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老翁住东陂(bēi)¹,说道平生隐在兹²
译文: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
注释:¹陂:山坡。²兹:此地。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隐每到识春时¹
译文: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
注释:¹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译文: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cí)¹
译文: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
注释:¹茅茨: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¹才子诗。
译文: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
注释:¹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
岩际窟中藏鼹(yǎn)¹,潭边竹里隐鸬(lú)(cí)²
译文: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
注释:¹鼹鼠:田鼠。²鸬鹚:水禽。鱼鹰,俗称水老鸦。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¹
译文: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辩认道路。
注释:¹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shǔ)¹与君辞。
译文: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注释:¹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这首诗写诗人寄宿农家、与老翁饮酒所见所感的内容,表现农人的闲静惬意和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极大兴趣。一联是老翁身世,居此已久。二联是远离尘世,不计时日。三、四两联是勤快但不忙碌的劳作。五联是热情待客。从吟诗看。农人是位隐居的官吏,诗人遂与他有共同语言。六联是自然景观。最后两联是表明心迹。诗的笔法属白描,抒写逼真实在。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8页

宿tiánjiā--gāoshì

tiánjiālǎowēngzhùdōngbēishuōdàopíngshēngyǐnzài

bìnbáiwèicéngyuèshānqīngměidàoshíchūnshí

ménqiánzhǒngliǔshēnchéngxiàngliúquántiānchí

niúzhuànggēngshírénxiánchángsǎomáo

láimǎnzhuóqīngzūnjiǔgǎnxìngpíngyíncáizishī

yánzhōngcángyǎnshǔtánbiānzhúyǐn

cūnluòxíngrénshǎozuìhòuxīnqiè

jīnzhǐyīnghái宿míngcháoshǔj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

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

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

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

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

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

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辩认道路。

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注释

陂:山坡。

兹:此地。

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

茅茨: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

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

鼹鼠:田鼠。

鸬鹚:水禽。鱼鹰,俗称水老鸦。

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

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高适在蜀地担任彭州刺史,后又改任蜀州刺史,时年五十七岁。由于忙于政务,高适在蜀中创作的诗并不多,这首便是当年他在某位田家老翁家里留宿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彭敏,朱瑞昌,花志红.《唐代入蜀文人蜀中创作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43页
2、 范凤驰.《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8页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2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弱冠¹弄柔翰²,卓荦(luò)³观群书。
译文:自己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博览群书,才能卓异。
注释:¹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²柔翰:毛笔。³荦:同跞。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著论准过秦¹,作赋拟²子虚³
译文: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准则,作赋以《子虚赋》为典范。
注释:¹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²准、拟:以为法则。³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边城论鸣镝(dí)¹,羽檄(xí)²飞京都。
译文: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
注释:¹鸣镝:响箭,本是匈奴所制造,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这句是说边疆论于敌人的侵犯。²檄:檄文,用来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所以叫“羽檄”。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虽非甲胄(zhòu)¹,畴(chóu)²览穰(ráng)(jū)³
译文:我虽然不是将士,但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
注释:¹甲胄士:战士。胄:头盔。²畴昔:往时。³穰苴: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所以叫“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译文:放声长啸,啸声在风声中激荡,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铅刀贵一割¹,梦想骋(chěng)²良图³
译文:自己的才能虽然像铅刀那样柔软,但仍然有一割之用。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注释:¹铅刀贵一割: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之后再难使用。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²骋:施。³良图:好的计划。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左眄(miǎn)¹²江湘³,右盻(xì)定羌胡
译文: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
注释:¹眄:看。²澄:清。³江湘:长江。邰希萱水,是东吴所在,地处东南,所以说“左眄”。⁴羌胡:即少数民族的羌族,在甘肃、青海一带,地在西北,所以说“右盻”。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功成不受爵¹,长揖归田庐²
译文: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
注释:¹爵:禄位。²田庐:家园。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

  “边城论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

  “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

  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曹丕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参考资料:
1、 穆克宏.《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yǒngshǐshǒu ·

zuǒ wèijìn 

ruòguànnòngróuhàn zhuóluòguānqúnshū 
zhùlùnzhǔnguòqín zuò 
biānchéngmíng fēijīng 
suīfēijiǎzhòushì chóulǎnráng 
chángxiàoqīngfēng zhìruòdōng 
qiāndāoguì mèngxiǎngchěngliáng 
zuǒmiǎnchéngjiāngxiāng yòudìngqiāng 
gōngchéngshòujué chángguītián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古木阴中系(xì)¹短篷²,杖藜(lí)³扶我过桥东。
译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注释:¹系:联接。²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³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¹,吹面不寒杨柳风²。 
译文: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¹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²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8-43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5-256
3、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jué

