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建安风骨,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东方公¹足下²:文章道弊,五百年³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wēi)(yí)颓靡(mí),风雅不作,以耿(gěng)也。一昨于解三¹⁰处,见明公咏孤桐篇¹¹,骨气端翔¹²,音情顿挫¹³,光英朗练¹⁴,有金石声¹⁵。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¹⁶。不图正始之音¹⁷、建安风骨,复睹于兹¹⁸,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¹⁹。解君²⁰云:“张茂先²¹、何敬祖²²,东方生²³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²⁴,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译文:东方公足下:诗歌(的光荣优良传统)已经衰弊/中断五百年了。(指从西晋至唐初)。汉魏时期优秀的风骨传统,晋宋(指南朝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是在现存的文献中有可以找到证明。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欣赏齐梁的诗歌,(我觉得当时的创作)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 ,年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非常的空洞),每每感慨万千。回想古人,常常担心浮艳绮靡(的文风充斥文坛),年风雅之风就此沉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自从昨天在解三家里欣赏了您的《咏孤桐》诗,(深深地感到诗中透露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美,诗歌的音节随感情的波澜起伏年不断波澜起伏,诗歌写得十分格调明朗,节奏铿锵有力。于是乎心目为之一新,消除了那种沉闷和抑郁之感。(我)没想到(又从您的诗作)感受到了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想必这)也可以令建安时代的作者相视年笑(感到欣慰)。解三先生说:“您可以与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肩”,我也认为这是知音的话。所以感叹于雅制(的复兴),写了这首《修竹诗》,自然期待献给知音之人欣赏。
注释:¹东方公:对东方虬的敬称。²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³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⁴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⁵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⁶彩丽:一作“采丽” ,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⁷兴寄:比兴寄托。⁸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⁹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¹⁰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为诗友。¹¹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¹²骨气端翔:即“骨端气翔”。翔:飞翔。骨端气翔:骨骼紧凑,气势飞动。 此处指《咏孤桐篇》内容端直,气韵飞动,即具有风骨之美。¹³音情顿挫:顿:古人使用毛笔,将毛笔尖落在纸上,轻轻一揉、一停,就叫顿。 挫:古人使用毛笔,将毛笔尖落在纸上,急剧地转折,就叫“挫”。 音情顿挫:就是指诗歌的音节随感情的起伏而不断起伏,即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¹⁴光英朗练:诗歌的格调写得十分明朗,光彩鲜明,精练朗畅。¹⁵有金石声:节奏铿锵有力,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¹⁶“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¹⁷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¹⁸复睹于兹: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¹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²⁰解君:指解三。²¹张茂先:张华(232-300),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²²何敬祖:何劭(236-302),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²³东方生:指东方虬。²⁴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这封书信对于了解陈子昂的风骨有很大帮助。

  陈子昂所标举的“兴寄”也是来源于前人主要是汉人“美刺比兴”的观念,其含义就是指诗歌的比兴寄托。这也的确切中了六朝诗歌工于体物、专有形似的弊端。更值得指出的是,陈子昂“风骨”与“兴寄”并举,对唐诗未来的发展,比如实现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也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同时的人如卢藏用对陈子昂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他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给予陈子昂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道丧五百年年得陈君”,对其代表作《感遇》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卢藏用的出发点不是诗歌的美学特质,年是儒家的政教观念,因此与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的真正价值,与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对唐诗学的真正意义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是,就总体年言,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得到了后人的赞同。杜甫盛赞陈子昂“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新唐书·陈子昂传》肯定他“始变风雅”。当然,也有人对卢藏用的评价提出过质疑,如颜真卿、皎然等。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综合各种意见,仍然认为陈子昂“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方公足下:诗歌(的光荣优良传统)已经衰弊/中断五百年了。(指从西晋至唐初)。汉魏时期优秀的风骨传统,晋宋(指南朝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是在现存的文献中有可以找到证明。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欣赏齐梁的诗歌,(我觉得当时的创作)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 ,年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非常的空洞),每每感慨万千。回想古人,常常担心浮艳绮靡(的文风充斥文坛),年风雅之风就此沉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自从昨天在解三家里欣赏了您的《咏孤桐》诗,(深深地感到诗中透露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美,诗歌的音节随感情的波澜起伏年不断波澜起伏,诗歌写得十分格调明朗,节奏铿锵有力。于是乎心目为之一新,消除了那种沉闷和抑郁之感。(我)没想到(又从您的诗作)感受到了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想必这)也可以令建安时代的作者相视年笑(感到欣慰)。解三先生说:“您可以与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肩”,我也认为这是知音的话。所以感叹于雅制(的复兴),写了这首《修竹诗》,自然期待献给知音之人欣赏。

