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静身后老,高动物先摧。方圆水任器,刚劲木成灰。
卑静身后老,高动物先摧。方圆水任器,刚劲木成灰。
大道母群物,达人腹众才。时吟尧舜篇,心向无为开。
大道母群物,达人腹众才。时吟尧舜篇,心向无为开。
彼隐山万曲,我隐酒一杯。公庭何所有,日日清风来。
彼隐山万曲,我隐酒一杯。公庭何所有,日日清风来。

yǐnfāngzhàoshìchùzàizhíshì--mèngjiāo

bēijìngshēnhòulǎogāodòngxiāncuīfāngyuánshuǐrèngāngjìnchénghuī

dàoqúnrénzhòngcáishíyínyáoshùnpiānxīnxiàngwèikāi

yǐnshānwànyǐnjiǔbēigōngtíngsuǒyǒuqīngfēnglái

孟郊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4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
锦织江边翠竹,绒(róng)穿海上明珠。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mù)¹
译文:这帘儿是湘江岸的翠竹加锦丝绦织就,这帘儿是南海中的明珠用红绒线穿成。无论是在淡月下掩映,还是在清风中立身,它都不沾飞花,隔断红尘。它像一片自由的彩云,无牵无挂,能屈能伸,涉历了多少朝云暮雨,却不着一点印痕。
注释:朱帘秀:元初著名的青楼女演员,朱姓,行四,以演杂剧著称。朱帘秀为其艺名,亦作“珠帘秀”。其与当时的文人名士交往密切,除胡祗遹外,王恽、卢挚、冯子振、关汉卿都作有散曲赠她。¹朝云暮雨:战国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述楚怀王梦巫山女子伴寝,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以作为男女交合的喻称。

  切合姓名咏物志感,是诗词曲赠人之作的常法。如苏东坡《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侍儿胜之:“天然宅院,赛了千千并万万。说与贤知,表德元来是胜之。今来十四,海里猴儿奴子是。要赌休痴,六只骰儿六点儿。”“赛了千千并万万”、“海里猴儿”(双陆胜采名)、“六只骰儿六点儿”(掷骰胜采)都含“胜之”的意思。该篇即围绕“朱帘秀”三字生发,从珠帘的禀质、环境、阅历及所显示的风神步步写来,贴切于物而影合于人。

  曲中的暗示、双关,意味悠长。如“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以“江边翠竹”之秀、“海上明珠”之贵配上锦织绒穿的精致,合映出朱帘秀的色艺双全;“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既暗点朱帘秀寄身“风月场”的处境,又表现出她的脱俗厌嚣,纤尘不染。末二句从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句境化出,又兼具“高唐云雨”典故的风情意味,显示了朱帘秀婉娩风流,而又勘破情关的秀慧形象。从一挂帘子开掘出这样多的浪漫色彩,足见作者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

