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青李夏方装,新绿池塘浴小凫。
此日猫头寒百玉,他时鸿喙煮明珠。
白头偷果从渠乐,绣眼穿花不我虞。
更有长愁无遣处,只今细柳映新蒲。
黄梅青李夏方装,新绿池塘浴小凫。
此日猫头寒百玉,他时鸿喙煮明珠。
白头偷果从渠乐,绣眼穿花不我虞。
更有长愁无遣处,只今细柳映新蒲。
舒岳祥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 ▶ 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上 一作:地)
天官¹动将星²,汉上柳条青。
译文:天上星宿的将星动了,汉家营地上的柳条青青。
注释:¹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²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万里鸣刁斗¹,三军²出井陉(xíng)³
译文:万里征途刁斗声声鸣响,三军将士迅速越过井陉。
注释:¹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²三军:军队的通称。³井陉:古关名,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井隘北井隆山上。秦汉时为军事要地。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忘身辞凤阙(què)¹,报国取龙庭²
译文:辞别帝宫全忘了身家,立功报国定要夺取龙庭。
注释:¹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²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岂学书生¹辈,窗间²³一经。
译文: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
注释:¹书生: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²间:一作“中”。³老:一作“住”。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16-118

sòngzhàodōudàizhōuqīng--wángwéi

tiānguāndòngjiāngxīnghànshàngliǔtiáoqīng

wànmíngdiāodòusānjūnchūjǐngxíng

wàngshēnfèngquēbàoguólóngtíng

xuéshūshēngbèichuāngjiānlǎojīng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疏雨洗天清,枕簟(diàn)¹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²轻似叶,千里飘零?
译文: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枕席生凉,肃杀秋风吹动梧桐叶,声似报秋,自己千里飘零,亦如同这风中桐叶。
注释:¹枕簟:枕头和竹席。²客身:流落之身。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梦里不知身是客。”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梦断古台城¹,月淡潮平。便须²携酒访新亭³。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⁵青青。
译文:一梦醒来,古台城上,月色已逐渐暗淡,江潮涨得水与岸平。惟愿再追寻昔日新亭的慷慨之声,如今不惟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见,惟见烟草青青。
注释:¹台城: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²便须:即便。³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⁴王谢宅:指东晋王、谢士族的宅邸。⁵烟草:被烟岚笼罩着的草色。

  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词的上片,“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给全词的气氛作了烘托,深含怀古的幽幽情感。“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

  词的下片,“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梦醒之后,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词人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邓剡对世事无常、朝代兴亡的感慨,因为真实的遭遇而显得格外深沉,结句移情入景,寓激于婉,凄苦的亡国之音,袅袅不绝。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2040页

làngtáoshā··shūtiānqīng--dèngshàn

shūtiānqīngzhěndiànliángshēngjǐngtóngzuòqiūshēngshuíniànshēnqīngshìqiānpiāolíng

mèngduàntáichéngyuèdàncháopíng便biànxiéjiǔ访fǎngxīntíngjiàndāngshíwángxièzháiyāncǎoqīngqīng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百尺朱楼¹临大道。楼外轻雷²,不间³昏和晓。独倚阑(lán)干人窈(yǎo)(tiǎo)。闲中数尽行人小。
译文:高大华丽的红色阁楼挨着宽阔的大道。不论黄昏还是清晨,楼外总是传来轻雷似的车声。美好的女子独自凭倚着楼畔的栏杆,无聊得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注释:¹朱楼:华丽的红色楼房。²轻雷:喻车声。³不间:不间断的。⁴窈窕:形容女子的美好。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一霎(shà)¹车尘生树杪²。陌上³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lǎo)
译文:道路上车来车往都没有在楼前停下,无情的向前驰去卷起飞尘,扑向树梢。路上的行人和楼间的女子啊,都在这红尘间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傍晚西风吹过,下起了雨,那个楼上的女子明天又要伤心了,因为路上积水,她等待的那个人又不会来了。
注释:¹一霎:一阵。²树杪:树梢。³陌上:指游子。⁴楼头:指思妇。⁵薄晚:临近傍晚。⁶流潦:指雨后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这是王国维最有名的一首词,其隐喻多义的文学意象、自然流露的哲理思致和悲天悯人的意识形态,在《人间词》中最具代表性。

  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读到“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这一句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 那“陌上楼头”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这是写思妇居住的环境。古人常以居处之高来象征楼内人的高洁与脱俗,所以这是在烘托人物形象。“临大道”,是为引出下一句“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轻雷”是指大道上的车马声。杜甫《乐游园歌》云 “白日雷霆夹城仗”,李商隐《无题》诗云 “车走雷声语未通”,都以雷声形容大道上的车马声。“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的是思妇,那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美丽女子,站在高楼上盼望爱人归来,颇有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味。如果我们单从这个角度看,则这上半阕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妇词。

