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摇尘海壮心惊,楚水燕山又锦城。举酒且浇齐赘婿,写经难让鲁诸生。
飘摇尘海壮心惊,楚水燕山又锦城。举酒且浇齐赘婿,写经难让鲁诸生。
浑河九曲终千里,大鸟三年始一鸣。惭愧祁公能爱我,夜窗来听读书声。
浑河九曲终千里,大鸟三年始一鸣。惭愧祁公能爱我,夜窗来听读书声。
张问陶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 2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上国。去客。停飞盖、促离筵。长安古道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
上国¹。去客²。停飞盖³、促离筵(yán)。长安古道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dī)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
译文:我在华州,但现在要离开了。停下车驾,匆促地参加送别的筵席。只见河岸边带露珠的花朵似乎正在悲哀的哭泣,对面长堤上茂密的柳林也仿佛被忧愁笼罩。面对此景,触目伤怀,那物的情状、人的情绪无处不凄凉悲伤。
注释:¹上国:泛指京都以西地区,此处指华州。²去客:指离开陕西的人。³飞盖:车盖。车行时盖衣因风而飞动,故称。此处代指车驾。⁴促离筵:匆促的离别筵席。⁵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⁶岸花啼露:岸边的花上还带着朝露。啼:啼哭。⁷烟:薄薄的雾气。⁸触目:目光所及。
醉拥征骖犹伫立,盈盈泪眼相看。况绣帏人静,更山馆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顿成两处孤眠。
醉拥征骖(cān)¹犹伫立,盈盈泪眼相看。况绣帏(wéi)²人静,更山馆³春寒。今宵怎漏永,顿成两处孤眠。
译文:醉意蒙蒙中仍持握缰绳骑马伫立,饱含离情眼泪的双眼,彼此相看,不忍离去。更何况这一离别,将是彩绣帏帐中人孤寂,山中馆驿春夜寒。今宵将怎样面对这漫漫长夜,一下子分居两处,独自而眠。
注释:¹征骖:驾车远行的马。²绣帏:指闺阁。³山馆:山野驿馆。⁴怎:怎奈。⁵向:语助词。⁶漏永:指夜长。漏,滴漏,是古代的计时器。

  词的上片写离别之后的情景。“上国”二句,点明主题,写离别之情。开端两句都是二字短句,接下来的第三句虽为六字,却需三字停顿一下,叙事的句子语势富有节奏却十分急促,化了词人的行色匆匆,又与下句“长安古道绵绵”形成鲜明的对比。行色匆匆说明词人与亲人离别的时候也是短暂的,道途“绵绵”则又意味着难以再次相聚。词的开端即通过叙事与写景为全词铺设了浓重的悲剧氛围。“岸花啼露”、“安柳愁烟”是描绘离别之景,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岸花”本是乐景,但是词人却以“啼露”修饰,颇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感觉,因为词人“啼”、“愁”,所以他才会看到“岸花啼露”、“安柳愁烟”。这里的“露”又象征着人的眼泪,“烟”象征着人的愁情。以景写情,又移情于景,分不清是情还是景,这既是“物情”,又是“人意”。接下来的“物情人意”四字,下的十分精当,所营造的意境又极其凄绝、迷离,自是“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了。

  词的下片转而写与妻子分别时的情景。过片换头句写临分手的瞬间。“醉拥征骖犹伫立”,这时词人已经喝醉了,坐在车上,词人却想“伫立”,想要留在此地,不想继续走下去了,这是因为思念所致。“盈盈泪眼相看”,“盈盈”的泪水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情意,这里其实也暗示了车子的走动,不然又怎会泪眼“盈盈”。当对方已经在视线中消失的时候,词人又想到今次离别之后的孤寂,写孤寂分别从双方着笔:先写妻子这边,“况绣帏人静”;后写自己,“更山馆春寒”。彼此一个在“绣帏”,一个在“山馆”,但同样是“人静”、“春寒”。这是一组工稳的对偶句,“况”、“更”为领字,“人静”、“春寒”是互文,遣词造句极为考究。煞拍一韵合二处为一体,“今宵怎向漏永,顿成两处孤眠”,同一个“今宵”,同样的“漏永”,同样的“孤眠”,也同样是无可奈何,更是无法忍受的。

