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昨夜扁(piān)¹京口²,今朝马首长安³。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译文: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注释:¹扁舟:小舟。²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乃古润州治所。³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⁴旧官何物与新官: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⁵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¹下语²千难。使只³才气卷波澜(lán)。与把新诗判断
译文: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把我的新诗呈给您。请您细加指点。
注释:¹个中:此中。²下语:评说,讲说。³使只: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⁴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⁵判断:犹鉴别辨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使只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西jiāngyuè··sòngbié--shì

zuóbiǎnzhōujīngkǒujīncháoshǒuzhǎngānjiùguānxīnguānzhǐyǒushāngōngàn

jǐngbǎiniánbiànzhōngxiàqiānnán使shǐjūncáijuǎnlánxīnshīpànduà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把我的新诗呈给您。请您细加指点。

注释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乃古润州治所。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旧官何物与新官: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使只: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赏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词人被召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职务之时,为了表示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于是写下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裴回。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铜鼓¹赛神²来,满庭幡(fān)³裴回。水村江浦(pǔ)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译文:敲响铜鼓赛神来,满庭都是幡旗,还有华盖徘徊。神来去时疾鼓如风雷,一阵阵卷过山村水寨,吹开如烟的浓雾,露出楚山如画的丰采。
注释: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¹铜鼓: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²赛神:谓设祭酬神,又称“赛会”。³幡盖:供神佛所用的幢幡伞盖之类。幡,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盖,伞盖,指一种长柄圆顶、伞面外缘垂有流苏的仪仗物。⁴裴回:同“徘徊”。⁵浦:水滨。⁶风雷:形容迎神之车马声如风雷震荡。
离别艣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离别艣(lǔ)¹空萧索,玉容²惆怅妆薄³。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译文:耳边还响着离别时的橹声欸乃,声声震颤着空寂的愁怀。姣美的容颜在惆怅里消瘦,淡淡的妆粉画出深深的怨哀。看青青麦田里春燕双双飞又落,卷起珠帘,空对楼阁,愁情满怀。
注释:¹艣声:离别时船桨击水的声音。艣:大船桨,用人摇动而拨水,使船前进。²玉容:如花似玉之容貌,借指美女。³妆薄:指容妆淡褪。⁴青麦:麦青时节,约夏历三月,已近暮春。⁵落落:形容燕子飞行悠然自在的样子。一说众多貌。⁶珠阁:华丽的楼阁。珠,一作“朱”。“卷帘愁对珠阁”应理解为在珠楼中卷帘愁对帘外春色。

  这首词抒写的是江南民间迎神赛舞的习俗与男女别离容易会面难的情思。上片初看是就题写赛神会的盛况:山村江浦,铜鼓声声,幡盖阵阵,车驰风雪,热闹非凡。赛会一过,烟开云散,楚山历历,霎时间热闹不再,留给人们的是空寂与清冷。这是缘题而写,以赛神会的两种场景,衬托别情离恨之凄楚。虽是缘题而写,却别有深意:以赛会的两个场面,喻神之来去自由,反衬出人别易会难,去而不归。

  如果说上片是从旁以横笔铺写的,下片则是中锋纵笔,抒写人情。“离别”句承上片末句情绪,追忆兰舟送别的苦况:艣声似也因惜别而萧索,衬托别情难耐;“玉容”句写女主人公因离别而内心惆怅,妆容消瘦。末二句写她深感聚首不易,后会难期,怀远之时,卷帘只有空阁相对。这里转而写景,离别时正是暮春三月,麦草青青,紫燕双飞,更使她触景伤怀,愁怨倍增。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其情更哀。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在于,分别营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场景,热闹的赛神场面与冷落空寂的女子闺阁,两者造成大起大落的对比,更好地渲染离愁别苦,也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理冲击。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0-7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¹曰:“学而时习²之,不亦说(yuè)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注释:¹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²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³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⁴愠:生气,发怒。⁵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曰:“吾¹²三省(xǐng)³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注释:¹吾:人称代词,我。²日:每天。³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⁴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⁵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⁶信:诚信。⁷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¹而志于学,三十而立²,四十而不惑³,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注释:¹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²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³惑:迷惑,疑惑。⁴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⁵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⁶从心所欲:顺从意愿。⁷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¹,思而不学则殆(dài)²。”《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注释:¹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²殆: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¹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²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注释:¹箪:古代用来盛饭食的圆形竹器。²堪:能忍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知之¹者不如好(hào)之者²,好³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注释:¹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²者:代词,……的人。³好:喜好,爱好。⁴乐:以……为快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¹,曲肱(gōng)²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³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注释:¹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²肱:这里指胳膊。³于:介词,对,对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¹。择其善者²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注释:¹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²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在川上¹曰:“逝²者如斯³(fú),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注释:¹川上:河边。²逝:往,离去。³斯:代词,这,指河水。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曰:“三军¹可夺²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注释:¹三军:指军队。²夺:改变。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¹,切问而近思²,仁³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¹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²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³仁:仁德。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有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有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有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有不有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有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lúnshíèrzhāng

