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下俄逢赤水珠,光明圆彻等清虚。静即出,觅还无,不在骊龙不在鱼。
钩下俄逢赤水珠,光明圆彻等清虚。静即出,觅还无,不在骊龙不在鱼。
德诚

德诚

僧。宪宗元和至武宗会昌间在世。嗣药山惟俨,与云岩昙晟、道吾宗周为同道交。住苏州华亭,常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世称华亭和尚,又称船子和尚。撰《拨棹歌》三十九首,多歌咏渔人生活以寓禅理。 ▶ 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¹于中²,形³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私下里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之后便躲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殊不知,别人看他,就像能看见他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不苟,规行矩步。
注释:¹诚:实际。²中:心中。³形:动词用法,暴露,显露。⁴慎其独:独,指独处。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规行矩步。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风雪送余运¹,无妨(fáng)时已和²
译文:风雪送走了一年剩余的日子,气温则已经开始融和。
注释:蜡(zhà)日:古代年终时大祭万物的节日。蜡,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称。¹余运:一年内剩下的时运,即岁暮。²时已和:时节已渐和暖。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梅柳夹门植¹,一条有佳花²
译文:门前两边种着梅与柳,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
注释:¹夹门植:种植在门两旁。²佳花:指梅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我唱¹²言得³,酒中适何多!
译文:我歌唱你说难得,酒中的惬意何其多!
注释:¹唱:指咏诗。²尔:你,指上句的佳花。³言得:称赏之意。⁴适:适意,惬意。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未能明多少¹,章(zhāng)²有奇歌。
译文:说不上酒中的快乐有多少,那石门山曾聆听过奇妙的歌。
注释:¹未能明多少:难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谓极多。指“酒中适”。²章山:江西南城县东北五里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荫。疑当指此。

  此诗开头两句写腊日一到,岁暮就会很快被送走。虽然时有风雪,但无碍于季节的转换,天气的日趋暖和,指明了自然变化规律的不可抗拒性,预示冬即去春将来,渲染了一种蒸腾向上,振奋人心的气氛。

  三、四句承接“时已和”写梅、柳干粗枝繁,高大挺拔,傍屋而植,夹门而立,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芳香四溢,构成一个静谧恬适的境界。在此,虽未言及其中人,其中人超尘拔俗的精神风貌,却可由所居环境的幽雅揣度到八九分。

  后四句集中表现所居之人的行为与思想活动。诗人写自己面对佳花把酒吟诗,觉得那花儿也似乎显得心满意足,高兴不已,深感这酒中的快乐,是多而又多。然而究竟其中有多少快乐。谁也弄不清楚,只知唯有像“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的章山那样的风景胜地,才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诗情,可写出妙言奇句佳篇的理想去处。诗人在这里恰当运用了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把他那种陶醉于山水,热衷隐居生活的怡然之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勾勒环境,清新秀雅,有力地烘染了人物的性格;抒发怀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尤其是“章山有奇歌”一句,既收束全诗,又有宕出远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远,在更其广阔的空间驰骋,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使其更显节短韵长,余味悠然。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356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云鬓(bìn)¹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xiù)²(cuán)³。斜托香腮春笋,为谁和泪倚阑干
译文:美人头发蓬乱,晚妆不整齐,因愁带恨的双眉像远山一样聚在一起。白嫩的小手斜托着面颊,靠在栏杆上,也不知在为谁伤心泪流。
注释:¹云鬓:形容女子像乌云一般浓黑、秀美的鬓发。²远岫:远处的山峰。岫,山。³攒:簇聚,凑集。这里是指紧皱双眉。⁴香腮:指美女的腮颊。⁵春笋:春季的竹笋。这里指女子像春笋样纤润尖细的手指。⁶嫩:柔软纤细。⁷和:带,含。⁸阑干:同“栏干”。

  这首词写女子春怨相思的情景。开篇二句写发、写面,虽明白但并不传神,是暗写侧描。三句“带恨眉儿”一语点破,不知何恨,不明白但却极传神,是抓住最具特点的细致景象进行正面描写,由一点入,见意更远。“攒”字是“带恨眉儿”的动作,用“远岫”喻之,不但妥切传神而且独具意蕴,“远岫攒”不可解,“眉儿攒”也不可解。此恨之深,此情之切,自可想见。后两句明白如话,直描其景,直问其情,虽问而不需答,“为谁”二字使前面不明朗的词旨一下子明朗起来,把何以成“恨”的不明白一下子明白开来。