  词的上片,时间、空间相对静止,饯别之时、临岐之地;下片时间、空间相对处于推移变化中,时间延长,空间扩展。时空设计上的匠心,把离情抒写得既有浓缩的情致,又有绵长的余韵。

  这首《临江仙引》在构思布局以至旨趣上,均颇为类似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但词意较为高洁,较少缠绵细腻之状,又没有“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寥廊、“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雅,故而在意蕴丰厚上明显逊于后者,其影响自然远远不及后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509-511

línjiāngxiānyǐn··shàngguó--liǔyǒng

shàngguótíngfēigàiyánzhǎngāndàomiánmiánjiànànhuāduìliǔchóuyānqíngrénxiàngchùchùrán

zuìyōngzhēngcānyóuzhùyíngyínglèiyǎnxiāngkànkuàngxiùwéirénjìnggèngshānguǎnchūnhánjīnxiāozěnxiànglòuyǒngdùnchéngliǎngchùmián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垂杨¹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yán)²。紫陌³霜浓,青松月冷,炬(jù)散林鸦。
译文:垂杨小院,酒罢阑灯送客,扶醉上马,帽檐不正。郊外的路上一片霜气凝结,青松在两边相对,一轮明月当空。深夜中举火把行进,不时惊起林中栖息的乌鸦。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¹垂杨:垂柳。²帽檐斜:用“侧帽”事,引《周书·独孤信传》。³紫陌:京师郊野的道路。⁴炬火:火把。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¹。跌宕(dàng)²歌词,纵横³书卷,不与(qiǎn)年华
译文:酒醒后,看见西窗上,灯光影印着窗外交错的竹影。提笔能写出才气横溢的歌词,胸中藏有无数的书卷。这样的才气,这样的气度正是一个文人追求的生活。
注释:¹交加:错杂。²跌宕:放荡不拘。³纵横:指书籍摆放杂乱交错。⁴不与:不为我。⁵遣年华:打发岁月。

  少年是人生最浪漫的时期,即使像王国维这样严肃的学者也不例外。垂杨小院,对酒当歌,美人流盼,目成心许。

  酒罢歌阑疏灯送客,垂杨门外扶醉上马。帽檐不正,似乎是有此醉态,但实际这用了一个典故。南北朝时北周大司马独孤信是个美男子,一次日暮打猎归来,帽子不正,第二天城里就有许多人故意斜戴帽子来模仿他。而王国维这里这个“上马帽檐斜”,倘结合下片的“酒醒”来看,他不但写才子风度,也写才子醉态。

  “紫陌”即刘禹锡所谓“紫陌红尘拂面来”。那本应是繁花盛开非常热闹的地方,但现在却是秋日的“霜浓”。这首词上片前三句写的是少年的风流和浪漫,后三句写归途景色的寂静和凄冷,“紫陌霜浓”正好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青松月冷”,再次强调时间已是夜里。“青”是冷色,月是冷光,青松沐浴在月光之下,且是在秋夜之中,就使人产生一种寒冷的感觉。王国维喜欢写这种酒散之后归途的寒冷之感。“炬火散林鸦”套用杜甫的诗句,表面上写刹那间的动,其实却反衬出整个归途的静。这三句写归侨夜景,写得声、光、色兼备,而且静中有动,景中有情,这是它的好处。

  下片写的是回到住处睡醒一觉之后那种特别清醒的感觉。“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其实是写月光,因为月光明亮才会把竹影映到窗上。正是这样境界中,就使得这个风流潇洒而又暗怀寂寞孤独的少年产生了对现状的不满足。“跌宕歌辞”和“纵横书卷”是内容放纵、音调美妙的歌词作品,是书案上堆积的书卷,同时也就是胸中的书卷。提笔就写出才气横溢的歌词,胸中藏有无数的书卷,这样的天赋才气和这样潇洒度日正是一个文人最理想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79

