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鹄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
黄鹄(hú)¹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²
译文:黄鹤边飞边鸣免不了饥饿,笑自己这一生想要往何处去。
注释:¹黄鹄:鸟名,即黄鹤。²何之:何往。
闭门种菜英雄老,弹铗思鱼富贵迟。
闭门种菜¹英雄老,弹铗(jiá)思鱼²富贵迟。
译文:将老于自己归乡种田这种境遇,冯谖不受重视,弹铗而歌“食无鱼”,希望富贵的到来。
注释:¹闭门种菜:用三国时刘备以种菜掩饰自己抱负的典故。²弹铗思鱼:喻穷途乏而有所希望者之辞。《战国策 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
生拟入山随李广¹,死当穿冢(zhǒng)²近要离³
译文:活着的时候想要入山跟随李广,死了也要打通墓道离要离更近一点。
注释:¹李广:李广是汉初文、景、武帝时的名将,勇敢正直,爱护士卒,屡立战功,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昱军”。后李广因与匈奴作战失利而被罢官,闲居在长安附近的蓝田南山中以射猎为生,再起用仍不得封侯,终被迫自杀,“天下知与醉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²穿冢:打通墓道。³要离:要离是春秋时勇士,题曾为吴王阖间行刺公子庆忌不成功,伏剑自杀,也是慷慨之士。要离墓相传在苏州闾门外。
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一樽(zūn)(qiǎng)¹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译文:一尊明月勉强的醉在南面的楼,感慨地吟咏恐怕是过于可悲。
注释:¹强:勉强。

  诗篇抒写壮志难酬、罢职闲居的感慨。诗的前四句用“黄鹄”事起兴,写闲居情况。后四句写闲居心情,以仰慕李广与要离明志。这首诗对仗工整,呼应自然,典故的引用使语意达观、含蓄。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的结尾说:“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以“哀鸣”无“所投”的黄鹄自比;以“各有稻粱谋”的“随阳雁”比胸无大志、只谋衣食的常人,感慨自己因怀抱大志而遭遇饥寒。陆游在诗的起联,即运用杜诗作典故,抒发和杜甫同样的感慨。杜诗说黄鹄“何所投”,此诗不明说自己罢职后所受饥寒的威胁,只用“黄鹄”的“未免饥”作比兴,倒过来用“自笑”“欲何之”扣住“此身”。语意达观、含蓄,但处境的艰难可知。诗人一贯想为国驰驱,收复失地,以“英雄”自命,现在却被迫“闭门种菜”,命运可能要他“老”于这种境遇之中,不免引起他的愤慨。颔联起句,却以闲淡语出之。对句用《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家,不受重视,弹铗而歌“食无鱼”的故事,以自嘲富贵难求。这句表面说“思鱼”和叹“富贵迟”,实际上是表现对富贵并不强求。这两句也写得含蓄,但愤慨与达观之情并见。“黄鹄”句可与同期《遣兴》的“鹤料无多又扫空”句参看,“种菜”句可与同期《归耕》的“有圃免烦官送菜”句参看。

  颈联以仰慕李广与要离明志。诗说要“入山随李广”,指李广罢居南山射猎事。“穿冢近要离”,则表示死后墓地也要与要离为邻。诗人对这两个失败英雄,常常形诸吟咏,如《躬耕》写“无复短衣随李广”,《江楼醉中作》写“生希李广名飞将”,《言怀》写“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感兴》写“起坟仍要近要离”,这是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悲剧遭遇与悲剧性格的表现。这一联诗也是慷慨辛酸,兼而有之。结联说要对月“强醉”,以解“过悲”之情;但一“强”字,一“过”字,更增辛酸之感。

  诗从闲淡到慷慨到辛酸。情境可悲,而意气犹豪,不失陆游诗的特色。至于对仗与呼应的灵活自然,尤其是他的长技。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63-6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鹤边飞边鸣免不了饥饿,笑自己这一生想要往何处去。

