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真学者,馀事聊为诗。
我读命子篇,怆彼已焉辞。
后来杜陵翁,自笑身长儿。
我昔过庭日,教诲真严师。
哀哀蓼莪泪,洒洒坟树枝。
渊明真学者,馀事聊为诗。
我读命子篇,怆彼已焉辞。
后来杜陵翁,自笑身长儿。
我昔过庭日,教诲真严师。
哀哀蓼莪泪,洒洒坟树枝。
谢直

谢直

谢直,一名希孟,字古民,号晦斋,黄岩(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历太社令,大理司直(《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宁宗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由添差嘉兴府通判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五之三一)。清光绪《黄岩县志》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七首。 ▶ 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暮云收尽溢¹清寒,银汉²无声转玉盘³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清亮月光充满天地,满天繁星闪烁的银河,围绕那皎白如玉盘的月亮无声流转不休。
注释:¹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²银汉:银河。³玉盘:喻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首小词前两句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因为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没有这层面纱先衬托一下,便显不出如此效果。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词后两句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78-79

yángguān ·zhōngqiūyuè

shì sòngdài 

yúnshōujìnqīnghán yínhànshēngzhuǎnpán 
shēngchánghǎo míngyuèmíngniánchùkàn 
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
白发无凭¹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
译文:白头发没来由地就长了出来,我已经老了啊;青春不会有第二次你知道吗?
注释:¹无凭:没有凭仗。
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
年将弱冠¹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
译文:你马上就要满20岁了不是小孩子了,学业上不能树立自己的名声怎么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呢?
注释:¹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
幸有明窗并净几,何劳凿壁与编蒲。
幸有明窗并净几,何劳凿壁与子蒲。
译文:幸运地有明亮的窗户干净的几案这样的学习条件,用不着像匡衡那样凿壁偷光读书,像路温舒那样编蒲写字。
功成欲自殊头角,记取韩公训阿符。
功成欲自殊头角,记取韩公训阿符。
译文:想要建功立业展露不一般的才华,就应记住韩公训诫儿子韩符的话。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佳辰(chén)¹强饮²食犹寒,隐几³萧条戴鹖(hé)冠。
译文:小寒食节,勉强喝了点酒,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
注释:¹佳辰:指小寒食节。²强饮:勉强喝了点酒。³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隐:倚、靠。⁴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鹖”通“褐”,指颜色。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戴花似雾中看¹
译文: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注释:¹“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带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juān)¹戏蝶过闲幔(màn)²,片片³轻鸥下急湍(tuān)
译文: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
注释:¹娟娟,状蝶之戏。²闲幔:一作开幔。³片片:状鸥之轻。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¹是长安。
译文: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¹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戴多,即公元770戴(大历五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xiǎohánshízhōuzhōngzuò--

