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gāo)初没¹。朱槛(jiàn)²俯窥寒鉴³,照衰颜华发。
译文:雨过天晴,湖水荡漾,秋高气爽,泛舟度闲,最为适宜,撑船的竹竿被湖水刚刚漫过半截。从船上的红色栏杆看湖面照出了自己的衰颜华发。
注释:¹半篙初没:谓湖水刚刚漫过半根竹杆的深浅。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棍。²朱槛:船上的红色栏杆。³鉴:镜子。这里指寒冷的湖水。
醉中吹坠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醉中吹坠白纶(guān)¹,溪风漾(yàng)²流月。独棹(zhào)³小舟颜去,任烟波飘兀(wù)
译文:喝醉了,一阵山溪秋风吹来,把头上的白纶巾吹落到湖中,湖水荡漾、月光流波。独自划船离去,任由烟雾笼罩的湖面飘摇不稳定。
注释:¹白纶巾:古时一种白色头巾,用青丝绦带制成。²漾:水面动荡,摇漾。³棹:划船的长桨。⁴飘兀:飘摇不稳定。

  上片先从游兴大发写起:“湖上雨晴时,秋天半篙初没。”雨过天晴,泛舟度闲,而当撑船的竹竿被湖水刚刚漫过半截的当儿,词人不禁把目光投向了平静如镜的湖面。然而,本拟忘掉个人得失的他,却骤然有一股忧思涌上心头:“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词人身体尚健壮,遇到高兴事儿时,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然而“日过当午”的心理阴影却时在脑海中闪动,一旦景物触发,会立刻强烈涌现。此时此地的词人,在游兴正浓的当口,从游船的朱红栏杆往水下俯看,发现了平静如镜的湖面映照出了自己的衰颜华发,不禁一阵悲凉从心底升起。

  下片则极力表现词人萧疏冲淡,纯任自然的心境和情感。“醉中吹堕白纶巾,溪风漾流月。”在湖水荡漾、月光流波的恬适环境中,词人喝醉了,但不小心,一阵山溪秋风吹来,把头上的白纶巾吹落到湖中去了。写景如画,即景即情,景情合一,铺排自如。但是,昔日的京都翰林,今日外任幽独,其愁其苦,没有人能够知晓或领悟。于是,末二句推出了“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的委婉心曲。表面旷达,一任浮生,而实际上,在“烟波飘兀”的感受中却涌动着忧思时事,感叹衰老无成的悲哀心绪。词人在溪风拂面、月光如水中深夜归舟,勾勒出了他彷徨孤独无所适从的自画像,给人以委抒心曲、意蕴流动的艺术感受,令人低回徘徊不已。

  总起来说,此词以白描写意手法铺排全篇,表面平静疏淡,而内里起伏沸腾。在恬淡中含有忧思,在旷达中寓有执着,表现了词品与人品的统一,真善美的合谐与完整。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49-1051页

hǎoshìjìn··shàng--shì

shàngqíngshíqiūshuǐbàngāochūméizhūkǎnkuīhánjiànzhàoshuāiyánhuá

zuìzhōngchuīzhuìbáilúnjīnfēngyàngliúyuèzhàoxiǎozhōuguīrènyānpiāo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空庭¹得秋长漫漫,寒露²入暮愁衣单。
译文:庭院枝叶落尽, 放眼空空荡荡,只觉长秋漫漫;节气已至寒露, 傍晚水气凝结, 便愁孤身衣单。
注释:¹空庭:幽寂的庭院。²寒露: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喧喧¹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译文:院外人语纷杂, 气氛逐渐热闹, 不觉已成集市;此时应道午间,秋日仍藏云后, 唯有柔光照下。
注释:¹喧喧: 形容声音喧闹。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译文:曾经期望美好, 只是这些美好, 都如梦般逝去;阳光洒成玉色, 却是柔和舒缓, 仿佛开心面容。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译文:料想以后将来, 亲朋好友之间, 没有异地相隔;明月清影之下, 悠闲对坐聊天, 尽是笑语欢声。

