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兼柳絮,无处不纷纷。远道空归去,流莺独自闻。
落花兼柳絮,无处不纷纷。远道空归去,流莺独自闻。
野桥喧硙水,山郭入楼云。故里南陵曲,秋期更送君。
野桥喧硙水,山郭入楼云。故里南陵曲,秋期更送君。

sòngyǒurénwǎng--zhāngqiáo

luòhuājiānliǔchùfēnfēnyuǎndàokōngguīliúyīngwén

qiáoxuānwéishuǐshānguōlóuyúnnánlíngqiūgèngsòngjūn

张乔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 2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池青草古盐州,倚啸高城豁望眸。
白池¹青草古盐州²,倚啸高城豁³望眸
注释:¹白池:盐湖名。在今盐池县北,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之北大池。²古盐州:南北朝至西夏州名。³豁:开阔的样子。⁴眸:眼中瞳仁,泛指眼睛。
河朔毡庐千里迥,泾原旌节隔年留。
河朔¹毡庐千里迥(jiǒng)²,泾原³旌节隔年留
注释:¹河朔: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北。²迥:远。³泾原:唐方镇名。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⁴旌节: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亦借指节度使;军权。这里是作者自称。⁵隔年留:意为自己在这里又多呆了一个年头。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
辕门¹菊酒²生豪兴,雁塞³风云惬(qiè)壮游。
注释:¹辕门:军营的大门。²菊酒:即菊花酒。重阳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³雁塞:泛指北方边塞。⁴惬:满足,畅快。
诸将至今多卫霍,伫看露布上龙楼。
诸将至今多卫霍(huò)¹,伫看²露布³上龙楼
注释:¹卫霍: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皆以武功著称,后世并称“卫霍”。²伫看:行将看到。³露布:不缄封的文书。亦谓公布文书。⁴龙楼:借指太子所居之宫,此指朝堂。