jiāchénqiángyǐnshíyóuhányǐnxiāotiáodàiguān

chūnshuǐchuántiānshàngzuòlǎoniánhuāshìzhōngkàn

juānjuāndiéguòxiánmànpiànpiànqīngōuxiàtuān

yúnbáishānqīngwànchóukànzhíběishìzhǎngān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君王有意诛骄虏(lǔ)¹,椎(zhuī)²铜山³铸铜虎
译文:君王要讨伐骄横的夷虏,要它们臣服,椎破铜山,开发铜矿,铸制铜虎符。
注释:刘孝叔:名述,湖州吴兴(今属浙江)人。熙宁初任侍御史弹奏王安石,出知江州,不久提举崇禧观。¹骄虏:指契丹和西夏。神宗初继位,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²椎破:以椎击破。³铜山:这里指产铜之山。⁴虎: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联翩(piān)¹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²
译文:接接连连派遣了三十七位将军,不断走马西来各自开设军府。
注释:¹联翩:接连不断。²开府:成立府署,自选僚属。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tuó)¹²战鼓。
译文:南山砍伐木材作战车的轴,东海取出鼍的血涂抹战鼓。
注释:¹鼍鼓:即用鼍皮蒙的鼓。鼍,扬子鳄。²漫:当作鞔,以皮蒙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¹污质斧(fǔ)²
译文:佚役汗流奔走哪一个敢放慢步子,恐怕影响军需供应而死于刀斧。
注释:¹军兴:朝廷征集财物以供军需。²污资斧:因获罪伏法被斩。资斧,利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保甲¹连村团未遍²,方田³(sòng)(dié)纷如雨。
译文:保甲虽村相连然乡民未普遍团聚,方田法诉状如雨乡民纷诉苦。
注释:¹保甲:指保甲法。²团未遍:指保甲法因遭到老百姓抵制,百姓还未完全组织起来。团,聚集。³方田:指方田均税法,每年九月官府派人丈量土地,按地势土质分五等定税。⁴讼牒:讼辞,诉讼文书。这句说方田均税不公。引起民间诉讼纷纭。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尔来¹手实²降新书,抉(jué)(tī)³根株穷脉缕
译文:近来新降公文要实行手实法,挖掘剔括到口粮和种粮谁种粮谁敢说不。还要沿着各条生计脉络,仔细搜求以至一丝一缕。
注释:¹尔来:自那时以来。²手实:指手实法。³抉剔:搜求挑取。⁴穷脉缕:言法令苛细至极。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诏书¹(cè)(dá)²³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译文:皇上诏书怜惜老百姓痛苦的情意实在是深厚,官吏办事的材能浅薄,辜负朝廷希望,白费许多劳苦。
注释:¹诏书:皇帝的命令文告。²恻怛:哀怜、同情。³信:确实。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平生学问止流俗¹,众里笙(shēng)(yú)谁比数²
译文:平生的学问平平常常只属于流俗,混在吹笙吹竽的队伍中哪得和别人比教。
注释:¹流俗:据《施注苏诗》,王安石对神宗说苏轼兄弟学本流俗。当时讥议新政的人,王安石都攻击他们是流俗。²比数:相提并论。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忽令独奏凤将雏(chú)¹,仓卒欲吹那得谱。
译文:忽然命令我单独演奏《凤将雏》,仓促之间想吹好哪里能得到曲谱。
注释:¹凤将雏:汉代乐曲名。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niè)¹草木啖(dàn)²泥土。
译文:朝廷派我独当一面来密州做知州,我实在没有现成的好办法为老百姓服务。况且密州这些年连年苦于饥荒,老百姓剥树皮啮草根甚至吃泥土。
注释:¹啮:咬。²啖:吃。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译文:今年雨雪颇能应时令,偏又报蝗虫长起了翅膀,长壮了腿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wǔ)¹
译文:发起愁来,洗洗酒盏,想勉强喝几杯,寂寞空荡的书斋里,只躺卧着空酒壶。
注释:¹甒:酒器。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¹红裙²踏筵舞。
译文:公家厨房已经整整十天没肴炊烟,岂敢望红裙舞女踏着筵席起舞。
注释:¹更望:岂望。²红裙:指歌舞妓。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¹无别语。
译文:老朋友多次从山中寄信来,信上只有“当归”两个字,没有别的言语。
注释:¹当归:本药名,古人常用以表示应当归去。
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方将雀鼠偷太仓¹,未肯衣冠挂神武²
译文:正准备和雀鼠一样偷太仓的粮维持自己混下去,还不想辞职不干,不愿挂冠神武。
注释:¹太仓:京城中的大谷仓。²神武:神武门,建康(今南京市)宫门。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吴兴丈人¹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译文:吴兴丈人您世事看得透辟,淡薄名利,平日立朝办了许多好事非问小补。
注释:¹吴兴丈人:指刘孝叔。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¹湖山主。
译文:自从朝廷派遣使者到各地,各地闹得不安宁,您回到了二浙家乡,做起了湖山主。
注释:¹二浙:浙东、浙西。这句说刘孝叔挂冠归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¹何曾弃簪(zān)²
译文:那些置身于渔钓者之间的隐士,行踪是高尚的。身居朝市过着隐居生活的大隐士,何曾放弃过簪组。
注释:¹大隐:身居朝市而过隐居生活。²簪组:官服。簪指冠簪,组指冠带。
去年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
去年¹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²
译文:您现在身为宫观,就享受着这种闲悠。想起去年相从的岁月,还感到很大的不满足,我向您求教问道,您允许我做一些粗略的陈述,但陈述得很不够。
注释:¹去年:指熙宁七年春苏轼与刘孝叔会于虎丘。²粗:粗略。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
¹将弃官往卒(zú)²,俗缘未尽那得睹。
译文:我准备弃官不做,跟随您完成学业,无奈俗缘未尽,那得拜见您,只得罢休。
注释:¹逝:通“誓”,表示决心之词。²卒业:完成学业。
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公家只在霅(zhá)¹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译文:您的家就在霅溪上,我知道那个地方,上面有白云如白羽毛一般,环境很清幽。
注释:¹霅溪:在吴兴,由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汇合而成。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¹
译文:您应当怜惜我进退不得到处奔波的苦衷,象达摩大师那样教会我安下心来,安心密州。
注释:¹初祖:初传禅宗来中国的达摩。这句要刘孝叔教以安心之法。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到“吏能”句,是讥时,讥刺宋神宗,王安石对外开边,对内变法,本想富国强兵,结果事与愿违。神宗即位不久,鉴于宋王朝同辽国和西夏的屈辱和约,有增强兵备,“鞭笞四夷”之意,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故此诗前八句首先讥刺开边。为了铸造铜制虎符,调发军队。已“椎破(以椎击破)铜山”,大量采铜,可见征调军队之多,这是夸张的写法;但熙宁七年(1074)九月置三十七将,皆给虎符,则史有明文记载;这一年八月遣内侍征调民车以备边,十一月又令军器监制造战车,“伐木作车轴”也是事实;取鼍皮以张战鼓,虽史无明文,但征集牛皮以供军用却与此相似。而这一切征调,谁也不敢怠慢,否则就有资斧(利斧)之诛。苏轼并不反对抵抗辽国和西夏,他青年时代就表示要“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就在写这首诗前不久还表示“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就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但是,他反对“首开边隙”,反对为此而开矿、置将、伐木、取鼍,加重百姓负担,闹得鸡犬不宁。