  下半阙“一霎车尘生树杪”的意思是说:楼上的思妇注意着远方驰来的每一辆车子,希望有一辆是她爱人乘坐的。但那些车子都没有在楼前停下,而向前驰去,只留下令人失望的车尘。所谓“尘”,其实是一种污染。那京洛的尘土是用来比喻世俗污染的。楼外的行人固然避不过,楼上的观察者也避不过。

  “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老”字,有零落凋伤的意思。你可以是清高的也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只要你没有割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你所爱和所关怀的人和事,你就无法摆脱同他们一起零落的命运。所以,此句是出自苦难众生的叹息,是自古至今所有善于观察人生却无力把握命运的智者的共同悲哀。此句颇似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傍晚时下起雨来,明天大街上将到处是污水与泥泞,路人将如何行走?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不也一样贯穿着许许多多无常的变化吗?此句极着力,极曲折。用意难明,焉能谓之“不隔”?虽然“隔”,亦不失为佳作。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老庄之徒,他们总是站在高高的云端,讽刺嘲笑这个世界的庸常和忙碌;另一类是儒家之徒,他们从感情上与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理智上又不接受这个世界的肮脏,他们致力于改变世界,却又常常遭受到沉重的甚至致命的打击。王国维属于后一类。他在词中登高望远,但他的视线永远关注着人间而不是天上。

  从高楼俯视大道,会产生这么多联想,大概也只有王国维这种兼有诗人和哲学家气质的人才能做到。其实他还写过一首咏蚕诗,诗中说,蚕辛辛苦苦操劳,繁殖子孙,然后再“辗转周复始”,它这一生到底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的问题。人之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有理想而且有实现理想的智慧。但人的短暂一生往往不但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还要忍受许多苦难。这当然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也许是应该被批判的。但须看到,王国维的这种悲观正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极度执著造成的。楼中那个窈窕女子,尽管楼外有“轻雷”的噪音,有“树杪”的车尘,有“薄晚”的风雨,有“明朝”的流潦,但她所关怀、所期待、所爱的,仍然都在楼外的大地而不在飘渺的虚空,她与大地上的那个世界始终休戚相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先生

diéliànhuā ·bǎichǐzhūlóulíndào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bǎichǐzhūlóulíndào lóuwàiqīngléi jiānhūnxiǎo lángānrényǎotiǎo xiánzhōngshǔjìnxíngrénxiǎo 
shàchēchénshēngshùmiǎo shànglóutóu dōuxiàngchénzhōnglǎo wǎn西fēngchuīdào míngzhāoyòushìshāngliúliáo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腊酒自盈樽(zūn)¹,金炉兽炭温。
译文:腊月酿的酒斟满酒杯,炉子加上炉炭使房屋里温暖。
注释:¹盈樽:充满盛酒的容器。指酒的满器状态。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译文:大寒节气,天寒地冻,正适宜围炉取暖,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办,就不出门了。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译文:斗转星移,时节更迭,冬天过去了就是寒天,匆匆又是一年。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译文: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就连历法也换新了。那些迎寒的梅花、杨柳等树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寒天的临近。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厨 通:橱;销金兽 一作:消金兽)
薄雾浓云愁永昼¹,瑞脑²³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chú),半兽凉初透。(厨 通:橱;销金兽 一作:消金兽)
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注释:¹永昼:漫长的白天。²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³销:一本作“消”,《花草粹编》等作“喷”。⁴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⁵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⁶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厨:《彤管遗篇》等作“窗”。⁷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
东篱(lí)¹把酒黄昏后,有暗香²盈袖。莫道不销魂³,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
译文: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注释:¹东篱:泛指采菊之地。²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³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销:一作“消”。⁴西风:秋风。⁵比:《花草粹编》等作“似”。⁶黄花:指菊花。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1200-1202页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年9月版 :第41-44页 .

zuìhuāyīn ·nóngyúnchóuyǒngzhòu

qīngzhào sòngdài 

nóngyúnchóuyǒngzhòu ruìnǎoxiāojīnshòu jiājiéyòuchóngyáng zhěnshāchú bànliángchūtòu  (chútōng chú xiāojīnshòuzuò xiāojīnshòu )
dōngjiǔhuánghūnhòu yǒuànxiāngyíngxiù dàoxiāohún liánjuǎn西fēng rénhuánghuāshòu  (rénzuò rén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