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的主题。“心心复心心”,就是你的心连着我的心,我的心也连着你的心,夫妻二人的心永远相连,永远心心相印。作者用一“复”字把四个心字联成一句,使夫妻心心相连之意得到加强也是全诗的魂魄所在。
这首《结爱》,全诗围绕一个结字,用字不避重复,句式近乎复沓,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张力地点明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的爱情密码。结订婚衣裳仅仅是一种约定仪式,而结心肠可以结百年之好。诗意饶有风味,隽永无穷。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两句一结,韵律铿锵,艺术上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点题,诗人首先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两人相爱,自然务求爱得深挚,爱在深处。要心心相连,心心相印,在各自的心灵深处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植根于感情的沃土,割去了物欲牵累,摆脱了世俗羁绊,才算是纯洁的爱,高尚的爱。这其实是诗人的爱情观,也是全诗的魂魄所在。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这两句对仗工整,“一度”“千回”恰相映衬,说明相爱的人在离别之际是何等依恋。作者从第二句开始,直至篇末,除第三句没有用“结”字外,其他八句,句句有“结”字,而且第九句还连用了两个“结”字。作者反复用“结”字,用字不避重复,句式近乎复沓,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颇有些民歌的风味,也颇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从而另读者并不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觉得夫妻感情真挚,意味无穷。特别是“结爱务在深”,“结妾度守志,结君早归意”,“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等句,充分表现了闺妇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丈夫的缠绵悱恻,对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读后感人肺腑,令人陶醉。
如果说诗歌前两句是点明主题,那么诗歌的末两句则是闺妇的良好心愿。她与丈夫结爱不是结一日之欢,也不是结青春之欢,而是要结百年之好,白头到老。这种发自心底的呼唤,在旧社会妇女无权无地位的情况下,代表着广大妇女的共同心愿,前后照应,艺术效果较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心连着心心连着心,缔结爱情务必深刻。
一度将要离别,千回百次扯拽衣襟。
扯住我在家独自守着忠贞,扯住你早日回头的心意。
开始知道扯住衣裳,还不如缔结心肠。
坐着缔结爱走着也缔结爱,缔结爱到一百年。
注释
《结爱》,一题作《古结爱》。就题目的字面意义,即是夫妻二人缔结爱情,表白爱情的意思。具体到这首诗,它就是借古人之题,来表达夫妻二人的离别之情。
复:重复,连结。
结爱:订约爱情。结,缔结。
务:务必,一定。
一度:一次,一回。
结衣襟:古代男女青年约定恋情,须穿上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纹样式的结子——即表示同心结,用于象征爱情。结,结扎,这里有拉、拽的意思。
早归意:早日回家的意思。
百年月:即白头到老。
唐代情诗创作风气尤盛,唐代男女关系特别婚姻爱情方面不是特别礼教森严,两性之间宽松的交往刺激了文人创作情诗的热情,诗人不惮言情,敢于以诗表达对情的认知。孟郊诗吸取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年轻时写下这首独树一帜的爱情颂歌《结爱》,《乐府诗集》收孟郊乐府诗二十五首,《结爱》在新乐府辞中。
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的主题。“心心复心心”,就是你的心连着我的心,我的心也连着你的心,夫妻二人的心永远相连,永远心心相印。作者用一“复”字把四个心字联成一句,使夫妻心心相连之意得到加强也是全诗的魂魄所在。