注释

东方公:对东方虬的敬称。

足下:敬称,称对方。

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

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

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

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

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

彩丽:一作“采丽” ,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

兴寄:比兴寄托。

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

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

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为诗友。

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

《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

骨气端翔:即“骨端气翔”。

翔:飞翔。

骨端气翔:骨骼紧凑,气势飞动。

此处指《咏孤桐篇》内容端直,气韵飞动,即具有风骨之美。

音情顿挫:顿:古人使用毛笔,将毛笔尖落在纸上,轻轻一揉、一停,就叫顿。

挫:古人使用毛笔,将毛笔尖落在纸上,急剧地转折,就叫“挫”。

音情顿挫:就是指诗歌的音节随感情的起伏而不断起伏,即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

光英朗练:诗歌的格调写得十分明朗,光彩鲜明,精练朗畅。

有金石声:节奏铿锵有力,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

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

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

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

复睹于兹: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

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

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

解君:指解三。

张茂先:张华(232-300),西晋大臣,文学家。

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

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

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

有政绩。

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

何敬祖:何劭(236-302),西晋诗人。

字敬祖。

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

能诗,《诗品》列入中品。

东方生:指东方虬。

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

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陈子昂看到东方虬的《咏孤桐篇》(原诗已佚)后有感而发,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集中体现,当作于陈子昂中进士之后,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这封书信对于了解陈子昂的风骨有很大帮助。

  陈子昂所标举的“兴寄”也是来源于前人主要是汉人“美刺比兴”的观念,其含义就是指诗歌的比兴寄托。这也的确切中了六朝诗歌工于体物、专有形似的弊端。更值得指出的是,陈子昂“风骨”与“兴寄”并举,对唐诗未来的发展,比如实现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也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同时的人如卢藏用对陈子昂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他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给予陈子昂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对其代表作《感遇》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卢藏用的出发点不是诗歌的美学特质,而是儒家的政教观念,因此与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的真正价值,与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对唐诗学的真正意义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是,就总体而言,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得到了后人的赞同。杜甫盛赞陈子昂“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新唐书·陈子昂传》肯定他“始变风雅”。当然,也有人对卢藏用的评价提出过质疑,如颜真卿皎然等。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综合各种意见,仍然认为陈子昂“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1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shāo)。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译文:清明前后,云淡天阴,池塘和小桥边上,只见那毛毛细雨滋润着盛放的杏花,在微寒的天气下更显娇艳,也更为婀娜多姿。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
忆昔青门¹(dī)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²寂寞淡红飘,无那³今宵。
译文:想当年在那京师门外的堤岸上,一阵狂风暴雨过后,几日之间,杏花身殒香灭。花朵已经落尽的杏花,连蜂蝶都不来光顾了,只好守着寂寞过日子,它哪里还有一刻千金的春宵?
注释:¹青门:汉长安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色青,故俗称为青门。²玉颜:指杏花。³无那:无奈。

  首二句“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勾勒出“池馆”的气象景物:天色微阴,春雨绵绵,池塘水涨,已与桥平,细雨又把杏花浸洗一番。这二句似乎实写南园桥边雨中杏花,却分明是虚写风雨摧残中的柳如是,以实写虚,从而得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紧接着二句“微寒着处不胜娇,此际魂销”,描绘了一幅杏花娇弱,好象承受不住春寒风雨的景象,这让伤名的诗人黯然销魂。