jiǔdēnghuāchíchéng--wángqióng

báichíqīngcǎoyánzhōuxiàogāochénghuōwàngmóu

shuòzhānqiānjiǒngjīngyuánjīngjiéniánliú

yuánménjiǔshēngháoxìngyànsāifēngyúnqièzhuàngyóu

zhūjiāngzhìjīnduōwèihuòzhùkànshànglónglóu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
陈王¹初丧应刘²,端忧³多暇(xiá)。绿苔生阁,芳尘凝榭(xiè)。悄焉疚怀,不怡中夜
译文:陈思王曹植,因友人应瑒和刘桢之先后去世,闲居在家,苔免忧思重重。阁下长满了绿苔,台榭间落花纷纷,心里默默在难过苔快乐。
注释:¹陈王:即曹植。²应刘:即应玚和刘桢。³端忧:正在忧愁之中。端:正。⁴悄焉:忧愁的样子。⁵疚怀:伤怀,忧心。⁶怡:愉快。⁷中夜:半夜。
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沈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
乃清兰路,肃¹桂苑,腾吹寒山²,弭(mǐ)³秋阪(bǎn)。临浚(jùn)(hè)而怨遥,登崇岫(xiù)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chán)¹⁰,白露暧¹¹空,素月流天。沈吟¹²齐章¹³,殷(yīn)¹⁴陈篇¹⁵,抽毫进牍,以命仲宣¹⁶
译文:于是,半夜里起来去清扫长满了兰草的道路,整理桂苑,在寒山之中奏起了音乐。面临深谷,登上高山,心中的苦闷伤感更甚。在出行时从简,于秋坡上行走,苔再打着大伞。是时,横斜的银河在东方划出一条界线,太阳运行的方位与线路,也发生了变化,已从夏至时的偏北移向了冬至后的偏南,现在季节正处在秋冬之交。腾腾的雾露,使天空朦朦胧胧的,而明月的光芒却仍然漫天照射。他用低声沉吟《诗经·齐风》的“东方之月”;反复念诵《诗经·陈风》的“月出皎兮”。并即拿出笔和木板交给王粲,请他撰写文章。
注释:¹肃:肃静。²腾吹寒山:在寒山上奏乐。³弭:停。⁴盖:车盖,这里代指车。⁵阪:山坡。⁶浚:深。⁷崇岫:高高的峰峦。汉⁸:天河。⁹左界:象是划在天空的左边。¹⁰北陆南躔:北陆星向南移动。躔:日月星宿运行的度次。¹¹暧:蔽,充满。¹²沈吟:沉思吟味。¹³齐章:指《诗经·齐风》,其中《东方之日》篇里有“东方之月兮”的句子。¹⁴殷勤:殷切习思。¹⁵陈篇:指《诗经·陈风》,其中《月出》篇里有“月出皎兮”的句子。¹⁶仲宣:王粲的字。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臣闻沈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朒脁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¹幽介²,长自丘樊³。昧道懵(měng),孤奉明恩。臣闻沈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¹⁰,月以阴灵¹¹。擅¹²扶光¹³于东沼¹⁴,嗣(sì)¹⁵¹⁶¹⁷于西冥¹⁸。引玄兔¹⁹于帝台²⁰,集素娥²¹于后庭²²。朒(nǜ)²³(tiǎo)²⁴²⁵(quē)²⁶,朏(fěi)²⁷魄示冲²⁸,顺辰²⁹通烛³⁰,从星泽³¹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³²³³而吴业昌,沦³⁴³⁵而汉道融。
译文:王粲向陈王曹植施以跪拜礼后说:我生在东方僻壤,长在山野中的一个苔学无术之士,本领有限,深怕有负君王重托之恩德。据我所知,地沉静在下,天高朗在上,天地形成之后,日具有“阳”的德性,月具有“阴”的精华。太阳挟着扶桑光彩自水里出来,月亮当太阳落入长满若木花的幽谷后,相继出来。且引着黑兔奔驰在天帝之台榭,又聚嫦娥于帝之后宫。月初,月亮出现在东方,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它则以上弦下弦之“月缺”现象,警戒人们苔可自满;初生的月与成形之月,则以月之盈亏,启示人们应保持谦虚态度。月亮,一般都顺着地支十二个时辰运行,当月行至某一星宿时,就会发生天象的变化:如遇到毕宿星,就会下雨;遇到箕宿星就会刮风等。月亮还能为三台星座的星增加光华;也能为轩辕星座的星发扬光彩。月亮的光华照进三国东吴,而孙吴之帝业就繁荣昌盛;照到西汉,而使李夫人育女为皇后,汉道因此大顺大通。
注释:¹鄙:边境。²幽介:指出身寒微。³樊:藩篱,丘樊指居处简索。⁴昧道懵学:不通大道闇于学问。⁵孤奉明恩:白白地受了君王的恩惠。孤:同“辜”。⁶沈潜:指地。⁷义:合宜。⁸高明:指天。⁹经:纲常。¹⁰日以阳德:日具有阳的德行。¹¹月以阴灵:月具有阴的精华。¹²擅:同“禅”,传位禅让。¹³扶光:扶桑之光,指日光。¹⁴东沼:指汤谷,传说中日出之处。¹⁵嗣:继续。¹⁶若:若木,神话传说中大树名,日落的地方。¹⁷英:华。¹⁸西冥:指昧谷,传说中日入之处。¹⁹玄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这里代月。²⁰帝台:帝王的台榭。²¹素娥:指嫦娥。²²后庭:帝王的后宫。²³朒:月初的缺月。²⁴脁:月末的缺月或月行失常轨。²⁵警:警惕。²⁶阙:同“缺”,缺点错误。²⁷朏:月初生明,月光不强,叫做朏或者叫做魄。²⁸冲:谦虚谨慎。²⁹顺辰:指月球顺着十二月的次序而言。³⁰通烛:普遍照耀。³¹泽:雨。³²委:向下照耀。³³照:指月光。³⁴沦:向下照耀。³⁵精:指月光。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夫气霁¹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²,雁流哀于江濑(lài)³。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ǎi)蔼。列宿(rù),长河¹⁰,柔祇(qí)¹¹雪凝,圆灵¹²水镜。连观¹³霜缟(gǎo)¹⁴,周除¹⁵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¹⁶清县¹⁷。去烛房,即¹⁸月殿,芳酒登¹⁹,鸣琴荐²⁰