chénzuìdōngfēng··zèngzhūliánxiù--zhī

jǐnzhījiāngbiāncuìzhúróng穿chuānhǎishàngmíngzhūyuèdànshífēngqīngchùdōuduànluòhóngchénpiànxiányúnrènjuǎnshūguàjǐncháoyún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着故茎。
君不见枯箨(tuò)¹走阶庭²,何时复青³故茎
译文:您没看见那枯萎的竹叶绕阶乱,它怎么能返青再长到原来的竹枝上去。
注释:¹枯箨:干枯的笋壳;竹皮。竹笋外层一片一片的皮。²阶庭:台阶前的庭院。³复青:再返青。⁴著:附着在。⁵故茎:原来故旧的竹笋茎干。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不见亡灵¹²享祀³,何时倾杯竭壶罂(yīng)
译文:您没看见亡故的灵魂,虽然受人祭青,却无法再端起酒杯。
注释:¹亡灵:死亡的灵魂或祖灵。²蒙:承蒙。³享祀:餐飨和祭祀。享,飨。享用。⁴倾杯:倾倒酒杯(亡灵喝酒)。⁵壶罂:酒壶和装酒的罂瓶。罂,罂缶(陶瓶瓦罐)。大腹小口的瓶。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¹得与时人²争。
译文:您见到这些场景应当会感到忧思,岂能因得到这些忧思而与别人争辩呢。
注释:¹宁及:岂能涉及或及时。²时人:当时或时下的人们。
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人生倐(shū)¹如绝电²,华年盛德几时见。
译文:人生短暂如一闪而逝的闪电,灿烂年华能有几时。
注释:¹倏忽:顷刻,极短的时间。形容时间或光阴迅速流逝。²绝电:断绝的闪电。
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
但令纵意¹存高尚²,旨酒³嘉肴相胥燕
译文:唯有今天放纵心意保存高洁的节操,美酒佳肴互相共同宴请。
注释:¹纵意:放纵心意。²高尚:指高洁的节操。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³旨酒:美酒。帝王下旨赐予的美酒。⁴嘉肴:味色上佳的菜肴。⁵相胥宴:互相共同宴请。胥,互相。
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
持此从朝竟¹夕暮,差(chà)²亡忧³消愁怖
译文:坚持从早晨一直到晚上这样做,差不多就可以消除悲愁和恐怖。
注释:¹竟:竟直到。一直。²差得:差点儿就得以。³亡忧:灭亡忧思。⁴愁怖:悲愁和恐怖。怖,畏惧;非常害怕。
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胡为¹惆怅²不得已³,难尽此曲君忤(wǔ)
译文:为什么惆怅不已,难以唱尽这歌曲使得您不快呢?
注释:¹胡为:何为。为何。为什么。胡,文言疑问代词,为什么,怎样。²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惆,失意。怅,不痛快。³已:停止。⁴此曲:指《行路难》。⁵令:使得。⁶忤:忤逆,抵触,不顺从。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得西山后八日,寻¹山口西北道²二百步³,又得钴(gǔ)(mǔ)。西二十五步,当湍(tuān)而浚(jùn)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yǎn)(jiǎn),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dài)¹⁰不可数。其嵚(qīn)¹¹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chòng)¹²角列¹³而上者,若熊罴(pí)¹⁴之登于山。
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注释:¹寻:通“循”,沿着。²道:行走。³步:指跨一步的距离。⁴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⁵湍:急流。⁶浚:深水。⁷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⁸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⁹偃蹇: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¹⁰殆:几乎,差不多。¹¹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¹²冲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¹³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¹⁴罴:棕熊。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丘之小不能¹一亩,可以笼²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³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yì)(huì)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¹⁰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áo)游,举¹¹(xī)熙然¹²回巧¹³献技¹⁴,以效¹⁵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líng)¹⁶之状与目谋¹⁷,瀯(yíng)¹⁸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zā)¹⁹而得异地者二,虽²⁰古好(hào)²¹之士,或²²未能至焉²³
译文: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注释:¹不能:不足,不满,不到。²笼:包笼,包罗。³货:卖,出售。⁴不售:卖不出去。⁵怜:爱惜。⁶售:买。⁷更:轮番,一次又一次。⁸器用:器具,工具。⁹刈:割。¹⁰其中:小丘的当中。¹¹举:全。¹²熙熙然:和悦的样子。¹³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¹⁴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¹⁵效:效力,尽力贡献。¹⁶清泠:形容景色清凉明澈。¹⁷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¹⁸瀯瀯: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¹⁹匝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²⁰虽:即使,纵使,就是。²¹好事:爱好山水。²²或:或许,只怕,可能。²³焉:表示估量语气。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噫!以兹丘之胜¹,致之沣(fēng)、镐(hào)、鄠(hù)、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²之,贾四百,连岁³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译文: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注释:¹胜:指优美的景色。²陋:鄙视,轻视。³连岁:多年,接连几年。⁴其:岂,难道。⁵遭:遇合,运气。⁶所以:用来……的。

内容结构

  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两句,介绍发现小丘的时间及小丘的方位。“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句后的第一段内容,写小丘的景物。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仅用“生竹树”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点放在写山石的奇特上。着重描写石的“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作者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一句,既是对偶又运用比拟的方法,形象地将一堆堆静止的无生命的石头描绘成了一群群虎虎有生气的牛马和猛兽,生动细致,联想奇妙,下笔传神,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第二段,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作者自然萌生购买的念头。“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被贬到永州,怀才不遇,同样是被遗弃,和小丘的命运非常相似。“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立”、“露”、“显”三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除去秽草恶木的成果,暗含作者锄奸扶良、改革朝政的主张和理想。“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可见新生的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主要写外部景致,把静物寓于动态之中。“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一段排比句写作者的感受,其所描绘的境界同文章开头有明显不同:开头写被弃山石的姿态,抒发了作者愤世疾时的愤慨;此时写在整修后的小丘上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怡适和宁静,既显示了小丘的价值,也表现作者为自己在不满一旬的时间里得到两处奇异的地方,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作者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在繁华之地被争相购买,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却被作者和他的朋友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一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原因;“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正如宋人洪迈所说:“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刘海峰认为“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转折独见幽冷”,也是这个意思。“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最后说明写此文的目的,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文学价值

