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龙有明珠,奇气久磅礴。一为鲛人采,夜半泣海若。
骊龙有明珠,奇气久磅礴。一为鲛人采,夜半泣海若。
至宝谅难得,珍藏思远托。如何贱所贵,用之以弹雀,弹雀亦何惜,一去恐流落。
至宝谅难得,珍藏思远托。如何贱所贵,用之以弹雀,弹雀亦何惜,一去恐流落。

èr--huánggēng

lóngyǒumíngzhūjiǔbàngwèijiāoréncǎibànhǎiruò

zhìbǎoliàngnánzhēncángyuǎntuōjiànsuǒguìyòngzhīdànquèdànquèkǒngliúluò

黄庚

黄庚

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习举子业。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编其诗为《月屋漫稿》。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关诗文。黄庚诗,以原铁琴铜剑楼藏四卷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本卷次不同,文字亦各有错诲空缺,而底本多出校本诗十馀首。 ▶ 38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liáo)(kuò)¹凉天静,晶明²白日秋。
译文: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秋天的太阳特别明亮。
注释:¹寥廓:空旷深远。²晶明:明亮耀眼的样子。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圆光¹含万象²,碎影³入闲流。
译文:太阳光包罗万象,光影倒映在安静的河中。
注释:¹圆光:指日光。²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³碎影:细碎的光影。⁴闲:静。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jiǒng)¹与光冥²合,遥同江甸(diàn)³浮。
译文: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远远望去同江湖同沉浮。
注释:¹迥:远。²光冥:形容光苍幽远。指光天。³江甸:指遥远的江边。甸,通“淀”。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昼阴¹²众木,斜影下危楼³
译文: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
注释:¹阴:指阴气。²殊:绝,离。³危楼:高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¹
译文:宋玉登高埋怨秋气,张衡望远产生秋愁。
注释:¹张衡句:张衡《四愁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yú)¹如可托,云路²岂悠悠³
译文:太阳余辉如果可寄托,仕宦之云路怎会遥远?
注释:¹馀辉:即余晖,比喻天子的恩泽。²云路:上天之路,升仙之路。喻仕宦显达。³悠悠:形容遥远。
此诗为命题写景之作。首联上句“寥廓”、“凉天”皆点出物候变化,暗指试题中的“秋”。下句更是明点“白日”、“秋”,直接破题。二联上句正面写日光,下句以水中之倒影暗指日光,且一“碎”字形容出水波摇动,更显动感。三联从远处落笔,更分“青冥”、“江甸”上、下两个层次来写秋光。且“合”字可见上句为静态之描写,下句“浮”字为动态之描写。四联从近处落笔,以“昼阴”、“斜影”衬写日光,“殊”、“斜”二字又写出季节变化,点出诗题之“秋”字。五联用典,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古人以悲秋为传统,故此联亦有点题之意。然末联突起,一反上联之悲凉情调,代之以对仕宦之向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
索居¹²几日,炎夏忽然衰。
译文:离开人群独自居处只有几天,炎炎暑热忽然就衰竭了。
注释:¹索居:离开人群独自居处一方。²犹:一作“独”。
阳彩皆阴翳,亲友尽睽违。
阳彩皆阴翳(yì)¹,亲友尽睽违²
译文:阳光都被乌云遮掩,亲朋好友全都分别。
注释:¹阴翳:阴云。²睽违:别离。
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
登山望不见,涕(tì)泣久涟(lián)(ér)¹
译文:登上高山看不见,哭泣良久泪不绝。
注释:¹涟洏:流泪的样子。
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宿梦¹感颜色²,若与白云期。
译文:常常感叹容颜改变,才同白云订盟契。
注释:¹梦:一作“昔”。²感颜色:是说容颜变老。
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
马上¹骄豪子²,驱逐正蚩(chī)蚩。
译文:骄横之辈骑马上,追逐名利忙不歇。
注释:¹马上:一作“世中”。²骄豪子:傲慢强横的人。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译文:蜀国山与楚地水,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手相携?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译文:成双成对的蝴蝶飞入了菜花丛中,白昼变长,但是却没有客人到农家做客。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鸡飞过篱犬吠窦(dòu)¹,知有行商来买茶。
译文:鸡从篱笆外飞过,小狗一直在洞中狂吠,原来是有客商过来采买新茶。
注释:¹窦:孔;洞。

