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月照愁眠,征车蒙晓烟。软尘三尺浪,春树四围天。
孤月照愁眠,征车蒙晓烟。软尘三尺浪,春树四围天。
沙渚带河碛,舆梁通洧川。梁园旧时梦,回首又经年。
沙渚带河碛,舆梁通洧川。梁园旧时梦,回首又经年。

zhūzǎoxíng--cáojiā

yuèzhàochóumiánzhēngchēméngxiǎoyānruǎnchénsānchǐlàngchūnshùwéitiān

shāzhǔdàiliángtōngwěichuānliángyuánjiùshímènghuíshǒuyòujīngnián

曹家达

曹家达

曹家达,字颖甫、尹甫,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孝廉(举人),后入南菁书院,研究经书及诗文。废科举后,他深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二年后取得应手而愈的疗效。以此益信经方之验。 ▶ 8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
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¹
译文:芳草青青,无边无垠,棵棵纤草,张着片片凝露的翠叶,摇曳在这温暖的春天。
已赖阳和长,仍惭润泽频。
已赖阳和¹长,仍惭润泽频。
译文:已经依赖着春天温暖的气息生长,但仍然羞于展现自己的湿润。
日临残未滴,风度欲成津。
日临残未滴,风度欲成津。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露水还未滴落,微风轻拂,它们就会结成小水珠。
蕙叶垂偏重,兰丛洗转新。
蕙叶垂偏重,兰丛洗转新。
译文:花穗和草叶因挂着露珠而变重下垂,兰花丛则被雨露清洗得更加清新。
将行愁裛径,欲采畏濡身。
将行愁裛(yì)¹,欲采畏濡(rú)身。
译文:准备走在小路上采摘,又担心弄湿身上的衣物。
独爱池塘畔,清华远袭人。
独爱池塘畔,清华¹远袭人。
译文:唯独喜爱那池畔的风景,清幽的香气远远袭来。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桂布¹白似雪,吴绵²软于云。
译文: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注释:¹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²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布重绵且厚,为裘(qiú)有余温¹
译文: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注释:¹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朝拥¹重至暮,夜覆眠²达晨³
译文: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注释:¹拥:抱,指披在身上。²眠:睡。³达晨:到早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谁知严冬¹月,支体²暖如春。
译文: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注释:¹严冬:极冷的冬天。²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中夕¹忽有念,抚裘起逡(qūn)²
译文: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注释:¹中夕:半夜。²逡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丈夫贵兼济¹,岂独善²一身。
译文: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注释:¹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²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安得¹万里裘²,盖裹周³四垠
译文: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注释:¹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²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³周:遍。⁴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稳暖¹皆如我,天下²无寒人。
译文: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注释:¹稳暖:安稳和暖。²天下:全国。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白居易自谦称)虽不肖,常师此语……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两句可视为白居易的抱负和志向,也可视为他希望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处世哲学。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作品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宋代黄澈在《巩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实这大可不必区分优劣。两人都是面对自我处境的一种超越,只不过老杜并未愁苦于个人饥寒、白氏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而已,皆为难能可贵。无论自身寒暖,诗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忧虑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面写的是“稳暖”,实质写的是“仁政”。或者说,“稳暖”只是其写实,“仁政”才是其虚拟,即意象创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辖区就是洛阳城。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内容相近的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样表达了他的爱民激情,同时也蕴含着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说得异常明确:“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古代丝织品总名)亦非纩(细丝绵),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经五次考绩才可转官。意谓任满),与君展覆杭州人。”显然,白氏所谓“裘”,实乃“法度”、“仁政”的一种象征。不管是“盖裹周四垠”,还是“都盖洛阳城”,均要实施“法度”、推行“仁政”。作为封建官吏,他要维护的当然是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一定益处。

xīnzhìqiú--bái

guìbáishìxuěmiánruǎnyún

zhòngmiánqiěhòuwèiqiúyǒuwēn

cháoyōngzuòzhìmiánchén

shuízhīyándōngyuèzhīnuǎnchūn

zhōngyǒuniànqiúqūnxún

zhàngguìjiānshànshēn

ānwànqiúgàiguǒzhōuyín

wěnnuǎnjiētiānxiàhánrén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人前不解,巧传心事,别来依旧,辜负春昼。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人前不解,巧传心暗,别来依旧,辜负春昼。
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想韶颜非久,终是为伊,只恁偷瘦。
碧罗衣上蹙(cù)¹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yì)²泪痕透。想韶颜³非久,终是为伊,只恁(nèn)偷瘦。
注释:¹蹙:收缩,这里指折叠后出现了皱纹。²裛:沾湿,浸染之意。³韶颜:年轻美丽的容颜。⁴恁:这样。

