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尽园林颓尽山,泊船此地共留连。废祠亭畔生新草,村菜篱根漱野泉。
荒尽园林颓尽山,泊船此地共留连。废祠亭畔生新草,村菜篱根漱野泉。
隔岸绿杨茅店酒,片帆飞鸟夕阳天。诗人老去空流水,谁复当年逸事传。
隔岸绿杨茅店酒,片帆飞鸟夕阳天。诗人老去空流水,谁复当年逸事传。

shuǐnánzhuāngtóngjìngtíngmóuyòngyùn--dūnmǐn

huāngjǐnyuánlíntuíjǐnshānchuángòngliúliánfèitíngpànshēngxīncǎocūncàigēnshùquán

àn绿yángmáodiànjiǔpiànfānfēiniǎoyángtiānshīrénlǎokōngliúshuǐshuídāngniánshìchuán

敦敏

敦敏

(1728—1796后)清宗室,字子明,号懋斋。阿济格后裔。官宗学总管。与弟敦诚均有诗名。与曹雪芹为知交。所著《懋斋诗钞》。为《红楼梦》重要研究资料。 ▶ 1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放翁老手竞超然,俗子何由与作缘。
放翁老手¹竞超然,俗子何由与作缘。
译文:我的老年生活悠然脱俗,世俗之人与我已经无缘。
注释:书室:书房。婆娑(pó suō):盘桓,停留。长句:古人用指七言诗。¹老手:老年身手,犹老身。
百榼旧曾夸席地,一窗今复幻壶天。
百榼(kē)¹旧曾夸席地,一窗今复幻壶天²
译文:壮年酒量大,可以席地而坐喝很多酒,如今书室虽小陋,但是徜徉自适。
注释:¹榼:古代盛酒的器具。²壶天:本指鉴赏神仙境界,传说古代神仙施壶公。
梦回橙在屏风曲,雨霁梅迎拄杖前。
梦回橙在屏风曲,雨霁(jì)梅迎拄杖前。
译文:梦醒之后看见曲折的屏风边放着一些橙子,雨后天晴拄杖出游,迎面见着早梅绽放。
吾爱吾庐得安卧,笑人思颍忆平泉。
吾爱吾庐得安卧,笑人思颍(yǐng)¹忆平泉²
译文:我甚是喜爱这平屋小斋,自在的安居其中,不必求田问舍,经营阔气的园林别墅。
注释:¹思颍:指宋欧阳修知颍州后,喜欢颍州风物,买田筑室于其地。²平泉:指唐李德裕在洛阳有平泉别墅,饶园林之胜。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美睡¹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²
译文:睡得香甜酣适胜过按摩带来的舒适,江南的十月,天气还很暖和。
注释:¹美睡:睡得香甜酣适。²和:指天气温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译文:室中的门帘不卷而留香久,古老的砚台微微凹下而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月上¹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译文:月亮升起了忽然看到梅花的影子现出来了,随风时时送来高空中大雁的鸣叫声。
注释:¹月上:月亮升起。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一杯¹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²
译文:一杯酒太淡了您别笑话,牛背上我正扣着牛角而歌吟。
注释:¹一杯:指酒。²牛背吾方扣角歌:用宁戚喂牛叩角而歌的故事。据《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内篇等记载,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齐桓公以为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

  第一首。起联自我表述老年人的闲居生活“超然”脱俗,总结着作品的主旨。颔联则回忆过去,描写年轻时的豪爽饮量,能够“席地”而坐,一次能喝“百榼”酒,回忆起南郑诗中“雪中痛饮百楹空”的句子,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对句写现在,紧扣题目中的“明”字,描写书房阳光明亮,窗边景色优美,犹如“壶中天地”,虽然小而陋,却足够让人徜徉其中自得其乐。这联通过对比今昔,展现出豪情逐渐消减,对退隐老湖村的感慨,言外之意可见一斑。