shítiányuánxìng ·shí

fànchéng sòngdài 

diéshuāngshuāngcàihuā chángdàotiánjiā 
fēiguòquǎnfèidòu zhīyǒuxíngshāngláimǎichá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旧谷既没,新谷农登¹,颇为老农²,而值年灾³,日月尚悠,为患农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¹⁰,慨然永怀¹¹,今我不述¹²,后生¹³何闻哉!
译文:旧年的谷子已经吃完,新谷还没有登场。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老农,遇上了灾荒年景。来日正长,灾荒远未度过。一年的收成,既然已无指望,眼下早晚之餐仅能勉强维持不至断炊。近十天来,才真正感到饥饿困乏。一年将尽,不禁慨然长叹,写下此诗以抒发怀抱。现在我如果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后代子孙又怎么能知道呢?
注释:¹农登:谷物没登场,即尚农收割。²颇为老农:做了很久的农民。老农是作者自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务农已久,一是指年岁既老。³值年灾:逢上一年之中的灾荒。⁴日月尚悠:日子还很长。悠:久远。⁵农已:不停,没个完。⁶登岁之功:一年的农业收成。登岁:丰收之年。功:指农业收成。⁷希:希望,指望。⁸朝夕所资:早晚的生活所需。朝夕:指每天,日常。资:资用,指吃的用的生活必需品。⁹裁通:仅通。裁:同“才”,仅。裁:同才。这两句是说:仅能维持生活,不至于断炊。¹⁰岁云夕矣:一年将尽。云:语助词,无意义。夕:指年终。¹¹永怀:用诗歌来抒写怀抱。永:通“咏”。¹²述:陈述,抒写。指作这首诗。¹³后生:后代,子孙。这两句是说:我不作诗把它记录下来,后代怎么知道呢?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弱年¹逢家乏²,老至更³长饥。
译文: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
注释:¹弱年:即弱冠之年,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农壮,所以叫“弱冠”。这里指少年时期。²家乏:家境贫困。³更:经历。长饥:长久挨饿。这两句是说:少年时期家境穷困,到了老年更加挨饿。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shū)¹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²
译文:粗食淡饭愿已足,哪敢企求精美味!
注释:¹菽:豆类的总称。²甘肥:指精美的食品。这两句是说:能吃上菽麦一类的饭就很满足了,哪敢羡慕那些香甜美味呢?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nì)¹亚九饭²,当暑厌寒衣³
译文:穷困仅次于子思,暑天已厌穿寒衣。
注释:¹惄如:因饥饿而愁苦之状。毛传:“惄,饥意也。调,朝也。”郑玄笺:“怒,思也,农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²亚九饭:亚,次于。九饭:一个月吃九顿饭,指子思。《说苑·立节》说,子思住在卫国时,非常贫困,“三旬而九食”。这句是说,我饥饿穷愁,仅次于子思。³当暑厌寒衣:在暑天还穿着讨厌的寒衣,谓贫穷而无夏衣更换。当:值。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岁月将欲暮¹,如何²辛苦悲。
译文:一年岁月又将尽,何等辛酸又苦悲!
注释:¹暮:指年终,一年将近。²如何:奈何。这句是说对着辛苦和悲伤而无可如何。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常善¹粥者²心,深念蒙袂(mèi)³非。
译文:施粥之人心善良,掩面之人非所宜。
注释:¹善:称许,称赞。²粥者:施粥以赈济饥民的人,这里指黔敖。《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³蒙袂:用衣袖蒙住脸。袂:衣袖。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jiē)¹何足吝²,徒没³空自遗
译文:嗟来之食何足恨,白白饿死徒自弃。
注释:¹嗟来:不礼貌的吆喝声。²吝:恨。³徒没:白白地饿死。⁴遗:失,弃。以上四句称许黔敖的善良本心,并为蒙袂者不食嗟来之食而婉惜,其实诗人自己也是不主张食嗟来之食的。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躬耕自资遂报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僵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陶渊明此诗“有会而作”,疑即有感于此而作。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斯滥¹岂攸(yōu)²,固穷³夙所归
译文:人穷斯滥非我愿,君子固穷是本志。
注释:¹斯滥:为非作歹,指小人的行为。²悠志:所愿。³固穷:固守贫困,指君子的行为。《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⁴夙所归:平素的志向所期望达到的。夙:旧。这两句是说君子可以为保持节操而穷困,小人如穷困就会干出越轨之事。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něi)¹也已矣夫,在昔²余多师³
译文:饥饿贫穷又何妨,古来多有我先师。
注释:¹馁:饥饿。²在昔:过去。³余多师:我有很多老师。指值得效法的先贤,如伯夷、叔齐、子思,以及不食嗟来之食的蒙袂饥者等。