  这首词字字不及相思,但字字俱关相思,用形态写心情,用远山喻愁情,笔意清新,淡远幽长,画静而情活。正如况周颐《蕙风词话》中云:“以画家白描法形容一极贞静之思妇,绫罗之暖寒,非深闺弱质,工愁善感者,体会不到。”由此也可见李煜描摹形态、抒写情性的高妙水平。

dǎoliàn ·yúnbìnluàn

 dài 

yúnbìnluàn wǎnzhuāngcán dàihènméiéryuǎnxiùcuán xiétuōxiāngsāichūnsǔnnèn wèishuílèilángān 
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
雪胔(zì)¹白骨满疆场²,万死孤忠未肯降。
译文:死尸和白骨铺满了疆场,他们都是不肯投降清朝的忠义之士。
注释:¹胔:腐肉。²疆场:战场。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¹
译文:我想告诉行人:请你路过时不要掩鼻,你虽然活着,但又哪里能和死去的人相比呢?
注释:¹死人香:指死人气节高尚,可以留芳。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江阴城被屠惨状,热烈歌颂了那些不屈的英雄。后二句讥刺偷生者,似有所指,在对比中进一步衬托出了那些英雄的高尚和伟大。这首诗篇幅短小,语句通俗口语化,于简练中勾勒出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首句直观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极为悲壮的战斗场面。战场上堆满尸体,城陷后又尸遍街卷,血淌池井。一幅战后惨景图,令人目不忍睹,也绘出了战斗的激烈残酷,点明了抗清卫城所付出的代价之大。惨象不掩英勇本色。在清兵进逼的危急形势下,江阴人民在典史带领下奋起抗击,固守县城81天,杀死清兵7万5千余人。虽后终遭屠城,但他们已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印征了以死抗争的决心,换取了显赫的战绩。

  次句“万死孤忠未肯降",就热烈赞扬了江阴官兵忠君爱国、万众一心,保卫家乡至死不降的英勇精神和无畏气概。“万死”照应了首句的“满”字, “孤忠”暗示了抵抗的无外来救援和寡不敌众,“万死孤忠”与“未肯降”的对衬,突出了江阴民众誓死守城、视死如归的坚毅志向和豪迈壮举。这也都为全诗末字的赞语“香”作了充分有力的铺设。

  最后,江阴女子以寄语行人的口吻,高度评价了江阴人民在抗清斗争中的业绩,由衷讴歌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深情地抒发了对战死者的崇敬之意和引以为豪之感。壮士的雪胔白骨虽然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令人作呕窒息。但是他们乃为抗清而战,为守城而死,故虽臭犹香,他们的高尚气节将流芳百世。“活人不及死人香”作为全诗的结句,表示了作者心底的由衷赞叹,也把江阴抗清卫城之战的荣光载入了史册。

  这首题于城墙的诗,篇幅短小,语句通俗口语化,于简练中勾勒出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于朴实中寄寓人民深深的哀思和颂扬。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6月:1454-1455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xiāng)¹春。
译文:昨天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今天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明媚春色远行。
注释:¹湘水:即湘江。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岸花飞送客,樯(qiáng)¹语留人。
译文: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我。
注释:¹樯燕:船桅上的燕子。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贾傅¹才未有,褚(chǔ)²书绝伦³
译文:西汉时的贾谊才能世上少有,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绝伦无比。
注释:¹贾傅:即汉代贾谊 。因曾官长沙王太傅,故称。²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³绝伦:无与伦比。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名高¹前后事,回首²一伤神。
译文:两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名高一时,但是都被贬抑而死。这不堪回首的往事,真是令人黯然神伤。
注释:¹名高:盛名,名声大。²回首:回想,回忆。

  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梁代诗人何逊《赠诸旧游》一诗中,有“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之句,写得很工致。杜甫这一联似从此脱化而来。但诗人在艺术上进行了新的创造,他用拟人化手法,把花、鸟写得如此楚楚动人,以寄寓孤寂寥落之情,这就不是何逊诗所能比拟的。

  颈联是用典抒情。诗人登舟而行,百感交集,情不能已,浮想联翩。身处湘地,他很自然地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因才高而为大臣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又想到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冠绝一时,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历史上的才人志士命运是何等相似,诗人也正是因为疏救房琯,离开朝廷而沉沦不遇。正因为如此,这两位古人的遭遇才引起诗人感情上强烈的共鸣。诗人是在借古人以抒写情怀。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就是说不要因为用典而使诗句晦涩难懂,杜甫这里用典,因是触景而联想,十分妥贴,“借人形己”,手法高妙。

  诗的最后一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但俱被贬抑而死,而诗人流落荆、湘一带,漂泊无依,世事不堪回首,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诗人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如湘水一样悠长。

  这首五言律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怀,句句含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沉郁深婉的艺术意境,成为杜甫晚年诗作中的名篇。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96-59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