shǎoniányóu··chuíyángménwài--wángguówéi

chuíyángménwàishūdēngyǐngshàngmàoyánxiéshuāngnóngqīngsōngyuèlěnghuǒsànlín

jiǔxǐngkàn西chuāngshàngcuìzhúyǐngjiāojiādiēdàngzònghéngshūjuǎnqiǎnniánhuá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爱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爱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爱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xū)¹之声,欢忻(xīn)²惨戚³,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爱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译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注释:¹吁俞:吁,疑怪声;俞,应词也。²欢休:和善也。³惨戚:悲哀也。⁴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⁵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传》曰:“赏疑从与¹,所爱广恩也;罚疑从去²,所爱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³。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译文: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注释:¹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²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³士:狱官也。⁴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⁵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⁶方命:逆名也。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爱赏,可爱无赏,赏之过乎仁;可爱罚,可爱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¹。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爱爵禄,刑不爱刀锯。赏之爱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爱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爱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爱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爱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译文:《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注释:¹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zhǐ)¹,乱庶遄(chuán)²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³。”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爱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译文:《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注释:¹祉:犹喜也。²遄:速也。³沮:止也。

  这篇文章是作者应礼部试而写。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全文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结构严谨,说理透彻。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策论是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关于某某问题之对策的一种形式。这篇文章虽然是考卷,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写,也没有推测考官的喜好,思考的问题很是深刻。试题出自《尚书·大禹漠》:“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孔安国传注文:“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苏轼误记为“赏疑从与,罚疑从去”,于是紧紧抓住这一题目,主要阐明古代的贤君赏善惩恶,都是本着忠厚宽大的原则,主张“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应试之文,佳作极少,但这篇文章却是佼佼者,有其鲜明特色。

  由于文章的题目出自《尚书》,所以先以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开头,紧扣主旨。接着从赏善与罚不善两方面说明,总归于“忠厚”二字。周道衰落之后,穆王还是把要善于用刑的方法,告诉吕侯。所谓“祥刑”,是说要善于且谨慎地使用刑罚从事。王先谦《孔传参正》认为“祥”当为“详”。按《汉书・明帝纪》:“详刑慎罚,明察单辞。”又《刘恺传》:“非先王详刑之道也。”引《尚书》郑玄注云:“详,审察之也。”“详刑”实际上就是要“慎刑”,所以说孔子对此还是给予了肯定。衰世尚且如此,何况盛世。这是退一步说,从而更加夯实了主旨的深厚基础。

  但是,完全掌握赏罚之道,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其中轻重也难以掂量准确。所以文章从经文中括出了一个“疑”字。解决疑难问题的原则就是“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所谓“广恩”“慎刑”,都体现了“忠厚”之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引用了唐尧不从皋陶执法杀人的意见,而同意四岳任用鲧的例子,体现先王刑赏之道,一本忠厚。通过叙事中的剖析,文章又引用《书经》的警句加以论断,复以咏叹出之,不仅使主旨更加突出,而且与开头遥相呼应,使人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行文至此,主旨似乎已经完全阐明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蓄足气势,横生波澜,展示了他不可羁縻的才思。关于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提示,这自然是上承“疑”字而来,但它并不是前者的重复。“疑”是有问题,而此则认识上已经基本明确,其概念和前者又不完全相同。而在这个范围内的过赏过罚问题,苏轼认为“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通过这一层挖掘,既深化了主旨,又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剖细入微的能力。而其断语“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则又表现了极大的概括力,显得斩钉截铁,十分精悍有力。

  赏和罚的范畴剖析明白之后,接着进一步又探讨赏和罚(刑)的方式。作者认为,古代赏赐有功者不一定用爵禄,处罚有罪者不一定用刀锯;加之“善不胜赏”,“恶不胜刑”,范时和方式实际上都被扩大了。如此发挥,真是处处贯通,无往而不可。但是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仍然再括出“疑”字,使文眼在笔阵墨浪中豁然透气,又复归结到“忠厚之至也”这个主旨上来。余波振荡,最后又引用《诗经》《春秋》之义,十分鲜明地捧出了题目。题目亦即结论,在结构上显得非常紧密而完整。