zhìnán sòngdài 

yīnzhōngduǎnpéng zhàngguòqiáodōng 
zhānshī湿xìnghuā chuīmiànhányángliǔfēng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¹,重来江令²,往事何堪前。逝水残阳,龙归剑杳(yǎo),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³(pāo)(piě)
译文:桃花依旧含笑开放,燕子也仍然翩翩起舞,这种春天的景色已经多年没有看到了。那些再度出仕的人,重又出仕新朝,这些往事都不堪再提起了。在近水夕阳的残照下,宝剑化龙归去,壮志未酬,踪迹杳然,在这巨变中,流尽多少英雄泪血。江山依旧,但事业未成,无以报国,只留下千古遗恨,一切繁华、豪情都抛开吧。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始创于柳永,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仄两体,上下片各十一句四韵。¹前度刘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山桃源洞遇到仙女。至太康年间,二人重回天台。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²江令:隋江总先后仕南朝梁、陈、隋三朝,仕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³一瞬:一眨眼,比喻极短的时间。⁴抛撇:抛开;丢弃。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白玉楼¹前,黄金台²(pàn),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nóng)³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dài),如共人凄切。
译文:当年名噪一时的黄金台、白玉楼,如今夜夜只能留住明月而显得分外冷落。垂杨像黄金缕般的枝条在春天的时候是鹅黄嫩绿的,你休要笑它现在成了枯杨断柳。那秾桃艳李。所有的粉白黛绿都不见了。世事的无常就像天上的云彩幻化不定,人生就像那随风飘去的柳絮,所有的盛衰兴亡都交给那群失群断侣的哀猿去悲泣了!那北京城外的西山依旧在那里,但是西山的景色已经失去了旧日的光彩,黯淡无光。它好像和我一样为这国破家亡悲哀、凄切!
注释:¹白玉楼:后因以为文人去世的典故。²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北易水南。³秾李:华美的李花。⁴消歇:衰败零落。⁵断猿:孤独悲啼之猿。⁶西山:山名,北京市西郊群山的总称。⁷惨黛:谓愁眉。黛,可供画眉的青黑色颜料,借指眉。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开头三句从自然景物写起,春风里桃花开放,燕子飞翔,依然如旧似相识,好象它们没有经历过人世的沧桑,然而竟逼出“春景都别’’一句。原来除了这燕子、桃花依然无恙之外,一切都变了,在诗人的眼里,所有春景都有别于昔日,这对于诗人来前是一种痛楚的发现。在这里,桃花、燕子,只不过是一个陪衬,它好比一幅画上的一点亮色,把画面上的大片暗色从反面更加衬托出来了。

  “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前。”词人连用两个典故,不仅表示“重来”之意,同时还暗寓人世变迁,恍如隔世之感,所以紧接着一句便是“往事何堪前"。这里面包含了多少家事、国事,事事前来都使人伤心、痛心,因而又只用“何堪前”三字了之,真是欲前还休,欲吐又吞,其内心的沉痛已不难想见。

  “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词人再用一个典故,将世事变迁之意更探前一步。龙归剑杳的故事从宝剑的沉埋、出世、化龙的经历和变化,折射出人世间的沧桑变迁。词人子“近水残阳”的惆怅景色中引出龙归剑杏的故事,人间巨变的感慨油然而生,不禁想起在当前的这一巨变之中流尽的“英雄泪血”。这一句词概括了无数抗清英雄的可歌可泣事迹,也蕴含了词人无穷的故国之思。

  “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一瞬抛撇”,转瞬之间昔日的“豪华’’便已丢失殆尽,世事变化得如此之快。这里面虽有家愁,但更多的是国恨,如此大好河山,给人留下的却是千古之恨。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道家谓天上有黄金阙、白玉京,为仙人或天帝所居处。以天界代指人间,它可以指帝京宫阙。前“只留明月’’,言外之意,昔日的繁华都已不复存在了。

  “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就像人世的繁华易逝一样,眼前的春色也转瞬便将消逝。且莫笑那“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杨柳已经褪尽了嫩黄的金色,裱艳的桃李也寻将凋谢。这几句含有比兴意味的词句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天上瞬息变幻的流云,空中飘荡不定的柳絮,世事、人生是如此相似。而这流云般消逝的世事,飞絮般无定的人生都将一并付予哀猿,在它那断续凄异的鸣声中发出悲咽的哀音。

  “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此时似乎一切都已消失,只有那熟识的西山兀自矗立在那里,善解人意似地与人相伴。据《拙政园诗余叙》所述,作者“侨居都城西”时,常“闲登亭右小邱望西山,云物殊态”,后来经历“频年兵燹”“毋论海滨故第化为荒烟断草,诸所游历,皆沧桑不可问矣”。可知这“西山”在作者生活里非同寻常。但现在词人眼里,西山的容貌也非昔日的“云物殊态”,而是“愁容惨黛”,好像它也在和词人一起发出“凄切”的感情,一起叹“当年富贵已东流,金瓯缺。”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06:第1477页-第1479页

yǒng··zhōuzhōnggǎnjiù--càn

yàngtáohuārányànzichūnjǐngduōbiéqiánliúlángzhòngláijiānglìngwǎngshìkānshuōshìshuǐcányánglóngguījiànyǎoduōshǎoyīngxiónglèixuèqiānhènshānháohuáshùnpāopiē

báilóuqiánhuángjīntáipànzhǐliúmíngyuèxiūxiàochuíyángérjīnjīnjǐnnóngháixiāoxiēshìshìliúyúnrénshēngfēidōuduànyuánbēiyàn西shānzàichóuróngcǎndàigòngrénqiè

