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林窥宝井,就架检丹书。抱石白云懒,出花清磬疏。
扳林窥宝井,就架检丹书。抱石白云懒,出花清磬疏。
归来华表鹤,好住武陵渔。羽客瑶坛上,相携奏步虚。
归来华表鹤,好住武陵渔。羽客瑶坛上,相携奏步虚。

hánmèngzhāotónghuánggōngliúxiàngāotàishǒuliánghánèrmíngliángzhūgōngqiūyínzhòngyùnèr--yúnlóng

bānlínkuībǎojǐngjiùjiàjiǎndānshūbàoshíbáiyúnlǎnchūhuāqīngqìngshū

guīláihuábiǎohǎozhùlíngyáotánshàngxiāngxiézòu

李云龙

李云龙

李云龙,字烟客。番禺人。少补诸生,负奇气,一时名士多严事之。绌于遇,以赀游国学,卒无成。走塞上,客东莞袁崇焕所。时崇焕总制三边,威名大震,云龙在幕参其谋。既而崇焕死,遂为僧,称二严和尚。明亡,不知所终。著有《雁水堂集》、《啸楼前后集》、《遗稿》、《别稿》行世。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二、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李云龙诗,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手抄本《啸楼诗集》为底本,参校以广东省地方文献馆民国铅印本《啸楼集》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 ▶ 2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楚江¹微雨里,建业²暮钟时³
译文:楚江笼罩在蒙蒙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时之钟。
注释: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¹楚江:指长江,因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皆为古代楚国境。²建业:今江苏南京。战国时亦楚地,与楚江为互文。³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漠漠¹帆来重(zhòng),冥冥²鸟去迟。
译文:江面水汽迷蒙,被打湿的船帆显得沉重,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
注释:¹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²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海门¹深不见,浦(pǔ)²树远含滋(zī)³
译文: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注释:¹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²浦:近岸的水面。³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相送情无限,沾襟(jīn)¹比散丝²
译文: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
注释:¹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²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漠。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离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漠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漠。下面的“漠”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漠,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漠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漠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1-193

sòngzhòu

wéiyìng tángdài 

chǔjiāngwēi jiànzhōngshí 
fānláizhòng míngmíngniǎochí 
hǎiménshēnjiàn shùyuǎnhán 
xiāngsòngqíngxiàn zhānjīnsàn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译文:陶渊明写了《归去来》,表明不追逐俗世的高志。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译文:因为没有酒喝了,所以就到州牧那里去喝酒。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译文:于是就想象着和陶渊明一起一边观赏菊花一边饮酒。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¹时。
译文:我此时的心情不好,白白辜负了重阳佳节。
注释:¹重阳:《梦梁录》: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译文:能得到“题舆”这样的待遇是怎样的俊杰才能有的啊!我自认为自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就想干脆隐居在城南算了。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筑土按响山¹,俯临宛水湄。
译文:在山上建一座小房子,下面可以看到宛溪。
注释:¹响山:《方舆胜览》:响山在宣城县南五里。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¹
译文:整日可以听到笛声、琴声,这是多么自在啊。
注释:¹霜丝:乐器上弦也。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译文:我以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有这样的享受。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赤鲤涌琴高¹,白龟道冯夷。
译文:琴高乘着红鲤鱼跃出水面,仙龟为河伯引路,这是像神仙一样的生活。
注释:¹琴高:《列仙传》: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之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日,皆洁斋待于水旁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旦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灵仙如仿佛,奠酹¹遥相知。
译文:举酒祭奠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先贤。
注释:¹酹:《广韵》:“酹,以酒沃地也。”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译文:自古九月九日登高的人,有几个仍然在世呢?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译文:沧洲不是自己的归宿,以后还有机会大展宏图。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译文:海上洪波涌起,惊涛骇浪。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译文:劝大家举杯为乐,喝醉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译文:边喝酒边听音乐,周围还有人伴舞。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译文:没有不散的宴席,客人们像落叶一样都散去了,都喝得醉醺醺的。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译文:分别之后再有机会来到这里,请大家记得曾在这里饮酒欢乐过。
天宝十二载(753)重阳日作于宣城。清人王琦云:“玩诗意,当是偕一宗室为宣城别驾者,于九日登其所新筑之台而作,诗题应有缺文。”所言似是。另有《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赠崔侍御二首》,与此诗情景相接。

jiǔdēngshān

bái tángdài 

yuānmíngguīlái shìxiāngzhú 
wéibēizhōng suìǒuběnzhōu 
yīnzhāobáirén xiàozhuóhuánghuā 
lái guòchóngyángshí 
jùn suìjiéchéngnán 
zhùànxiǎngshān línyuānshuǐméi 
rénjiào yuètánshuāng 
zuòyīngwángzhòu kuī 
chìyǒngqíngāo báiguīdàoféng 
língxiānfǎng仿 diànlèiyáoxiāngzhī 
láidēnggāorén jīnrénzài 
cāngzhōuwéi宿nuò míngyóudài 
liánshānjīng chūmínghǎi 
yángmèihuīzuò mǐngdǐngānsuǒzhī 
sòngqīngyáng luàncēn 
bīnsuíluòsǎn màozhúqiūfēngchuī 
biéhòudēngtái yuànyánchángxiāng 
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休垂绝徼(jiǎo)¹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²
译文:不必再因贬官南方而垂泪千行了,今天不是乘一叶扁舟沿湘江北上了吗?
注释:¹绝徼:偏僻荒远之地,此指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韩、张两人贬官之所。绝,一作“越”。²一叶舟:船如一叶,极言其小。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今日岭¹(yuán)兼越鸟,可怜²同听不知愁。
译文:岭猿越鸟的鸣叫声,本来会使北人听了哀愁的,因为今日遇赦北归又和好友同行,似乎猿鸟声也变得可爱而使人忘掉忧愁了。
注释:¹岭:五岭,具体说法不一,通常指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当时以岭南为蛮荒之地。²可怜:这里作可爱解。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作者和张署遭贬后同时遇赦,诗中有遇赦北移的愉快心情,虽也有对新任职务(江陵府参军)的不满,但总的说来,喜多于悲,心中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

