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我解量人品,元亮真成晋伯夷。
我欲招魂无别物,剩将洒酒菊花枝。
平生我解量人品,元亮真成晋伯夷。
我欲招魂无别物,剩将洒酒菊花枝。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孔子曰:“导¹之以政²,齐³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¹⁰;下德¹¹不失德¹²,是以无德¹³。”“法令滋章¹⁴,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¹⁵是言¹⁶也!法令者治之具¹⁷,而非制治¹⁸¹⁹²⁰之源也。昔²¹天下之网²²尝密矣然奸伪²³萌起²⁴,其极²⁵也,上下相遁²⁶,至于不振²⁷。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²⁸,非武健²⁹严酷³⁰,恶³¹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³²矣。故曰“听讼³³,吾³⁴犹人³⁵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³⁶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gū)³⁷而为圜(yuán)³⁸,斫(zhuó)³⁹⁴⁰而为朴(pǔ)⁴¹,网漏于吞舟之鱼⁴²,而吏治⁴³(zhēng)⁴⁴,不至于奸,黎民艾(yì)⁴⁵。由是观之,在彼⁴⁶不在此。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这不是假话。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注释:¹导:引导。《论语》作“道”,通“导”。²政:政令。³齐:整齐。此为约束之意。⁴免:免于死罪。⁵格:革。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⁶老氏:指老子李耳。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⁷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⁸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⁹是以:因此。¹⁰有德:实际上是有德的。¹¹下德:道德低下的人。¹²不失德:竟谓执守形式上的德。¹³无德:没有实际的德。¹⁴滋章:越发严酷。章,通“彰”,此为森严酷烈的意思。¹⁵信哉:可信啊。¹⁶是言:这些话。¹⁷具:工具。¹⁸制治:管理政治。¹⁹清:政治清明。²⁰浊:政治污浊。²¹昔:从前。此指秦朝。²²网:法网。²³奸邪:奸邪欺诈。²⁴萌起:不断产生。²⁵极:极点,指情况最严重之时。²⁶遁:欺瞒。²⁷振:振作。²⁸救火扬沸:意谓无济于事。按“救火”是负薪救火。“扬沸”。是扬汤(热水)止沸(热水)。²⁹武健:强健有力。³⁰严酷:指严厉的法令。³¹恶:何。³²溺其职:丧失其职。³³听讼:判案。按此三句出自《论语·颜渊》篇。³⁴吾:孔丘自称。³⁵犹人:与别人相等。³⁶下士:愚蠢浅陋的人。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觚:古代有梭角的酒器。³⁸圜:通“圆”。按这句喻汉代的法制较秦代有重大变化。³⁹斫:砍削。⁴⁰雕:指雕刻的花纹。⁴¹朴:本。此指本来的状态。此句说汉代法律重视本质,不重形式。⁴²吞舟之鱼:指大鱼。此句言汉法宽疏。⁴³吏治:官吏的治绩。⁴⁴烝烝:纯厚盛美。⁴⁵艾安:太平无事。艾,通“乂”。⁴⁶彼:指宽厚。⁴⁷此:指酷刑。
司马迁亲身受过酷吏的残害。本文是《酷吏列传》的序,表明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实行德政的主张。这篇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用孔子、老子的话,阐明了道义的重要作用。第二层从“太史公曰”到“非虚言也”,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老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反对严刑峻法的主张。第三层从“汉兴”到结尾,用汉初刑法宽简、风气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实,从正面证明德治的重要性。这篇序文的结构很严谨,尤其是前后呼应,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一开头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提出论点,然后用暴秦的事实来论证这一论点。接着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以汉初的事例正面论证自已的观点,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结论。汉初的事例与秦亡的史实,形成鲜明对比,暗中又与武帝时的弊政形成对比,还与篇首孔子、老子的观点相呼应。全文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层层深入。太史公是不赞成用严刑峻法和酷吏来治国的,于是他在开篇就引用了孔子的话。太史公认为,法令刑法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把国家治理得好的根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待到秋来九月八¹,我花开后百花杀²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注释:¹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²杀:草木枯萎。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jiǎ)¹
译文: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注释:¹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起义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起义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像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hòu

