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举目无平地,何心恋直钩。
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举目无平地,何心恋直钩。
孤钟鸣大岸,片月落中流。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
孤钟鸣大岸,片月落中流。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

zǎodòngtíng--fānggàn

zhǎngtiānjiē广guǎngèrgònghánqiūpíngxīnliànzhígōu

zhōngmíngànpiànyuèluòzhōngliúquèchīzidāngshífànzhōu

方干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 3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yú)
译文: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坐位的旁边。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山下白云横匹素¹,水中明月卧浮图。
译文: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
注释:¹匹素:白色丝绢。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未成短棹(zhào)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译文: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已约轻舟,泛舟五湖,可拟当下。
注释: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为问¹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²无。
译文: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
注释:¹为问:借问,请问。²使君:苏轼自指。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下元诗。 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日,与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十月十五日,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观月正当时,诗人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此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诗人心情极为畅快,遂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坐位的旁边。这是写“下元之天气”,从侧面描写“下元月明”。用“不用红纱”,反衬“明月皎洁”真匠心别运,巧妙至极。此处化用了唐人诗句“接日红霞照座隅”之诗境。

  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从正面描写“下元月明”。水中浮图是明月,清景已然在镜中。此处或亦联想到唐人元稹“浮图诗”,“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早霞”之诗境。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已约轻舟,泛舟五湖,可拟当下。这是写“下元之志趣”。颇有李商隐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此句并非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拜师,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事实上,此时距离“乌台诗案”已经很近了。幸福的诗人毫无察觉,只是将最美的诗歌,献给了这座楼,献给了朋友,也献给了自己。

shíyuèshíguānyuèhuánglóushàngyùn--shì

zhōngqiūtiānwèiyīngshūyònghóngshāzhàozuò

shānxiàbáiyúnhéngshuǐzhōngmíngyuè

wèichéngduǎnzhàoháisānxiáyuēqīngzhōufàn

wèiwèndēnglínhǎofēngjǐngmíngniánhái使shǐjūn

君家云母障,时向野庭开。
君家云母¹(zhàng)²,时³向野庭开。
译文:您家云母石做成的漂亮屏风,经常拿到外面的庭院里张开。
注释:¹云母:矿石名,俗称千层纸。古代诗词中性质、状态、光色等如云母的事物如美石、白花、冰雪、鳞片,也称云母。 这里指用来制作障子的美丽的石材。²障:一种家具,可看作是一面用来分割房间的简易墙体;也用来遮挡视线、屏蔽风,现在人们习惯称为“屏风”。³时:一作“持”。
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自有山泉入,非因¹采画来。
译文:屏风上有淙淙的山泉流淌的纹路,并不是彩绘能画得出来。
注释:¹因:一作“关”。

yǒurényúnzhàng

wángwéi tángdài 

jūnjiāyúnzhàng shíxiàngtíngkāi 
yǒushānquán fēiyīncǎihuàlái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少年¹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译文: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注释:¹少年:年轻。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不效艾符¹(qū)习俗,但祈(qí)²蒲酒话升平。
译文: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注释:¹艾符:艾草和驱邪符。²祈:祈望。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bìn)¹日日添白头,榴²锦年年照眼明。
译文: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注释:¹鬓丝:鬓发。²榴:石榴花。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千载贤愚(yú)¹同瞬息,几人湮(yān)²几垂名³
译文: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注释:¹贤愚:圣贤,愚蠢。²湮没:淹没,消失,毁灭。³垂名:名垂青史。

  作者当时已经年老,“不效艾符趋习俗”既是力不从心,也包含看透热闹背后空虚的无奈与悲凉。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正是元和中兴前后,民间的生活处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作者因为自身的年老体弱,又预见了晚唐时期宦官与藩镇冲突的必然,因此即使在端午,他也是懒散而痛苦,希望“蒲酒话升平”。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也正因为前文叙述的原因,他才发出了时光易逝,几人流芳的感慨。此诗相对悲观,但透过诗辞的背后,我们却可以从作者的视角,窥见当时晚唐的一景。

duān

yīnyáofān tángdài 

shàoniánjiājiébèiduōqíng lǎoshuízhīgǎnkǎishēng 
xiàoài dànjiǔhuàshēngpíng 
bìntiānbáitóu liújǐnniánniánzhàoyǎnmíng 
qiānzǎixiántóngshùn rényānchuímíng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滔滔¹不持戒,兀(wù)²不坐禅。
译文:很多时候都不持戒,也浑沌无知不坐禅。
注释:¹滔滔:形容多。²兀兀:浑沌无知的样子。
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
(yàn)¹三两碗,意在镢(jué)²边。
译文:喝个两三碗浓茶,只想着拿着锄头干农活。
注释:¹酽茶:浓茶。²镢头:锄头。

  该诗刻画了一个不持戒、不坐禅,却整天饮茶、做农活的僧人,体现出了诗人学禅不拘泥于形式,而在于领会禅意的思想。这个不持戒、不坐禅,整天想着喝浓茶、干农活的僧人形象说明了什么呢。