译文:当雾气散去,大地一片澄洁,乌云都蜷缩到天边,洞庭湖开始兴波作浪,湖边秋树也首见落叶。黄菊的芳香弥漫于山巅,寒雁的哀鸣也流浇在沙滩上。见那清朗的明月冉冉升起,向大地播散下柔和的光辉。群星的光华被清朗的月光所掩盖,那长长的银河,也因明月而失去了清晖。皎洁的月光照耀得大地如蒙上了一层白雪;那蔚蓝天空在月光下有如澄明透辙的镜子。宫中一爿爿高楼,被月光照得同霜一样的洁白,周围的台阶,也被照得似冰一样的明净。在如此月夜美景的逗诱下,君王讨厌白昼娱乐,而喜欢夜晚的欢宴。于是,停止了一切歌舞与音乐,离开点着辉煌蜡烛的宫室,来到月光照射着的厅堂,端上喷香的美酒,奏起幽雅悦耳的琴音,终于在月光下陶醉了。
注释:¹霁:雨止。²山椒:山顶。³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⁴清质:指月亮。⁵列宿:众星。⁶掩:掩盖。⁷缛:繁,指星光灿烂。⁸长河:指天河。⁹韬:隐藏。¹⁰映:照耀。¹¹柔祇:指地。¹²圆灵:指天。¹³连观:连接宫观。观:供帝王游憩的离宫别馆。¹⁴霜缟:象霜一样的洁白。¹⁵周除:四周的宫殿的台阶。¹⁶弛:放下。¹⁷县:即悬。清悬:指悬挂着的钟磬。¹⁸即:就。¹⁹登:进酒。²⁰荐:进献。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羇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愬皓月而长歌。歌曰: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huáng)¹成韵,亲懿(yì)²莫从,羇(jī)³递进。聆皋(gāo)之夕闻,听朔(shuò)之秋引。于是弦桐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¹⁰。声林虚¹¹(lài)¹²,沦¹³池灭波,情纡(yū)¹⁴其何托,愬(sù)¹⁵(hào)月而长歌。歌曰:
译文:在这凄凉的月光如水的寒夜中,竹林里发出一种如歌似乐的声响。这时,至亲好友都苔在身边,聚拢来的是一些孤身羁旅在外的人们。大家在听着夜晚鹤鸣之声,特感凄清;又闻到北方民族的音乐,奏的是一些凄凉的曲调。这些游子,也抚琴调起弦来,选奏那些风格委婉的乐曲。比如:饱含迟徊怨慕情调的《防露》和《阳阿》等古乐曲。于是,原来那些树林因风而发出的天然声响,现在也消失了;原来满是波纹的池水,此时波纹也苔见了。总之,大气沉寂,万物歇息。在这种情景下,游子们心情郁结,满腹悲苦向何处寄托?找谁宣泄?惟有对着寒月倾诉。
注释:¹风篁:风吹竹林。²亲懿:即懿亲,指笃好的亲族。³羇孤:指流落在外的人。⁴皋禽:鹤。《诗经》:“鹤鸣于九皋”。⁵夕闻:晚间的叫声。⁶朔管:笛子。⁷秋引:秋天的曲调。⁸弦桐:琴。⁹练:选择。¹⁰房露阳阿:都是古曲名。¹¹虚:停息。¹²籁:风吹孔窍所发出的音响。¹³沦:微波。¹⁴纡轸:隐痛在心,郁结不解。¹⁵愬:向着。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美人迈¹兮音尘²(quē)³,隔千里兮共明月。
译文:其歌道:“远方的良人啊,音讯隔绝。地虽千里之隔,而明月却可共享。
注释:¹迈:往。²音尘:信息。³阙:通“缺”。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译文:迎风叹息啊,哪能停歇苔唱!可是山山水水路程实在太远,难以跨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遑如失。又称歌曰:
歌响未终,余景就¹毕,满堂变容,回遑²如失。又称歌曰:
译文:歌声未歇,而残月影子却将沉没。于是,满屋子里的人们都变了颜色,在徘徊着,彷徨着,像丢失了什么似的。
注释:¹就:接近,即将。²回遑:内心彷徨,没有着落。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月既没兮露欲晞(xī)¹,岁方晏²兮无与归。
译文:又接着唱道:“月亮已落啊白露将干,时间已晚啊无人与我归还。
注释:¹晞:干。²晏:晚。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佳期¹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译文: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回去吧,秋天的微霜会沾湿了人的衣衫。”
注释:¹佳期:约会,这里指期会的人。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斁。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¹,献寿²³(bì),敬佩玉音,复之无斁(yì)
译文:曹植说:好。于是命令侍从的下人,捧酒祝贺,进献玉璧。并表示牢记王粲的美言,反复诵读,永苔厌烦。
注释:¹执事:这里指左右侍奉的人。²献寿:进酒祝贺。³羞:进献。⁴佩:带。⁵玉音:对别人言辞的敬称。⁶复:指反复诵读。⁷斁:厌烦。

