁郁不得志、借酒浇愁的真实生活状态。
后两句表现出一种洞悉世情的洒脱。诗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了,斜卧在禅床边,品着僧人献上的清茶,见煮茶的袅袅轻烟盘旋在微风中,此刻的闲情与安逸惬意飘然。可能是诗人借清茶一杯以消酒渴,也可能是晚年因体衰而不能多饮聊且以茶代酒,或是因茶而思酒,但这两句所透露出来的清幽境界和旷达情思,韵味深长。诗人杜牧平生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然而却投闲置散,始终未能得位以施展抱负,以致大好年华只能在漫游酣饮中白白流逝,落得“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结果。此处“茶烟”与前面的“觥船”相应,“落花”与“青春”相应,说明一生自许甚高的诗人已经步入衰老之境,不仅施展抱负无从说起,就连酣饮漫游也不复可能,只有靠参禅品茗来消磨剩余的岁月。
全诗通过酒与茶两种境界的对比描写,深蕴着对人生的独特体悟。年轻时的风流放浪以及壮志难酬,全在“觥船”、“青春”等语句中体现出来;而今清静禅院中的“禅榻”、“茶烟”所引发的万般感慨,如同萦绕于落花风中的茶烟一样散去无踪。这首诗中包含着对年华老去时的感念与豁达、对过去青春岁月的追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全诗洒落而不见其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