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说难兄弟,才华信合并。龙光双剑白,鹤梦一毡青。
共说难兄弟,才华信合并。龙光双剑白,鹤梦一毡青。
擅学诸王字,能通大戴经。鸣琴花县日,春满卓公庭。
擅学诸王字,能通大戴经。鸣琴花县日,春满卓公庭。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8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碧丛丛¹,高插天,大江²翻澜(lán)³(yè)
译文:碧绿簇聚的巫山群峰高插云天。长江翻波浪,神女长裙拖带着云烟。
注释:¹丛丛:群峰簇聚的样子。²大江:指长江。³翻澜 :波澜翻卷。⁴神:指巫山神女。⁵曳烟:指神女在烟云中曳行,长裙拖带着云彩。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楚魂寻梦¹风飔(sī)²,晓风曳雨生苔钱³
译文:楚王思念梦中神女,飕飕起凉风,天亮后只见风吹细雨,苔藓处处生。
注释:¹楚魂寻梦:指楚襄王(一说楚怀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见宋玉《神女赋》。²颸然:凉飕飕。³苔钱:苔藓,圆如铜钱,故称。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瑶姬¹一去一千年,丁香²(qióng)³啼老猿。
译文:神女瑶姬一去千年杳无踪影,丁香丛中筇竹林里不时传出老猿的啼声。
注释:¹瑶姬:巫山神女名。²丁香:即紫丁香。³筇竹:又名邛竹,古邛国(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所产之竹,节长心实。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古祠¹近月蟾²桂寒,椒³花坠红湿云间。
译文:古祠接近月宫,蟾蜍桂树,高险阴冷,山间的椒子儿坠落,把云朵染红。
注释:¹古祠:指巫山神女祠,在巫山的对面。近月:极言山峰上的古祠位置高险。²蟾桂:指传说中的月宫里的蟾蜍和桂树。³椒:花椒,灌木,子实紫红,开黄绿色小花。⁴坠红:此处椒花实指花椒的子实,故曰“坠红”。⁵湿云:湿度大的云。

  全诗是从描写巫山景色着笔,循着巫山神女的典故展开诗思的。

  诗的首三句,“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将巫山十二峰的奇特景观,表现得十分精当,一下子就摄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大家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神曳烟”三字,极妙。这三字,形象描绘巫山闻空滚缥缈、渐移缓行的烟云,它与波澜翻滚、水势迅猛的“大江”,形成动态上的强烈比差;同时,大江、云烟的动态,又与静谖的陡峭山壁,丛碧树木,构成鲜明对比,使全诗的开端显得色彩和谐,层次感强、动静配合,富有诗情画意。如此优美的环境,接容易感发超人们的奇思遐想。“神曳烟”里的“神”字,轻笔一点,便逗引出下文巫山神女构典故来。至此,诗情便从景色描写很自然地转入到优美的传说故事中去。

  “楚魂寻梦风颸然”以下四句,专写楚王梦寻瑶姬事,诗里的“楚魂寻梦”,即指此事。李贺翻用这则典故,不说巫山神女会见楚王,反过来说楚王的灵魂在飒飒的凉风里去寻求梦中的瑶姬,但是,瑶姬一去已隔千年,巫山之阳再也找不到她的形迹,剩下来的只有在晓凤飞雨里生长的苔藓,丁香翠竹丛中传来的老猿的悲啼声。诗的结尾二句,申足上文诗意。神女不在,古祠尚存。诗云“椒花坠红”,这是因为长吉从未到过蜀地,出于艺术想象,所以误将紫赤色的花椒果实当作花朵,写出“坠红”的诗歌意象。山里湿气重,似乎云也是湿的,故云“湿云”。两旬意谓古祠近月,寒气侵逼,空寂无人,不时有椒花坠落在古祠旁。用空寂的意境收束全篇,有力地突现了“楚魂寻梦”的空幻,暗示了全诗的题旨。

  揣摩其艺术特色,有三点:一是着力于揭示矛盾,求变求新。作者的这种艺术追求突出地表现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例如开头三句,使山与水相比照:峰峦高耸,岿然不动;江水绵延,翻滚不已。一者静,一者动;一者高,一者远;一者秀丽,一者混沌。于对比中生发出气势来,显得雄高远,开阖动荡。

