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又住。水远山遥村路。把酒问春春几许。老年花似雾。
坐上风流张绪。留我我还难去。却忆章台飞柳絮。只愁萦暮雨。
行又住。水远山遥村路。把酒问春春几许。老年花似雾。
坐上风流张绪。留我我还难去。却忆章台飞柳絮。只愁萦暮雨。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种相思千种恨,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畔分明问。
百种相思千种恨,早是伤春¹,那²更春醪(láo)³困。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畔(pàn)分明问。
译文:我有百种相思千种怨恨的情绪,早有那伤春情绪,无奈那春醪更使我苦闷。负心的人让我不满,什么时候才能在枕畔问个明白?
注释:¹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²那:无奈,奈何。³春醪: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⁴薄幸:薄情,负心。⁵不愤:不服气,妒忌。
懊恼风流心一寸,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
懊恼¹风流心一寸²,强醉偷眠,也即依前³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
译文:悔恨情爱使我身心俱疲,灌醉自己强行入睡,也还是像之前那样苦闷。这番心意是为你,你却不信。泪流尽了,心里的愁情却难尽。
注释:¹懊恼:悔恨。²心一寸: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³依前:照旧,仍旧。

  上片写伤春怨恨。首句抒情,百种相思与千种怨恨交织在一起。“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早就有伤春之心,再加上被春酒所困而病酒恹恹。“薄幸辜人终不忿。何时枕畔分明问。”薄幸郎辜负了别人的行为,实在令人不满,要在枕边问明白。“枕畔”,“不忿”中盼着重逢相。

  下片诉愁。过片“懊恼风流心一寸”,后悔为了情爱而劳役自己的身心。“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强行将自己灌醉酒,以求得好入睡,也仍然像以前那样烦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这两句是说:这种爱恨交织的相思,全是因为你造成的,可是你却不相信。泪珠滴尽了,而愁怨却难以消尽。

  这首词写一个多情女子对薄幸情郎的怨而不怒的复杂的情感。她不愤怒,但她懊恼、烦闷、愁苦、哭泣。尽管如此,她仍然抱有天真的希望:“何时枕畔分明问”。然而,“此意为君君不信”,她等待的恐怕还是失望。一首小词,感情容量却如此复杂。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682-683
2、 李琏生.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27

diéliànhuā··bǎizhǒngxiāngqiānzhǒnghèn--ōuyángxiū

bǎizhǒngxiāngqiānzhǒnghènzǎoshìshāngchūngèngchūnláokùnbáoxìngrénzhōngfènshízhěnpànfēnmíngwèn

àonǎofēngliúxīncùnqiángzuìtōumiánqiánmènwèijūnjūnxìnlèizhūjǐnchóunánjǐn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dēngyuèyánglóu--xiāozǎo

zuòcāngmángzhēnchénglàngdàngyóu

sānniánlángduòdòngtíngqiū

fēichùkànshāntiānjǐntóu

yóuxiánwèijuégèngshàngyuèyánglóu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
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
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

nánchǔ--

nánchǔqīngchūnxuānhánzǎozǎofēnmíngjiāngshàngcǎosuílǐngtóuyún

zhèngyuèfēngxiāngjiànfēishíniǎogòngwénzhàngfángyuèshìqún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何处秋风至¹?萧萧²送雁群³
译文: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注释:¹至:到。²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³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¹来入庭树²,孤客³最先闻
译文: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¹朝:凌晨。²庭树:庭园的树木。³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⁴闻:听到。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参考资料:
1、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 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108

qiūfēngyǐn

liú tángdài 

chùqiūfēngzhì xiāoxiāosòngyànqún 
zhāoláitíngshù zuìxiānwén 
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¹
译文:踏破一重又一重的白云,仰望着流动不息的天池水。
注释:¹溶溶:河水流动的样子。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dǐ)柱人间是此峰。
译文:南峰极顶一览众山小,气势凌云飞空。这魏魏的华山峰,便是尘间汹涌暗流的抵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