  这首词是写女子思念男子。

  上片“忆昔”直贯到“巧传心事”,追忆花间定情。“别来”二句是对现实即分别后的感叹:两情虽然深厚,可惜不能共处而辜负了春光。

  下片也分两层,第一层是睹罗衣上的对对鸳鸯而怀念情人,泪湿衣襟;第二层从反面表达女主人公对男子的忠贞爱情,虽青春不常,但为他憔悴,也不后悔。语言坚决,情感真挚。

  欧阳炯两首《贺明朝》都极为浓艳,上接温庭筠,下开柳屯田。

míngcháo··huājiānxiāngjiànhòu--ōuyángjiǒng

huājiānxiāngjiànhòuzhǐpíngxiānshǒuànpāohóngdòurénqiánjiěqiǎochuánxīnshìbiéláijiùchūnzhòu

luóshàngjīnxiùduìduìyuānyāngkōnglèihéntòuxiǎngsháoyánfēijiǔzhōngshìwèizhǐnèntōushòu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¹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wà)²凌波³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译文: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脚步,久久敛束着丝罗袜如在水波上走。只见她那舞步如旋风,都不留下步履踪迹。
注释:¹涂:道路,通途。²罗袜:丝罗制的袜。³凌波:起伏飘浮于波涛之上。⁴风:旋风。⁵行处踪:行经场所的踪迹。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¹穿宫样²稳,并立双趺(fū)³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译文:暗暗地穿着宫廷样式的鞋适合走路稳健,而并立两脚行路就困都。你说纤细美妙到何种程度,该是很都。要说“纤妙”,必须把妇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脚。
注释:¹偷:暗暗地。²宫样:宫廷样式的衣裳,这里借指小鞋。³双趺:脚。⁴纤妙:纤细美妙。⁵应:该。

  上片描绘侍妓或歌妓的小脚步态。“审美理想渗透于审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定民族、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苏轼写作该词所带的审美倾向也不例外。“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特写侍妓或歌妓轻飘的步姿。莲上“承步”,“罗袜凌波”,如洛水女神飘在水面上。中国古代爱恋民歌就是承袭这种小脚美的审美观来吟咏“莲承步”,“罗袜凌波”的。“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特写轻飘的舞姿。正因为脚小舞起来就显得轻盈多了。飞舞起来如“回风”一般,且不留下脚印。对于这种迅疾轻盈的舞姿,苏轼是带着赞美的态度来评判的。

  下片描叙侍妓或歌妓的小脚的痛苦与慰藉。“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描写侍妓或歌妓缠足所带来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换穿宫廷贵夫人鞋,合适是合适,但不能并立站起来,走路更困难。宋代这种残忍的缠足审美观,使很多妇女痛苦一生,苏轼毫不回避地披露了这种痛苦与困难。“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纤妙是指人们以习惯的审美观为准绳,脚是缠得越小越“纤妙”。“说应难”,意思是用语言难以表达。“须从掌上看”,反映了苏轼虽然反对妇女缠足,但是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与审美上的局限性。

  该词是苏轼站在欣赏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场上,通过写侍妓、歌妓,披露缠足给妇女带来痛苦,对北宋社会这一陋习表示不满。该词有些庸俗,近乎游戏文字,不完全是 “恶谑、恶趣”之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32-135

mán··yǒng--shì

xiāngliánchéngzhǎngchóuluólíngzhǐjiànhuífēngdōuxíngchùzōng

tōu穿chuāngōngyàngwěnbìngshuāngkùnxiānmiàoshuōyīngnáncóngzhǎngshàngkàn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天地浑(hùn)(dùn)如鸡子¹,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译文: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像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变化,比天、地都要神圣。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数字开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壮盛于七,终止于九,因此天距离地有九万里。
注释:¹鸡子:鸡蛋。

pánkāitiān

zhěng liǎnghàn 

    tiānhúndùn pánshēngzhōng wànqiānsuì tiānkāi yángqīngwéitiān yīnzhuówéi pánzàizhōng jiǔbiàn shéntiān shèng tiāngāozhàng hòuzhàng pánzhǎngzhàng wànqiānsuì tiānshùgāo shùshēn pánzhǎng hòunǎiyǒusānhuáng shù sān chéng shèng chǔjiǔ tiānjiǔw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