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休左触氏,梦破大槐国。
肝胆方一家,燕越非异域。
是中路坦平,本自无降陟。
乾坤有乾坤,无极复无极。
海角尽东南,天门洞西北。
万里无寸草,何人不相识。
亦有鼓刀儿,大烹举铜鬲。
战休左触氏,梦破大槐国。
肝胆方一家,燕越非异域。
是中路坦平,本自无降陟。
乾坤有乾坤,无极复无极。
海角尽东南,天门洞西北。
万里无寸草,何人不相识。
亦有鼓刀儿,大烹举铜鬲。
朱翌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3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xiān)¹四卷天无河²,清风吹空月舒波³
译文:薄云四处飘散还不见银河,清风吹开云雾月光放清波。
注释:¹纤云:微云。²河:银河。³月舒波:月光四射。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zhǔ)¹君当歌。
译文:沙滩里水平波息声影消失,斟月美酒相劝请你唱支歌。
注释:¹属:劝酒。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译文:你的歌声酸楚歌辞也悲苦,没有听完热泪就纷纷下落。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洞庭¹连天九疑²高,蛟龙出没猩³(wú)号。
译文:洞庭湖水连天九疑山高峻,湖中的蛟龙出没猩鼯哀号。
注释:¹洞庭:洞庭湖。²九疑: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³猩:猩猩。⁴鼯:鼠类的一种。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¹
译文:九死一生到达这被贬官所,默默地幽居远地好像潜逃。
注释:¹如藏逃:有如躲藏的逃犯。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下床畏蛇食畏药¹,海气²湿蛰(zhé)³熏腥臊(sāo)
译文:下床怕蛇咬吃饭又怕毒药,潮气与毒气相杂到处腥臊。
注释:¹药:指蛊毒。南方人喜将多种毒虫放在一起饲养,使之互相吞噬,最后剩下的毒虫叫做蛊,制成药后可杀人。²海气:卑湿的空气。³蛰:潜伏。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sì)¹继圣登²(kuí)(gāo)³
译文:昨日州衙前忽然擂动大鼓,新皇继位要举用夔和皋陶。
注释:¹嗣皇:接着做皇帝的人,指宪忠。²登:进用。³夔皋:夔和皋陶,传说是舜的两位贤臣。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赦书¹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²皆除死³
译文:大赦文书一日万里传四方,犯有死罪的一概免除死刑。
注释:¹赦书:皇帝发布的大赦令。²大辟:死刑。³除死:免去死刑。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迁者¹追回流者²还,涤(dí)(xiá)³荡垢(gòu)清朝班
译文:被贬谪的召回放逐的回朝,革除弊政要剪除朝中奸佞。
注释:¹迁者:贬谪的官吏。²流者:流放在外的人。³瑕:玉石的杂质。⁴班:臣子上朝时排的行列。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州家¹申名²使家³,坎轲(kē)只得移荆(jīng)
译文:刺史提名赦免观察使扣压,命运坎坷只能够迁调荒漠。
注释:¹州家:刺史。²申名:上报名字。³使家:观察使。⁴抑:压制。⁵坎轲:这里指命运不好。⁶荆蛮:今湖北江陵。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判司¹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²尘埃间。
译文:判司原本是小官不堪一提,未免跪地挨打有苦向谁说。
注释:¹判司:唐时对州郡诸曹参军的总称。²捶楚:棒杖一类的刑具。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同时辈流多上道¹,天路²幽险³难追攀(pān)
译文:一起被贬谪的大都已回京,进身朝廷之路比登天难攀。
注释:¹上道:上路回京。²天路:指进身于朝廷的道路。³幽险:幽昧险碍。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¹
译文:你的歌声暂且停止听我唱,我的歌声和你绝不是同科。
注释:¹殊科:不一样,不同类。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译文:一年的明月今夜月色最好,人生由命又何必归怨其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有酒不饮奈明何。
译文:有酒不饮怎对得天上明月?

  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非常小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令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真实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愉。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的。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职,写得形象具体,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不用再浪费笔墨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此夜月色最好,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就是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却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由悲伤转向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寥寥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深意。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迁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做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灵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苍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86-787 .

yuèshízèngzhānggōngcáo

hán tángdài 

xiānyúnjuǎntiān qīngfēngchuīkōngyuèshū 
shāpíngshuǐshēngyǐngjué bēixiāngzhǔjūndāng 
jūnshēngsuānqiě néngtīngzhōnglèi 
dòngtíngliántiānjiǔgāo jiāolóngchūxīngháo 
shíshēngjiǔdàoguānsuǒ yōucángtáo 
xiàchuángwèishéshíwèiyào hǎishī湿zhéxūnxīngsāo 
zuózhězhōuqiánchuí huángshèngdēngkuígāo 
shèshūxíngwàn zuìcóngjiēchú 
qiānzhězhuīhuíliúzhěhuán xiádànggòuqīngcháobān 
zhōujiāshēnmíngshǐ使jiā kǎnzhǐjīngmán 
pànbēiguānkānshuō wèimiǎnchuíchǔchénāijiān 
tóngshíbèiliúduōshàngdào tiānyōuxiǎnnánzhuīpān 
jūnqiěxiūtīng jīnjūnshū 
niánmíngyuèjīnxiāoduō rénshēngyóumìngfēiyóu 
yǒujiǔyǐnnàimíng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竹坞(wù)¹无尘水槛(jiàn)²清,相思迢(tiáo)(dì)³隔重城
译文: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注释:¹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²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³迢递:遥远的样子。⁴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着重重的高城飞向远方。