kǒng xiānqín 

yuē  xuéérshízhī yuè yǒupéngyuǎnfānglái  rénzhīéryùn jūn   xuéér 

zēngyuē  sānxǐngshēn wèirénmóuérzhōng péngyǒujiāoérxìn chuán   xuéér 

yuē  shíyǒuérzhìxué sānshíér shíérhuò shíérzhītiānmìng liùshíérěrshùn shíércóngxīnsuǒ    wèizhèng 

yuē  wēnérzhīxīn wèishī   wèizhèng 

yuē  xuéérwǎng érxuédài   wèizhèng 

yuē  xiánzāi huí dānshí piáoyǐn zàilòuxiàng rénkānyōu huígǎi xiánzāi huí   yōng 

yuē  zhīzhīzhěhàozhīzhě hàozhīzhězhīzhě   yōng 

yuē  fànshūshí yǐnshuǐ gōngérzhěnzhī zàizhōng érqiěguì yún   shùér 

yuē  sānrénxíng yǒushīyān shànzhěércóngzhī shànzhěérgǎizhī   shùér 

zàichuānshàngyuē  shìzhě shězhòu   hǎn 

yuē  sānjūnduóshuài duózhì   hǎn 

xiàyuē  xuéérzhì qièwènérjìn rénzàizhōng   zhāng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chǔ)¹
译文:溪水流走,花儿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
注释:¹楚城:指湖北、湖南一带的城市,泛指旅途经过的楚地。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胡蝶梦¹中家万里,子过²枝上月三更。
译文:往事如梦,离家万里,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树枝上杜鹃在凄厉地啼叫。
注释:¹胡蝶梦:意即往事如梦。胡蝶:即蝴蝶。²子过:一作“杜鹃”,其鸣声凄切。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春唯 一作:春移;满镜 一作:两鬓)
故园书动¹²年绝³,华发春唯满镜(jìng)生。(春唯 一作:春移;满镜 一作:两鬓)
译文:家乡的来信长年断绝,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
注释:¹动:动辄、每每之意。²经:一作“多”。³绝:一作“别”。⁴华发:白发。⁵唯:一作“移”。⁶满镜:一作“两鬓”。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¹烟景有谁争。
译文: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五湖的风景又有谁来与我争抢呢?
注释:¹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辞宫,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此诗用清丽的语言、工整的格律,把暮春之夜时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写得深婉感人,极富诗意,反映了诗人羁旅生涯中浓烈的苦闷情绪。全诗意象朦胧,意境深婉,格调沉郁。

  首句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难以解脱。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7-1368

chūn

cuī tángdài 

shuǐliúhuāxièliǎngqíng sòngjǐndōngfēngguòchǔchéng 
diémèngzhōngjiāwàn guīzhīshàngyuèsāngēng 
yuánshūdòngjīngniánjué huáchūnwěimǎnjìngshēng  (chūnwěizuò chūn mǎnjìngzuò liǎngbìn )
shìguīguībiàn便 yānjǐngyǒushuízhēng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岭水争¹分路转迷,桄(guāng)(láng)²(yē)叶暗蛮溪³
译文: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
注释:¹岭水争:指五岭一带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支流岔路很多。²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为羽状复叶。³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愁冲毒雾¹逢蛇草,畏落沙虫²避燕泥。
译文: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
注释:¹毒雾:古人常称南方有毒雾,人中了毒气会死去,大概是瘴气。²沙虫:古人传说南方有一种叫沙虱的虫,色赤,进入人的皮肤能使人中毒死亡。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五月畲(shē)¹收火米²,三更津(jīn)³报潮鸡。
译文: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
注释:¹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²火米:指赤谷米。³津吏:管理摆渡的人。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jǐn)¹花中越鸟啼。
译文: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注释:¹红槿:落叶小灌木,花有红、白、紫等颜色。

  这首《谪岭南道中作》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下面是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教授王启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这种衬托的手法,比连续的铺陈展叙、正面描绘显得更有变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这样讲也不无道理。