  其实此文立论不过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尧舜周孔,属于当时的滥调。但是作者在扣紧题目布局谋篇,引用圣经贤传与论据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技巧是很高的。文笔酣畅,说理透辟,概括力非常的强,结构紧密且完整。作者用这些手段成功的引起了考官的注意并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329-1332

xíngshǎngzhōnghòuzhīzhìlùn

shì sòngdài 

    yáo shùn  tāng wén  chéng kāngzhī àimínzhīshēn yōumínzhīqiè érdàitiānxiàjūnzhǎngzhězhīdào yǒushàn cóngérshǎngzhī yòucóngéryǒngjiētànzhī suǒshǐérmiǎnzhōng yǒushàn cóngérzhī yòucóngérāijīnchéngchuàngzhī suǒjiùérkāixīn zhīshēng huānxīncǎn jiàn xià shāng zhōuzhīshū chéng kāng wáng érzhōudàoshǐshuāi rányóumìngchénhóu érgàozhīxiángxíng yányōuérshāng wēiér àiérnéngduàn rányǒuāiliánzhīxīn kǒngyóuyǒuyān 

     zhuàn yuē  shǎngcóng suǒguǎng广ēn cóng suǒshènxíng  dāngyáozhīshí gāoyáowéishì jiāngshārén gāoyáoyuē shāzhī sān yáoyuē yòuzhī sān tiānxiàwèigāoyáozhízhījiān éryáoyòngxíngzhīkuān yuèyuē gǔnyòng  yáoyuē  gǔnfāngmìng  éryuē shìzhī  yáozhītīnggāoyáozhīshārén ércóngyuèzhīyònggǔn ránshèngrénzhī gàijiàn 

     shū yuē  zuìwéiqīng gōngwéizhòng shā nìngshījīng   jìnzhī shǎng shǎng shǎngzhīguòrén   zhīguò guòrén shīwéijūn guò liúérrěnrén rénguò guò zhěshǎngjué xíngdāo shǎngzhījué shìshǎngzhīdàoxíngjuézhīsuǒjiā érxíngjuézhīsuǒjiā xíngzhīdāo shìxíngzhīwēishīdāozhīsuǒ érshīdāozhīsuǒ xiānwángzhītiānxiàzhīshànshèngshǎng érjuéquàn zhītiānxiàzhīèshèngxíng érdāocái shìérguīzhīrén jūnzhǎngzhězhīdàodàitiānxià shǐ使tiānxiàxiāngshuàiérguījūnzhǎngzhězhīdào yuē zhōnghòuzhīzhì 

     shī yuē  jūnzhǐ luànshùchuán jūn luànshùchuán  jūnzhīluàn yǒushùzāi shí érshīrénér  chūnqiū zhī guìyán érrénguìkuān yīnbāobiǎnzhī zhìshǎng zhōnghòuzhīzhì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líng)¹透浮萍²绿³锦池,夏莺千啭(zhuàn)弄蔷(qiáng)
译文: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注释:¹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²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³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⁴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⁵啭:指鸟婉转地鸣叫。⁶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尽日¹无人看微雨,鸳(yuān)(yāng)²相对浴红衣³
译文: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注释:¹尽日:犹终日,整天。²鸳鸯: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³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具有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8-1079

ānjùnhòuchíjué

 tángdài 

língtòupíng绿jǐnchí xiàyīngqiānzhuànnòngqiángwēi 
jìnrénkànwēi yuānyāngxiāngduìhóng 
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青门¹金锁²平旦³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译文:天色已明城门已经开启,日出城头友人就要离去。
注释:¹青门:即青绮门,汉长安东面三门之一。东台:即东都留台。唐时除在京都长安设御史台外,于洛阳又有东都留台。张判官:生平未详。判官,节度、观察和防御等使的僚属。²金锁:指城门上的铜锁。³平旦:天亮。⁴使车回:来京出使的车要回还。使车,出使人乘的车。
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
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
译文:柳枝青青人们正可攀折,一日之间路旁几人别离。
东出青门路不穷,驿楼官树灞陵东。
东出青门路不穷,驿(yì)¹官树²(bà)³东。
译文:道路遥遥东望没有尽头,灞陵东去连着大树驿楼;
注释:¹驿楼:指驿站。²官树:古时驿道为官府所建,称官道,两旁的树称官树。³灞陵:长安东有灞桥,附近有汉文帝刘恒的陵墓,称灞陵,古人常在这里折柳送别。
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
花扑征衣¹看似绣²,云随去马色疑骢(cōng)³
译文:云影照着坐骑色如骢马,落花扑向衣服好似花绣。
注释:¹征衣:远行人所穿的衣服。²绣:一语双关,暗指张判官在御史台供职。³骢:淡青色马。此处隐指“骢马御史”。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胡姬¹酒垆(lú)²日未午,丝绳³玉缸(gāng)酒如乳
译文:路旁胡姬酒家遥遥在望,酒店宴送友人天色未晌。条条丝绳拴着只只酒坛,好酒装满玉缸色如乳浆。
注释:¹胡姬:胡人妇女。姬,古时对妇女的美称,也用为美女之称。²垆: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亦指酒店。³丝绳:指提酒坛的丝绳。⁴玉缸:指酒缸。⁵酒如乳:说酒色纯,味香,即好酒。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灞头¹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²
译文:灞陵道上落花淹没马路,和着夜来微雨踏成香泥。
注释:¹灞头:即灞陵。²花成泥:花落地上,被踏成泥土。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尺书醉懒题。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¹尺书²醉懒题。
译文:黄鹂翅儿潮湿低低飞过,关东故友书信醉后懒题。
注释:¹关东:潼关以东,指洛阳一带。²尺书:指书信。
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
须臾¹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kòng)²疾如箭。
译文:友人登程东去已望不见,扬鞭策马飞驰快似利箭;
注释:¹须臾:一会儿。²飞鞚:指飞马。鞚,有嚼口的马笼头,指马。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¹西飞燕。
译文:借问为友此去何时再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之燕!
注释:¹伯劳:鸣禽。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送别诗,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友人之间送别的一个场面,在一个优美的春日的早晨,诗人送友人到城门之外,在酒店饯别,依依不合送友人离去。