  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钴鉧潭西小丘记》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像《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所写的景物“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如《小石潭记》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越过石渠是昌蒲掩映、苔藓环绕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向北曲行,则全都是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作者眼前的这些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柳宗元曾经说:“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但他未改本色,于是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说,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宗元人格美的艺术写照,可谓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朱克文.自然的风景,心灵的境界——柳宗元《钴镫母潭西小丘记》赏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1).
2、 董艳艳.清丽流畅 简约凝练——《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赏析[J].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20).
3、 教材编写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参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 彭新有.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景物描写赏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008(3).

tán西xiǎoqiū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西shānhòu xúnshānkǒu西běidàoèrbǎi yòután 西èrshí dāngtuānérjùnzhěwéiliáng liángzhīshàngyǒuqiūyān shēngzhúshù shízhīyǎnjiǎn érchū zhēngwéizhuàngzhě dàishǔ qīnránxiānglěiérxiàzhě ruòniúzhīyǐn chōngránjiǎolièérshàngzhě ruòxióngzhīdēngshān 

    qiūzhīxiǎonéng lóngéryǒuzhī wènzhǔ yuē  tángshìzhī huòérshòu  wènjià yuē  zhǐbǎi  liánérshòuzhī shēnyuán yuánshítóngyóu jiē chūwài gēngyòng chǎnhuìcǎo è lièhuǒérfénzhī jiā měizhú shíxiǎn yóuzhōngwàng shānzhīgāo yúnzhī zhīliú niǎoshòuzhīáoyóu ránhuíqiǎoxiàn xiàoqiūzhīxià zhěnér qīnglíngzhīzhuàngmóu yíngyíngzhīshēngěrmóu yōuránérzhěshénmóu yuānránérjìngzhěxīnmóu xúnérzhěèr suīhàoshìzhīshì huòwèinéngzhìyān 

     qiūzhīshèng zhìzhīfēng hào   guìyóuzhīshìzhēngmǎizhě zēngqiānjīnér jīnshìzhōu nóng guòérlòuzhī bǎi liánsuìnéngshòu érshēnyuán zhī shìguǒyǒuzāo shūshí suǒqiūzhīzāo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湖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lù)(sī)¹藏。金风²荡,飘动桂枝香。〔幺〕³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湖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译文:清澈的湖水映照着芙蓉亭亭玉立的身影,岸上菊花迎霜怒放一片金黄。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秋天的风光。白鹭躲藏在干枯的荷叶底下。秋风阵阵,飘来桂枝的幽香。在雷峰塔畔登高远望,钱塘江一望无际,湖水清澈,江潮涌起,波光荡漾。抬头看一弯新月斜挂在天上,还有两三行南归的大雁。
注释:正宫: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小梁州:曲牌名。属正宫,亦入中吕、南调。有幺篇换头,须连用。与诸宫调《梁州》略同。¹鹭鸶:即白鹭,一种水鸟。²金风:即秋风。³幺:即幺篇,戏曲、散曲术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作“幺篇”或“幺”。⁴雷峰塔:五代时吴越王钱俶妃黄氏建,遗址在今西湖南夕照山上。

  此曲描绘杭州西湖秋天的景色,表现了作者游湖时真切的感受,展示了作者淡泊名利、飘然出世的心胸。全曲文笔轻松舒畅,作者准确地抓住西湖秋景的特点,与人们的秋思融为一体,情景交织出一幅令人难以淡忘的画面。

  作者选取了一个最长于表达出秋天的感受与印象的角度:在雷峰塔畔登高望远,把西湖的秋景与人们的秋思融为一体。放眼望去,西湖亭亭玉立的芙蓉,静静地觅食的白鹭。菊花怒放,满目秋光,金风习习,桂香送爽。登高远望又见钱塘波涌,一派长江大河气象。湖水清澈,江潮滚动,天边已挂斜月,两三行新雁掠过天空。

  全曲短短几句,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了西湖秋景的不同风格,既清新宁静,又雄壮辽阔。《小梁州·秋》的主要艺术特色就在于清新美丽和雄壮辽阔兼具,作为贯云石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散曲清丽中有豪放刚柔相济的风格。