  一

  由古至今,文人雅士以“月”为题的诗文不胜枚举,从《古今图书集成》所搜罗的作品,即可见一斑。谢庄有五子,他替他们取了甚为风雅的名字,分别是飏、朏、颢、从(上有山)、瀹(上有草)。有风,有月,有山,有水,可见谢氏是个性情中人,甚为风雅,且对“月”定有一份难以名状的好感,故也以“月”为题,创作了《月赋》。纵然在当时,人们对《月赋》的评价已十分不一致,如,宋孝武帝为之“称叹良久”,认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佳作;颜延之则说:“美则美矣,但庄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人更拿它来和宋玉的《风赋》、谢惠连的《雪赋》做比较,但看法仍有分歧。就以“月”为题的文学作品来看,谢庄的《月赋》仍是其中的翘楚,否则,像《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就不会相当一致地都收录了这篇文章。

  二

  我们可以发现谢庄的行文并不直接切入主题——“月”,而是拿曹植和王粲来替自己说话,先是以“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作为起笔。之后,陈王“抽毫进牍,以命仲宣”,让主角转到王粲身上,文章由此处宕开,最后,再以陈王连连称“善”作结。以这样的虚构来从事文学创作,谢庄并非头一位,这种以构拟的人物进行对话的行文方式,早已成了“赋”文学的一特征。

  而谢庄仅仅是踵继前人的作法,却引来不少的批评,认为《月赋》既然借历史人物来创作,但也该考虑到是否合乎史实。如,王粲死于建安二十二年春,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都卒于这一年,而到了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才被封为陈王,谢庄却称曹植为“陈王”,又有说既已假托王粲之口来抒发情感,就不应该写入孙坚夫人梦月入怀而生孙策的传说事件。这样听起来似乎言之成理,但,对于一篇非史非传的文学作品而言,我们理当以较感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不应如此苛责,因为他并不损害文章的美感。

  由于《月赋》以“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为开头,让谢庄笔下的“月”注定以愁忧的形态出现。风月、山水本是无情的,因人而沾染了许多的情感,“月”亦是如此,它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是谢庄希望让它带著情感的色彩。而长年为病所苦的谢庄,自称已是“常如行尸”而“无意于人间”。有这样的情怀,心中那份说不尽的哀戚,当然也很容易地渲染了所见到的“月”。

  人也会随著外在景观的改变,而体悟自我,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指的正是这个道理,而一年四季中,最容易让人有悲伤、凋零之感的,应是“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天,在这样的季节里,“月”自然也会浸染惆怅与孤凄。所以,谢希逸也就以秋天的“月”作为《月赋》描写的主题对象。

