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我解征鞍,相看喜复叹。
主贫奴仆傲,兵起道途难。
药许求钟乳,花先问牡丹。
亲朋聊共醉,老幼幸俱安。
闻我解征鞍,相看喜复叹。
主贫奴仆傲,兵起道途难。
药许求钟乳,花先问牡丹。
亲朋聊共醉,老幼幸俱安。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áo)戴雪山龙起蛰(zhé)¹,快²风吹海立。
译文: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注释:¹蛰:潜伏。²快:有痛快爽快意。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数点烟鬟(huán)青滴,一杼(zhù)霞绡(xiāo)红湿¹,白鸟²明边³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译文: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注释:¹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杼所成。²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³“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

wénquè ·shānguāntāo

zhōu sòngdài 

tiānshuǐ rǎnjiùjiāngqiū áodàixuěshānlóngzhé kuàifēngchuīhǎi 
shùdiǎnyānhuánqīng zhùxiáxiāohóngshī湿 báiniǎomíngbiānfǎnyǐngzhí jiāngwén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译文:海角崖山斜成一线,现在也不属于中华之地了。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译文:如今我们(明朝将要灭亡)却没有投水自尽的机会,何况波浪之间还有船只来往。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译文:一眼望去,明朝的城关山河已经没有汉人的旗帜,凄厉的音乐响彻日月,却已经不是汉族的乐器。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译文:嫦娥想要回来也无处可回了,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

hòuqiūxìngzhīshísānshǒu··èr--qiánqiān

hǎijiǎoshān线xiànxiécóngjīnshǔzhōnghuá

gèngjuānkuàngyǒulóngxiánfànhǎichá

wàngduànguānfēihànzhìchuīcányuèshìjiā

chángélǎoguīchùyínlúnguìhuā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浩荡清淮(huái)¹天共流²,长风³万里送归舟。
译文:清澈的淮水浩浩荡荡,好像与天河汇合同流,远风打从万里吹来,吹送着我小小的归舟。
注释:¹浩荡清淮:清沏的淮水波涛浩荡。浩荡,形容河宽水盛。²天共流:看天与水交接的远处,水天一色,似乎在一起流。³长风:远风。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应愁晚泊(bó)(xuān)卑地¹,吹入沧溟(míng)²始自由!
译文:黄昏时假如泊舟在喧闹低湿的地方,将令我忧愁。愿长风把我的行舟吹进辽阔的大海,在那儿我才能领受真正的自由。
注释:¹喧卑地:喧嚣低湿之地。卑地,低湿之地。卑,低。²沧溟:指水弥漫貌,常用以指大海。

  这是一首唱和之作。原诗题意不过是在淮河上航行遇到了顺风,和作好在能另辟新境,立意高远。

  首二句意境阔大,感情奔放,“浩荡”写水势盛大,“清淮”写水色澄碧,“天共流”写水天相接,因天色清明,故水天一色,舟中人视之,如水天共流。在这个雄浑的背景上,一一叶扁舟正乘长风破万里浪,驰向远方的故乡。诗人按照唱和诗的习惯,非常巧妙地以“浩荡清淮”和“风送归舟”点了题,同时抒发了顺风乘舟的快感和豪放轩昂的胸怀。

  后两句描写浪漫的想象。诗人发愁,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狭窄而吵闹的小港口。结尾笔锋一转,顿生豪情。但愿乘长风万里,破白浪滔滔,驰入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只有在这浩渺辽阔的天地中,诗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在。全诗现实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感情层层推进,一泻千里,表层流露的是乘风破浪之快意,而深层表达的则是诗人豪迈壮阔的情怀。迹其生平,诗人数次上书朝廷,于朝政无所回避,疾愤群小,屡为佞人所冤陷,其“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沧溟始自由”之想,意即冲破一切人为羁绊,求得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诗人就是这样借江流天地、长风万里、沧溟浩渺来抒写自己豪迈不羁,壮志凌云的自由之情。综上所析,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诗人不管是贬官降职,流放他乡,还是为人构陷,壮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凶险,还是思有郁结,心灵不展,他们都能够在观照自然,神游天地的审美愉悦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赋予他们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是江河湖海赋予他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赋予他们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二、四句明显具有寄托和象征意义。苏舜钦政治上倾向于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多次上书言政,反遭保守派诬陷,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这首诗在痛快淋漓地描述顺风乘舟情景的同时,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表达了对保守派群小的蔑视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显露出诗人高洁的人格和兀傲不群的个性。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3-144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9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译文: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北畔(pàn)是山¹南畔海²,只堪(kān)³图画不堪行
译文: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注释:¹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²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³只堪:只能的意思。⁴图画:指画画。⁵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0-271 .

