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云边昔稚圭,军戎万里已周知。
趋朝岂止重凭广,出幕聊为送适诗。
行李羽轻清涨稳,交情珍重岁寒期。
君王若问荆州事,白玉阶前细数之。
五色云边昔稚圭,军戎万里已周知。
趋朝岂止重凭广,出幕聊为送适诗。
行李羽轻清涨稳,交情珍重岁寒期。
君王若问荆州事,白玉阶前细数之。
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8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韩公堆上望秦川,渺渺关山西接连。
韩公堆上望秦川,渺(miǎo)¹关山西接连。
译文:登上韩公堆远望我的家乡,却被连绵的高山所阻隔。
注释:¹渺渺:形容悠远的样子。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译文:孤身一人在千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乡。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sà)¹新。
译文:夜晚就这样在秋雨过后来到,空气一下子新鲜极了。
注释:¹飒然:迅疾、倏忽貌。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
团扇先辞手,生衣¹不著(zhuó)身。
译文:温度也差异很大。手中的扇子可以先放下了,但还没有穿秋衣的必要。
注释:¹生衣:夏衣。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更添砧(zhēn)引思,难与簟(diàn)¹相亲。
译文:不过,现在要坐或卧久些,要垫一层木板了,竹席也快要收起来了。
注释:¹簟:竹席。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译文:这种天气秋高气爽,谁喜欢睡大觉呢?便是那些有时间又没有野心的人们。

hòuqiūliáng

bái tángdài 

láiqiūhòu qiūránxīn 
tuánshànxiānshǒu shēngzhuóshēn 
gèngtiānzhēnyǐn nándiànxiāngqīn 
jìngshuípiānjiào pínxiánlǎoshòurén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溶溶漾(yàng)¹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²
译文:汉江水波荡漾白鸥掠飞,江水碧绿澄净仿佛都能漂染衣衫。
注释:¹溶溶漾漾: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²好染衣:碧绿的江水可以把衣服染绿了。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译文:南来北往的人们随着时间流逝都会渐渐老去,夕阳总是送那钓鱼的船儿归去。

  《汉江》这首诗,是诗人写他在一个暮春的傍晚行经汉江时的所见所感。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写出春日洁静宁适的景象。其中的“溶溶漾漾”,是形容汉江江水在日光下流动,波光闪烁的美丽样子。在这种水波荡漾的汉江中,水面上白鹭翻飞嬉戏,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至于“绿净春深好染衣”一句,则是使用夸饰的手法,描述出汉江的江水,在盛春时节呈现出碧绿澄净的样子,乍看之下,仿佛可以取来作为染饰衣服之用。“绿净”是写汉江江水的碧绿澄净,“春深”则说明作者经过汉江时正是暮春时节,也交待致使汉江江水碧绿澄净的原因,这样的修辞,将春意的新、净、亮、丽的特质,全都蕴含在其中。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通过上联对汉江美好春景的描写,带出春日之景虽然美好,作者心中对岁月的感慨,联想到又是新的一年到来,象征着人的年华又老了一岁。“南去北来人自老”一句,就是作者对自身南来北往年华消失的感慨。“人自老”三字,主要在表达年华老去的不自觉和无可避免。“夕阳长送钓船归”一句,则是描写每当夕阳西下时,便是钓船归返之时,如此日复一日,仿佛西沉的夕阳恒久以来,都在长送钓船回航一样。我们由此回想,当明天日出时,钓船就会再度出航,然后周而复始。人生的世代更迭,新人替换旧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面对“南去北来人自老”的感触中,又何必自伤。如此接续描述,便自然在岁月消逝的无奈中,带出一些潇洒的意味来。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215-217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溪路千里曲,哀猿(yuán)何处鸣。
译文: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孤臣¹泪已尽,虚(xū)²断肠声³
译文: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注释:¹孤臣:孤立无援、忧心国事的臣下。²虚作:空作,徒作。³断肠声:指哀猿悲鸣。

  这首诗首句紧承“题中意”而来,从“溪略”写起,使人开篇即进入“溪路千里曲”的山间小溪境界。开篇明义,单刀直入,省去许多闲笔。“千里”极言“溪路”之长,“曲”字极绘“溪路”之形。“千里”而又“曲”,可见“溪路”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之态。次句点题,写“闻猿”。“哀猿何处鸣?”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时断时续,此起彼伏,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势之陡峭,森林之莽苍,“溪路”曲折回旋,山水相连又相隔,尽在不言之中。正因为“溪路千里曲”,故不知“哀猿何处鸣”。“猿”前着一“哀”字,富于感情色彩。诗人此时,正处在寂寞、凄怆、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上两句,一从视觉上写“溪路”,一从听觉上写“猿鸣”,而“千里曲”与“何处鸣”又互相映衬,“入黄溪”后的情景宛然清晰。

  这样写,尚属平常,当读到三四句时,才使人品出“奇趣”来。诗承上,紧扣“闻猿”写感受。君不闻:“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不然,诗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这看似“反常”的写法,却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的惆怅和痛苦。

  此诗头二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二句抒情,情由景生。溶情于景,情景交融,自不必说。妙在抒情不落俗套。苏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诗人闻哀猿长啸,不写“泪沾裳”而说“泪已尽”,不写“肠欲断”而说“肠已断”,由此带出一个掷地有声的“虚”字来—— “虚作断肠声”。就本应“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常理来说,是“反常”;就实际“孤臣泪已尽”的心境来说,又是“合道”—— 合乎泪尽愈苦之道。所谓“翻出新意”,所谓“奇趣”,正在这“反常合道”之中。诗人所以“自放山泽间”,原是为了借山水以遣悲怀,然而结果正如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掩卷沉思,诗人遭遇之不幸,生活之痛苦,情思之含蓄,寄慨之深远,都包孕在这二十字之中。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周萧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06月:520

huángwényuán--liǔzōngyuán

qiānāiyuánchùmíng

chénlèijǐnzuòduànchángshēng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吟蛩(qióng)¹鸣蜩(tiáo)²引兴长,玉簪(zān)³花落野塘香。
注释:¹蛩:蟋蟀。²蜩:蝉。³玉簪:花名。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这是一首新颖别致的抒情小诗。肃杀悲凉的秋色,凄清哀怨的蟋蟀和鸣蝉声,不知引发了多少诗人心中的惆怅。岳飞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使多少人闻之而潸然泪下。但是,周密却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火红的色彩,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即使花落野塘,却没有“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喟叹,而给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因而,诗人笔锋陡转,画出了一幅《荷塘夕照图》的写意画: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所以诗人忍不住要发出“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的赞叹,并劝一劝园主,千万不要把秋荷的枯叶折掉,从而破坏了这一和谐宁静的幽境。虽然以“伞”喻荷并非周密首创,《楚辞》中早有“荷盖”遮雨之喻,但“遮阳伞”之喻,“算是小小翻新”,钱钟书先生言之有理。

西chéngfèi

zhōu sòngdài 

yínqióngmíngtiáoyǐnxìngcháng zānhuāluòtángxiāng 
yuánwēngqiūzhé liúyóugàiy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