yuèshíjiǔshìyuànmèngchōngqī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kōngtíngqiūchángmànmàn hánchóudān 
xuānxuānrénchéngshì báiwèidàosāngjiān 
yǒnghuái怀suǒhàoquèchéngmèng fǎngkāixīnyán 
zhīhòuyīng tánxiàomíngyuèxiāngxián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楚山修竹¹如云,异材²秀出千林表³。龙须半翦(jiǎn),凤膺(yīng)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niǎo)。自中郎¹⁰不见,桓伊¹¹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译文:楚山长长的蕲竹如云彩遍布,特异的竹子清秀,高出众多树木之天外。笛竹如长细的龙须一半在挥动,如凤凰的胸脯微微突起,如美人的肌体匀称满布。笛音如江南树木稀疏,如云梦雨后开晴,如月明星稀,微风吹拂。自从蔡邕离世,桓伊仙逝,谁知空自寂寞,辜负了多少岁月。
注释:¹楚山修竹:古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出高竹。修:长。²异材:优异之材。³表:外。⁴龙须:指首颈处节间所留纤枝。⁵凤膺:凤凰的胸脯,指节以下若膺处。⁶玉肌:美玉一般的肌肤,指竹子外表光洁。⁷淮南:淮河以南,指蕲州。⁸云梦:即古代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天门县西。⁹袅:柔和。¹⁰中郎:东汉末的蔡邕。曾为中郎将,古代音乐家。¹¹桓伊:晋人,喜音乐,善吹笛。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闻道岭南太守¹,后堂深、绿珠²娇小。绮窗³学弄,梁州初遍,霓(ní)未了。嚼徵(zhǐ)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zhàng),作霜天晓¹⁰
译文:听说岭南太守后堂深院,吹笛歌女非常娇美灵巧,在花饰窗下演奏,《梁州》曲刚刚奏完,《霓裳羽衣曲》余音未了。笛声包含着徵调和宫调,流荡着商调和羽调,最后一声飘入云彩、树梢间。为了赵使君洗净污浊之气,我送你一曲《霜天晓角》。
注释:¹岭南太守:指赵晦之。²绿珠:西晋石崇歌妓,善吹笛。这里借西晋“绿珠坠楼”典故,赞颂竹的气节。³绮窗:张挂有花纹的丝织品窗帘的窗。⁴弄:演奏。⁵梁州:曲名。⁶霓裳:指霓裳羽衣舞。⁷云杪:形容笛声高亢入云。⁸使君:指赵晦之。⁹蛮风瘴雨:形容古代岭南的恶劣天气。¹⁰霜天晓:即《霜天晓角》,乐曲名。

  词的标题“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表明了词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上片,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开头两句,以景起兴,大赞“楚山修竹”,“异材秀出”。字面上写竹材修长高大,实写楚地人才济济。紧接着用排比句,进一步写蕲州的笛竹早已闻名于世,“异材秀出”,“能远可通灵达微,近可写情畅神,谓之龙须风膺玉肌,皆取其美好之名也。”(傅藻《东坡纪年录》注)韩愈也有“蕲州竹笛天下知”(《郑群赠簟》)的赞誉。第六、七、八句用对偶句和联合词组句,承上一转,由写竹笛而进人到写东坡所赠的笛声词中仿佛发出的笛音:如树影疏,如雨后晴,如月亮明,如微风拂,听觉、视觉、触觉三者通感,富有感染力。最后四句,引用古音乐家故事,登高溯远,怀古伤今。“发声嘹亮”(干宝《搜神记》)的蔡邕笛音停息了;“江左第一”(《晋书·桓伊传》)的桓伊笛音消失了,乐坛寂寞,不知白白流走了多少岁月。“知孤负,秋多少?”让后人去伤今。这一过片句,为下片进入主题作了深厚的铺垫。

  下片,由近及远,忆写赵晦之吹笛侍儿的吹笛才能。开头三句,点明此词所要赠的主要对象,即赵守后堂深院两位蔡邕式的娇美灵巧的“吹笛侍儿”。接着六句,描写“吹笛侍儿”的整个演奏过程和演技的高妙效果。开始,在花饰窗下吹奏。刚刚吹奏完《梁州吟》曲,继回荡起《霓裳羽衣曲》,广阔空间流动着徵、商、宫、羽四音,最后一音如云飘。“嚼”、“含”、“泛”、“流”四字,效果逼真,“奇声独绝”,从她们的轻笛妙曲中获得最优美的艺术享受。最后三句点题,向赵晦之发出祝愿:愿你清爽优游,安土忘怀,我仅以《霜天晓角》献上,以补“吹笛侍儿”演奏时“角”音之不强。这实为肺腑之言,催人泪下。