  三

  “月”既然是全文描写的主题对象,而谢庄在四百四十三个字中,直接点出“月”字的,虽然仅有六次,但是每一次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曹子建因刚遭受知己亡故之痛,忧闷不乐,已久未出游,夜半时分愁绪又起,遂外出解闷。遥望着天空,见到“白露暧空,素月流天”,心中不胜感慨,低声吟诵起《诗》句来,仍觉不足以消愁解闷,于是要王仲宣为此情此景写一篇文章。原本愁思是闷在曹植的内心里,因为偶然之间见到“月”,那份内在的情绪也就有了一个可供寄托的外在具象——“月”,让无情的“月”和有情的人彼此接触在一起,展开了对“月”的描写。

  王粲在陈王授意之下,先是一番的谦虚,述说自己的不才,幸蒙陈王的恩宠,不敢有负此恩,只好姑且一试,接著就说道:“日以阳德,月以阴灵。”以类此“日”、“月”的对比,及其延伸出的“阳”、“阴”观念做为开头,引领出种种附着人的价值观的“月”和“月”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铺陈、说理的成分多,而写景、抒情的成分甚少,“朒朓警阙,朏魄示冲”,将“月”相的变化说成了是在警示人君的作为须合德,须谦冲;“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更引用了梦“月”入怀的神秘传说,让“月”与朝代、家国的兴衰产生了一定的系连,凡此种种,想必是汉赋“铺采摛文”和“劝百讽一”的遗型。

  写完了“月”的种种典故,谢庄又继续借王粲之口,连写了十四句优美异常的文字,虽没直接点明就是在写“月”,但句句扣紧“月”:先是以六个句子来描写天上的云气、地上的湖光山色的种种,为月的升起营造出不凡的气象;等到月由东方缓缓升起,也仅以“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如此不著痕迹的笔法写出;接著,又是以六个句子来形容月色本身和月色底下的景况。正由于月色是如此的俊美,君王也因而喜爱此月,罢去所有的歌舞,也就“去烛房,即月殿”,此时才明言“月”字,做为前文的说明,也为后文预留了线索。

  走向“月”殿,带来了羁旅的几许孤寂,感受到至亲好友不在的凄楚,王粲的“月”也从没有直接感情的柔美,转为诱发感慨的凄美。此时,不管是天籁,还是乐音,听来一切都是那么凄苦异常,更反过来使人有一种无限的郁结萦绕于胸,最后发现唯有“愬皓月而长歌”,才能消解种种的不乐。因“月”引发愁绪,也唯对“月”长歌才能消除愁绪,表示只能与“月”对话,这就更显出羁旅的孤独与悲哀。

  对“月”长歌什么呢?“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望着“月”,一时间感到虽与美人相隔甚远而无法相见,但那共有的明“月”可以传递彼此的信息,也算稍稍慰藉相思之苦,回过神来,发现距离终究是无法超越的。这种因“月”而引发对家乡、对情人的相思,可说是千古不变的母题。由于唱得深情款款,听者也听得入神,却霎然而止,听者恍然若失,于是又歌一曲:“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月”将西没,是岁也将终了,要人趁时光尚好时回去,正与“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的“月”升起的情形相呼应,做为完美的结束。

  最后,陈王的连连称“善”,不但给予王粲一个回应,也算回应了文前的“陈王初丧应、刘”,总结了全文。

  四

  据史书的记载,与谢庄同时的袁淑,看过谢庄所作的《赤鹦鹉赋》之后,曾感叹道:“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李调元称此赋“属对工整”,且认为是“律赋先声”。而与《赤鹦鹉赋》同一时期所作的《月赋》,亦运用了许多整饬的对偶,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等对,甚至有骈四俪六的句式。以最为人所称道的“若夫气霁地表”至“周除冰净”一段为例:

  “气霁地表”对“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对“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对“雁流哀于江濑”

  “升清质之悠悠”对“降澄辉之蔼蔼”

  “列宿掩缛”对“长河韬映”

  “柔只雪凝”对“圆灵水镜”

  “连观霜缟”对“周除冰净”