  当初韩愈和张署二人同时遭贬,韩愈为阳山令,张署为临武令,都在极为边远荒蛮的边塞之地。前途的阴霾,环境的恶劣曾让二人壮志顿消,感慨于仕途的浮沉不定和自己的遭遇而黯然泣下。此时忽逢大赦,得以脱离偏远的蛮荒之所,于是诗人止住哭泣,“休垂绝徼千行泪”,和张署“共泛清湘一叶舟”,赶往江陵赴任。“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猿啼鸟鸣本是哀音,是孤寂、愁苦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却故写哀音而闻之不哀,反觉可爱,进一步将内心的喜悦表露出来。韩愈此为反话正说,令人觉得更有韵味。其用心不可谓不巧,其立意不可谓不绝。

  全诗用湘江泛舟的乐趣来排解往昔的忧伤,用朋友情谊的温暖来慰藉当前的苦闷,用语奇崛,笔力遒劲,体现了中唐以后的绝句注重炼意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50-51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11页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见也如何暮(mù)¹。别也如何遽(jù)²。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³
译文:相见为何太晚,而离别又为何如此匆匆。是离别难相见也难,再见无确期。
注释:¹暮:迟;晚。²遽:急,仓猝。³难凭据:无把握,无确期。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¹
译文:离去该怎样离去,留下又该怎样留下。是留下难离去也难,此时怎么办。
注释:¹难分付:宋人口语,犹言不好办。

  “见也如何暮。”起句即叹相见恨晚。“也”字,如闻叹惋之声。相见为何太晚呵!主人公是个中人,见也如何暮,其故自知,知而故叹,此正无理而妙。从此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恨,已足见其情意之重,相爱之挚矣。但亦见得其心情之枨触。此为何故?“别也如何遽。”又是一声长叹:相别又为何太匆忙呵!原来,主人公眼下正当离别。此句中如何,亦作为何解。叹恨为何仓促相别,则两人忘形尔汝,竟不觉光阴荏苒,转眼就要相别之情景,可不言而喻。

  上句是言过去,此句正言现在。“别也应难见也难”,则是把过去之相见、现在之相别一笔挽合,并且暗示着将来难以重逢。相见则喜,相别则悲,其情本异。相见时难,相别亦难,此情则又相同。两用难字,挽合甚好,语意精辟。不过,相别之难,只缘两情之难舍难分,相见之难,则为的是人事错迕之不利。两用难字,意蕴不同,耐人寻味。

  见也难之见字,一语双关,亦须体味。见,既指初见,也指重见,观上下文可知。初见诚为不易——“见也如何暮”。重见更为艰难——“后会无凭据”。后会无凭,关合起句“见也如何暮”,及上句“见也难”之语,可知此一爱情实有其终难如愿以偿的一番苦衷隐痛。主人公情好如此,而终难如愿以偿,其原因不在主观而在客观方面,也可想而知。

  事实上,虽说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可是毕竟是此事古难全呵。上片叹恨相见何晚,是言过去,又叹相别何遽,是言现在,再叹后会无凭,则是言将来。在此一片叹惋声中,已道尽此一爱情过去现在未来之全部矣。且看词人他下片如何写。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写行人临去时心下犹豫。行人去也,可是又怎样去得了、舍得走呵!可是要“住”,即留下不去呢,情势所迫,又怎么能够?正是“住也应难去也难”。此句与上片同位句句法相同,亦是挽合之笔。句中两用难字,意蕴相同。而“别也应难见也难”之两用难字,则所指不同。此皆须细心体味。写临别之情,此已至其极。

  然而,结句仍写此情,加倍写之,笔力始终不懈。“此际难分付。”此际正谓当下临别之际。分付训发落,宋人口语。难分付,犹言不好办。多情自古伤离别,而临别之际最伤心。此时此刻,唯有徒唤奈何而已。词情在高潮,戛然而止,余音却在绕梁,三日不绝!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zhēng)(róng)¹
译文: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注释:¹峥嵘:高峻的样子。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译文: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译文: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hāo)里茔(yíng)¹
译文: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注释:¹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¹马鬣(liè)²今已平。
译文:老人对我说:这里是上留田,如今周围的蓬科和坟头都已荡然无存。
注释:¹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²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míng)(jīng)¹
译文: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习俗插上了旌幡。
注释:¹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译文: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huán)¹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译文: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注释:¹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jīng)¹
译文: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注释:¹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交柯(kē)¹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译文: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注释:¹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shēn)¹胡乃寻天兵。
译文: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注释:¹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孤竹¹延陵,让国扬名。
译文: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注释:¹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高风¹(miǎn)(miǎo)²,颓波³激清。
译文: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注释:¹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²缅邈:久远、遥远。³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译文: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参考资料:
1、 宗廷虎 陈光磊主编 吴礼权 赵毅副主编 李金苓 郭焰坤著,中国修辞史 (中册),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1版,第96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