mǐnzhōngqiū

xún tángdài 

yúncóngcóng fēngnònghóngjiāoshēng 
běipànshìshānnánpànhǎi zhǐkānhuàkānxíng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东征¹日调²万黄金³,几竭中原买斗心
译文:潮廷滥施厚赏收买诸将,中原的财富几乎搜利光。
注释:¹东征:指讨伐叛将李同捷的战争。²日调:每天征调。³万黄金:形容征调财物之多。⁴几竭中原:几乎竭尽中原的财富。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⁵买斗心:指用犒赏来收买、换取将士们的斗志。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
军令未闻诛马谡(sù)¹,捷书惟是报孙歆(xīn)²
译文:诸葛亮斩马谡军令不见,谎报杀死孙歆以邀厚赏。
注释:¹马谡:三国时蜀国将领。²孙歆:三国时吴国都督。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但须鸑(yuè)(zhuó)巢阿(ē)¹,岂假²(chī)(xiāo)³在泮林
译文:只要是贤臣在朝来执政,怎能让藩镇割据逞凶狂。
注释:¹鸑鷟阁:比喻贤人在朝执政。鸑鷟,凤凰的别名,这里借喻贤臣。阿阁,四面有栋梁和曲檐的楼阁,这里借指朝廷。²岂假:怎能容让。³鸱鸮:猫头鹰,古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这里喻指叛乱者。⁴泮林:泮宫旁的树林。西周诸侯国设立的高等学府叫泮宫。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可惜前朝¹玄菟(tú)²,积骸³成莽阵云深。
译文:沧州景州地区战云密布,枯骨已成堆肃杀又荒凉。
注释:¹前朝:指汉朝。²玄菟郡:汉代设置的郡,属幽州。郡治在今辽宁省沈阳市附近。这里借指李同捷据以叛乱的沧州、景州地区。³骸:尸骨。⁴莽:密生的草,这里形容尸骨成堆,密如草丛。⁵阵云:战云,杀气。

  诗的头两句写唐王朝政策失误。唐朝廷为了抵御藩镇,养了大量的军队,加重搜刮财物作军费,百姓痛苦不堪。唐朝廷对军费的开支很不得当,不是用它训练军队、加强军事设施,而是用它滥施赏赐买取官兵的斗志,结果是得不偿失。诗人在这里批评了朝廷对平定叛乱的战争缺乏有效的措施。三、四句写军纪败坏。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将领的政策,使得将领们对任意违反军令的人不依法严惩,只知道虚报战功,借以得到厚赏。《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大和二年》记载:“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

  五、六句写藩镇割据得以存在的原因。唐王朝的腐朽政治,自安史之乱以后,不曾有改善。在朝廷,宦官擅权的局面进一步发展,他们甚至操纵起皇帝废立生死的权力。诗人叹惋朝廷不求贤才辅佐,致使藩镇拥兵抗拒朝命。诗中形象地指出藩镇割据的形成与长期存在,关键在于朝廷内部贤人失位,政事不修。这种看法显然是比较深刻的。最后两句写战后的凄惨景象。藩镇割据是一幅群盗杀掠图。《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大和三年》记载:“沦州承丧乱之余,骸骨蔽地,城空野旷,户口存者什无三四。”这“积骸成莽阵云深”一句,则形象地描绘出沧、景地区战后的惨状。

  这首诗一中间四句连用典故,比喻恰切,讽刺辛辣,正反相间,对照鲜明,还用“未闻”、“唯是”、“但须”、“岂假”等词语加以串联,新颖多变,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5-136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99-102

suíshīdōng--shāngyǐn

dōngzhēngdiàowànhuángjīnjiézhōngyuánmǎidòuxīn

jūnlìngwèiwénzhūjiéshūwéishìbàosūnxīn

dànyuèzhuócháoājiǎchīxiāozàipànlín

qiáncháoxuánjùnháichéngmǎngzhènyún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