  “保甲”四句是讥刺新法的。“团未遍”,写保甲法因遭到一些老百姓的抵制(有人为了不作保丁而截指断腕),还未完全组织起来。“方田”写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均定献税,引起民间诉讼纷纭。“手实”写令民自报土地财产,作为征税根据,“尺椽寸土,检括无余”(《宋史·吕惠卿传》),这就是“抉剔根株穷脉缕”的具体内容。“诏书”二句是对第一部分的小结。这些诏书表现了宋神宗对民间疾苦有深厚的哀怜同情之心,但这些新法一个接一个地颁布,事目繁多,吏能浅薄,并未取得实效。纪昀称这两句是“诗人之笔”,意思是说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宋神宗、王安石的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的矛盾。

  第二部分自“平生”句至“更望”句,是自嘲。熙宁二年(1069),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神宗问王安石:“苏轼如何,可使代辙否?”王安石不赞成,认为他们兄弟“学本流俗”。“众里笙竽”,即《韩非子·内储说》所载滥竽充数一典的活用。第二部分的前四句是说:他早被王安石判为“学本流俗”,像滥竽充数一样,平庸得无可比拟;现在突然要他担任密州知州,作地方长官,独奏一曲,这就像要南郭先生单独吹竽一样,怎么吹得好呢?这是从主观上说的,接着又以“况”字领起,进一步讲客观上的困难:密州仍然旱灾、蝗灾不断,老百姓饿得以草木泥土充饥,作为知州的诗人自己也“斋厨索然,不堪其优,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过着“揽草木以诳口”的生活(《后杞菊斌》),更谈不上置酒宴、赏舞听歌了。“红裙踏筵舞”,是从韩愈《感春》“艳姬踏筵舞,清眸刺剑戟”句化出。

  “故人”句至末句为诗的最后一部分,是答“故人”(刘孝叔),戏语连篇,尤为曲折多姿。当时,已经提举崇禧观,过着隐居生活的刘孝叔多次寄书劝苏轼“当归”。苏轼同朋友开玩笑说:他虽“学本流俗”,是“众里笙竽”,但总比那些盗食太仓之粟的雀鼠即贪官污吏好得多。他们都做得官,却要他像南朝陶弘景那样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不干了。这既回答了故人“当归”之劝,又嘲笑了当时一些无能的官吏。接着他称颂刘孝叔在朝直言敢谏,有补于世,及见朝廷遗使(冠盖)扰民,就立即自请提举宫观,归隐湖山;但“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要过隐士生活也不一定非弃官不可。这样既赞美了刘孝叔的“高踪”,又为他暂不归隐作了辩护。最后又转圆说,前一年相聚时已闻其道之大略,他定将弃官,到刘孝叔处完成这段学业,只怕俗缘未尽,未必能睹刘孝叔之大道。或进或退,他正惶惶不定,有望故人教以安心之法。据《景德传灯录》载,慧可对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吾与安心竟。”末句即用这一佛典。

