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喧哗少,人閒草木幽。花枝藏宿蝶,柳树隐鸣鸠。
地僻喧哗少,人閒草木幽。花枝藏宿蝶,柳树隐鸣鸠。
酌酒消馀兴,围棋较夙筹。客愁无处着,聊此乐优游。
酌酒消馀兴,围棋较夙筹。客愁无处着,聊此乐优游。

xiàshíméngquánzhǎngguānduìhuāyuánzhōng--ráoxiāng

xuānhuāshǎorénxiáncǎoyōuhuāzhīcáng宿diéliǔshùyǐnmíngjiū

zhuójiǔxiāoxìngwéijiàochóuchóuchùzheliáoyōuyóu

饶相

饶相

饶相(一五一二 — 一五九一),字志尹,号三溪。大埔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进士,授中书舍人。晋户部员外郎,监山东、河南漕运。二十二年,以诖误谪无为州判官,署州事。二十四年调任兖州判官,迁淮阳郡丞。二十八年,擢南昌知府。三十二年,升饶州兵备、江西按察副使。寻乞归养,家居三十馀年,卒。著有《三溪先生文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传。 ▶ 1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终南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众哂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终南¹之上有棘(jí)满径²,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³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yū)知左断于手,而右曳(yè)¹⁰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¹¹¹²。众哂(shěn)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译文:终南山上有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它的)主干柔软但是刺很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不受伤就不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一个壮汉露出义愤的样子,说:“你们真胆小,这个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拿着刀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钩住,没到片刻时间就已经疲惫不堪。许多人嘲笑他说:“莽汉,莽汉,砍断荆棘的好汉,荆棘还没有砍断,人已经不能忍受了。”
注释:¹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²径:小路。³恒:持久,此指“总是”。⁴胶结:粘住。⁵咸:都。⁶迂:绕开。⁷遂:于是,就。⁸节节:一段一段。⁹孰:谁。¹⁰曳:拉住。¹¹惫:疲惫,精疲力竭。¹²堪:很,非常。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国,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¹,共感秋色。废阁²先凉,古帘³空暮,雁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国,谁是、脍(kuài)(lú)江汉未归客。
译文:江水苍茫无际,眼望柳丝倦疲荷花愁凄,我跟柳荷共同感受到了秋意。荒废的楼阁先感到寒凉,陈旧的帷帘空垂着暮色,远飞的鸿雁最厌恶猛劲的风力。羁旅中企盼故园的消息,我爱故乡那映入眼帘的南山翠碧。眷念着京都,谁是那羁旅江汉、怀恋家乡美味的未归客?
注释:¹倦柳愁荷:柳枝荷花凋落的样子。²废阁:长久无人居住的楼阁。³古帘:陈旧的帷帘。⁴雁秋:雁飞的行秋。⁵信息:音信消息。⁶渠:你。⁷入眼:看上。⁸上国:首都。南宋京城临安。此泛指故土。⁹脍鲈:指鲈鱼脍。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家乡吴中的鲈鱼脍等美味,辞官归乡。后遂以鲈脍作为思乡的典故。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还又岁晚¹,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²。露蛩(qióng)³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bìn)毛白。年少俊游得,但可怜处,无奈苒(rǎn)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译文:很快又到了岁末,瘦骨嶙峋,临风而立,听着夜晚萧瑟的秋风,吹动起我心中的冷寂。夜露中蟋蟀叫得悲戚,一盏青灯照着冷屋,翻着书禁不住愁肠满腹,将两鬓染成了白色。年少时豪爽俊逸的游伴已完全断绝了消息。最使我可怜难堪的地方,使我痛楚无奈,柔弱的神魂惊悸,是在南浦采撷香草相送,是在雾绕烟迷的驿馆剪梅赠别!
注释:¹岁晚:岁未。²岑寂:寂寞,孤独冷清。³蛩:蟋蟀。⁴俊游:好友。⁵浑:还。⁶断:订约。⁷苒苒:柔弱的样子。⁸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⁹剪梅:用陆凯寄梅给范晔的典故。

