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似吴鸭,满树蹼铺铺。
结子繁黄李,炮仁莹翠珠。
礼农本草阙,夏禹贡书无。
遂压葡萄贵,秋来遍上都。
高林似吴鸭,满树蹼铺铺。
结子繁黄李,炮仁莹翠珠。
礼农本草阙,夏禹贡书无。
遂压葡萄贵,秋来遍上都。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他乡复行役(yì)¹,驻马别孤坟。
译文: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
注释:¹复行役:指一再奔走。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近泪无干土¹,低空有断云。
译文: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像低空飘飞的断云。
注释:¹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对棋(qí)¹陪谢傅²,把剑觅(mì)徐君³
译文: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
注释:¹对棋:对奕、下棋。²谢傅:指谢安。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³“把剑”一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译文: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分句分析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诗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诗人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唯”字贯两句,意思是,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也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诗人只看见这样的场景,只听见这样的声音,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意境分析
  此诗极不易写,因为房琯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句句都要得体;而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所以句句要有情谊。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

思想感情
  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诗人已经为此吃了苦头,自有难言之苦。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表现出诗人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

biéfángtàiwèi

 tángdài 

xiāngxíng zhùbiéfén 
jìnlèigān kōngyǒuduànyún 
duìpéixiè jiànjūn 
wéijiànlínhuāluò yīngsòngwén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山客¹龙钟²不解耕,开轩³危坐看阴晴。
译文: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
注释:¹山客:隐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²龙钟: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不解耕:这里指不熟悉农事。³开轩:开窗。⁴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前江后岭通云气¹,万壑(hè)千林²送雨声。
译文: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注释:¹云气:云雾,雾气。²万壑千林:形容众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沟。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¹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²(huì)还明。
译文: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注释:¹海:这里指暴雨。²山角: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晦:昏暗不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不嫌屋漏无乾(gān)¹处,正要群龙洗甲兵²
译文: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注释:¹乾:“干”字的异体字,干燥。²甲兵:盔甲和兵器。

  诗首联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尾联用典,写观雨感受,表现对抗金胜利的渴望。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净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849-850页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朝闻游子¹唱离歌²,昨夜微霜³初渡河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注释:¹游子:指魏万。²离歌:离别的歌。³微霜:薄霜,指秋意已深。⁴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yàn)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¹
译文: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注释:¹“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 一作:曙)
关城¹树色²催寒近³,御苑(zhēn)向晚多。(树 一作:曙)
译文: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注释:¹关城:指潼关。²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³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⁴御苑:皇家花苑,代指长安。⁵砧声:捣衣声。⁶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cuō)(tuó)¹
译文: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¹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初,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初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初,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初,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初”——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112

sòngwèiwànzhījīng

 tángdài 

zhāowényóuchàng zuówēishuāngchū 
hóng鸿yànkānchóutīng yúnshānkuàngshìzhōngguò 
guānchéngshùcuīhánjìn yuànzhēnshēngxiàngwǎnduō  (shùzuò shǔ )
jiànchángānxíngchù kōnglìngsuìyuècuōtuó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堂前扑枣¹²西邻³,无食无儿一妇人
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注释:¹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²任:放任,不拘束。³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⁴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不为¹困穷²宁有此³?只缘恐惧转须亲
译文: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注释:¹不为:要不是因为。²困穷:艰难窘迫。³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⁴只缘:正因为。⁵恐惧:害怕。⁶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¹防远客²虽多事³,便插疏(shū)(lí)却甚真。
译文: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注释:¹即:就。²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³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⁴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⁵甚: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已诉征求¹贫到骨²,正思戎(róng)³泪盈巾。
译文: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注释:¹征求:指赋税征敛。²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³戎马:兵马,指战争。⁴盈:满。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83-585

yòuchéngláng

 tángdài 

tángqiánzǎorèn西lín shíérrén 
wèikúnqióngnìngyǒu zhǐyuánkǒngzhuǎnqīn 
fángyuǎnsuīduōshì biàn便chāshūquèshènzhēn 
zhēngqiúpíndào zhèngrónglèiyíngjīn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成“封伯禽(qín)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之子,武“之弟,成“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bǔ),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¹者,荣²;土地广大,守之以俭³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¹⁰者,哲¹¹;博闻强记¹²,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¹³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jié)、纣(zhòu)是也。可不慎¹⁴欤?”
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注释:¹恭:肃敬,谦逊有礼。²荣:荣华显贵。³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⁴尊盛:位高势盛。⁵卑:低下。⁶贵:地位显要。⁷畏:同“威”,威严。⁸聪明:指明察事理。⁹睿智:聪慧,明智。¹⁰愚:愚拙,不巧伪。¹¹哲:明智,聪明。¹²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¹³由:奉行,遵从。¹⁴慎:谨慎,慎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