将老于自己归乡种田这种境遇,冯谖不受重视,弹铗而歌“食无鱼”,希望富贵的到来。

活着的时候想要入山跟随李广,死了也要打通墓道离要离更近一点。

一尊明月勉强的醉在南面的楼,感慨地吟咏恐怕是过于可悲。

注释

黄鹄:鸟名,即黄鹤。

何之:何往。

闭门种菜:用三国时刘备以种菜掩饰自己抱负的典故。

弹铗思鱼:喻穷途乏而有所希望者之辞。《战国策 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李广:李广是汉初文、景、武帝时的名将,勇敢正直,爱护士卒,屡立战功,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昱军”。后李广因与匈奴作战失利而被罢官,闲居在长安附近的蓝田南山中以射猎为生,再起用仍不得封侯,终被迫自杀,“天下知与醉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穿冢:打通墓道。

要离:要离是春秋时勇士,题曾为吴王阖间行刺公子庆忌不成功,伏剑自杀,也是慷慨之士。要离墓相传在苏州闾门外。

强:勉强。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年),诗人时年五十二岁。这一年六月,作者被罢四川制置使司参议之职,以主管台州桐柏观的名义领祠禄,仍留成都。这首诗即为抒发壮志难酬,罢职闲居的感慨而作。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注评.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70
赏析

  诗篇抒写壮志难酬、罢职闲居的感慨。诗的前四句用“黄鹄”事起兴,写闲居情况。后四句写闲居心情,以仰慕李广与要离明志。这首诗对仗工整,呼应自然,典故的引用使语意达观、含蓄。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的结尾说:“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以“哀鸣”无“所投”的黄鹄自比;以“各有稻粱谋”的“随阳雁”比胸无大志、只谋衣食的常人,感慨自己因怀抱大志而遭遇饥寒。陆游在诗的起联,即运用杜诗作典故,抒发和杜甫同样的感慨。杜诗说黄鹄“何所投”,此诗不明说自己罢职后所受饥寒的威胁,只用“黄鹄”的“未免饥”作比兴,倒过来用“自笑”“欲何之”扣住“此身”。语意达观、含蓄,但处境的艰难可知。诗人一贯想为国驰驱,收复失地,以“英雄”自命,现在却被迫“闭门种菜”,命运可能要他“老”于这种境遇之中,不免引起他的愤慨。颔联起句,却以闲淡语出之。对句用《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家,不受重视,弹铗而歌“食无鱼”的故事,以自嘲富贵难求。这句表面说“思鱼”和叹“富贵迟”,实际上是表现对富贵并不强求。这两句也写得含蓄,但愤慨与达观之情并见。“黄鹄”句可与同期《遣兴》的“鹤料无多又扫空”句参看,“种菜”句可与同期《归耕》的“有圃免烦官送菜”句参看。

  颈联以仰慕李广与要离明志。诗说要“入山随李广”,指李广罢居南山射猎事。“穿冢近要离”,则表示死后墓地也要与要离为邻。诗人对这两个失败英雄,常常形诸吟咏,如《躬耕》写“无复短衣随李广”,《江楼醉中作》写“生希李广名飞将”,《言怀》写“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感兴》写“起坟仍要近要离”,这是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悲剧遭遇与悲剧性格的表现。这一联诗也是慷慨辛酸,兼而有之。结联说要对月“强醉”,以解“过悲”之情;但一“强”字,一“过”字,更增辛酸之感。

  诗从闲淡到慷慨到辛酸。情境可悲,而意气犹豪,不失陆游诗的特色。至于对仗与呼应的灵活自然,尤其是他的长技。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63-65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¹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²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注释:¹汜:一作“记”。²海客:一作“海谷”,一作“梅谷”。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琐窗寒》一名《锁窗寒》,双调九十九字。前片十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六仄韵。据近人杨铁夫《梦窗词笺释》中说:“题标‘玉兰’,实指去姬,诗之比体;上阕映合花,下阕直说人,又诗之兴体。”“梦窗一生恨事全见。”

