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líng)¹七弦²上,静听松风³寒。(七弦  一作:七丝)
译文: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注释:¹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²弦:一作“丝”。³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¹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¹古调:古时的曲调。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6-407
2、 江龙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653-654
3、 贺新辉 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682

tīngtánqí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línglíngxiánshàng jìngtīngsōngfēnghán  (xiánzuò  )
diàosuīài jīnrénduōt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

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弦:一作“丝”。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悲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亦称“七弦“”,俗称“古“”,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爱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爱入神的状态,可见“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声,常能唤起听爱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瑟,而“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悲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对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爱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6-407
2、 江龙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653-654
3、 贺新辉 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682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5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野蚕食青桑¹,吐丝亦成茧。
译文:野蚕吃青桑叶,也能吐丝成茧。
注释:¹青桑:青桑叶。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无功及生人,何异¹偷饱暖。
译文:尽管它们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实际的贡献,却也只是像偷窃一样取暖而已。
注释:¹何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与某物某事没有两样。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译文:我愿意分开野蚕的蚕丝,化为贫寒人的衣服。

cán--fén

cánshíqīngsāngchéngjiǎngōngshēngréntōubǎonuǎn

yuànjūněrhuàwèihánzhě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¹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
译文:邂逅相逢,欲说离别的相思之苦,但不知道她是否知道我们并不深厚的感情的相思的存在。深怕相思成灾,被相思的人还不知道。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¹浅情:薄情。情意不深。
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
忆曾携(xié)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yī)¹
译文:回想起我们在洒满月光的窗前小路上携手同游。因此,每当明月高悬,我有像在等待着她重新到来而无法入眠。
注释:¹伊:她。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jiān)(jiā)¹杨柳似汀(tīng)²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注释:¹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²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云初起日沉阁¹,山似欲来风满楼。
译文: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将要到来,满楼风声飒飒。
注释:¹“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鸟下绿芜秦苑(yuàn)夕,蝉鸣黄叶汉宫秋¹
译文: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注释:¹“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行人莫问当年¹事,故国东来渭(wèi)水流²
译文: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¹当年:一作“前朝”。²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中“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052-1053页 .

xiányángchéngdōnglóu

hún tángdài 

shànggāochéngwànchóu jiānjiāyángliǔtīngzhōu 
yúnchūchén shānláifēngmǎnlóu 
niǎoxià绿qínyuàn chánmínghuánghàngōngqiū 
xíngrénwèndāngniánshì guódōngláiwèishuǐliú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故关¹(shuāi)²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译文: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注释:¹故关:故乡。²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路出寒云外¹,人归暮(mù)雪时。
译文: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注释:¹“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少孤¹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译文: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注释:¹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掩泪 一作:掩泣)
掩泪空相向,风尘¹何处期。
译文: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注释:¹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duāngōng

lún tángdài 

guānshuāicǎobiàn biékānbēi  (kānbēizuò zhèngkānbēi )
chūhányúnwài rénguīxuěshí 
shàowéizǎo duōnànshíjūnchí 
yǎnlèikōngxiāngxiàng fēngchénchù  (yǎnlèizuò yǎn )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fú)(róng)¹宛转在中洲。
译文:九月的江南,百花凋谢,唯有迟开的荷花还在水中的小洲附近绚丽绽放。
注释:¹芙蓉:此处为水芙蓉,即莲花。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miǎo)渺愁。
译文:远远望去,莲荷迎风起舞,依依动人,十分美丽,就像笑容满面的美人一样。日落时分,暮色沉沉,使人心生愁绪。
露洗玉盘金殿冷, 风吹罗带锦城秋。
露洗玉盘¹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译文:玉盘似的荷叶上渐渐凝聚颗颗露水,就像把荷叶洗过了一样;晚风吹来,成片的莲荷随风摆动,就像彩色的罗带一样,给附近的小城增添了别样的秋色。
注释:¹玉盘:指荷叶。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译文:眼前莲荷的清幽景色别具风姿,使人看了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伤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