  颈联出句描述梦醒后看到曲折的屏风旁摆放着一些橙子,不直接与诗人其他作品联系,难以理解其用意。然而,“菊枕”与被迫与诗人分离的前妻唐琬有关,前人已经注意到“橙子”与这件事的关系,但是还未深入研究。看来“橙子”可能是能引起诗人对失去的爱情回忆的物品。读过《秋晴出游》中“梦回有恨无人会,枕畔橙香似昔年”以及《十一月四日夜半枕上口占》的“檐间雨滴愁偏觉,枕畔橙香梦亦闻”等句子,便能窥见其中的信息。了解这一点,才能体会到这句诗的真正意图。

  对句写“雨霁”之后,手拄着拐杖外出游玩,迎面看到早春的梅花景象。要理解“迎”字的表达,可以参考《探梅》中的“欲寻梅花作一笑,数枝忽到拄杖边”这两句。结联则描写平屋小斋,简洁可爱,不用去追求土地与房屋,经营着一个宽敞气派的园林别墅。“吾爱吾庐”句取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本诗的作者陆游自注:“李卫公忆平泉山居,欧阳公思颍诗,皆数十首。”

  第二首。起联写江南十月天气温和、“美睡宜人”,切题中的“暖”字。颔联写室中帘不卷而“留香久”,砚微凹而“聚墨多”,是细致的细节刻画,为陆游名句。这两联都写白天。颈联转写晚上,出句写“月”映“梅影”,幽细;对句写“风高”传送“雁声”,凄清。结联写喝淡酒亦可酣歌。用春秋齐桓公的卿相宁戚未出仕前为人挽车,在车前“扣牛角而歌”的典故,自表颓放,而兼叹壮志未伸,含意隐微。

  这两首诗把一些生活细节和片段感想组织起来。室内室外,白天晚上,怀旧写今,描景抒情,安排错落;思议古人,解嘲自适,壮气难回,旧恨萦心,随手拈来。感情中有喜悦的,有伤感的,有慷慨的,有凄恻的;描写有细致的,有疏淡的,有豪放的,有朴素的。不拘泥于一定的线索和集中的题材。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23-124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朱萸香坠。
(rǎn)¹秋光²留不住,满阶红叶³暮。又是过重阳,台榭(xiè)登临处,朱萸(yú)香坠
译文: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满阶的红叶落入暮色中。重阳节又要到来了,登临高台和水榭远望,到处遍桂茱萸香坠。
注释:谢新恩:词牌名。《历代诗余》注:“单调,五十一字,止李煜一首,不分前后段,存以备体。”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中也说它“既不分段,亦不类本调,而他调亦无有似此填者”。而依《词律拾遗》则作“补调”,其注曰:“此词不分前后迭,疑有脱误。叶本(叶申芗《天籁轩词谱》)于‘处’字分段。”¹冉冉:慢慢地、渐渐地,这里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²秋光:秋天的时光。³红叶:枫、槭等树的叶子到秋天都变成了红色,统称红叶。这里指飘落的枯叶。⁴重阳:节日名。古人以九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或“重阳”。魏晋以后,习俗为这一天登高游宴。⁵台榭:高台和水榭,也泛指楼台等建筑物。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观察眺望用。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多为游观之所。⁶登临处:指登高望远的地方。⁷朱萸:即茱萸。植物名,香味浓烈,可入药。中国古代有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恶的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⁸香坠:即香囊。坠,一种从上下挂的装饰品。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雝雝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¹细雨。雝(yōng)²新雁咽寒声³,愁恨年年长相似
译文:庭院中飘溢着紫菊的香味,烟笼细雨。嗈嗈鸣叫的新雁呜咽着凄寒之声,愁恨年年如此相似。
注释:¹笼:笼罩。²雝雝:同“嗈嗈”,鸟的和鸣声。³咽寒声:呜咽的悲声。寒声,战栗、悲凉的声音。⁴似:《词律拾遗》《历代诗余》中作“侣”。

  这首通过写重阳节挂茱萸香坠儿的习俗抒发主人公的愁怨。词的内容中有对往昔重阳节的回忆,有对眼前处境的感慨,更多的是悲愁离恨。

  上片开端“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两句写秋光渐去,而作者又没有能力挽留,而“满阶红叶”自然也唤不出“霜叶红于二月”的喜悦。句末的“暮”字,既写出了时光变化,又写作者心情黯淡,细味其内涵,又有慨叹自己光阴虚掷,又经一年之意。下接“又是”,一个“又”,透露出作者独处已非一年。重阳佳节,登台临谢,当是当年作者值得纪念和回忆的时节和地方,可今年,恐怕是“追插茱萸少一人”,只能独自登临。