  这个不持戒、不坐禅,整天想着喝浓茶、干农活的僧人形象说明了什么呢。还是让慧寂自己的事迹来说明吧。《五灯会元》卷九:“初谒耽源,已悟玄旨。……耽源谓师曰:‘国师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吾今付汝,汝当奉持。’遂将其本过与师。师接得一览,便将火烧却。耽源一日问:‘前来诸相,甚宜秘惜。’师曰:‘当时看了便烧却也。’源曰:‘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师曰:‘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耽源把祖师的画像交给慧寂收藏,意味着希望他能接过衣钵,承传法统。但慧寂却将画像烧掉了,因为他认为,要承传法统,重要的是得其意,而非得其像。他所要体认的是祖师的自性,这自性,无生无灭,永远存在,而像上所画,既然能够变灭,显然就是虚幻的,非本质的。如此而来,将其烧掉,正表明他强调的是心印,而非形迹。后来临济义玄“到达磨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师曰:‘祖、佛俱不礼。’主曰:‘祖、佛与长老有甚冤家?’师拂袖便出。”(《五灯会元》卷十一)这种无凡无圣,向内求佛,打破偶像的精神,与慧寂正是相通的。另外,以喝浓茶、扛镢头代替了持戒、坐禅,也反映了作者对“平常心”的追求。这蕴含其中的多义性,无疑使得全篇语意丰厚,思理深微。

  饮茶往往是僧人生活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变文集》卷三载唐人《茶酒论》说:“明(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五灯会元》卷九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慧寂说自己是“酽茶三两碗”,显然也能见出这种“和尚家风”。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便江湖天远,中宵同月,关河秋近。何日清尘。玉尘生风,貂裘明雪,幕府英雄今几人。行须早,料刚肠肯殢,泪眼离颦。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便江湖天远,中宵同月¹,关河秋近。何日清尘。玉尘生风,貂裘明雪,幕府英雄今几人。行须²早,料刚肠肯殢,泪眼离³颦。
注释:¹月:一本作“舟”。²须:一本作“清”,一本作“情”。³离:一本作“难”。
平生秀句清尊。到帐动风开自有神。听夜鸣黄鹤,楼高百尺,朝驰白马,笔扫千军。贾傅才高,岳家军在,好勒燕然石上文。松江上,念故人老矣,甘卧闲云。
平生秀句清尊。到帐动风开自有神。听夜鸣黄鹤,楼高百尺,朝驰白马,笔扫千军。贾傅才高,岳家军在¹,好勒燕然石上文。松江上,念故人老矣,甘卧闲云。
注释:¹在:一本作“壮”。

  “情如之何”三句,以一“情”字总合全词。此言词人年已垂暮,然仍旧羁旅在外,且还要送亲如兄弟的翁五峰赴鄂州前线御敌,不由思绪万千。“便江湖”四句,临别赠言。词人说:我俩虽然将要分离,今后两地相隔,千里之远。但秋高气爽,仍可在中秋佳节,同赏明月,所以说即使是隔着千山万水也是“千里共婵娟”啊!可是如今战火纷飞,何日才能重新回复宁静的生活?这是词人对时局的担忧。“玉尘”三句,状翁之外形打扮,并赞之。“玉尘”,即玉柄拂尘。魏晋时清谈家常手拿拂尘,泛泛而谈。此言翁五峰到鄂后,很快就要入冬,故词人想象中,翁将手执拂尘,身穿貂裘,在贾帅幕府中与人讨论时政,议论战况。词人说:但不知道贾帅府中如今还有几个像你那样的英雄人物?“行须早”三句,述离别。言翁应该为国事硬起铁石心肠,尽快起程义无反顾地奔赴前方,不要为儿女情长搞得难舍难分。 

  “平生”两句,既赞翁之才,又誉翁之忠。“帐动”句,化用东晋郗超故事。郗超,晋高平人,有文才,善谈论,为桓温参军。温怀不轨,超为之谋。谢安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卧帐中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此言翁五峰如太白再世,“斗酒诗百篇”似的借酒助文才,且秀句迭出;而且他忠心耿耿,能为贾似道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地办事。“听夜鸣”四句,联想翁到鄂后情景。言五峰若到了鄂州(汉阳),夜晚闲暇可以到黄鹤楼登高访古,探访胜迹;白天可以驰骋骏马,练武备战,若要赶写告敌檄文,相信他必能倚马可待,文势可以横扫千军。“贾傅”三句是说:鄂州前线如今有了五峰这个像贾谊那样的高才辅佐军事,再加上士气高昂得如岳家军一样的宋军,必定能够大败元兵,还能乘胜收复失地,勒石在燕然山上。“燕然”句,用窦宪故事。据《后汉书·窦宪传》:“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按: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梦窗忧元兵侵宋,故发此议论。“松江上”三句,转言自身。词人说:你(指翁)如果在鄂建功立业,不要忘记吴地松江旁边还有我这个老迈的朋友在家中象闲云野鹤般的无所事事啊。结句含有希望友人功成名就,并推荐自己之意在。由此可见词人虽已至暮年,却壮心不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