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峰唤客,引幽筇藓步,飞上空翠。旧赏林亭,更暝蹋,到地秋声红碎。
乱峰唤客,引幽筇藓步,飞上空翠。旧赏林亭,更暝蹋,到地秋声红碎。
裂壁通樵,崩厓辟鸟,风谷铿环佩。斜阳屏画,舞枫欲共天醉。
裂壁通樵,崩厓辟鸟,风谷铿环佩。斜阳屏画,舞枫欲共天醉。
别有石灶松烟,半坳云乳,泻连筒珠缀。滴尽吴根,怕化作、一匊沧波残泪。
别有石灶松烟,半坳云乳,泻连筒珠缀。滴尽吴根,怕化作、一匊沧波残泪。
岩迹台荒,湖光镜冷,秋思生高袂。灵扃何许,雨花夹磴飘坠。
岩迹台荒,湖光镜冷,秋思生高袂。灵扃何许,雨花夹磴飘坠。
郑文焯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 2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¹(pàn)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²
译文: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注释:¹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²折:断。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横笛¹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²天山雪。
译文: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¹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²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 黄铭新. 蒙读唐诗鉴赏辞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358-359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89-790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钟鼎(dǐng)¹山林²都是梦,人间宠辱(rǔ)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³
译文:无论在朝为官,还是隐于山林都是幻梦,何必为宠辱得失自我惊扰(皆要宠辱不惊)。只愿休饮如同甘露之美酒,夜吟冰雪之诗句,以此悠闲过一生。
注释:浮梁:县名,宋属饶州。¹钟鼎:钟鸣鼎食,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²山林:指隐居乡野。³裁冰:作诗。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译文:犹记得小时候,窗外风雨两人同宿夜语的手足情谊。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休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
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
闲居昼掩扉(fēi)¹,门柳荫(yīn)蔬畦(qí)²
译文:闲居处就算是白天也关着门,门前柳树成荫,还有整齐的菜地。
注释:¹扉:门扇。²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译文:因为病了才收别人送的药,寻找僧人才渡过小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译文:平时很少有人来拜访,不时有春燕衔泥而来。
萧洒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萧洒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译文:潇洒清闲,没有杂事所扰,高雅的名声谁能比得过。

guòchùshìshān--yáo

xiánzhòuyǎnfēiménliǔyīnshūyīnbìngfāngshōuyàoxúnsēngshǐ

shǎoféngréndàoshíyǒuyànxiánxiāoshēnshìmínggāoshú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¹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²
译文:天色将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纷飞的雪花像盛开梅花又像飘飞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画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
注释:¹堪:值得。²钓鱼人一蓑归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潇湘八景,因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后多有画家、诗人以此题材进行创作,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八景》即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组曲。

  这首小令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铺垫了一层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雪乱舞”,笔锋承接上句,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隐然有呼啸之声透出。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说“雪乱舞扮极写雪之动态,“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绘声、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

shòu寿yáng ·jiāngtiānxuě

zhìyuǎn yuándài 

tiānjiāng xuěluàn bànméihuābànpiāoliǔ 
jiāngshàngwǎnláikānhuàchù diàorénsuōguī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巴江¹上峡²重复重,阳台³碧峭(qiào)十二峰
译文:巴东三峡中山峦一重又一重,阳台山旁是碧绿峭拔的十二峰。
注释:¹巴江:水名。这里指鄂西、川东的长江。²上峡:高峡。³阳台:今重庆巫山县高都山,传为《高唐赋》所写楚王、神女相会之阳台。实为后人附会。⁴十二峰:巫山群峰陡峭,著名的有十二峰,峰名说法不一。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荆王¹猎时逢暮雨²,夜卧高丘³梦神女。
译文:荆王射猎时正逢巫山雨意云浓,夜卧高山之上梦见了巫山神女。
注释:¹荆王:楚王。荆:春秋时楚国的旧称。²暮雨:指神女。³高丘:泛指高山。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轻红流烟¹湿艳姿²,行云飞去明星稀³
译文:云霞、彩虹和微雨湿了神女艳姿,月明星稀神女化作行云在峡中飞逝。
注释:¹轻红流烟:淡红色的飘动的云气。²湿艳姿:沾湿的美丽姿容。³明星稀:星星稀少,指破晓时分。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目极¹魂断²望不见,猿(yuán)啼三声泪滴衣。
译文:极目远望、再也不见神女芳影,听到峡中猿猴声声悲鸣,不觉令人泪落打湿了衣裳。
注释:¹目极:极目远望。²魂断:销魂神往。

  “巴江上峡重复重”,诗中明显有一舟行之旅人的影子。沿江上溯,入峡后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于是目击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碧丛丛,高插天”(李贺《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尽传其态的。十二峰中,最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烟缭绕、变幻阴晴的神女峰。而“阳台”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峰势奇峭,毋宁说来自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动人传说。次句点出“阳台”二字,兼有启下的功用。经过巫峡,谁都会想起那个古老的神话,但没有什么比“但飞萧萧雨”的天气更能使人沉浸于那本有“朝云暮雨”情节的故事情境中去的。所以紧接着写到楚王梦遇神女之事:“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本来,在宋玉赋中,楚王是游云梦、宿高唐(在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处(《高唐赋》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却并非笔误,乃是诗人凭借想象,把楚王出猎地点移到巫山附近,梦遇之处由高唐换成神女居处的高丘,便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这里,上峡舟行逢雨与楚王畋猎逢雨,在诗境中交织成一片,冥想着的诗人也与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写既是楚王梦中所见之神女,同时又是诗人想象中的神女。诗写这段传说,意不在楚王,而在通过楚王之梦来写神女。

  关于“阳台神女”的描写应该是《巫山曲》的画龙点睛处。“主笔有差,余笔皆败。”(刘熙载《艺概·书概》)而要写好这一笔是十分困难的。其所以难,不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见,而更在于这个传说“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这位神女绝不同于一般神女,写得是否神似,读者是感觉得到的。而孟郊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写好了这一笔。诗人是紧紧抓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的绝妙好辞来进行艺术构思的。

  神女出场是以“暮雨”的形式:“轻红流烟湿艳姿”,神女的离去是以“朝云”的形式:“行云飞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点,轻盈飘渺,在飞花落红与缭绕的云烟中微呈“艳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无的特点,她带着晶莹湿润的水光,一忽儿又化成一团霞气,这正是雨、云的特征。因而“这一位”也就不同于别的神女了。诗中这精彩的一笔,如同为读者心中早已隐约存在的神女撩开了面纱,使之眉目宛然,光艳照人。这里同时还创造出一种若晦若明、迷离恍惝的神秘气氛,虽然没有任何叙事成分,却能使读者联想到《神女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及“暗然而暝,忽不知处”等等描写,觉有无限情事在不言中。

  随着“行云飞去”,明星渐稀,这浪漫的一幕在诗人眼前慢慢消散了。于是一种惆怅若失之感向他袭来,“目极魂断望不见”就写出其如痴如醉的感觉,与《神女赋》结尾颇为神似(那里,楚王“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最后化用古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迷离景象打成一片,咀嚼无穷。

  全诗把峡中景色、神话传说及古代谚语熔于一炉,写出了作者在古峡行舟时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风格幽峭奇艳。语言凝练优美,意境奇幻幽艳,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257-258页

shān

mèngjiāo tángdài 

jiāngshàngxiáchóngchóng yángtáiqiàoshíèrfēng 
jīngwánglièshíféng gāoqiūmèngshén 
qīnghóngliúyānshī湿yàn姿 xíngyúnfēimíngxīng 
húnduànwàngjiàn yuánsānshēngl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