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意气与春争,朱弹金鞭处处行。
谁信即今空谷里,旋租黄犊学躬耕。
少年意气与春争,朱弹金鞭处处行。
谁信即今空谷里,旋租黄犊学躬耕。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竹凉¹²卧内³,野月满庭隅(yú)
译文: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郊野茫茫,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
注释:¹凉:凉气。²侵:侵袭。³卧内:卧室,内室。⁴野:野外。⁵满:一作“遍”。⁶庭隅: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zhòng)¹成涓(juān)²,稀星³(zhà)有无
译文:更深露重,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时有时无。
注释:¹重露:浓重的露水。²涓滴:水点,极少的水。³稀星:稀疏的星。⁴乍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暗飞萤(yíng)自照,水宿(sù)鸟相(xiāng)¹
译文: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
注释:¹“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暗飞:黑暗中飞行。自照:自己照亮自己。水宿:谓栖息于水。相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万事干(gān)¹里,空(kōng)²悲清夜徂(cú)³
译文: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注释:¹干戈:指战争。²空:白白地。³清夜徂: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juàn--

zhúliángqīnnèiyuèmǎntíng

zhòngchéngjuānxīngzhàyǒu

ànfēiyíngzhàoshuǐ宿niǎoxiāng

wànshìgànkōngbēiqīng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公孙丑¹问曰:“夫子当路²于齐,管仲、晏(yàn)子之功,可复许³乎?”
译文: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齐
注释:¹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²当路:当权,当政。³许: 兴盛、复兴。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¹曰:‘吾子²与子路孰贤?’曾西蹴(cù)³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shú)贤?’曾西艴(fú)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译文: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齐曾西不安地说:‘子路可是我祖父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 ‘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 ‘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 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齐孟子接着说:“曾西都不愿做管仲那样的人,你以为我愿意做那样的人吗?齐
注释:¹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孙子。²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³蹴然:不安的样子。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祖父曾参。⁴艴然:恼怒的样子。⁵曾:副词,竟然、居然。⁶为:同“谓”,认为。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译文: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齐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以齐王,由¹反手也。”
译文: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齐
注释:¹由:同“犹”,好像。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huò)(zī)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¹,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²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译文: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齐
注释:¹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²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 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¹,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jī)子、胶鬲(gé)皆贤人也。相与²辅相³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zī),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译文: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 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土地没有超过千里的朝代,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齐
注释:¹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 ²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³辅相:双音动词,辅助。⁴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⁵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二年寄迹¹(mǐn)山寺,一笑翻然²向浙江。
译文:您暂居在这福建山中的庙里已两年,如今忽然要离开,前往浙江。
注释:¹寄迹:寄托踪迹,即暂时居住。²翻然:高飞远飏。此指旅行、迁移。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译文:明月不知您已经离去,深夜还是悄悄地照进您书房的小窗。

  作者面对对朋友的离去,流露出浓重的悲伤。前两句直写,说张巨山在福建住了两年,即要要离开福建前往浙江。三、四句转换角度,以虚拟笔法,想像张巨山走后,人去楼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对他的深情与怀念。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句直写,说张巨山在福建住了两年,如今要离开福建,前往浙江。“二年寄迹闽山寺”,表面全写张巨山,实际上带出自己与张巨山在这两年中过往密切,引出对分别的依依不舍。次句写张巨山离开,用了“一笑翻然”四字,看上去很洒脱,其实是故作达语。张巨山离开福建去浙江,既非回乡,又不是仕宦升迁,此词离别,肯定愁多欢少,因此诗人写他洒脱,正带有不得已处,加强自己对离别的不快。

  三、四句转换角度,以虚拟笔法,想像张巨山走后,人去楼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对他的深情与怀念。书房依旧,但是人走了,如果是直写,便索然无味。历来诗人都喜欢通过明月来寄寓自己的情思,如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都是如此。刘子翚这首诗也借明月来说,强调明月仍然照进书窗,增加冷漠的气氛,同时通过无情的明月表现多情的举止,衬出人的多情,等于说自己日后见到空空的书房,将更加为眼前的别离而惆怅。这样一转折,加深了诗的底蕴,把情感也表现得更为丰富。

  自然界的风物,谁都知道是无情的,但由于诗人的观感心情不同,便有意对它们进行人格化,刘子翚这首诗就是如此,把明月拟人化,说它不知人已去,仍然多情地照着读书窗。这样的构思,在古代被普遍运用。著名的如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桃花依旧,表现人事变化所产生的伤感。又如岑参《山房春事》云:“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把庭树拟人化,说它没体察到人已离去。其他如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都是如此,刘子翚这首诗,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05-206 .
2、 张鸣 .宋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373-374 .

juésòngshān

liúhuī sòngdài 

èrniánmǐnshān xiàofānránxiàngzhèjiāng 
míngyuèzhījūn shēnháizhàoshūchuāng 
功名不是关心事,富贵由来自有天。
功名不是关心事,富贵由来自有天。
译文:加官进爵从来不是我关心的事情,富贵荣华是否降临于我也完全看天意。
任是榷酤亏课利,不过抽得俸中钱。
任是榷(què)(gū)¹亏课利²,不过抽得俸中钱。
译文:即便是卖酒的行当欠收一些课税,对我而言仅仅是少得一点俸禄罢了。
注释:¹榷酤:亦作“ 榷沽 ”。 汉 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²课利:汉定额的赋税。

shìyóuxiǎosōnghuángyángběnzhígōngshǔzhī西chuāngzuòjuéchénglìngzhāngchéngsān--chénghào

gōngmíngshìguānxīnshìguìyóuláiyǒutiānrènshìquèkuīguòchōufèngzhōngqián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
译文:终南山三十里的景色,我差不多有十几天没见到了。
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译文:冒着雨久站着凝望,看见你如同看见亲朋好友雨样。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译文:虬龙掬手扬波,人间万里春色如洗。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译文:只是每天春雨不断,让爱山人心情发愁。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译文:阴暗的天气不会太久,虽然现在的狂风来的非常猛烈。
阴霪一以扫,浩翠写国门。
阴霪一以扫,浩翠写国门。
译文:久雨新晴,坏心情雨扫而光之后,终南山翠色欲流,如美景如画泻于雨国之京城的长安。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译文: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家家门前张开雨面新崭崭的屏风。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译文:谁家的山最好看,我愿意成为他家的邻居。

wàngshān--jiǎdǎo

nánshānsānshíjiànxún

màoshíwàngwàngzhīpéngqīn

qiúlóngdàngqiānwànchūn

duànchóushāwàngshānrén

tiānshìzhǎngjìnfēngláibēn

yīnyínsǎohàocuìxiěguómén

zhǎngānbǎiwànjiājiājiāzhāngpíngxīn

shuíjiāzuìhǎoshānyuànwèil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