  十六句中两两对偶,有五组四字句对,二组六字句对,而且前八句更是“四、四;四、四;六、六;六、六”的骈四俪六的句式;且“末”、“脱”二字同一韵,“濑”、“蔼”二字又一韵,“映”、“镜”、“净”三字也同韵,知其亦开始讲求押韵。

  总之,《月赋》除了情感的表达甚为成功,结构上亦是自为完整的一体,句子的对偶、押韵,也充分展现了“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时代特色。

yuè

xièzhuāng nánběicháo 

    chénwángchūsàngyīng liú duānyōuduōxiá 绿táishēng fāngchénníngxiè qiǎoyānjiùhuái怀 zhōng 

    nǎiqīnglán guìyuàn téngchuīhánshān gàiqiūbǎn línjùnéryuànyáo dēngchóngxiùérshāngyuǎn shíxiéhànzuǒjiè běinánchán báiàikōng yuèliútiān chényínzhāng yīnqínchénpiān chōuháojìn mìngzhòngxuān 

    zhòngxuānguìérchēngyuē chéndōngyōujiè zhǎngqiūfán mèidàoměngxué fèngmíngēn chénwénchénqián gāomíngjīng yáng yuèyīnlíng shànguāngdōngzhǎo ruòyīng西míng yǐnxuántái éhòutíng tiǎojǐngquē fěishìchōng shùnchéntōngzhú cóngxīngfēng zēnghuátáishì yángcǎixuāngōng wěizhàoérchāng lúnjīngérhàndàoróng 

    ruòbiǎo yúnliǎntiān dòngtíngshǐ wēituō sànfāngshānjiāo yànliúāijiānglài shēngqīngzhìzhīyōuyōu jiàngchénghuīzhīǎiǎi lièxiù宿yǎn zhǎngtāoyìng róuxuěníng yuánlíngshuǐjìng liánguànshuānggǎo zhōuchúbīngjìng jūnwángnǎiyànchénhuān xiāoyàn shōumiào chíqīngxuán zhúfáng yuèdiàn殿 fāngjiǔdēng míngqínjiàn 

    ruònǎiliáng fēnghuángchéngyùn qīncóng jìn línggāoqínzhīwén tīngshuòguǎnzhīqiūyǐn shìxiántóngliànxiǎng yīnróngxuǎn páihuáifáng chóuchàngyángē shēnglínlài lúnchímiè qíngzhěntuō hàoyuèérzhǎng yuē 

    měirénmàiyīnchénquē qiāngòngmíngyuè 

    línfēngtànjiāngyānxiē chuānzhǎngyuè 

    xiǎngwèizhōng yǐngjiù mǎntángbiànróng huíhuángshī yòuchēngyuē 

    yuè suìfāngyànguī 

    jiāhuán wēishuāngzhānrén 

    chénwángyuē shàn nǎimìngzhíshì xiànshòu寿xiū jìngpēiyīn zhī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mǔ)庭中¹半是苔(tái)²,桃花净尽³菜花开。
译文: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注释:¹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²苔:青苔。³净尽:净,空无所有。尽: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种桃道士¹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注释:¹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44-845页