这首《结爱》,全诗围绕一个结字,用字不避重复,句式近乎复沓,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张力地点明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的爱情密码。结订婚衣裳仅仅是一种约定仪式,而结心肠可以结百年之好。诗意饶有风味,隽永无穷。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两句一结,韵律铿锵,艺术上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点题,诗人首先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两人相爱,自然务求爱得深挚,爱在深处。要心心相连,心心相印,在各自的心灵深处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植根于感情的沃土,割去了物欲牵累,摆脱了世俗羁绊,才算是纯洁的爱,高尚的爱。这其实是诗人的爱情观,也是全诗的魂魄所在。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这两句对仗工整,“一度”“千回”恰相映衬,说明相爱的人在离别之际是何等依恋。作者从第二句开始,直至篇末,除第三句没有用“结”字外,其他八句,句句有“结”字,而且第九句还连用了两个“结”字。作者反复用“结”字,用字不避重复,句式近乎复沓,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颇有些民歌的风味,也颇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从而另读者并不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觉得夫妻感情真挚,意味无穷。特别是“结爱务在深”,“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等句,充分表现了闺妇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丈夫的缠绵悱恻,对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读后感人肺腑,令人陶醉。
如果说诗歌前两句是点明主题,那么诗歌的末两句则是闺妇的良好心愿。她与丈夫结爱不是结一日之欢,也不是结青春之欢,而是要结百年之好,白头到老。这种发自心底的呼唤,在旧社会妇女无权无地位的情况下,代表着广大妇女的共同心愿,前后照应,艺术效果较好。
从词面所描绘的意境看,这是一首暮春游湖、即景抒怀之作。上阕写杭州西湖景色。起句“半堤花雨”,扣住西湖,写词人绕堤游览,但见堤上春花凋残、落红委地;次句“对芳辰”,点明了时令为暮春三月。这样的西湖景观,写得既概括,又形象。上阕的关键句是“消遣无奈情绪”。“无奈”者,空虚寥落、无可奈何之谓,词人心中本有愁绪,欲借游湖赏景以排遣,谁知所对芳辰,竟是春意阑珊,反而加重了内心的愁绪。下面数句铺写触目所见,则无不浸透了这种对景难排的惜春、伤春之情,而自然景物也自然染上了词人的主观心境色彩:“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春色虽尚堪描画,但如锦如簇的春花已“零落成泥碾作尘”,好景不长,大势已去。至于春鸟的鸣叫,又令人黯然伤神:“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杜鹃哀啼“不如归去”,仿佛在送别残春;黄莺收起了巧啭悦人的歌喉,使春光更显寂寥;惟有紫燕的呢喃之声,似尚在作留人之语。歇拍两句,推出一景:“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红红的芍药花在栏杆边盛开,似乎仍在有意装点着春色,这大概即前面“春色尚堪描画在”之意;但那灼人眼目的红色,点缀在“万紫千红”已“尘土”的背景之上,未免寂寞,一点红,难为春,也有点惨然。“韶华留此孤主”一句,可谓情景双绘,它既是西湖景色的聚焦点,又是情感流露的突破口。面对着这一丛大自然留存的芍药花,也即春天的最后点缀,词人不禁从胸中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息,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种凄凉幽怨的万不得已之情。明眼人一看即知,惜春、伤春,只是词人的浅层情感,更深层的,乃是国危家亡的政治感慨,一个“孤”字,为上阕之眼,已经隐隐透露出其中消息了。
换头三句:“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似结似起,既总揽上阕的伤春之意,又自然转入下阕的忧国之情。“真个”是恨极之语。东风过了,春意阑珊,年年如此,然惟有今昔分外令人可恨;显然,词人恨之所在,并不是自然界的节序更替、年光流逝,而是人事的沧桑变化。“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两句直陈其事,前句说南宋君臣的宴安享乐如过眼云烟,顷刻磨灭,后句说军情紧急,北兵将至,使词意顿时醒豁。词人面对湖山胜景,念及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大好河山,难免易主,于是触景伤情:“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真乃字字凄咽,语语沉痛!至此,则上阕的“无奈情绪”云云,其政治内涵,更一目了然了。末结以景写情,由直而曲,倍见含蓄之致:“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仍回到春景,“犹自”两字,用笔拙重,景中见情,意同“隔江犹唱后庭花”,词人的潜台词是:杨柳袅娜,如在东风中得意地舒腰曼舞,它何曾懂得世人优国伤时的苦痛呢。无限感慨,全在词人有意摄取的事物景象中曲曲传达了出来。
古人作诗词,常借景物以抒情怀,这首《百字令》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可以看成是作者以艺术形象来象征南宋小朝廷大势已去,旨在抒发其残山剩水之叹,家国危亡之哀。全篇比中有赋,尽管“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两句直陈其事,词境还是比较完整的。