  首句写骆氏亭。“竹坞”是竹林怀抱隐蔽的船坞;“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就是题中的“骆氏亭”。清澄的湖水,翠绿的修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无尘”和“清”,正突出了骆氏亭的这个特点,可以想见诗人置身其间时的那种远离尘嚣之感。幽静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适;但对于有所思念、怀想的人来说,又往往是牵引思绪的一种触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没有好朋友共赏幽胜而感到惆怅。这两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别后的相思,其间虽有跳跃,但并不突兀,原因就在于景与情之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内在联系。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高峻的城墙。“迢递”一词有“高”、“远”二义,这里用“高”义。“重城”即高城。由于“迢递隔重城”,所以深深怀念对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越过高高的城墙,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隔”字在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的显示了“情通”。这正是诗歌语言在具体条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种妙用。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来:“秋阴不散霜飞晚”。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自然是出自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一句一方面为末句伏根,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阴霾欲雨的天气,四望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增加相思的浓度。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但要领略诗句所蕴含的情趣,却须注意从“秋阴不散”到盼“雨”的整个过程。秋叶听雨打枯荷的况味,诗人想已不止一次的领略过。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别具一种美的情趣。看来倒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特意作美了。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秋雨的到来就不同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为能聆听到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庆幸枯荷之“留”了。“留”、“听”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有着不期而遇的喜悦。“听雨声”自然是夜宿的缘故,但主要还是由于“听雨声”蕴含有一种特有的意境和神韵。这“听雨”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久听之后,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3-1144
2、 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文学评议,2003(05):75

宿luòshìtínghuái怀cuīyōngcuīgǔn

shāngyǐn tángdài 

zhúchénshuǐjiànqīng xiāngtiáochóngchéng 
qiūyīnsànshuāngfēiwǎn liútīngshēng 
独立阶前星又月,帘栊偏皎洁。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独立阶前星又月,帘栊(lóng)¹偏皎洁。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²
译文:夜晚独自一人站在台阶前看星辰明月,窗户外透着皎洁的月光。寒冷的夜里,树上落满了清霜,树叶已经凋落,只剩下孤零零的枝条,我心中愁绪难解。
注释:¹帘栊:为窗帘和窗牖。²丁香结:多以喻愁结不解。
夜深寒不彻,凝恨何曾歇,凭阑干欲折。两条玉箸为君垂,此宵情,谁共说?
夜深寒不彻,凝恨何曾歇(xiē),凭¹阑干欲折。两条玉箸(zhù)²为君垂,此宵情,谁共说?
译文:深夜的寒冷夜不算彻骨,因为深心凝聚着的愁恨未曾停止。靠着栏杆,人都要站不住了。两行止不住的眼泪是也你而流,此夜情思,又能与谁诉说?
注释:¹凭:靠着。²玉箸:这里是喻眼泪。

zuìhuājiān ·jiēqiánxīngyòuyuè

féngyán dài 

jiēqiánxīngyòuyuè liánlóngpiānjiǎojié shuāngshùjìnkōngzhī chángduàndīngxiāngjié 
shēnhánchè nínghèncéngxiē pínglángānzhé liǎngtiáozhùwèijūnchuí xiāoqíng shuígōngshuō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¹
译文: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注释:¹殃:祸害。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ǘ)(yán)¹话短长。
译文: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
注释:¹闾阎:指平民。

jīng--qiān

juàn线xiànxiāngběnmínyòngfǎnwèiyāng

qīngfēngliǎngxiùcháotiānmiǎnyánhuàduǎnzhǎng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jì)¹,青天好。
译文:桌案上摆放着的几卷书,都是老庄的著作,读了也会说“忘言”通晓规律与道理这样的话。说了千句万言,其实还是不能真忘,的确可笑。今天梅雨停止,放晴了,天气真好。
注释: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有不同格式,此为双调六十七字,仄韵格。朱晦庵:即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指去世。¹霁:雨后或雪后天气转晴。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一壑(hè)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¹何在,应有玄经²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译文:如今隐退山林丘壑,身穿轻衫,头戴短帽。白发渐渐增多,而故人却越来越少。先生已逝,无论去了何处,也会像扬雄那样留下不朽经典,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
注释:¹子云:西汉学者扬雄的字。²玄经:指《太玄》,扬雄的哲学著作。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还有人认为此词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大词典》编委吴战垒先生认为此词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按照吴战垒的说法,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 ,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忘做到“忘言 ”。

  “万言千句 ,不自忘忘堪笑 ”,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看似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忘言知道 ”,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忘做到“忘言 ”。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

  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 ”,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 ”,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

  “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 ”。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69-157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