zàiyóuxuánguàn

liú tángdài 

bǎitíngzhōngbànshìtái táohuājìngjìncàihuākāi 
zhòngtáodàoshìguīchù qiánliúlángjīnyòulái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山泽¹久见²³,胡事乃(chóu)(chú)
译文: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注释: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¹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²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³招:呼唤;邀请。⁴胡:何,为什么。⁵乃:竟,竟然。⁶踌躇: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¹为亲旧故²,未忍言索居³
译文: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注释:¹直:只,仅仅。²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³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良辰¹为奇²怀,挈(qiè)³还西庐
译文: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注释:¹良辰:美好的时光。辰:时光,日子。²奇:珍奇,稀奇。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此奇货可居。”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³挈杖:持杖,拄杖。挈:提起。⁴西庐: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荒涂¹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译文: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注释:¹涂:同“途”,道路。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茅茨(cí)¹已就治²,新畴(chóu)³复应畬(yú)
译文: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注释:¹茅茨:茅屋。《诗经·小雅·甫田》:“如茨如梁。”东汉郑玄注:茨,屋盖也。”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²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³新畴:新开垦的田地。畴,已耕作的田地。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谷风¹转凄薄²,春醪(láo)³解饥劬(qú)
译文: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注释:¹谷风:即“榖风”,指东风。²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薄:迫近,接近。战国屈原《九章·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谷风宜和,而反寒,故曰‘转凄薄’。”³醪:浊酒。⁴饥劬:饥渴劳苦。劬:劳累。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弱女¹虽非男²,慰情良胜无。
译文: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注释:¹弱女:古代习俗,生女后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此处为比喻薄酒。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²男:喻醇酒。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qī)¹世中事,岁月共相疏²
译文: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注释:¹栖栖:忙碌不安貌。²共相疏: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疏:疏远,不亲近。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耕织称(chèn)¹其用,过此奚²所须。
译文: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注释:¹称:符合,相当。《韩非子·王蠹》:“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²奚:何,疑问词。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去去¹百年外²,身名同翳(yì)³
译文: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注释:¹去去: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²百年外:指死后。翳:隐藏,藏匿。《韩非子·内储说下》:“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³翳如:湮灭无闻的样子。如:好像, 如同。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见仁见智的理解中,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题材上,这是首田园交游诗,融田园诗、交游诗于一体,首四句、末八句畅叙交游,中间八句共话田园。

  诗歌前四句组成一个独立整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为刘柴桑的问语,“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援引他人的问语入诗,一问一答,是陶诗的新创。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九)“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直接镶田父语入诗;《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直接援引旁人的规劝语入诗,而不是陶渊明的自述语。前两句“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相问,后两句“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作答。陶渊明以“爵”、“虚罍”自比,表示不愿受尘垢的沾染;“寒华”比喻入仕的营苟之人,“徒自荣”表明陶渊明不愿效仿他们,人各有各的操行。从这四句一问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劝仕过陶渊明(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陶渊明作了这首诗表明长期归隐的心迹,算作回答。这种问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 “三吏三别”的创作影响很大。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是兴来之笔,半空劈面而至;“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下句“良辰”、“奇怀”紧承“未忍言索居”而来,是“未忍”的落脚点;“挈杖”、“西庐”展现的是隐居之人、之境的惬意、悠然。整体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一“还”,顿时洋溢着的仿佛满是动感,微微起伏着,荡漾着。这一“入”一“还”,带着鲜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画面的一个小角边缘向中央延展。“入”动作轻快敏捷,“还”行动缓慢蹒跚,在同一组动态的画面中构成鲜明的比照。一急一缓,朝着同一方向进发,目标的指向上传递而出的是同一种浓郁的归宿感,一种自然、温馨、心灵的归宿。“良辰”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畴”、“谷风”、“春醪”的田园风光,就围绕着“良辰”而展开。“良辰”成了中间八句田园写景的“诗眼”。“奇怀”情意深长,耐人寻味。陶渊明嗜奇,爱读奇书,好采“奇”字入诗。“奇翼”、“奇文”、“奇歌”、“奇光”、“奇姿”、“奇绝”、“奇踪”等意象,在其笔端层出不穷,铸造奇幻纷纭的精彩世界。

  如果说“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闲适,那么“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就顿然衰败不堪了。“荒途”、“无归人”、“时时”、“废墟”,字字用力,着墨狠重。显然前后两组镜头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又都是真实的描绘,是诗人“挈杖还西庐”途中所见的真实写照。诗人所处的江州为东晋军事重镇,屡经桓玄、卢循叛军的蹂躏掳掠。诗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这种衰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还旧居》)。回看这些诗,语气外似平淡,但一个个狠重、密集的衰败意象攒集,其力透纸背的力量也绝不逊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平淡之中,却足以穿透时空,传响于古今。这种“诗而史”的写法,表明诗人在欣赏着“良辰入奇怀”的惬意与飘然时,并未忘怀现实。他依然还在回答着“未忍言索居”中“未忍”的理由,亲旧固然是一方面,“良辰”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忘却的恐怕要算是触目惊心的废墟了。留下来整饬这些时时可见的“荒途”与“废墟”,就成了他不“见招”于“山泽”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清晰地展示着诗人整饬一新的景象;“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一种整饬后的劳累与欢愉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园风光的描绘,也是一种社会风光的象征性写照。陶渊明并非真的忘却世事,在百事凋敝、儒业失传的年代里,他牢记“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本分的事。弃官归隐后,他从事讲习之业(《感士不遇赋》序),传授门生。所以诗中“茅茨”、“新畴”,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一样,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不仅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诗人培养下人才的代名词。所以这四句写景之中,又暗蕴着比兴之体。