  词以写景导入。“江水苍苍”三句是愁人眼中的秋色。江水浩渺而苍茫,秋天江潮常是最为壮观的,但在流放异乡的词人看来,江水仿佛离人之泪,纵使秋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倦柳愁荷”更是情景交融。秋霜以后,柳叶行将败落,已不是春夏时节的青翠欲滴,荷叶几个月来辛勤扶持着娇艳的荷花,这时花落叶老,往日的郁郁葱葱已不复存在,以至只留下听秋雨的“残荷”(别本“愁”即作“残”)。而这江、这柳、这荷,都感受到秋天的袭来。“废阁”、“古帘”与下文“清灯冷屋”都是写词人居所的。阁已“废”,却还住人;帘已“古”,却还挂着,可见词人生活的清贫。“雁程最嫌风力”句,“雁程”,指雁之行程。“嫌”,即怕。雁飞最怕风大,逆风飞翔,吃力而难停歇,自然也就不能捎来故园信息。史达祖原籍是北宋故都汴梁,但他生于高宗绍兴末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南宋都城临安度过的,其亲友也大都在那里。这里的“故园”,应指其西湖边葛岭一带的家园。“爱渠入眼南山碧”一句是忆旧。“渠”,即它。

  “南山”在临安是实有的,大旗山北有一座高四十余丈的山即名南山,山上有杜牧墓。西湖周围尚有南屏山、南高峰,皆可谓之“南山”,但这里当是泛指居所南面的群山。词人身处贬所,故格外留恋过去临安的家居生活。一“爱”字,一“碧”字,与上文贬所景象之感情色彩成了鲜明对照。“念上国”一句,明白道出所念乃是京都。词人尽管身遭不幸,而忠君爱国之心并未改变。“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一句,乃反躬自问,这江汉未归之客实指词人自己。“江汉”指长江、汉水间的地域。如杜甫在江陵(今属湖北)作诗自称“江汉思归客”,即指旅居在江、汉之间。此词的“江汉未归客”字面亦当本于杜诗。“脍鲈”用晋人张翰的典故。张翰任齐王冏之东曹椽,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命驾归。

  作者以张翰自诩,但却不能如张翰之全身远祸。宋代官员得罪流放远州,轻者送某州居住,稍重曰安置,又重曰编管,皆指定居住地,受地方官约束,不得自由行动。况且他是鲸面流放,身不由己,有家难归,并非留恋爵禄。词写至此,词情更为抑郁,便由伤秋怀乡转而感伤不幸身世。

  过片句以“还又”二字作过渡,更进一层。苍苍江水,倦柳愁荷,已使江汉未归之客黯然神伤,又值“岁晚”,况是“瘦骨临风,夜闻秋声”,故倍增孤寂之感。“岁晚”,犹岁暮。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以后,一年过去大半,仿佛日之黄昏,无怪乎杜甫《秋兴》诗中“一卧沧江惊岁晚”即谓深秋为“岁晚”。“瘦骨”二字道出词人贬中体貌枯槁,精神憔悴。

  “夜闻”二句写客中的所闻所感。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而称“秋声”。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暮志铭》谓“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乃西风吹动树木所发。“岑寂”,为冷清、寂寞之意。词人孤身羁旅,对萧瑟之秋风,萌发寂寥之情。