huángcháo tángdài 

dàidàoqiūláijiǔyuè huākāihòubǎihuāshā 
chōngtiānxiāngzhèntòuchángān mǎnchéngjìndàihuángjīnjiǎ 
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
吾祖吹橐(tuó)(yuè)¹,天人信森罗。
译文:我家祖宗认为天地就像牛皮风箱,仙人一定有很多,森森罗列。
注释:¹橐籥:亦作“橐爚”。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译文:清净即宇宙最原始状态,是为归根,静生动,则动植物从元和化生出来。
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
炎炎四真人,摛(chī)¹若涛波。
译文:名声卓著的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四个真人,执笔为文,铺陈翰藻若波涛汹涌。
注释:¹摛辩:铺陈辩论。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交流无时寂,杨墨¹日成科。
译文:天地交流无时休寂,杨朱与墨翟的学说也和为法律承认的科目。
注释:¹杨墨:战国时杨朱与墨翟的并称。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译文:反复吟颂孔夫子的学说,口才若悬河海口。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cuō)(tuó)¹
译文:能铸莫邪剑的金属性质活跃,长期为客不被赏识,心情必然蹉跎。
注释:¹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出自《庄子·大宗师篇》:“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译文:道,是不可以捆绑出售的,那是满溢山河的金银铜铁玉五宝。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译文:我劝你还是回归嵩山,手把酒杯看着自家的枝条早开花,管他官家的草长不长!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译文:如果嵩山的贝多树开的三季花儿未落,我哪天乘兴去看。
孰云久闲旷,本自保知寡。
孰云¹久闲旷²,本自保³知寡(guǎ)
译文:谁说我长久以来都十分清闲,本来就是因为能赏识我的人太少。
注释:¹孰云:谁说。²闲旷:清闲。³保:守。⁴知寡:知我者稀少。
穷巷独无成,春条只盈把。
穷巷¹独无成,春条²只盈把³
译文:我身居陋巷,却没有什么成就,就像细小的树枝一样,没有什么枝叶。
注释:¹穷巷:偏僻的里巷,陋巷。²春条:幼树。³盈把:一手可握,指细小。
安能羡鹏举,且欲歌牛下。
安能羡(xiàn)鹏举¹,且欲歌牛下²
译文:怎能一味巷慕显达之人,暂且先在牛车下放声高歌吧。
注释:¹鹏举:喻指仕进。²歌牛下:指在牛车下放声高歌的宁戚。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译文:我知道古代的人,也有像我一样的呀!

xuěshǒu··--gāoshì

shúyúnjiǔxiánkuàngběnbǎozhīguǎ

qióngxiàngchéngchūntiáozhǐyíng

ānnéngxiànpéngqiěniúxià

nǎizhīshírényǒuzhě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雷声傍(bàng)太白¹,雨在八九峰。
译文:雷声就在太白山旁边震响,雨点却只落在八九座山峰。
注释:因假:一作“田假”,唐代官吏到职田理田的假期。¹太白:太白山,在陕西邱县南。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东望白阁¹云,半入紫阁²松。
译文:向东遥望白阁峰顶的云雾,仿佛一半飘散入紫阁青松。
注释:¹白阁:终南山的一个山峰,在陕西鄂县东南。²紫阁:终南山的一个山峰。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胜概¹纷满目,衡(héng)²趣弥(mí)浓。
译文:美妙的景象纷然出现眼前,草堂隐居的生活趣味更浓。
注释:¹胜概:美景。²衡门:此指自阁西草堂。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幸有数亩(mǔ)田,得延¹二仲²踪。
译文:自家里幸好还有几亩田地,得以追随二仲隐逸的行踪。
注释:¹延:及。²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求仲。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早闻达士¹语,偶²与心相通。
译文:早就知晓有识之士的见解,自己内心里恰与他们相通。
注释:¹达士:明智达理之士。²偶:恰。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误徇(xùn)¹一微官,还山愧尘容²
译文:如今错误地屈从一介小官,不免为沾染尘俗感到愧疚。
注释:¹徇:从,曲从。²尘容:俗态。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钓竿不复把,野碓(duì)¹无人舂。
译文:早年垂钓的鱼竿不复把玩,舂米的石碓也已弃置不用。
注释:¹碓:舂米的器具。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chóu)(chàng)飞鸟尽,南溪¹闻夜钟。
译文:飞鸟投林激起我无限惆怅,南溪畔又传来报时的夜钟。
注释:¹南溪:泛指白阁西草堂南边的溪涧。