  颈联转向南方风物的具体描写,在写景中表现出一种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的时候,三更时分鸡就会叫,津吏也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这一切和北方完全不同。这两句为尾联抒发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尾联是在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这当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被排挤打击、非罪谪贬的愤懑。最后一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zhélǐngnándàozhōngzuò--

lǐngshuǐzhēngfēnzhuǎnguānglángànmán

chóuchōngféngshécǎowèiluòshāchóngyàn

yuèshētiánshōuhuǒsāngèngjīnbàocháo

kānchángduànxiāngchùhóng槿jǐnhuāzhōngyuèniǎo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
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此诗八句,层次井然。首联交代缘起。“暂”,暂且,有忙里偷闲的意味。“诣”字表明作者对郑和尚的尊敬、膜拜之情。“高僧”即指郑和尚。赞美他有很高的修行。“话”,动词,即第七句的“谈禅”。“来寻”两字,见诗人心情之急。兴致之高。寺而曰“野”曰“孤”,则其脱尘远俗自不在话下。

  颔联写寻访的经过。“岸花藏水碓”,暗示这是乘舟寻访,所以才会注意岸花,才能发现岸花覆盖着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水碓。顺着水碓声寻去,岸边是一片竹林。“溪竹映风炉”,这句写上岸后寻访所见之景。“风炉”是一种炊具。据中唐人陆羽《茶经》:“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可见它主要是煮茶的器具。碧绿的溪竹与煮茶的袅袅青烟相映成趣,而茶与禅理也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水碓、风炉皆山寺常有之景致,作者《题山寺僧房》云,“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可见这两句虽未点明野寺,实际上野寺已跃然纸上了。

  颈联是禅意最浓之所在。“顶上巢新鹊”,这是写郑和尚入定后心神凝一、迥忘外物的情态。入定,指僧人静坐敛心,不起杂念,使心定于一处。这句说,入定时的郑和尚形如枯木,在他头顶上有树木,鹊儿不再把他看作一个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所以在那树上做巢。“巢新鹊”则说明郑和尚入定时间之长、心志之专一。它和宋之问《游云门寺》中“入禅从鸽绕”、秦系《题僧惠明房》中“入定几时还出定,不知巢燕污袈裟”、刘得仁《宿僧院》中“萤入定僧衣”、陆龟蒙《赠老憎》中“旧曾闻说林中鸟,定后长来顶上巢”、韩偓《永明禅师房》中“支公禅寂处,时有鹊来巢”等句用意略同。“衣中得旧珠”是说郑和尚出定之后与作者谈禅而使他恍有所悟。它用了一个佛教故事。《法华经·五百授记品》载,有一贫苦的人,去拜访一个富有的亲戚,亲戚怜悯他的潦倒而热烈地款待他。因此,他喝得烂醉,当场睡着了。正巧衙门通知其亲戚值班,亲戚见他

  睡得正死,无法向他告别,于是在他衣服里缝了点珍宝。但他醒后,并不知此事,仍旧过着飘泊的生活。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又遇到那位亲戚,亲戚把藏珠宝的事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衣服里藏有贵重的珠宝。《楞严经》亦有类似之比喻。宝珠就是佛心和般若智慧。禅家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潜伏着佛性,这佛性不以肉体的消亡而消亡:“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醒。百骸虽溃败,一物镇长灵”(丹霞和尚《玩珠吟》)。然而诚如“石中之火,不打不发”,必须石头碰石头,方可冒出火花,所以石头虽可发火,但不敲打还是发不出火花来。高明的禅师在修行者的时机成熟时使潜伏在修行者烦恼之下的佛性产生自觉,一似使他发现了衣中宝珠一样。当修行者经禅师的点悟突然间发现“明珠原在我心头”时,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愉悦。

  尾联写诗人觉悟之后流连忘返的心态:“谈禅未得去,辍悼且踟蹰。”诗言“掇棹”,即停止划船,说明作者已经离开郑和尚上船准备回去了。但为什么又踟蹰不前呢?原来是禅师的一番话使他陡然醒悟,心有所皈,沉浸在禅悟的喜悦之中,而忘了归去。读诗至此,方见诗题中“晚”字之妙:本来天色已“晚”,诗人原打算“暂”访就走的,但拜谒郑和尚后,心仪神仰,竟然久久舍不得离去了。这就将诗人对郑和尚的崇拜、对禅悟的喜悦之情都表露了出来。

wǎnguòpánshízhèngshàng--céncān

zàngāosēnghuàláixún

ànhuācángshuǐduìzhúyìngfēng

dǐngshàngcháoxīnquèzhōngjiùzhū

tánchánwèichuòzhàoqiěchích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