上片写盛夏纳凉,流连光景的赏心乐事,主写景。看作者铺叙的层次,可说是渐入佳境:作者先用大笔着色,铺写出池塘水阁的一片绿荫,并以“偏趁凉多”四字,轻轻点出夏令。然后,在此万绿丛中,点染上朵朵鲜红如罗的石榴花,令读者顿觉其景照眼欲明,进而,写鸟语蝉鸣。而这鸟儿,专指“凉燕雏莺”,是在春天诞生、此时刚刚孵出的新雏,其声稚嫩娇软而可喜。那蝉儿也是刚出虫蜕,踞高柳而长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在这一片新生命的合唱中,池塘水阁平添生趣。到此,作者妙笔生花,在热烈、喧闹的气氛中特别叙写了一场骤雨。这雨决非煞风景,它是过路的阵雨,既给盛夏带来凉意,又替画面作了润色。骤雨持续时间不长,却刚好“打遍新荷”,引人联想到“琼珠乱撒”的景照,真是“人在画图中”。此乃曲中一段绝妙好辞,无怪“一时传播”(《雨村曲话》卷上)。
下曲即景抒怀,宣扬浅斟低唱,及时行乐的思想。主调既是低沉的,又是旷达的。在用笔上,作者一洗上片的丹青色彩,换作白描抒写。“良辰美景”句总括前文,言如此好景,应尽情欣赏,不使虚过。“穷通前定”(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是一种宿命论的说法,作者这样说,旨在“何苦用张罗”,即反对费尽心机的钻营。这种旷达的外表,仍掩饰不住作者内心的苦闷,“命友邀宾玩赏”二句,谓人生乐趣在流连光景、杯酒,这是从六朝以来,封建士大夫在无所作用之际典型的人生态度。因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会使他们感到心惊,而沉浸在“酩酊”大醉中,庶几可以忘怀一时,取得片刻的麻醉。
应该指出,下曲表现的思想,即使在封建时代,也是并不高明的。然而在对于自然美的发现和再造上,作者却是做得相当出色和成功。数百年来读者津津乐道的,不是曲中论道之语,而是那“骤雨打新荷”的生机盎然的夏令境界,以及其中流露的浓厚的生活情趣。
此曲写法与词相近,这是因为在宋元之交,词、曲均称乐府,都是被诸管弦,传于歌筵的,所以早期的词曲分疆并不甚严。《莲子居词话》认为此曲作词调,就是这个缘故。具有词味,也可算是此曲的一个特点。
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风流才子唐伯虎,从小便有着非凡的才气,在绘画、诗文方面都有优秀的造诣。弘治十一年,中解元,才华横溢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进士之路。偏偏造化弄人,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遭此打击的唐寅,坚决不再做官,回到家乡,靠卖画维持生活。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前二句一连用了四个“不”,写诗人在摒弃功名利禄之后的有所不为。“不炼金丹不坐禅”,即不学道,不求佛。唐伯虎是一个不肯趋炎附势,但又并不放弃世俗生活快乐的漂泊者,读者对他“高楼大叫秋觞月,深幄微酣夜拥花”的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不妨批判,但对其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那点精神是应予肯定的。“不炼金丹不坐禅”,大有“子不语怪力乱神”意味。“不为商贾不耕田”,则是不事人间产业。“不为商贾”是不屑为;“不耕田”是不能为,即孔夫子所谓“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也。四个“不”一气贯注。语极痛快干脆。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伯虎可以自居的头衔是画家,其画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他不慕荣华,不耻贫贱,以鬻文卖画、自食其力为荣。“闲来写就青山卖”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这是从事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应有的豪言壮语,能“写青山”而“卖”之,自有可参造化之笔,此为实话,亦自负语。假清高的人往往以卖画讨润笔为可羞,殊不知这是卖知识产权,和写文章“拿稿酬”一样的天经地义。所以作者敢于大呼:“谁来买我画中山!”这样挣来的钱花着舒心。由此,诗人又反跌一意:“不使人间造孽钱!”这一笔尤其显得豪迈。一竹竿打一船人,一切的巧取豪夺、贪污受贿、投机倒把、偷盗抢劫、诈骗赌博……而获得的非法收入,得之即“造孽”,花之亦“造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此句足使人深长思之。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心中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诗中平铺直述,开门见山不仅表明出唐寅自命清高的处世态度,还反映出他那不羁的性格。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