  全词围绕“竹”、“楚山修竹”、竹笛、“吹笛侍儿”,以景起兴,景事融合,由近及远。名为写楚竹,实为写楚人;名为借古喻事,实为借事伤今。怀念赵晦之的友情,文赞美了“吹笛侍儿”的高超技艺。“知孤负,秋多少?”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对某些中华传统文化白白流逝而伤感。但从词的整体来看,虽然点化引用了许多史事,但不为事实所局限。“清丽舒徐,高出人表”,“曲尽咏笛之妙”,使词篇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情趣。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60-663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21-123
3、 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267-268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¹,柳袅(niǎo)烟斜²。雨后寒轻,风前香软³,春在斜花。
译文:江岸草青沙平,吴王故都的池苑内,柳丝袅娜,斜烟飘逝。雨后寒气已轻,风中花香清幽,春分时节,梨花如雪。
注释:¹吴王故苑:春秋时吴王夫差游玩打猎的园林。²柳袅烟斜:指柳条细长柔弱,轻烟随风斜飘。³风前香软:谓春暖花开,香气飘溢。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行人一棹(zhào)天涯¹。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译文:行人乘船漂泊天涯,酒醉醒来,只见残阳西沉,乌鸦乱飞。一户人家的门外立着秋千,墙头闪过红粉佳人的身影,这是谁家的深院?
注释:¹一棹天涯:一叶轻舟芷江水上飘摇。棹,划船工具。此处代指船。

  宋人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说:“仲殊之词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这位本叫张挥的杭州吴山宝月寺和尚,小词写得玲珑剔透,清新俊雅,脍炙人口。

  他一落笔,就写“岸草平沙”。这里既无动词,又只列出“岸草”、“平沙”两种场景,可它给我们展现了秀美迷人的画面:江岸两旁绿草如茵,绿草后面是平坦如镜的细沙。在这个画面是中,一个“岸”字提示我们,只有在江中船上了。这一点,直到下片方才点明,然而在起笔中已有所暗示,其间草蛇灰线,一脉贯通,可见词人炼字遣意之精炼、含蓄,构思布局之严谨、巧妙。

  可以想象,舟中之人沿着吴江一路看去,其间该见到多少美景,他却一概略去,只突出了“吴王故苑,柳袅烟斜”。吴王夫差纳美女西施,在吴县西南灵岩山上筑馆娃宫让她住。“故苑”,今吴县灵岩山的灵岩寺即其旧址。词人面对吴王故苑,只见柳条细长柔弱,轻烟随风斜飘。景色仍是这么美好,而吴王却已成历史的陈迹,字里行间隐含着风景不殊而人事全非的感慨。

  词人就在沉醉于山光水色之间,感慨于历史兴亡之时,发现一阵轻雨之后寒意淡淡,微风过处芳香柔和,原来大好春色正在那千万朵明丽似雪的梨花上,“雨后寒轻”等三句,写江南吴中的春景如诗似画,韵味十足。第一句,写出江南早春的特色和给人的感受;第二句,则抓住了吴中地区春暖花开、香气飘溢的典型场景;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描画出雨过风软之际梨花怒放的迷人景象。春在哪里,春在梨花,这是一个奇特而又入理的发现。辛弃疾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那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现,不过还是受到了仲殊和尚的启发。

  “一棹”犹言一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一棹天涯”,划一下桨就到了极远的地方,不仅写出了风顺舟轻,水流极快,而且词人陶醉于大好春色的轻快心境也正寓含其中。他是那样的无拘无束,放浪天涯,任舟飘流,活画出这位四海为家的浪漫和尚的神态来。

  “酒醒处,残阳乱鸦”既说“酒醒”,那么在舟行之时,词人一面陶醉于山光水色、一面开怀畅饮不觉醉倒的狂放情景,也就不言而喻。待到酒醒时一看,一轮夕阳冉冉欲下,成群暮鸦聒噪乱飞。这儿把酒醉初醒时所见的江南春暮的景色渲染一笔,用语洗炼,形象鲜明;其中的“残”、“乱”字,又把春色撩人、忽感迟暮的恍惚心境,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词人正为春残日暮而心神迷离之际,突然发现了人间还有比自然景色更加动人的春景,使得词人更加神往而深深陶醉了。“红粉”,本为妇女所需,用来称妇女,秋千荡到墙门之外,墙的上部露出了荡秋千姑娘的倩影,所以引得词人发出痴问:这是谁家深院的姑娘,看来似乎岔出了描写吴中春景的本题,实则这才是大自然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春色。因此词人这一问,可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刻画了词人精神一振的神态,揭示了词人向往着青春生活的秘密。而以问作结,无须作答,更使全词留有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liǔshāoqīng··zhōng--zhòngshū