  下片再写暮秋景色,“菊花”是近观所见,“晚烟”一句写远望所及,形成一幅晚秋烟雨图画。结两句从听觉写,又闻新雁咽寒之声,雁是候鸟,一年一来回,照应了首句“秋光留不住”。在这嗈嗈雁声中,作者不禁想到自己无人作陪,只有“愁恨”相伴,而且年年如此。词在情景交融中结束了,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从“满阶红叶暮”到“晚烟笼细雨”,上下片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词谱》所载《谢新恩》的词虽然不止一种,但很少见像这首这样用仄韵的。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注曰:“此阕不分段,亦不类本调,而他调亦无有似此填者。”所以历来对这首词分段和断句的异说颇多,莫衷一是。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7-19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qī)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qī)
译文:小楼西边的原野一片葱茏,云朵低垂,飞雁哀鸣。夕阳映照着两行衰柳,万点栖鸦在柳丛。
注释: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小阑干”、“东风寒”等,双调,正体为四十八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两平韵。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两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¹。无情明月,有情归梦²,同到幽闺。
译文:山上草木在秋风里仍带些绿意,远游的人却在外漂泊无依。明月清冷的光辉游子思乡的梦魂,一同来到那思妇的空闺。
注释:¹武陵溪:借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事,借指爱人在远方。²归梦:指远游人惦念家里的魂梦。

  上片在写法上很有层次,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音响有色彩,可谓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虽全是对秋景的描画,但又句句抒情,情景交融,从而由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形象渲染了思妇的满怀愁绪,突出其盼望远游人归来的急切心情。“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闺妇伫身楼头,望及的是楼西的芳草萋萋,仰看则见空中有低压的云层。前句表面在写草,实则写人,交代闺思地点是小楼西的同时也指明闺妇不是一般的农妇,而是住在小楼上有身份人家的妇人,还以萋萋芳草形容思妇对远游人情思绵绵之况;后句则以幽咽悲切的征雁鸣叫声不时地传入闺妇耳中来增强了秋日画面的悲凉程度,渲染了思妇感伤的情怀。北雁南飞,使人想到一年一度秋风劲,雁去有时,人儿远去却无归期,思妇的伤悼之情自在不言之中。“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三句写衰柳依稀,一抹斜阳,万点昏鸦正飞向自己的栖息之处,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乌鸦倦飞后尚知归巢而人远游却不知归的鲜明对比使得让闺妇的愁肠百结而黯然销魂的怀念之情和孤独之感跃然纸上。

  下片直接刻画闺妇由盼到怨的心理活动。“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思妇目睹萧瑟的秋景已令人悲生,况树又重绿,人仍不归,那绵绵情怀无法可已。接着的“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三句是思妇想象之词,虚写之笔,让读者能轻易地想见一位翘首以待的思妇空伫楼头埋怨圆月的情景:虽然天边残照已消失,凉风袭人,但她空伫楼头仍不肯归,仰望明月,思绪飞越干山万水。对圆月,她发出了埋怨,说圆月无情地照耀着她和游人,却只顾自己团圆而不顾人的团圆。

  全词衬景如画,笔触精细,描摹生动,不写一些表面的情和景,而是着力地去写人物内心的动向,使得情感抒发委婉含蓄,温情脉脉,哀婉动人,闺妇的形象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
1、 候健,李世凯,史继中 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294-295
2、 章泰和 主编.历代词赏析辞典.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978-980
3、 朱敦源 著.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延吉: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年:303-304