  诗的一开头就点明即将分别和送别的时间,从“青门”写起以照应题目。“城头日出”,看得出天气的晴朗,从中可以感觉到诗人心情的开朗,从而提示了全诗的基调。然而既为离别。就不免有留恋之情,这一点在诗的三、四两句所勾划的景物中含蓄地透露出来。“青门柳枝”“几人别”对诗人送别起了很好的陪衬作用。

  诗的次四句先写步出青门后所见,瞻望前路,遥遥无尽,“路”是景物的中心,与“官树”、“驿楼”一路烘托旅途气氛,隐隐流露出惆怅不舍。然后设想友人登程后情景:“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这两句既以自然美景与远行之人相联系,勾划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春日行旅图,而又暗示张判官供职御史台的身份,是一种巧妙的双关笔法。而“花扑”、“云随”又都以物的有倩,衬托了人的不舍。

  诗的又四句写酒店饯别。“日未午”与上文“城头日出”联系,看出时间的推移,也从中反映出诗人的挽留。对酒店宴饮场面并未正面细致描写,只用“丝绳”、“玉缸”和“如乳”的美酒来侧写,后文用一“醉”字加以呼应,可见此次宴别宾主都很尽兴。紧接着四句仍以酒店为基点落笔,写饮酒时所见:宾主在酒家畅饮,窗外落花满地,和春夜来微雨被踏成花泥,黄鹂在翩翩低飞,春日美景,烘托着人们的兴致。一个“醉”字,而且醉到书信懒题的程度,可见虽为惜别,而宾主豪兴不减。这一节宴别场面仅用景物来侧写,用笔极含蓄而意境极优美。

  诗的最后四句写醉后送友登程。“望君不可见”而用“须臾”,故友离去而用“疾如箭”,在诗人感觉中,友人走得太快了,透露出不忍便别;而酒后便扬鞭飞马离去,也可看到友人奔波国事的豪迈姿态。结尾用古乐府歇辞“东飞伯劳西飞燕”的成句,贴切地表现出故人深情。

  这首诗写送别,着重写送别的环境,意境十分优美,诗人的心情与诗中的环境一样是开朗而明快的。全诗共十八句,六次换韵,又间用偶句,显得流畅而婉转。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6-108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21-225

qīngménsòngdōngtáizhāngpànguān--céncān

qīngménjīnsuǒpíngdànkāichéngtóuchū使shǐchēhuíqīngménliǔzhīzhèngkānzhébàngrénbié

dōngchūqīngménqióng驿lóuguānshùlíngdōnghuāzhēngkànshìxiùyúnsuícōng

jiǔwèishénggāngjiǔtóuluòhuāméizuówēihuāchéng

huángchì湿shīfēizhuǎnguāndōngchǐshūzuìlǎnwàngjūnjiànyángbiānfēikòngjiàn

jièwèn使shǐshíláizuòdōngfēiláo西fēiy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