  “栖栖”以下六句,作者又从大处上进行劝勉,回想尘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现在岁月已使人们彼此越来越远。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也没有过高要求。百年之后,身体与名声是都会被淹没的啊!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好似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全诗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3-495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高馆张灯¹酒复清²,夜钟残月雁(yàn)归声³
译文:高大的客馆里灯火通明酒也清,直饮至夜钟响归雁鸣的月落时分。
注释: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土,掌管工役事务。¹张灯:摆设灯火。²清:指酒的清醇。³雁归声:指雁归飞时的叫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只言啼鸟堪(kān)¹求侣²,无雁³春风欲送行。
译文:只说是啼鸟要求友朋,无奈那春风里要为您送行。
注释:¹堪:能。²求侣:呼唤同伴。³无雁:无奈、无可奈何。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黄河曲¹里沙为岸,白马津(jīn)²边柳向城。
译文:黄河曲里沙为黄河岸,白马津边柳向白马城。
注释:¹黄河曲:黄河湾。²白马津:古代黄河津渡名,在今天河南省滑县东北。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féng)¹
译文: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
注释:¹逢迎:迎接的意思。

  首联写馆舍夜宴。首句点高馆张灯夜宴,酒清香洌,见待客之殷勤,次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三种意象,或诉之视觉,或诉之听觉,但都带有凄清、寂寥的色彩韵味。

  次联明点送别。上句用典,“啼鸟堪求侣”,是说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啼鸟”虽非实写,却关合春天的季候,与下句“春风”,一虚一实,正成对应。下句实指韦司士在这美好的春天将要离此继续前行。不说朋辈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诗味浓郁。妙在上下两句的开头,分别用“只言”“无那”两个虚词相勾连,既突出渲染了“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喜悦和乍会旋别的无奈,又构成了一气旋折的意致韵味,在流利俊逸的语调中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吟诵品味这行云流水般的诗联,眼前会鲜明地浮现出诗人风流俊赏、神采清逸的自我形象。

  腹联是对韦司士行程所经的想象。唐时滑州州治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离此北去,头一站便是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故别后行程首先便写到“黄河曲”“白马津”。这一联写景,只用淡笔轻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刻画,但却显现出一种天然的风韵。评家或讥其景中无情,实则诗人此处并没有着意寓情于景,他只是要通过轻描淡写来构成一种摇曳生姿的情致。黄培芳说它是“盛唐高调”,倒是比较准确地道出了它的浑成自然而不刻露的韵致。

  尾联是对被送对象前路的祝愿,反结“别”字。“他乡暂离别”、“到处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此次在滑州是途中暂时停留,前路尚有逢迎与离别,就像在滑州有短暂的聚会与别离一样。但诗人却以体贴对方感情的口吻说:“希望韦司士不要因他乡的这次暂别而怨怅,因为前路方长,我深知你的为人和才名,你到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与欢迎。”这就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作了热情的赞颂。这样的结尾,充满了乐观的情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478页

biéwéishì

gāoshì tángdài 

gāoguǎnzhāngdēngjiǔqīng zhōngcányuèyànguīshēng 
zhǐyánniǎokānqiú nuòchūnfēngsòngxíng 
huángshāwéiàn báijīnbiānliǔxiàngchéng 
yuànxiāngzànbié zhījūndàochùyǒuféngy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