  上片一反诗词中用杏花装点热闹繁荣场面的惯常手法,用重笔描写它在春寒冷雨之中的“不胜娇”。在作者渲染的这种令人黯然神伤的情景中,作为虚影叠印的柳如是,则已绰约其中了。

  下片则借杏花的“零乱’’写柳如是的飘零身世,以抒发一己的“无那”心绪。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一个“忆”字,引出城门外长堤边这一派红颜憔悴、玉蕊凋零的残败景象。几句中三次写花,三次写法各不同:一曰“粉香”;二曰“玉颜”;三曰“淡红”。从“味”、“形”、“色”描绘之,美的确美矣。只可惜红颜薄命,生不逢地,只能用“寂寞”打发日子。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所咏的,是春雨微寒中的杏花。但吟味再三,雨中花间,总依稀晃动着一位佳人的倩影:她就是江南名妓柳如是。词人笔下的“雨中杏花”,就是他心中的情人柳如是:当年的卖笑生涯,留下了“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的记忆;如今,与词人同居,承受种种欢爱,却也遭遇无边的压力,仿佛“奔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她以“寂寞”抗争,在无声中忍受巨大的精神摧残,任凭“玉颜”“淡红飘”,让青春年华流逝。词人对柳氏的遭际黯然“魂销”,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徒唤“无那”。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08月:第195页
2、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714页
3、 贺新辉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4页

huàtángchūn··zhōngxìnghuā--chénzilóng

qīngyīnchíguǎnshuǐpíngqiáofānnònghuāshāowēihánzhechùshèngjiāohúnxiāo

qīngménwàifěnxiānglíngluàncháocháoyándànhóngpiāojīnxiāo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桐树 一作:梓树;蟪蛄 一作:草虫)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zhào)¹歌归去蟪(huì)(gū)²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zēng)³
译文:梓树花开,芳香阵阵,月影半明,更显清幽,划着小船唱着渔歌回家,一路上听见草中不知名小虫的鸣叫声。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走进柳林深处,有一间矮小的茅屋,农院中挂满了渔网。
注释:¹棹:船桨,此指船。²蟪蛄:蝉科昆虫,初夏鸣。³鱼罾:鱼网。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蛄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译文:笑问我的家究竞在哪里?在那长满荷叶的池塘畔,那横架着的小桥旁。从修长竹林中的茅舍的纸窗里透出灯火,还有阵阵的读书声。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初夏之夜,月色溶溶,桐花飘香。词人驾一叶扁舟,驶过曲折的柳湾和挂着鱼网的茅屋,听棹歌声远,蟪蛄幽鸣,愈显出夜色静谧柔美。下片以设问句点出有一池荷叶的桥边,从竹林中透出灯火和读书声的地方,正是词人结庐之处。画意浓郁,诗情荡漾,将读者引入优美淡雅、动静谐处的意境。全词清新柔和,流丽自然。