  此情既是触景而生,也是贬谪中的爱国志士无往而不在的身世之感的真实流露。词人一心报效祖国,他曾“每为神州未复”(《龙吟曲》)而忧心忡忡,也曾幻想“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满江红》),更希望有一天能“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满江红》)。但他寄予厚望的开禧北伐失败了,主战者的头颅成了向敌人讨好的贡品,当时的形势诚如王夫之《宋论》指出的:“侂胄诛,兵已罢,宋日以坐敝而讫于亡。”国事一日不如一日,有着报国之心的词人不能无动于衷。但眼前的现实却如此冷酷:“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蛩即蟋蟀,秋露降下,蟋蟀悲鸣,仅有冷屋中的一盏孤灯与词人相伴,只能以“翻书”来打发这漫漫长夜。屋是冷的,阁是破的,词人的心也是碎的。他忧国伤时,故愁得鬓发都白了。曾几何时,公元1201年(嘉泰元年)张镃为他的词集作序时还称他“郁然而秀整”,且“须发未白”,时间过去不多几年,他竟然已“瘦骨临风”、“鬓毛白”。其实他这时还不到五十岁,却已早衰。他早年也曾到过江汉一带,当时正值青春年少,与好友们相约嬉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可是此时贬谪故地,却是万般无奈,惊魂不定。史弥远政变的刀光剑影仿佛还在词人眼前晃动。继韩侂胄遇害后,丞相陈自强也被贬死雷州,北伐主帅苏师旦被处斩于韶州。史弥远虽对外只会腆颜事敌,但对政敌的迫害却从不手软。这时,史达祖在贬所会不会受到新的迫害只有天才知晓,但这种威胁是无时不在的。他既无辛弃疾那样的雄才大略,性格上也缺少稼轩的英雄气概,在这首词中也不难看出。

  “苒苒”二字乃柔弱之意,“苒苒魂惊”,正透出他性格上软弱的一面。故当其客中送客之际,只能一洒志士之泪,却无一壮语赠别,连牢骚也不敢发。后结二句,为送别寄远之辞。“南浦”指南面的水边。《离骚》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又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借“南浦”而点出送别之意。“烟驿”,指词人之居所,与前文之“废阁”、“冷屋”同义。“剪梅”乃寄远常用之典。据《荆州记》载,“陆凯、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因无所有而折梅寄远已属可叹,何况词人身处贬所,寄远之际更多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情。词即在这哀怨之中结束了,更显得一往情深。

  从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看,也是颇具特色的。词人身遭不幸,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郁积于胸,不可不言而又不可明言,故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凉的风格和回环往复、虚实相间的抒情结构。词人深沉哀怨之情是历历可感的。“雁程最嫌风力”、“无奈苒苒魂惊”等语,都写得沉郁深挚,颇为感人。梅溪词受清真影响,在章法结构上常常通过种种回忆、想象、联想等手法,前后左右,回环吞吐地描摹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看到的和想到的融于一篇。这一特点,在他被贬流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首词正是如此。词中之江水、柳、荷、废阁、古帘、清灯冷屋,都是实景,而“受渠入眼南山碧”,“年少俊游浑断得”则是回忆与想象,全词以伤秋怀归贯穿全篇,虚虚实实,欲言又止,摇曳生姿,朦胧而不晦涩,这就比直抒胸臆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含蓄蕴藉是沉郁风格的又一表现。结尾数句,既点明是送别友人,又将未了之情引起读者遐想,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得含意隽永,余音不绝。清人对此词非常推崇,推它为《梅溪词》的杰作,显然是有见地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834-1837页 .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254-255页 .

