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千山瘦,风微一水澄。清霜暖日快归程。唤渡沙头、款款话离情。
傍岸渔舟集,横空雁字轻,凭阑凝眼增明。一片潇湘、真个画难成。
木落千山瘦,风微一水澄。清霜暖日快归程。唤渡沙头、款款话离情。
傍岸渔舟集,横空雁字轻,凭阑凝眼增明。一片潇湘、真个画难成。
赵师侠

赵师侠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一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饶宗颐《词籍考》卷四:“其跋孟元老《梦华录》云:”余侍先大父,亲承謦咳,校之此录,多有合者,今甲子一周,故老沦没,因镌木以广之。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集中有重明节词,则当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之世。所署最后年干为乙巳,则宁宗庆元三年(1197)也。有《坦庵长短句》一卷。 ▶ 1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注释: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春风知¹别苦,不遣(qiǎn)²柳条青。
译文: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注释:¹知:理解。²遣:让。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58-359 .
2、 陈邦炎 .唐人绝句鉴赏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8 :65-67 .

láoláotíng

bái tángdài 

tiānxiàshāngxīnchù láoláosòngtíng 
chūnfēngzhībié qiǎnliǔtiáoqīng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译文:刮风时候有处躲,下雨时候可藏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译文:霜雪来时不用怕,打雷声音听不清。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
烟霞常照耀,祥瑞¹每蒸熏²
译文:霞光常年来照耀,祥云每天在蒸腾。
注释:¹祥瑞:又称“福瑞”,吉祥的征兆。²蒸熏:蒸腾、弥漫。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译文:松树竹子年年绿,奇花异草天天新。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译文:嵩山的太室山与少室山相携高凌青天,少室山上的贝多树一年可开三次花,紫烟氤氤。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译文:山中有蓬莱海上仙客,宛如麻姑仙女。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译文:大道在心,喧尘莫染,心迹高韬,浮想联翩。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时餐金鹅蕊¹,屡读青苔篇²
译文:饥时就餐桂花的金鹅蕊,闲暇时每每精读青苔纸写的道书。
注释:¹时餐金鹅蕊:“鹅蕊”一作“蛾药”。²屡读青苔篇:“青”一作“古”。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译文:宇宙八极恣意游憩,长在天宫九垓交际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译文:一瓢饮尽颍河水,身骑舞鹤来到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译文:晚上还归空山去,身披秋霞独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译文:明月如鸾镜挂在女萝藤间,夜晚松风呖呖如鸣琴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译文:潜影晦光隐居中岳嵩山,锻精炼魄栖息在云幄。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译文:霓裳飘飖,凤声呖呖,绵绵不绝。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译文:愿你与西王母一道来看看我这个下谪人间的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译文:如果焦炼师你可以收到我这封紫书,我将铭心刻跟你学习仙道。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¹与姑²
译文:小麦青青,大麦已晒得焦枯;谁在田地里收割呢,是媳妇和婆婆。
注释:桓帝: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东汉第十位皇帝。¹妇:媳妇。²姑:古代称丈夫的母亲为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
丈人¹何在西击胡。
译文:公公在哪里呢,战场上去攻打胡人了。
注释:¹丈人:一作“丈夫”。犹言长老,这里以媳妇的口气而言,指她的公公。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吏买马,君¹具车,请为诸君鼓咙(lóng)²
译文:官吏买马,准备车具,请让我们为各位出征的人低声地叫苦。
注释:¹吏、君:均指官吏。²鼓咙胡:形容话梗在喉咙里的样子。咙胡:即喉咙。鼓,凸出,鼓起。

  这首民谣收录于《乐府诗集》,属“杂曲歌辞”。“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乐府民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首民谣通过描述桓帝时农作物由妇女收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人民的爱憎。歌谣语句朴素,通俗明白。

  起句“小麦青青大麦枯”,“青”与“枯”点出了时间,即农作物生长和收货的季节,也就是农忙时节。绿油油的小麦还在生长,大麦却已经成熟了。可是谁来收割成熟的庄稼呢?是老妇和村姑。收割本来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应该由青壮男丁来承担。所以,开头两句,尽管没有用一个字去描写连绵战争的惨烈和破坏,但是从作者巧妙地选用田间劳动这一典型的场景,感受出战争的破坏程度,人民的生活有痛苦不堪。