  二是重音叠字用得巧妙,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如开头的“碧丛丛”。中间的“瑶姬一去一千年”,两个“一”字,一虚一实,似乎彼此不相干,其实联系紧密,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一去”有“去不复返”的意思,而“一千年”则暗示逝者的无情和时间的无情。多情的“楚王”望眼欲穿,却始终不见神女的身影,这就有效地浓化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三是出奇制胜,用暖色调表现悲凉的景况,很成功。末句“椒花坠红湿云间”,红不仅是暖色,且多用以渲染喜庆场面。这里把它和动词“坠”字、形容词“湿”字相缀连,惨红的颜色和凋残的态势令人触目伤怀,就象堕楼的绿珠引起后人广泛的同情、惋惜和哀伤那样,所有美好的、充满生命力的事物被毁弃,更加剧人们的伤感心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66-568页
2、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765页

shāngāo--

cóngcónggāochātiānjiāngfānlánshényān

chǔhúnxúnmèngfēngránxiǎofēngfēishēngtáiqián

yáoqiānniándīngxiāngqióngzhúlǎoyuán

jìnyuèchánguìhánjiāohuāzhuìhóng湿shīyúnjiān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wú)¹看茗(míng)²归。
译文:春日里山间暖山路晴明,茶新发革新长踏青而归。
注释:¹芜:丛生的野草。²茗:茶芽。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zhà)¹削柳枝聊代札²,时窥(kuī)云影学裁衣。
译文:一无意中削柳枝以此代札,偶然间见云影照此裁衣。
注释:¹乍:偶然,忽然。²札:古时写字用的小木片,引申为书信。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身闲始觉隳(huī)¹名是,心了方知苦行²非。
译文:身闲处始觉得去名为是,心悟了方知道苦行为非。
注释:¹隳:毁坏、除去。²苦行:指头陀行。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¹
译文:禅寂中外物众有难似我,松树声春草色都无心机。
注释:¹机:此词多义。此处含机巧、机心、机兆、机要等意。
该诗写作者春天的感悟。作者从春柳、白云、松声、草色之中,感受到了禅的闲适与自在。由此,诗人突破了种种约定俗成的拘束,达到了适意自由的境界。于是,他感叹,正是毁弃了误人的虚名,他才能如此。可以想见,作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又秉承了极高的天赋,其家族可以对他有一番光耀门楣的望想。然而,他却出家了,这的确需要勇猛精进的勇气。出家后,他又修了大乘禅,追求心智的开悟,而不是拘于诵经持戒。现在,他终于达到了禅悟的境界,随处自在。
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齐人就赵人学瑟¹,因之先调,胶柱²而归³,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译文: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国人就将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用胶粘住带回了家。三年都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国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原来这齐国人这么蠢。
注释:¹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二十五根弦和十六根弦两种。²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³归:返回,回去。⁴向:从前,原来。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登彼西山¹兮,采其薇²矣。
译文:登上那首阳山,采摘薇来充饥。
注释:¹西山: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²薇:植物名,也叫蕨菜,根含淀粉,可供食用或酿造。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以暴易暴¹兮,不知其非²矣。
译文: (周) 用暴虐去替换暴虐,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
注释:¹以暴易暴: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²不知其非:武王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神农¹(yú)²³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译文:神农虞舜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到哪里寻找理想的归宿呢?
注释:¹神农:传说中的炎帝。²虞:即大舜。³夏:朝代名,指夏朝开国君主大禹。⁴忽:绝灭。⁵“我安适归矣”:倒装句,“安归”是倒装结构,即“归安”,是回归的意思。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xū)(jiē)¹(cú)²兮,命之衰³矣!
译文:多么可悲啊,已是生命垂危之际,命运是这样不济!
注释:¹于嗟:“于”通“吁”,感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²徂:古同“殂”,死亡。³命之衰:生命垂危。

  这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全诗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在“我安适归”与“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隐含有同周朝势难两立的清晰判断。

  歌谣一、二句直陈登上首阳山的高处采薇充饥。这两句用赋体,字句平浅,感情也似乎平淡,其中却包含有决不与周王朝合作这一态度鲜明的抉择。所说的是采薇这一件实事,也可看作是一纸“耻食周粟”的宣言。

  三、四句以议论出之,说明不合作的原因。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而非以仁义王天下,是不可取的,而武王却并不以此为非。以上四句是伯夷、叔齐表明自己政治上的立场、态度,以“以暴易暴”四字对新建立的周王朝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以下转入全诗的另一个层次,写个人的历史性的悲剧。

  神农、虞、夏时代都是历史上的圣明之世;说神农、虞、夏转瞬即逝,其用意在于反衬自己的生不逢时,由于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立足点而充满了失落感。“我安适归矣”,故意用无疑而设问的语气,增强了感慨的份量,与《诗经·魏风·硕鼠》的“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写法正不谋而合。结尾两句是无可“适归”的延伸和发展。当伯夷、叔齐吟唱到此歌结尾时,虽已气衰力微、不可能呼天抢地地大声唱叹,但这感慨至深的垂死之言,即使声音很小甚至不甚连贯,仍然是会动情地顽强地唱出并长久地回响在首阳山的山涯水际的。

参考资料:
1、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 先秦文学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1页

cǎiwēi

míng xiānqín 

dēng西shān cǎiwēi 
bàobào zhīfēi 
shénnóngxiàyān shìānguī 
jiē mìngzhīshuāi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
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