huànshā··chūxiàyǐnguī--chén

tóngshùhuāxiāngyuèbànmíngzhàoguīhuìmíngliǔwānmáoǎiguàzēng

xiàozhǐchùshìchíxiǎoqiáohéngdēnghuǒzhǐchuāngxiūzhúshūshēng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治平¹二年五月丁亥²,赵郡³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之(bìn)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míng)其墓曰:
译文: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河北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城洛阳病故。六月甲午将灵枢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注释:¹治平:北宋时宋英宗赵曙的年号。²五月丁亥:阴历五月二十八日。³赵郡:指苏轼家族所属的郡望。⁴甲午:阴历六月六日。⁵之:入殓,还没有下葬。⁶眉:这里指眉州,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⁷铭:写铭文。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¹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²君先夫人,皆以谨肃³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zhé)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译文: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我们育有一子苏迈。她还未出嫁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对我的父母也很孝顺,在当地,她都因为端庄矜持,家教甚好而有很好的名声。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坐在我的旁边,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别的书,她都能够大略知道,由此我才发现她端庄矜持之外,还聪敏娴静而知书。
注释:¹归:出嫁。²先:用于称呼死去的人。³谨肃:谨慎恭敬。⁴通:懂得。⁵略:大致,大概。⁶敏:聪敏。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从轼官¹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²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³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译文:她陪同我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嘱咐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小心谨慎。”每天都把先父用来告诫我的话讲给我听。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她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何必跟这种人敷衍闲费工夫!”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的人来和我套近乎,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是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这么快就和你交上朋友了,不符合常理,因此,遇上坏人也是很容易的,这种人还是别交的好。”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在人们)将要去世的时候,他的言论可以多听取,这类人(这时候)大都是有识之士。仅仅二十七岁她就告别了人间。在刚刚失去她的时候,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我。我苏轼遵奉父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我们家的墓地中。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
注释:¹官:动词,做官。²去:离开。³反覆:即反复,重复,再三。⁴持两端:采取模棱两可的骑墙态度。⁵锐:迫切,急切。⁶类:大多都如此。⁷姑:婆婆,指苏轼母亲程氏。⁸谨:恭谨。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hù)¹。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²乎。呜呼哀哉!
译文: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你走之后,我身边永远也没有可以依傍的亲人了。你虽然离世了,但能够名正言顺地安息长眠于苏氏坟茔,想来在地下也不怎么悲伤吧!
注释:¹怙:依靠。²何伤:有什么悲伤的呢。

  这篇墓志铭作者选取了妻子王弗的几则日常生活言谈,突出了王弗的贤敏睿智,及王弗对于生性真率随便的作者的忠告、帮助;她提出在人际关系中对两类人尤应保持警觉:一类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者;一类是对结交过于轻率者;表现了妻子王弗观察生活的精细和见识的卓然过人。此文于记事中寄托情思,记事简洁而感情深挚,文章所记之事不过二三,但一个贤明妻子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文章开头说明王氏的身份,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之葬的时间、地点。作者自称己名“轼”,表示恭敬和严肃。从第二段开始简介王氏生平,这也是墓志的主要组成部分。作者先介绍王氏的名字、籍贯和家庭出身,称夫人为“君”,体现互敬互爱。接着交代她出嫁时的年龄和所生儿子名为苏迈。

  文中选取了王氏生前的几桩日常小事,来反映王氏的为人。她在娘、婆二家侍奉父母公婆“皆以谨肃闻”;陪伴丈夫在任上,经常告诫远离父母的丈夫。要按老父亲的教导办事。作者特别举出实例说明王氏注意来会丈夫的朋友,根据观察所得,分析其人的思想品质,提醒丈夫不要被奸邪谗佞之辈蒙骗。

  文中以较多笔墨记述了王氏“从轼官于凤翔”的往事。这可以说是苏轼第一次离家远行,独自带着娇妻幼子前往凤翔赴任。初涉官场,不知深浅,加上离家千里。苏轼曾经多次思念家乡以至于茶饭不思。没有了父亲的庇护,也没有兄弟陪伴,只有王氏一人默默相伴,从此,两人就风雨同行,在宦海沉浮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氏不仅是他生活上的伴侣,更成了他精神上的依托。

  结尾写其享年,“年二十有七而已”,痛惜哀叹王氏的不寿;写作者父亲苏洵的话,既表扬了王氏“从于艰难”的高贵品质,又说明遵从父命“葬诸其姑之侧”的理由,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非常自然的讲述了王氏这位善良忠贞的夫人,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印象深刻。