  “绀缕”三句,状玉兰的叶与花形。“绀缕”,“绀”,即天青色;“缕”,凡是细长的东西,都可叫缕,如柳缕、烟缕。“绀缕”即是天青色的玉兰叶。“汜人”,“汜”,《楚辞·卜居》:“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注:“汜,一作泛。”,“汜人”,即是浪迹天涯之人。此处是说:天青色的玉兰叶重重叠叠似美人的云鬓堆砌,玉兰花白玉般的色泽,又似美人洁白的脸腮。像这样美丽的花儿,即使是如我这样一位四处羁游,见多识广的人也是初次见识的。另据沈亚之《湘中怨》词:“垂拱中,太学生郑生乘月步洛阳桥.以桥下有哭声,见一女子,挟归与居,号曰‘汜人’。又周密题赵子固《凌波图》词“经年汜人重见”。又纪文达诗“无复江中见汜人”。杨铁夫按:此以玉兰喻姬,故起即用“绀缕”、“清腮”等字掩映,仍恐未醒,更用“汜人”点晴。此初见钟情,则当时事实也。“蛮腥”两句,闻香生感。“蛮腥”,指长于南国的玉兰的花香。“海客”,喻浪迹四方的人,即词人自称。此言玉兰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充斥四周,然而浪迹天涯的“我”闻花香反而触动起一种感伤的情怀,所谓“感时花溅泪”,就是这种环境与心情的反差。“渺征槎”两句,借物喻景。“槎”,竹木编成的筏,这儿引申为船只。“上国”,即当时的南宋都城临安。此言远行的船帆,依靠空中高风的帮助逐渐离去。同样,玉兰花的清香在这都城中一定会受到人们充分的赞赏。这两句其实是紧接上句的感慨,暗示自己在这儿是事业坎坷,生活凄凉,而美丽心爱的苏姬又远离词人,去求寻自我发展。“□遗芳”三句,缺一字,据上下词意推测,似为一“想”字,以领起之。“骚畹”,《离骚》有“余既滋兰之九畹” 之句, 这里借用其意。“畹”,古代地积单位,王逸《离骚》注:“十二亩曰畹”。此言词人追想玉兰花在凋谢之后必将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但是返归属于《离骚》中的花魂,定将以“清水出芙蓉”的天然面目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上片赏花有感。

  下片由花联想到人。“一盼”两句,词人从眼前的玉兰想到如花般美貌动人的苏妾,如果能使她回眸一顾,词人将不惜轻抛千金。然伊人已离他而去,再求“一盼”,无异幻梦。“又笑伴” 两句,回想从前两人聚首之时。“鸱夷”,是越灭吴之后,范蠡归隐五湖所取的别号——鸱夷子。“笑伴”者,西施也。这是用范蠡和西施优游吴地故事,比喻自己与苏妾曾在吴城亲密的相处过一段时期。“离烟”两句,叹目前。言现在自己与苏姬两人已如烟四散,似水流失,各自东西,惟剩几多离恨别愁。又如这南国玉兰,将零落成泥,离去的苏姬再也不可复求。“比来时”两句,见花思人。此言词人见花伤情,眼前玉兰花香虽是薰袭骨髓,然而见花却自然忆及过去共同赏花的苏姬,今花在姬离,想到那自己的第二故乡——苏州,以及还留住在那儿的去姬,当然是越发悲伤,憔悴不堪。“最伤情”两句,遥接上片“凄惋”作结。前句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诗意。第二句亦有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及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的意境。两句言自己在临安最为伤情的是随着秋风的来临,又要送别亲友,这种离愁别恨使他日渐消瘦“衣带渐宽”。“佩”,即身上的腰带。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sāi)¹,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²往就³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jī)大酢(cù),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即⁹如佗言,立吐蛇¹⁰一枚,县车边,欲造¹¹佗。佗尚未还¹²,小儿戏门前,逆¹³见,自相谓曰¹⁴:“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¹⁵此蛇辈约以十数。
译文:有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要吃东西却咽不下去,家里人正想要用车载着他去看病。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喝,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所说的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寄生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想要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华佗的儿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像是遇到了我的父亲,车边的“病”就是证明。”病人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大约有几十条。
注释:¹塞:堵住,这里指寄生虫堵住喉咙。²欲:将要。³就:靠近。⁴驻:停住车马,这里引申到停留。⁵道:路。⁶蒜齑:捣碎的大蒜,蒜泥。⁷酢:同“醋”。⁸去:除掉,去掉。⁹即:立刻,马上。¹⁰蛇:这里指一种外形像蛇的肠道寄生虫。¹¹造:到……去。¹²还:返回。这里指回家。¹³逆:迎面。¹⁴自相谓曰:自言自语说。¹⁵县:通“悬”,挂。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何处秋风至¹?萧萧²送雁群³
译文: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注释:¹至:到。²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³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¹来入庭树²,孤客³最先闻
译文: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¹朝:凌晨。²庭树:庭园的树木。³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⁴闻:听到。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参考资料:
1、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 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108