  此诗题为“有会而作”,“会”即会意之会,指有所感悟和领会。诗通篇直抒胸臆,写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体的事由放在序中作为背景交代。究其缘起,乃是值岁暮之际,新谷未收,又适逢灾年,粮食匮乏到了难以充饥的地步。这种困厄艰苦的境遇似毫无诗意可言,而诗人却从中激扬起对生命的执着之情。诗的首二句,概括了自己贫寒的一生,“弱年”指青年时期,“家乏”是不甚宽裕的意思,“更长饥”就每况愈下,连起码的生存条件也难乎为继了。下面四句以自己的生活实感和体验把这种境遇具体化:“菽麦”两句说只要有粗食充饥就已心满意足,欲吃粱肉更简直是非分之想了。“惄如”两句极言饥寒之切,“惄如”,饥饿状;“亚九饭”,或是“无恶饭”的讹误,意谓饥饿时进食无不觉得可口;“当暑厌寒衣”则指缺衣少穿,故冬不足以御寒而夏又以为累赘。这几句写得恻恻动人,非亲身经历备尝滋味者不能道。“岁月”两句又一笔兜回,将辛酸凄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和盘托出。这里说的“岁月暮”,既指临近年末,又指老之将至。人生本来短暂,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了此一生,怎不教人悲从中来!以上八句概括了物质上极度匮乏的忧患人生,其中“孰敢慕甘肥”、“如何辛苦悲”两句更是感慨系之,从而以为下文的张本。

  诗人并“不戚戚于贫贱”,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反而更加珍视生命。诗人是从身、心两个方面来把握生命的存在的。由“常善粥者心”至“徒没空自遗”四句,是先从“身”方面说。诗人借着对一个故事的评说,弘扬了富有哲学意味的“贵生”精神。这个故事见于《礼记·檀弓》,大意谓齐国饥荒之年,黔敖施粥于路,有饥者蒙袂而来,黔敖曰:“嗟,来食!”饥者因不食嗟来之食而死。诗人从重生的立场,肯定了施粥者的用心,而对蒙袂者的行为则持批评态度。这种贵生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庄子。庄子主张“保身全生”,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庄子·骈姆》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人的生命、天性既不应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么为了区区一事的荣辱而轻易地舍生就死,就是不足取的。当外界的险恶环境使人沦于极其卑微可怜的地步时,这种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贵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自卫武器。诗人为了与苦难抗衡而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气,因此也是不无积极意义的。“斯滥岂攸志”以下四句,又是从“心”的方面说。诗人不仅重视生命的存活,而且更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把握。“斯滥”、“固穷”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诗人意谓在贫贱中有无操守,正泾谓分明地把生命的价值判然为二:君子高尚其志,安贫乐道,从而身处忧患之中,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小人心为物役,自甘沉沦,终于在随波逐流中汩没了自己的天性。诗人选择了前者而否定了后者,并且以前贤作为师法的榜样而自勉。最末的“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两句,表现了主人公以固穷之志直面患难的坚强决心。诗人从“贵生”、“守志”也即身心两个方面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此诗“有会”的主旨所在。陶渊明把庄子对生命的哲思和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表现了人的生命力的激扬,表现出历劫不灭、睥睨忧患的内在力量。现实的色调愈是灰暗和沉闷,其主体精神反而愈见活跃和高昂。陶渊明其人其诗之所以感召了无数后人的奥秘,其实就正在于此。

  全诗四句为一层次,结构严谨,而句法纵收反正,夭如矫龙。第二层次述及何以卒岁,以之引导第三层次对不食“嗟来之食”的非议,反映了自己苦况深到近于欲乞的程度,然后是经过深思的正面判定:斯滥为反,固穷为正。疑团顿然冰释,主题豁然鲜明。

参考资料:
1、 钟元凯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70-572
2、 程亚林.陶渊明与“嗟来之食”——《有会而作》新解.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 59(2):181-186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碧水丹山映杖藜(lí)¹,夕阳犹在小桥西。
译文:拄着拐杖悠闲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还未落山的太阳斜斜的挂在小桥的西边。
注释:¹杖藜:藜杖;拐杖。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译文:轻声低语却不小心惊飞了溪鸟,它们啼叫着飞入那乱云的深处。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huà--shěnzhōu

shuǐdānshānyìngzhàngyángyóuzàixiǎoqiáo西

wēiyíndàojīngniǎofēiluànyúnshēnc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