  结尾的“铭”有赞叹,有议论,既慨叹王氏早逝,又以能够尽孝母亲为慰,充分肯定王氏的一生恪尽妇道的美德。作者两次大呼“呜呼哀哉”,表明自己失去爱妻和贤内助的深切悲痛;全文仅四百余字,却全面而又重点突出地叙述王氏的生平,充分表达了苏轼和王弗夫妇之间超乎寻常的深厚感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1:368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南山¹崔崔²,雄狐绥(suí)³。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hé)又怀止?
译文: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缓步独行。鲁国大道宽阔,文姜由此嫁人。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
注释:¹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²崔崔:山势高峻状。³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⁴有荡:即荡荡,平坦状。⁵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⁶由归:从这儿去出嫁。⁷止:语气词,无义。⁸曷:怎么,为什么。⁹怀:怀念。一说来。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鞫止?
葛屦(jù)¹五两²,冠緌(ruí)³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译文:葛布麻鞋成对,冠帽结带成双。鲁邦国道宽广,公主经此嫁郎。既然贵为国母,何必眷恋故乡?
注释:¹屦: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²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³緌: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⁴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⁵从:相从。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yì)¹麻如之何?衡从²其亩³。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鞫(jū)止?
译文:种麻该当怎样?纵横耕耘田亩。娶妻该当如何?定要先告父母。既已禀告宗庙,怎容她再恣妄?
注释:¹蓺:即“艺”,种植。²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³亩:田垅。⁴取:通“娶”。⁵告:一说告于祖庙。鞫:穷,放任无束。

  作者开篇描写雄狐对伴侣的渴望,用意在于影射齐襄公对文姜的觊觎之心。作者以南山和雄狐起兴,展示出一种高远深邃的画面:山高树茂,急切的雄狐四处穿梭,叫声连连。不仅把诗的背景拉得极其宏大,让人感到诗作肯定包含丰富的所指,又将齐襄公渴切的思想状态描摹殆尽,让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章末,又用反问进行了讽刺:“既然已经出嫁了,为什么还对那段私情念念不忘呢?”即是在问文姜,也是在问齐襄公,一箭双雕,意味深长。

  第二章还是诉说前事,但在表达上更进一步。作者影射齐襄公和文姜乱伦的无耻行为时,从寻常事物人手,描述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借以说明世人都各有明确的配偶,所指明确而又表达隐晦,既达到讽刺对象的效果,又显得不露端倪一后半部分与第一章相似,使情感力度得到更深一步加强。

  第三、四章转换角度,发表对鲁桓公的议论:作者成功运用“兴”的手法,以种麻前先整理田地、砍柴前要先准备刀斧这些日常劳动中的必然性,来说明娶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进一层针砭实际,说明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无法做文姜的主。放任她回娘家私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被搁浅、践踏,显得庸弱无能,文姜的无视礼法、胡作非为也跃然于纸上。

  这首诗的风格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样,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其特点也是每一章节除少数词语略作更换外,基本的语词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别是每章的最后二句,句法语气完全一样,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其含义也相似或相近。这正是便于反覆咏唱,易于记忆吟诵,寓意比较单纯的民歌式作品。此外,从这首诗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参考资料:
1、 沐言非编著,诗经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2,第160页

nánshān

míng xiānqín 

nánshāncuīcuī xiōngsuísuí dàoyǒudàng yóuguī yuēguīzhǐ yòuhuái怀zhǐ 
liǎng guānruíshuāngzhǐ dàoyǒudàng yōngzhǐ yuēyōngzhǐ yòucóngzhǐ 
zhī héngcóng zhī gào yuēgàozhǐ yòuzhǐ 
xīnzhī fěi zhī fěiméi yuēzhǐ yòuzhǐ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狐 一作:皮)
营州¹少年厌(yàn)²原野,狐(hú)(qiú)³蒙茸(róng)猎城下
译文: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注释:¹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²厌: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³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⁴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⁵城下:郊野。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lǔ)¹千钟(zhōng)²不醉人,胡儿³十岁能骑马。
译文: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¹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²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³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2页
2、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 Pupils’ Guide, 2006年Z3期

yíngzhōu

gāoshì tángdài 

yíngzhōushàoniányànyuán qiúméngrónglièchéngxià  (zuò  )
jiǔqiānzhōngzuìrén érshísuìn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