  此曲所择取的景物和意象,都极富秋之神韵,作者又能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使得情景合一,加大了情的深度与景的厚度。作者笔下的景物能够反映他的内心世界,贯云石在辞官归隐后没有惆怅、失落,而是开朗、豪放。贯云石把维吾尔族的豪爽、率真、愉快的传统融入散曲创作中,形成了与汉族作家不同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36-439
2、 蒋英 厉蓓蓓.维吾尔族散曲家贯云石《小梁州·秋》教学设计[J].语文学刊,2014(03):93-94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今日秋风里,何乡¹一病翁。
译文:飒飒秋风里,站立着何处来的多病老翁?
注释:¹何乡:何处的意思。此暗寓诗人流放,他乡寄食之苦。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
力微须杖起¹,心在与谁同。
译文:颤巍巍倚杖而立,我的心与谁相同?
注释:¹杖起:指倚杖才能立起。
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
灾疾资¹千悟²,冤亲并一空。
译文:多灾多病使我获得彻底的陈悟,过去的恩恩怨怨全都一扫而空。
注释:¹资:致。²千悟:指了解,领会很多。
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
百年¹先得老,三败未为穷²
译文:人生百年,我却过早地衰老;虽然一再遭受挫折,但我依然不改变初衷!
注释:¹百年:人生百年,指人生。²穷:人生之路走不通。

  这首《病起》写病后的感受,极尽困蹇之苦况,然于极悲痛怨愁之中,诗人又吐出极旷达之语。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诗内满含作者凄苦之情,这也是在无可奈何悲愁中的真情苦吟,是一首内涵深蕴的五律代表佳作。首句“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可见,在萧萧的秋风里,盛年的诗人忧病之余,犹如一个衰颓老翁。他勉强挣扎起来。“力微须杖起”,这是写实。更重要的则是下句“心在与谁同”,他想到前贤欧阳修的“老去自怜心尚在”,很自然地化用入诗。谢灵运于《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中也说过:“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作者尽管历尽磨难,颠沛流离,但此心尚在,此志不移。他独立西风里,四顾茫然,此情无人能喻。所以说“与谁同”,感慨极深。诗人虽是屡遭挫折,但他的心还不是死灰,还不是止水,他还想做一番事业。这是诗人的积极入世处。

  诗人自身之疾,以及仕途坎坷,母亲去世等等灾难,使他大彻大悟,懂得了冤亲平等,皆属空虚。悟的次数之多,也就是说灾病之多(因每一灾病即有一悟)。“冤亲”句出于佛典,《华严经》说:“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东智慧清净。”虽用了佛家语,诗中所表现的却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一种因遭际不幸而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愁。这种言外之情,表现得很明显。

  最后一联,首尾照应,复写诗人的衰颓。“百年先得老”,和他在另一诗中所写的“白发满头生”一样,是经历了至悲至痛以后的呼号,一字一句,俱自胸臆流出,不是无病呻吟。“三败未为穷”,内涵更为丰富。春秋时代,管仲与鲍叔相交,管仲自叹:“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史记》本传)诗人这里是化用“三战三北”之语,表明自己不因遭际坎坷而丧失志气,仍要一如既往,坚持操守,直道而行,不效阮籍穷途之哭。由此可见,诗人所祈祷和向往的,不是佛家的空无寂灭,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之道。

  另有观点认为此诗充满禅意,颔联中“心在与谁同”化用前人诗意,着眼于“心”,此为佛教心性学说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发挥。作者颈联两句“灾疾资干悟,冤亲并一空。”即是回答“心在与谁同”,说他的“心”是与佛教禅宗“同”了。千灾百难,久病缠身,现实中所遇诸多烦恼,帮助他对人生真谛多次获得了领悟,即“冤亲并一空。”“冤亲”除了出自《华严经》外,《五灯会元》也云:“佛家慈悲,冤亲相等。”这其实就是泯灭是非观念,超离“烦恼障”,用以调整失去平衡的精神世界。诗人说:他从现实中所领悟到的,除了“等冤亲”之外,还有“一空”,那就是。四大皆空”。这就是他对人生的领悟。尾联则进一步补足获得这种人生领悟的主要契机,作者化用管仲语意,其意是说:人生一世,不过百年,而我已是未老先衰,尚且要念及老母。仕进既已无望,倒不如“于冤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原来,他所谓的“心”,即为佛教“等心摄受”的“心”。看来,他确乎欲摒除妄念,清净本心了。他确乎对人生已是因“灾疾”而彻悟了。

  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黄庭坚说,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可见他诗的内涵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人们常称引的不过是《别三子》、《示三子》、《春怀示邻里》等有限的几首。实际上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但“佳处往往逼杜甫”。这首《病起》,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217-218
2、 高文 曾广开主编.禅诗鉴赏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263-26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