  第三句“丈夫何在西击胡”点明主旨。青壮男丁干什么去了,被驱遣西征同羌人作战去了。这里的“西击胡”是指东汉王朝对羌族进行的三次武装镇压。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汉阳人杜琦等联合羌人起兵反抗东汉,这场斗争坚持了十二年之久,东汉王朝因平息反抗,耗资二百四十多亿钱。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凉州、并州和关中的羌人又发动反抗斗争,持续十年之久,所耗军费八十余亿钱。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各地羌人又相继对东汉发动反抗斗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羌人多次反抗斗争,这样就极大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由于徭役的繁重,广大农村青壮男丁征发已尽,出现民谣中所描写的“谁当获者妇与姑"的悲惨景象。

  民谣的前三句,以典型的场面,通俗明白的语言,揭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通过战争中人民群众和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吏买马,君具车”。“吏’’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称吏。战国以后一般指低级的官。《古诗笺》中解释:“‘吏买马、君具车’者,言调发重及有秩者也。”这一句,不仅反映了因战争耗费巨大,连官僚贵族都不能幸免,同时也说明,在战争中,官僚贵族只要出点钱,就可以不必去打仗,而广大人民群众却要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

  “请为诸君鼓咙胡”。“鼓咙胡”,百姓感到不公平,却不敢把话说出来。但人民群众的不满之情却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4-1625页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译文:秋天凉凉的露水快要结成白霜,万千柳条正随风飘拂于池塘的岸边水上。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¹黄竹女儿箱。
译文:水中的荷叶好似妇人所用的妆镜,那水边的黄玉可以做成少女的箱子。
注释:¹江干:水边。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空怜板渚(zhǔ)¹隋堤(dī)²水,不见琅(láng)(yá)大道王。
译文:可惜板渚、隋堤景色依旧,再不见穿着华美衣衫的贵家少年穿梭往来。
注释:¹板渚:古津渡名。板城渚口的简称。²隋堤: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译文:倘若有幸经过洛阳这让人羡慕的风景地,定会满怀感情的踏访永丰坊。

  开头的“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似乎是写眼前景,——他们会饮的大明湖水亭外不也正有千余株杨柳,枝条低拂水际吗?但第四句的“江干”(长江边上)一词却暗示了此首所写仍是第一首所歌吟的“白下门”,诗人只是从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南京的杨柳罢了。

  其下四句则曲折地显示南京的破败与荒凉。把“荷”与“镜”联系起来,出于梁代诗人江从简的《采莲词》:“持荷欲作镜,荷暗本无光。”寻是讽刺当时宰相何敬容的无能的,以“荷”影“何”。王士禛却只是利用“荷”与“镜”的这种关联,由“浦里青荷”想到了妇女用的镜子。“中妇”一词出于陈后主《三妇艳词》的“大妇上高楼,中妇荡莲舟,小妇独无事,……”是妯娌三人的中间一人,并不意味着她已经到了中年。诗题为“三妇艳”,这当然也是一位艳妇。

  第四句则出于古乐府《黄竹子》:“江干黄竹子,堪作女儿箱。”所以,这两句是说,在南京,伴随着万千杨柳的,是可以使人想到年轻,漂亮的妇人所用镜子和少女箱子的青荷与黄竹。南京本是有许多美丽的女性的地方,她们也常见于诗人的歌咏;而今却只能由青荷而想象对镜的“中妇”,由黄竹而想象使用箱子的少女,却再也见不到那许多美艳的妇女了。

  “隋堤”本指隋炀帝所开通的运河堤岸,在堤上筑有供其行幸所用的道路,路边植有很多柳树。这里借指南京杨柳众多的水边大道。第六句“不见琅琊大道王”下有王士禛自注:“借用乐府语。”“乐府”指古乐府《琅琊王歌》:“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此处以“琅琊大道王”借指穿着华美衣衫的贵家少年。总之,以前在南京经常看得到的艳丽妇女、贵游子弟,现在是再也看不到了;只有行将摇落的大片杨柳,伴随着青荷与黄竹,满目荒凉。

  末两句则用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的典故。白居易的原诗是:“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的坊里名,白居易曾寓居洛阳。又据孟启《本事诗》:“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即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国为《杨柳》之词以托意。”孟启听说是否可靠姑且不论,它在古代文人中却广泛流行。因此这两句是说:像过去那样的生长着娇嫩的杨柳——丰艳的青年女性——却令人深感青春的浪费、夭瘀的悲惨场所,现在也已成了值得羡慕的“风景地”,倘若有幸经过,就应“含情重问”。因为那里还有青春,虽然是悲凉的青春;而今却已压根儿没有青春了。——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洛阳”实暗寓南京。洛阳为唐代的第二个首都,南京则为明代的第二个首都。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秋柳四首·其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