qiū ·jiāngshuǐcāngcāng

shǐ sòngdài 

jiāngshuǐcāngcāng wàngjuànliǔchóu gònggǎnqiū fèixiānliáng liánkōng yànchéngzuìxiánfēng yuánxìn àiyǎnnánshān niànshàngguó shuíshì kuàijiānghànwèiguī 
háiyòusuìwǎn shòulínfēng wénqiūshēng chuīdòngcén qióngbēi qīngdēnglěng fānshūchóushàngbìnmáobái niánshàojùnyóuhúnduàn dànliánchù nàirǎnrǎnhúnjīng cǎixiāngnán jiǎnméiyān驿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pǔ)¹。芦洲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lù)³
译文:平静的江波送来鸳鸯温柔的戏语,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向远岸归去。一夜风雨吹打得沙洲芦花凋落,长颈的白鹭从浅浅的沙滩飞归。
注释:¹极浦:目光望不到的水边。²芦洲:芦苇洲。³翘雪鹭:高翘长颈的白鹭。
渔灯明远渚,兰棹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渔灯明远渚(zhǔ)¹,兰棹(zhào)²今宵何处?罗袂³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译文:渔火照亮远处江中的小洲,你的船今宵将在何处歇息?江风吹动罗裙轻轻地飘舞,离别的愁愁杀江边采莲女。
注释:¹渚:水中小块陆地。²兰棹:兰木做的桨,这里指离别的情人所乘的船。³罗袂:罗袖。从风:随风。

  词写别情,而没有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没有情人离别时的软语叮咛,但却把人们分离的情愫表现的深至感人。

  开头两句,写水满波平而又温暖融合,鸳鸯悠闲地戏游着,相对款款作语。傍晚时分,渔船成对地返回江边洲渚之地。这是多么优美的景象,又是多么幽静闲适的生活图景。“芦洲一夜风和雨,飞归浅沙翘雪鹭”。一夜风风雨雨,洲渚上的芦苇摇晃倾斜,失去了他在平静中的姿态;栖息于水清沙浅的滩头上,稳惬舒适的白鹭,也因风雨的袭击,翘归了头,伸长了颈项,惊飞而散。

  上阕,写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情景。前幅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后幅则是不理想的生活现象。白鹭惊飞,具有象征意味,暗示出人世的悲欢离合。生活中聚少散多,别易会难。词就这样潜气内转,过度到下片抒写别情。

  过片先写从行人的角度回头顾望,只见停泊于极浦(远渚)的渔船闪烁着耀眼的灯光,这使他想到,那里的主人或许在过着宁静温馨、赏心快意的生活。而作者却在这风雨之夜,驾着一叶扁舟,离别亲人,迈上了征程,不知今夜将漂泊到何处,栖止于何方。通过两者在同一时间里生活情景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哀惋凄恻的别情.。“兰棹今宵何处”一句,为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本。柳词长于铺叙,层层渲染,写得比较“放”、“露”,固属名句;“毛词简直而情景俱足”,不同于柳词,只是用笔一点,但主人公漂泊无依的寂寥落寞的景象,凄楚悲酸的情怀,也都深深地包蕴其中,亦很警策。

  词的最后两句则转笔写送行者在他们分别时不胜其情,用以渲染行人的离情别绪。直到这里,“采莲女”才出现,这表明词里所写的是一对情人的离别。但它是在描写抒情中顺笔点出,并未着力描写,殊为省净。“罗袂从风轻举”,风吹归了她的衣袖,也吹乱了她的心,这一细节,将女子目送行人远去,悲怨难禁的情态逼肖地表现出来。对抒写行人的别情来说,“渔灯明远渚”归相反相成的作用,这两句则归相辅相成的作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行人的情丝恨缕作了有力的烘托。

  前人评毛词“质直寡味”。此词初看上去,两句一幅画面,一种情景,似乎各自独立。其实,每一幅画,每一种情景,都是紧扣别情的。有的寄寓着离人的生活理想和美好追求,有的象征着劳燕分飞的惊恐凄楚;有的从相反的情形来反衬,也有的从相似的情形来烘托,感伤离别的宗旨得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挖掘和表现,因而也就显得较为深刻。可以说,这首词在同类题材中,写法却有巧妙别致之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2-233