yǎnérmèi ·fāngcǎoxiǎolóu西

liú míngdài 

fāngcǎoxiǎolóu西 yúnyànshēng liǎnghángshūliǔ cánzhào wàndiǎn 
chūnshānshùqiūzhòng绿 rénzàilíng qíngmíngyuè yǒuqíngguīmèng tóngdàoyōuguī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江北¹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²之区,皆在吾县³。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lù),而西北之间,群山逶(wēi)(lǐ),溪水潆(yíng)(huí),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yíng),是为潘氏之墅¹⁰。余褰(qiān)(cháng)¹¹而入,清池洑¹²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chóu)¹³苍莽¹⁴,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¹⁵之人,遁世远举之士¹⁶,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译文:长江下游以北的群山,蜿蜒起伏,磅礴雄伟,连绵横卧于皖、豫、鄂三省好几个州其的境内,其中雄奇魁伟秀丽和特别突出的区域,都在桐城其。其城依山而建,城外林壑幽深,有许多园林沼泽的胜境。出城沿山脚走过西北方向的间隙,群山连绵曲折,溪水曲折环绕,其中有条小道,是供打柴人往来的。转几个弯进山,步行二三里,在一条小河的拐弯处,在山峦高耸,岩石壁立的峡谷深处,茂密的林木下,有几排房屋,这就是潘木崖先生的别墅。我将长袍下摆提起走进去,一泓清流在庭前缓缓流淌,左边高台峙立,宅旁参天大树环绕。于是,登上高处远望,田野青碧,一望无际,远山重峦叠嶂,松涛阵阵,水起波澜。噫!这就是困顿不得志而避世隐居人士,所赖以优游而自得其乐的良宅,而我的老师木崖先生正是居住在这里。
注释:¹江北:这里指长江下游以北地区。²绝特:超出寻常。³吾县:指桐城县。现为安徽省桐城市。⁴县治:县衙所在地,指县城。⁵郭:城墙。⁶逶逦:连绵曲折。⁷潆洄:曲折环绕。⁸奥:深处。⁹潘氏:潘江,字蜀藻,号木崖,戴名世之师末清初文学家、诗人。¹⁰墅:别墅。¹¹褰裳:将长袍下摆提起。¹²洑:流水回旋貌。¹³畴:田亩。¹⁴苍莽:田野青碧,一望无际的样子。¹⁵羁穷:穷困不得志。¹⁶遁世远举之士:避世隐居、去避远方的人。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夫科目¹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xiàn)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²,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³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tán)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qú),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译文:科举考试被尊贵得很久了,天下读书人没有不为之追求艳羡的,早已深入于膏肓、肺腑之中,全都要求得从这里出身,可未必有适用于天下的地方。其中落第者,未必都不是人才;考中的人,未必都是人才。居于上位的人因此而忧患,于是广泛地搜索寻访,从而涉及到那此隐居于山林中的布衣之士;而士子中也有趁机通过其他途径走了捷径的人,常常可以获取大官的权位。潘先生名声传遍天下三十,也曾与诸生一道屡次参加有司主持的科考。主考官们的好恶与普通百姓不同,常常想着就要高中却又落第了。一旦放弃并远离科考,专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精心探究诸子百家之书,创作文章和诗歌而传播于世,世上没有不知道先生大名的。近来朝廷求贤的诏令屡屡颁下,士人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多得很,可先生还是隐迹山泽的清贫之士,与田夫野老打成一片、和睦相处,并将以此种方式安度晚。难道此生只能空手而归吗?
注释:¹科目:指唐代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唐代以科举取士,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等名目,故称科目。后世即以科目指科举考试。²上之人患之:一些官高位显的人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深表忧虑。患,忧虑。³诸生:清代已入学的生员。⁴覃:深。⁵间者:官吏名。这里指主考官。⁶犹然山泽之癯:仍然是隐迹山泽的清贫之士。癯,清瘦。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译文:在下怀有隐居的念头已经很久了,可是挣扎在世俗社会的沉浮之中,并不能马上顺遂如愿,经过先生的别墅而顿生羡慕之心,于是写下了这篇游记。