  诗以清奇多姿的景语开笔,表现诗人远听太白轻雷、近看紫阁流云的归山逸趣;中间续以久滞宦途的兴叹,折为“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的失意和惆怅;最后复出之以景语,留袅袅钟音于诗外。诗以山中雷鸣雨落、云烟变幻的奇观为启端,抒发了诗人对心居微官的愧悔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全诗语调慷慨豪迈调,绘景雄奇瑰丽,境界淡远,写得气魄非凡。

  开始四句写雷雨景象,第一、二句写远景。诗人在白阁峰西面自己的草堂中,极目远眺,只听见轰然的雷声突然从终南山那面传来,震耳欲聋。“雷声傍太白”一句,起势突兀,巨响自天而降,震撼人心,具有先声夺人的咄咄气势。接着,闪逝雷煞,大雨滂沱,笼罩着莽莽苍苍的终南山诸峰。这铺天盖地的大雨,在惊雷的衬托下,更加气势夺人。第三、四句渐次而近:终南山的雷雨正向草堂汹涌逼来,东面白阁峰上的乌云,如万马奔驰,涌向那紫阁峰上的十万长松中,乌云与松林连成一片,激起满山的虎啸龙吟。开始这四句,雷鸣、雨下、云涌,写得层次分明,又错综交织,并且与终南山和白阁、紫阁诸峰相连,造成一种雄阔无比、笼罩宇宙的恢宏气势。

  接着,诗人却就此陡顿,转换笔锋。“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是这首诗前后过渡的关键。前一句是对风雨雷电交织而成的雄壮景色的赞叹,而后一句于赞叹之中,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表面是在进一步渲染草堂景色之胜,而实际上,是用“衡门”与帝都长安以及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衙署相比,京城和衙署尽管那般堂皇,但生活却是平庸枯燥的,比不上这简陋的草堂中瞬息万变、应接不暇的景色,和那游目骋怀、无拘无束的浓郁的情趣。这里已经委婉流露出了诗人追求新鲜活泼、自由无碍的生活的思想。

  由这关键性的两句,引出了诗人的深深感慨。从“幸有数亩田”到末尾,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区区微官的不满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自己本有几亩薄田,可以像二仲那样过隐居的生活;也听过“达士”规劝之语,正与诗人心相通。却错误地做了个于世无补、于己不利的区区小官,现在因假而还归草堂,看到自己满身尘俗之气,无地自容啊。如今,钓竿疏远了,舂米的碓也无人操作,想起来惆怅不已,望着那日暮时渐尽的飞鸟,只听见南溪几声悠扬的疏钟。最后两句,诗人将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结语微妙。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而自己还滞留宦途,在异乡飘泊。那静夜里悠扬的钟声,是警醒诗人的“暮鼓晨钟”,好像是对诗人的召唤,但同时又像是轻轻的叹息。诗人用象征、映衬手法,将不尽之意隐含在最后两句。

  不仅如此,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还形成了一种对比,隐含着诗人的深意。开始四句极写雷雨风云来势之猛,一派动荡之势,草堂似乎难以避免暴风雨的冲涮。接着,诗人虽然没有再交待风雨,但从最后两句“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的暗示中可以看出,显然风雨往别处去了,并没有降临草堂。诗人这种章法,动荡与宁静的强烈对比,无疑地隐含着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与“早闻达士语,偶然心相通。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的出处无定的伤喟,正是统一的,两者交相映发,将这种迷惘而又感伤的情怀,表现得更为婉曲而又深沉。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第839-84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