qiūfēngyǐn

liú tángdài 

chùqiūfēngzhì xiāoxiāosòngyànqún 
zhāoláitíngshù zuìxiānwén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
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
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
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
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
故园风花虚洛汭,穷峡凝云度岁华。
故园风花虚洛汭¹,穷峡凝云度岁华。
注释:¹洛汭:古地域名,亦称什谷,即今河南巩义河洛镇洛口村一带,在孝义镇东155公里处,因洛河至此流入黄河而取名。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
春候飒惊楼上梅,霜威未落江潭草。
春候飒惊楼上梅,霜威未落江潭草。
江水侵天去不还,楼花覆帘空坐攀。
江水侵天去不还,楼花覆帘空坐攀。
一向花前看白发,几回梦里忆红颜。
一向花前看白发,几回梦里忆红颜。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却想华年故国时,唯馀一片空心在。
却想华年故国时,唯馀一片空心在。
空心吊影向谁陈,云台仙阁旧游人。
空心吊影向谁陈,云台仙阁旧游人。
傥知巴树连冬发,应怜南国气长春。
¹知巴树连冬发,应怜南国气长春。
注释:¹傥(tǎng):1.同“倘”。2.〔倜~〕见“倜”。3.失意注释。

  卢僎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主人十月咏梅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shíyuèméihuāshūzèng--zhuàn

jūnjiànxiānghòuhuábiéniánniánshíyuèméihuā

shàngyuànjīnyīngxuězuòhuāníngzhīhuāwèixuě

cóngqiānluòqiánsānjiànjiāngshàngkāixīnhuā

yuánfēnghuāluòruìqióngxiáníngyúnsuìhuá

huāqíngzòngshìyánghǎoxīnbèishāngbiānhòuzǎo

chūnhòujīnglóushàngméishuāngwēiwèiluòjiāngtáncǎo

jiāngshuǐqīntiānháilóuhuāliánkōngzuòpān

xiànghuāqiánkànbáihuímènghóngyán

hóngyánbáiyúngǎisāngtiánhǎi

quèxiǎnghuániánguóshíwéipiànkōngxīnzài

kōngxīndiàoyǐngxiàngshuíchényúntáixiānjiùyóurén

tǎngzhīshùliándōngyīngliánnánguózhǎngchūn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¹,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²³凿,河中漱(shù)广。夹岸崇深,倾崖返,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¹⁰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¹¹¹²(jì)¹³¹⁴。其水尚奔浪万寻¹⁵,悬流千丈,浑洪¹⁶(bì)¹⁷,鼓¹⁸若山腾¹⁹,浚(jùn)²⁰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²¹》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译文:孟门,指龙门的入口。河中巨大的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在中国古代传说的叙述里,龙门是大禹凿出的,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夹着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悬挂在悬崖上,好像就要掉下来一样。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真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白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笼罩着,往云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瀑布好像有一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注释:¹厄:险要的地方。²经始:开始。³禹:治水的大禹。⁴漱:冲击。⁵广:开阔。⁶崇深:高深。⁷返:回冲。⁸捍:摇动。⁹倚:依靠。¹⁰素气:白气。¹¹窥:看。¹²深:深处。¹³悸:惊动。¹⁴魄:心魂。¹⁵寻:古代八尺为一寻。¹⁶浑洪:水势浩大。¹⁷赑怒:发怒。¹⁸鼓:鼓荡。¹⁹山腾:像山腾起。²⁰浚波:大的波浪。²¹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