  这是一首七古。范梈说:“七言古诗······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见《仇注杜诗》卷一引)苏轼这篇七古就具有上述特点。第一部分讥刺新法,语言相当尖锐,却以“诏书”二句收住,揭露既深刻,又不失诗人忠厚之旨。然后顺手拈出王安石对他的职责,转入自嘲,转得既陡峭又自然。既是流俗、滥竿,就难于胜任独当一面的知州,何况又是灾伤连年的地方。苏轼的话看似自谦,实际却回驳了“流俗”的指责。时局和他的处境既是这样艰难,原本应接受故人“当归”的劝告,但作者却一波三折地反复申诉“未肯衣冠挂神武”,这就是“变化不可纪极”,这就是“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刘熙载《艺概》卷二)苏轼诗长于比喻,这首也不例外,如以“纷如雨”喻诉讼之多,以“抉剔根株穷脉缕”喻“手实之祸,下及鸡豚”,以白羽喻白云等。特别是“平生所学”四句,纪昀特别称许说:“妙于用比,便不露激讦之气。前人立比体,原为一种难着语处开法门。”这四句本来牢骚甚重,但由作者以“众里笙竽”坐实“流俗”的指责,以“独奏凤将雏”比喻任知州,反而显得风趣、幽默,“不露激讦之气”了。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71-373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向向暖、朝来底事¹,尚飘轻雪?君过向来纡²组绶(shòu)³,我应归去耽(dān)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译文:谁说老天爷无情,老天爷懂得殷勤地挽留客人。向天到了,天气渐渐变暖,因为什么,早晨还飘着雪花。你如今是遇到好的机会,一定会青云直上。我则应当告老还乡。恐怕隔一段时间,再想举杯共饮时,但远隔云山,再也无缘相会了。
注释:¹底事:就是“何事”、“为什么”。²纡:系,结。³组绶:官员系玉的丝带。⁴耽:沉溺,入迷。⁵泉石:山水,这里指归隐之地。</p> <p abs_visibility="true">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mì)。不用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¹双睫。但莫遣(qiǎn)新燕²却来时,音书³绝。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词一开始,便写友情难舍之意:“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这是借“天气”写“人情”。说天也懂得多情留客,那么,人意岂不比天意更切?不言已,而言天,这是借景抒情的曲致,深婉而又自然之笔。为了说明天的”多情留客“之意,接着又一反问:”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是呀,正月里来是新春,正月中旬,春讯已报,为什么不早不晚,就在文安国决定还朝的时候,天一亮就飘起雪来了呢?这不分明是天也很多情地劝客莫归吗?话不在多,而在情衷;语不在华,而在恰切。只此两句,便借节侯异象申足了留客之意。

  但客人毕竟要如期还朝的,所以下面便转入对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发自己此刻的情怀:“君遇时来纤组授,我应老去寻泉石。”上句是实意真清而带对时政的隐讽,下句是纯粹的牢骚。不说做宫而说腰系绶带(官员系玉的丝带),这就把抽象的祝愿具体形象化了。但说“纡组绶”得等到“遇时来”(政治昌明)方可,这就含有对时政的讥讽了。至于说自己要归休泉石,去过隐居生活,这牢骚就更深了。词人曾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自许(《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这绝非说大话,而是道其真智,言其实情。但现实却硬逼着他走,“······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静夜无尘》)的道路。这是因现实所逼,在这送别友人之际,词人便一吐其苦,而发出“我应归去寻泉石”的牢骚。这里应注意一个“应”字,“应”是忖度之词,是坎坷中无可奈何之想,意思是除非现实逼我无路可走,我还是轻易不肯走这条“不食人间烟火”的消极道路的。虽然词人毕竟是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但复杂的现实又很难说不逼他走这条归隐之路,所以接下去说:“恐异时杯酒复相思,云山隔。”这里应注意一个“恐”字,恐怕如何,即不愿如何,此字道出了“云山隔”非其本愿。因而可以说,上阕是以送客叙友倩为主,但也有借送客而述怀的成分,而述怀中虽有“寻泉石”、“云山隔”等想归隐的字句,但寻绎词旨,这些都是送别中的一些激愤之词,牢骚之语。这是词人那种高尚人格、进取精神与现实相矛盾的反映,是词人“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而又不得实现的变态反映。

  词虽分上下两阕,但上下阙之间确实意脉贯通、语气相连的。因而下阕一开头边说“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浮世事,俱难必”六字写出了“咄咄怪事出”、“人问底事无”的现实,抒发了真理难寻、直士难作、壮志难伸而又不甘苟且从流的痛苦和牢骚;而后六个字,又写出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痛切之苦,同时,它又巧妙的把话题归回到送客劝酒的正题上来。“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这里是说,老朋友,我们还是举大杯痛饮吧!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味道,大有宁做酒中仙,不为名利客的感慨。

  为了让友人多饮几杯,故不做悲酸语,而写旷达情:“不用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当劝别人不比痛苦之时,也正是自己心中酸楚之时,因此,词人虽写的是旷达之语,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相别时共有的痛苦难舍之情。“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词人非正面说,而是以反话出之,这就更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友谊的珍惜、主动、迫切感。同时,按密州的“节候”说,属于农谚中“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区域。按正常年份,正月十三,尚属“数六九”之末,但十天之后,便属“新燕”飞来的“八九”,诗人不说“你到京就马上来信”,而以“新燕”云云,这就把抽象的思想变成了有时空感、形象感、有韵味的艺术语言,很是新美。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92-9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