yīngtiānzhǎng··píngjiāngnuǎnyuānyāng--máowén

píngjiāngnuǎnyuānyāngliǎngliǎngdiàochuánguīzhōufēngfēiqiǎnshāqiàoxuě

dēngmíngyuǎnzhǔlánzhàojīnxiāochùluómèicóngfēngqīngchóushācǎilián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孤灯耿(gěng)¹霜夕²,穷山³读兵书。
译文: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注释:¹耿:照明。²霜夕:秋夜。³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平生万里¹心,执戈(gē)²王前驱。
译文: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注释:¹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²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nú)¹
译文:战死在沙场是志生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成功亦邂(xiè)(hòu)¹,逆料²³自疏
译文: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注释:¹邂逅:偶然遇见。²逆料:预料。³政:同“正”。⁴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bēi)(zé)¹号饥鸿²,岁月欺贫儒³
译文: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注释:¹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喻指恶劣的处境。²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³贫儒:作者自称。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fū)(yú)¹
译文: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
注释:¹长肤腴:永不衰老的意思。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生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生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生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这里诗歌的格调由高昂转为低沉。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诗人一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仍胸怀天下苍生。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诗人痛惜之余,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为之深深叹息。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人民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人民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刀俱一梦”的失落之感。这种失落的情怀在诗中又主要表现为悲壮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陆游: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¹处处同。
译文:多少次,回家的心愿总是落空;这令人心惊的鸟啼,天下处处相同。
注释:乐文卿:不详。原评:“五六濡染大笔,百读不厌。”¹啼鸟惊心:化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
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四壁一身¹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译文:孤身一人守着四面墙壁,做不完回乡的梦;千愁百忧,染白了双鬓,又对着这骀荡的春风。
注释:¹四壁一身:言贫穷孤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言司马相如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译文:眼前的梅花,出乎寻常地洁白;西坠的斜阳,又怎能比得上我醉颜通红?
且复高吟置馀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且复高吟置馀事,此生能费几诗筒¹
译文:还是放声吟诗,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人生短暂,我又能用掉多少个寄诗的竹筒?
注释:¹诗筒:《唐语林》等载,白居易与元稹等人常以竹筒盛唱和诗,命驿吏传递,号诗筒。按此句化用《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曾叹“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意。

  这首诗表现了客里逢春所生的故园之思,以及身世处患之感。题材虽然很一般,但诗人的感觉很好,写得句句皆能生色,有化常为奇的妙处。可见诗首先得论语妙境好,不当抽象地讨论题材的大小高低。简斋此诗浑厚中见清畅,锻炼而能自然,风格在苏、黄之间。著名诗评家纪昀、陈衍等对它都很赞赏,纪评云:“绝有笔力。三、四江西调,然新而不野。”陈评云:“五、六濡染大笔,百读不厌。”简斋诗出于江西派而不为本派门户所限,能融合正变,成此雅俗共赏之体。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两句意思是说,时节又是春天了,可回故乡的计划却越发显得渺茫,处处有鸟鸣,却声声令人心惊。“啼鸟”这句是化用杜甫《春望》“恨别鸟惊心”。

  “四壁一身长客梦”写足作客之事,“百处双鬓更春风”写足客里逢春之意,意思都很圆满。大凡律诗的章法,前四句需要集中地表现主题或基本情事,写得意足事完,给人以相对完整的形象。所以要象老鹰抟兔子一样紧紧抟住,不给人一点松散乏力的感觉。这两句的各个意象,单独看都很平常,但合在一起却生出奇劲的感觉,并且彼此之间似乎是天造地设、非此莫属的关系。这样子在表现内容上才能显得充实、浑厚、有力度。

  梅花的洁白当然不是人间所有的那种白,而是自然界的创造。这一句初看似甚无谓,甚拙率,熟看之后,却有奇趣在,盖非声色外现之句,而是意趣内敛,如水中之象,初睹空荡,谛视却见其下种种形象,大有造作。“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此句亦似无理,但有声色,形象生于虚处。

  “且复高吟置余事,此生能费几诗筒。”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却只能故作旷达的心情。有家而归不了,年华又老去,环境也已发生了改变,诗人内心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下种种心中的梦想,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钱志熙.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