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tú)(mí)¹香梦怯(qiè)春寒,翠²掩重门³燕子闲
译文:荼蘼的香味飘荡在梦里深闺寂寂惧怯春寒,苍翠的树木遮掩重重门户燕子安静地栖息于梁间。
注释:邸:住宅,府邸,这里指旅舍。¹酴醾:即荼蘼,也叫佛见笑,蔷薇科,春末开花,清香远溢。²翠:指苍翠的树木。³重门:重重门户。⁴闲:安静。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qiāo)断玉钗¹红烛冷²,计程³应说到常山
译文:思念远人敲断玉制的头钗红烛也因夜深而清冷,你在家计算我的旅程该在说已经到了常山。
注释:¹玉钗:古时妇女头上的饰物。钗柄分成两股,形状似钳,常用以剪剔烛花。²红烛冷:指烛光越来越暗。³计程:计算路程。⁴常山:县名,今浙江常山县。

  整首诗都是想象,前两句写春夜的清冷孤寂,极力描写了其妻独居家中的寂寥,后两句想象其妻醒后想念自己的情景,通过对自己想象中的细节的刻画,描写出其妻期盼与丈夫早些相聚的心情。这首诗写的实际正是诗人思妻心切,可以说诗人是以思夫之心,表思妇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诗的前两句“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从大处落墨,极写其妻空闺寂寥。酴醾,作者用它来比喻其妻之“香梦”,一方面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另一方面也在着重强调:即便是这样甜美的梦,也害怕春寒寂寞的搅扰。更何况“翠掩重门舒,深锁空闰,又增加了几分冷冷清清的气氛。这里的“燕子闲”有两重意思:其一,“闲”表示寂静,思妇“香梦”为“春寒”惊醒后,愁肠婉转,四顾寂寥,无可诉说,其二,“燕子护归巢为“闲”,鸟儿尚能雌雄相守,夜落归果,无形中把人的那种孤寂心情也就衬托得更强烈了。

  接下来,作者又用“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两句诗写他妻子梦醒后思念丈夫,切盼与丈夫早些团聚的心情。前句诗用了两个细节:“敲断玉钗”和“红烛冷”。玉钗本为女子心爱之物,专用来梳妆打扮的。可是,由于丈夫久出不归,“首如飞蓬,谁为适容”,她竟慵自梳头,懒于打扮了。不仅如此,当她拿起了“玉钗”时,顿然间竟有无限的惆怅之情涌上心头,索性拿它来作为计算丈夫归期的工具,一遍一遍地敲,一遍一遍地想,一遍一遍地算,最后竟把玉钗“敲断”了。在这个细节中,作者虽然丝毫没有提到“思”字,但思妇的那种心情却被刻画得那么突出,使人们仿佛能见到她的一脸愁容。同样,“红烛冷”一方面极言思妇“敲钗”时间之长,甚至燃尽红烛,天将破晓,另一方面还巧妙地暗示了女子红颜已老,青春将逝,由此更加衬托思妇的愁情满怀。

  最后,“计程应说到常山”,既是点破思妇何以愁怀不解的句子——因为不管是“香梦”也好,“燕子闲”也好,“敲断玉钗”也好,作者尽管让思妇愁肠婉转,却并役有直说她是为了思夫才受了这样的煎熬,这句却以“计程”轻轻地点了出来,使诗意更加明确;同时,这句话又说明了这一切不过都是作者在常山旅舍中想象的—这不仅因为“应说到常山”是一种猜测的口气,而这“猜测”让夫妇双方不谋而合,更增加了双方的思念之情,而且还因为前文中的厂“香梦”“重门”为女子所特有。至此,读者才真正弄清楚了“题邸间壁”与诗的关系:原来作者是以思夫之心,度思妇之腹。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20

jiān

zhènghuì sòngdài 

xiāngmèngqièchūnhán cuìyǎnchóngményànxián 
qiāoduànchāihóngzhúlěng chéngyīngshuōdàochángshān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yōng)¹
译文:腊八节这天家家都要煮腊八粥,大臣们特地在雍和宫熬粥。
注释:¹雍和:雍和宫。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译文:第一锅用来敬献佛祖,第二锅是进奉给太后和帝后的家眷。

xiàrén qīngdài 

jiājiāzhǔzhōuduō chénpàidàoyōng 
duìshìdāngjīn jìnfèngáochéngèrgu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