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檀方拍。花泪频频滴。紫钗卖,乌丝裂。玉环悲蜀道,铜雀欺孙策。
花檀方拍。花泪频频滴。紫钗卖,乌丝裂。玉环悲蜀道,铜雀欺孙策。
东风逆,二乔应作漳台客。
东风逆,二乔应作漳台客。
三秋如一日,九曲回肠结。空自把,韶华掷。本非司马窃,难对虞侯说。
三秋如一日,九曲回肠结。空自把,韶华掷。本非司马窃,难对虞侯说。
凄凉夜,举杯自忏当头月。
凄凉夜,举杯自忏当头月。
邹祗谟

邹祗谟

清初江南武进人,字吁士,号程村。顺治十五年进士。与陈维崧、黄永、董以宁号毗陵四子。记忆力特强,古今人爵里姓氏、世次年谱,无不悉记。见魏禧兄弟古文,大为赞赏,逢人辄称道,宁都三魏由此知名。有《远志斋集》。 ▶ 1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月色灯¹光满帝都²,香车宝辇(niǎn)³隘通衢(qú)
译文: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注释:恨:遗憾。¹灯:灯光。²帝都:指京城。³香车宝辇: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⁴隘通衢: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¹赛紫姑²
译文: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神紫姑。
注释:¹乡人:指乡里普通人。²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题目中的“恨”字,诗中的“身闲”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概括了京城街景,写出元宵节的热闹。元宵节的夜晚,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好似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题面中的“京师”。一个“满”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由灯写到人,说明人之多,之繁华。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达官显贵,则是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幽香久久不散。诗人未曾亲到现场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自己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841-842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1279-1281

zhēngyuèshíwénjīngyǒudēnghènguān

shāngyǐn tángdài 

yuèdēngguāngmǎn xiāngchēbǎoniǎnàitōng 
shēnxiánzhōngxīngshèng xiūzhúxiángrénsài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桂水¹(chéng)²夜氛³,楚山清晓云。
译文:秋水漾桂香,晚风多清朗,楚山清幽幽,晓云映晨光。
注释:¹桂水:源出湖南蓝山县南,向东北流入湘江。²澄:澄清。³夜氛:夜气。⁴楚山:泛指湖南一带楚地的山峦。此句说楚山上空朝云清淡。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秋风两乡¹怨,秋月千里分²
译文:托萧瑟秋风寄去异地的乡愁,在千里之外共对皎洁的月亮。
注释:¹两乡:各处异乡。一指范云所在,一指沈约的去处。²千里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寒枝¹²共采,霜猿(yuán)³行独闻。
译文:枝头凄冷怎能共折兰菊?猿啼哀号孤旅哪堪悲凉。
注释:¹寒枝:秋夜中的树枝。²宁:哪能。寒枝不能共采,喻两人即将分别。³霜猿:霜天的猿啼声。
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扪萝(luó)¹正意我,折桂²³思君。
译文:手抚松萝你当念我曾相依伴,采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无双。
注释:¹扪萝:抚萝。萝即松萝。²折桂:折取桂枝。³方:正。此句用折桂寄托自己对沈约的思念。

  范云十几岁时,其父范抗在郢府(今湖北武汉附近)任职,范云随侍其侧,年长其十岁的沈约也在郢府为记室参军,一见如故,遂相友好。八年以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两人分别。这首诗当作于此时,诗题中的沈记室即沈约。史称范云八岁赋诗属文,“操笔便就”,“下笔辄成”(《梁书·范云传》),这首诗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并非特指某一条水,只是用以形容其水的芳香。王褒《九怀》中有“桂水兮潺湲”句,王逸注云:“芳流衍溢,周四境也。”后人遂常用之,如陆云《喜霁赋》中“戢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尘于沉泥。”江淹《杂体三十首》中亦有“且泛桂水潮”、“桂水日千里”等句,均非实指。范诗中用这一词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送别诗,可以写送别时的情景、场面,以及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诗轻轻带过,遂转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郢州与荆州,古时均属楚地,故用“楚山”代之。启程的情景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这毕竟是少年人所写的诗,所以,他笔下的离别不是凄惨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丽之气贯穿于内,显得轻盈洒脱。沈约《别范安成》诗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过,中国人重视朋友(为五伦之一),重视友情,朋友的离别,总难免有些许的哀愁。“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故而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写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见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写景,后二句偏写情,所以转下去便偏写事。“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送别,但无论是偏于写景、写情或写事,都暗涉了离别。然而离别只是形体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意”通“忆”。“扪萝”、“折桂”由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

  这里牵涉到一句诗的异文。“扪萝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遗”,一作“勿遗”。“忽遗我”意思是:忽将我遗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约与范云间的感情,且与全诗情绪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种希冀之情,虽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达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从范云诗的整体风格来看,也以“正意我”于文为胜。范诗的结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对写。如“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当对酒》)“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饯谢文学离夜》)“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等等。而在这首诗中,也只有作“扪萝正意我”,才可与“折桂方思君”相对得最为工稳,也最能体现范云诗歌句法、结构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是一句一转,但同样是“转”,如沈约的《别范安成诗》(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评为“句句转”),是层层递进式的转,而范云此诗则是句句回环式的转。这种回环式的结构、回环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诗风的典型。所以钟嵘《诗品》曾评范云诗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正是抓住了其诗风格的整体特征。《送沈记室夜别》虽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难看出,这首诗已经奠定了范诗风格的基础。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920-922页

sòngshěnshìbié--fànyún

guìshuǐchéngfēnchǔshānqīngxiǎoyún

qiūfēngliǎngxiāngyuànqiūyuèqiānfēn

hánzhīnínggòngcǎishuāngyuánxíngwén

ménluózhèngzhéguìfāngjūn

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译文:春风吹起的时候,送客反而使客人产生忧愁,在旅途中赶上春天的美景也无心赏春。
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
寄语¹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
译文:传话给黄莺不要让啼叫声催着春天老去,在遥远的地方还有没有归家的人!
注释:¹寄语:所传的话语。