  这篇散文借记河墅之景,颂扬隐居山林,高洁不污的河墅主人——他的老师潘木崖先生。思想内容十分可取,艺术手法独具特色。

  文章分为三段,首段记游写景,中段议论抒情,最后统括全篇,卒章显志。外在形式与思想内容高度统一,实为桐文讲究“义法”之范文。文章“因声求气”,造句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三,五、七言,既有古歌行韵味,又有韩柳遗风,音律俱佳,字句传神。如第一段写河墅眭境,文笔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开头两句:“江北之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是闲大写意的笔法把桐城河山和盘托出,有如登高鸟瞰,全景尽收眼底。接着避虚就实,去粗取精,细描木崖住宅环境,如“出郭循山之麓......是为潘氏之墅。”如此由表及里,精雕细刻,还嫌语不惊人,又“升高而望”,用远景烘托渲染,如“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近于泼墨。翘首远望,景色错落,十分开阔壮观;侧耳静听,风啸水吼,难以捉摸的大自然之声写得渐沥萧飒,奔鹃澎湃,可听,可感,可见。至此,大丈夫不遇于时的安适生活环境描画得美不胜美。先秦的哲学家荀子在他的《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胜美。”看来,戴氏对前人的这个美学观念是心领神会的。他在描写河墅时,既丰富地全面地表现自然环境,又去粗取精,经过锤炼、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自然环境,难爱是很大的。“全”和“粹”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只远望求“全”,不近观颐“粹”,是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臣式主义的道路。

  《河墅记》的写作,求全而不失粹,确切地说,是概“全”以精“粹”。如果我们再将第一段把玩一番,我们就会发现戴氏笔下的河墅,如同一幅出神入化的“龙图”,云中虽只露出一鳞一爪,然而全貌宛然可见。戴氏把握“全”与“粹”的关系如此之娴熟,自然得益于桐文的“义法”之说。因为桐城古文义法本身就有两种意义:“就文之整体言之,则包括内容与形式的调剂,而融合以前道学家与古文家之文论。就文之局部而言之,即专就学文方式而言,则又能融合秦汉派之从声音证人以摹拟昔人之语言,与唐宋派之从规矩证人以摹拟昔人之体式”。中国的山水散文萌芽于两晋,产生于南北朝,鼎盛于唐宋,戴名世继承了前人记游记景的散文传统,模山范水,体物图貌,技巧很高,为桐城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散文还不同于当时士大夫娱情山水的闲情逸致,风雅倜傥之作,戴氏在这篇文章中弃铺陈擒藻之常法,求淡描点画之奇功,其目的在于债河墅之美,赞颂河墅主人潘木崖光明峻洁的人格和独立不群、不同世俗的高尚品质。潘先生应试不第后,从科场回到山庄,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过上清淡、闲适、幽雅的生活,与世俗之徒断绝了来往,这也是戴氏所倾慕的。在他看来,介人迫名逐利的官场,“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既然科场失意,弃绝了入仕的念头,“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有何不好。

  他在文章的第二段中的议论,情绪激昂,气势恣纵,他为先生的际遇鸣不平,矛头直指贻误人才的科举制度。如“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土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人于肺腑”,寥寥数笔,使那些追名逐利的官迷丑态毕现;而“犹然山泽之瘤,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则赞扬了潘木崖不为利禄所诱惑的高洁风貌。“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持论公允,爱憎分明,作者在描写这种超脱尘俗的河墅之中,也流霡了磊落不平之气,深化了自己的思想。

  最后“小于怀遁世之恩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不逃避现实,为将胸中书数百卷形成文字而奔走四方,历岁逾时而不罢手,单就这点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田望生.新闻采编录: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12月:228-232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林卧¹愁春尽,搴(qiān)(wéi)²览物华³
译文:静卧在林中为春天即将远去而忧愁,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注释:梅道士:生平不详。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近邻。¹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²搴帷:一作“开轩”。³物华:自然风光。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忽逢青鸟¹使,邀(yāo)入赤松²家。
译文: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注释:¹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²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这里指梅道士。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金灶(zào)¹逢开火,仙桃²正发花。
译文: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注释:¹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²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童颜¹若可驻²,何惜醉流霞³
译文: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注释:¹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²驻:保持。³流霞:仙酒名。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辄数月不饥。”这里借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诗写梅道士邀饮过程,抒发隐逸情趣。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仙道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qīngmíngyànméidàoshìfá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línchóuchūnjìn qiānwéilǎnhuá 
féngqīngniǎoshǐ使 yāochìsōngjiā 
jīnzàochūkāihuǒ xiāntáozhènghuā 
tóngyánruòzhù zuìliúxi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