àncǎopíngshāwángyuànliǔniǎoyānxiéhòuhánqīngfēngqiánxiāngruǎnchūnzàihuā

xíngrénzhàotiānjiǔxǐngchùcányángluànménwàiqiūqiānqiángtóuhóngfěnshēnyuànshuíjiā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弹冠¹²通津³,但惧时我遗
译文:出仕为官居要职,只怕蹉跎好时光。
注释:三良:指春秋时秦国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三人都是秦穆公的宠臣。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遗嘱为之殉葬。¹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即整洁衣冠,指准备出仕为官。²乘:驾驭,占据。³通津:本指交通要道,这里指高官要职。《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⁴时我遗:即“时遗我”的倒装句,时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服勤¹尽岁月²,常恐功愈微³
译文:一年到头勤效力,常恐功绩不辉煌。
注释:¹服勤:犹言服侍、效劳。²尽岁月:一年到头。³功愈微:功劳甚小。愈:更加。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忠情谬(miù)¹获露²,遂为君所私³
译文:忠情偶尔得表现,于是得宠近君王。
注释:¹谬:错误,这是作为臣子的自谦之词。²获露:得到表现。³私:亲近,宠爱。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出则陪文舆(yú)¹,入必侍丹帷(wéi)²
译文:出门陪同在车边,入宫服侍丹帷旁。
注释:¹文舆:华美的车子。这里指穆公所乘之车。²丹帷:红色的帷幕。这里指穆公寝居之所。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zhēn)¹响已从²,计议初无亏³
译文:规劝之言即听取,建议从来不虚枉。
注释:¹箴规:规谏劝戒。²响已从:一发言就听从。³初无亏:从不拒绝或轻视。亏:枉为。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一朝长逝后,愿言¹同此归²
译文:一旦君王长逝后,愿得一道把命亡。
注释:¹言:语助词,无意义。²同此归:一道去死。《史记·秦本纪》之《征义》引应劭曰:“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鍼虎许诺。及公薨(hōng),皆从死。”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¹
译文:君王恩厚难相忘,君命怎能敢违抗!
注释:¹“君命”句:《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遗嘱,杀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车氏三于亦从殉,共“一百七十七人”。“君命安可违”即指此事。安,怎能。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临穴罔(wǎng)惟疑¹,投义²志攸(yōu)³
译文:面临坟墓不犹豫,献身大义志所望。
注释:¹“临穴”句:面对坟墓没有犹豫。罔:无。惟:语助词,无意义。疑:犹疑,犹豫。《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²投义:献身于大义。³攸:所。⁴希:愿。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¹
译文:草丛笼罩高坟墓,黄鸟啼鸣声悲伤。
注释:¹“黄鸟”句:《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良人不可赎¹,泫(xuàn)²沾我衣。
译文:三良性命不可救,泪水沾湿我衣裳。
注释:¹不可赎:不能挽救赎回。语本《诗经·秦风·黄鸟》:“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²泫然:伤心流泪的样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

  奄息、仲行、针虎三人合称“三良”,都是杰出的人才,他们为秦穆公殉葬,历代多有咏“三良”的诗文。《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诗经·秦风·黄鸟》就是秦国人民为哀悼“三良”及一百七十多个无辜牺牲者而创作的,表示了对残暴统治者的控诉与谴责。陶渊明的这首诗,则完全称赞三良的行为,其目的显然不在咏史,而是借咏三良之事,表彰张袆不肯毒死零陵王而自饮毒酒先死的尽忠行为。

  全诗可分五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前面三个层次描述了“三良”怎样由贪仕而一步一步地走向誓愿追随君主于地下的,说“三良”终年殷勤服侍秦穆公,因而受到宠爱和信任,为了不忘厚恩,“三良”实践诺言,心甘情愿为秦穆公殉葬。第四层次赞颂了三良赴死的高义,这与陶渊明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节义观是有关的。第五层次,诗人表达了《诗经·秦风·黄鸟》同样的悲悯。结尾说“泫然沾我衣”,其原因除了为三良的死而悲伤,为三良的忠情谬露(本不该流露,仕途险恶,伴君如伴虎)而遗憾外,恐怕更多的是对那惨绝人寰、灭绝人性时代的谴责,为良人的愚忠而悲哀。

  从整体上看,作者是从仕途可畏这个角度来吟咏三良的。苏轼的《和陶咏三良》“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最得此诗主旨。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1-23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