  徐熥与其弟、藏书家“红雨楼”主人徐兴公,都是明朝后期闽中才子,徐兴公声名尤大,号“兴公诗派”。这首小诗,当是徐熥寄给正在客游途中的兄弟,望其早日归来聚首的。

  前两句里,重叠着“春”“客”各三字,一时令人眼花缭乱,但细细读时,却只觉诗意层层迭变,全无重复之感。“春风送客”,佳事也,身在客途,有春风一路相送、殷勤追随、慰我寂怀,如何不佳?如何却是“翻愁客”?起句虽不设问,而疑问已在其中。次句答得更巧。“客路逢春”,其实与“春风送客”只是一事,但虽是一事,两样说之,滋味便全然不同。有春一路“送”我,固然良慰;但春者,当是于安闲悠然中所赏玩者也,今在“客路”,正尔奔波,有何闲逸心思赏玩呢?故客路所逢之春,在客子眼中,自然是“不当春”一一算不得春,彼虽欲慰我,却终不能慰我,彼既一路送来,却时时令我不得慰,又如何不愁?

  上两句一问一答,已于重叠用字之中,曲尽变化之妙,但仅此而已,尚不过小巧手段,此诗之妙,更在后两句,然最妙处虽在后两句,其草蛇灰线,仍出于前两句。请再细想之:“不当春”,客因可作如是观,单春毕竟是春,不论你说它当得当不得,春风依旧骀荡,春光依旧汩汩流逝一一这,恐怕才是客愁的更深处吧?诗人唯因窥到了这客子在漫言“不当春”背后的深愁,故而于第三句才突发奇想,他把目光投到了象征春日的娇啭黄莺儿身上,他要那黄莹儿声音别变,还是嫩嫩的,娇娇的,千万别马上变得老腔老调,千万别把春天也啼老了,啼尽了一一因为,此际天涯正有一位未归的客子,正被算不得春的春光紧紧包裹着,为无法享有真正的、安闲的、故乡的春光而愁上加愁。如果黄莺儿声音真的老了、春光真的逝尽了,那客子天涯归来,他还能赏玩到什么呢?他岂不是要在“不当春”之外,更增一层“不见春”的悲哀?

  诗中的“客”,当然是指徐兴公,诗人寄诗给乃弟,而不称“弟”称“客”,且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无非是为乃弟点醒客子身份,望他莫要久恋梁园,迷失故园。诗中言徐兴公“逢春不当春”,自是诗人的揣测;诗人要莺声不老、春光莫逝,自也是诗人的痴想。一篇之中,皆为揣测和痴想;一篇怀人盼归之文字,却皆为“愁客”、“未归”充满字面,诗旨并不显露;这般落笔是诗的出人意表处,是诗的不落旧套处,更是诗的尤可收取招人归来之效处。试想:若徐兴公看破了兄长的痴想,顿悟到莺声其实不得不老、春光其实不得不逝,他能不早作归计吗?他能让期望与故园的兄长,在春尽之际长吁短叹、失望独归么?

--tēng

chūnfēngsòngfānchóuféngchūndāngchūnyīngshēngxiū便biànlǎotiānyóuyǒuwèiguīrén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楚人¹居贫²,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zhāng)³,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处境贫穷,读到《淮南方》的话:“得到螳螂伏击蝉时隐藏自己的叶子,可以隐形。”就站在树下仰头找叶子──螳螂用以藏身伏击蝉的叶子,便摘下那叶子。叶子跌落到树下,树下原先就有落叶,无法再分别,楚国人(就)扫了几斗(叶子)回家。(将叶子)一一用来隐蔽自己,问他的妻子曰:“那你能看见我吗?”
注释:¹楚人:楚国人。²居贫:处于穷乏之境。³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通“障”,遮蔽。⁴不:同“否”。
妻始时恒言“见。”经日乃倦不堪,绐云:“不见。”
妻始时恒言“见。”经日乃倦不堪,绐(dài)¹云:“不见。”
译文:妻子开始一直说:“看见。”经过一天便疲倦不堪,哄骗他说:“看不见。”
注释:¹绐:哄,骗。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嘿然¹大喜,赍(jī)²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³(yì)县。
译文:这人暗中窃喜,带着叶子来到市场上,面对面拿别人的东西,差役便将他绑了去见县官。
注释:¹嘿然:沉默无言的样子。²赍:带着。³缚:捆绑。⁴诣:到。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县官听取他的口供,(那人)自己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县官大笑,释放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¹田田²。鱼戏莲叶间。
译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层层叠叠繁茂葱翠,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注释:¹何:多么。²田田:莲叶长得茂盛相连的样子。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鱼一会在莲叶的东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西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的南边嬉戏,一会又在莲叶的北边嬉戏。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jiāngnán

hànyuè liǎnghàn 

jiāngnáncǎilián liántiántián liánjiān 
liándōng lián西 liánnán liánbě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