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宗祠石小香岩,迢递朱阑映碧杉。春去犹开花烂漫,楼深惯听燕呢喃。
盐宗祠石小香岩,迢递朱阑映碧杉。春去犹开花烂漫,楼深惯听燕呢喃。
曲池傍榭鱼清数,洞石当门柳未芟。语罢钟声起邻寺,半林落日已西衔。
曲池傍榭鱼清数,洞石当门柳未芟。语罢钟声起邻寺,半林落日已西衔。

hǎilíngyǒngxiǎoxiāngyán--chuánpèi

yánzōngshíxiǎoxiāngyántiáozhūlányìngshānchūnyóukāihuālànmànlóushēnguàntīngyànnenán

chíbàngxièqīngshùdòngshídāngménliǔwèishānzhōngshēnglínbànlínluò西xián

许传霈

许传霈

许传霈,清道光二十三年生。上虞人。宦游杭州等地。曾为东阳乡试考官(《一诚斋诗集》中有《襄校东阳县试卷事竣柬梓材》),嗜篆刻、擅金石考据,有诗名。尝与汪苇塘、施衡甫(继常,曾考考证汉三老碑出土地)诸公结诗社,唱和不断,一时风流。平生诗词汇为《一诚斋诗存》传世。《海宁州志稿》其为原撰,于海宁地方史志有筚路蓝缕之功。 ▶ 4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āo)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¹慧褒²始舍于其址³,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¹⁰者,褒之庐冢(zhǒng)¹¹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¹²其乃¹³华山之阳¹⁴¹⁵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¹⁶,其文¹⁷漫灭¹⁸,独¹⁹²⁰为文²¹²²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miù)²³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弟子在其墓旁盖的屋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注释:¹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²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³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⁴而:连词,并且。⁵卒:死。⁶之:指褒禅山麓。⁷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⁸名:命名,动词。⁹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¹⁰慧空禅院:寺院名。禅院:佛寺。¹¹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¹²以:因为。¹³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¹⁴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¹⁵名:命名,动词。¹⁶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¹⁷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¹⁸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¹⁹独:唯独,只有。²⁰其:指代石碑。²¹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²²犹:还,仍。²³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¹,而记游²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³五六里,有穴窈(yǎo),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¹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¹¹愈奇。有怠¹²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¹³尽。”遂与之俱出。盖¹⁴余所至,比好游者尚¹⁵不能十一¹⁶,然视其左右,来而¹⁷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¹⁸其至¹⁹又加²⁰少矣。方是时²¹,余之力尚足以²²入,火尚足以明²³也。既²⁴²⁵出,则²⁶²⁷(jiù)²⁸²⁹欲出者,而余亦悔其³⁰随之,而³¹不得³²³³³⁴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注释:¹侧出:从旁边涌出。²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³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⁵问:探究,追究。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⁷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⁸穷:穷尽。⁹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¹⁰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¹¹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¹²怠:懈怠。¹³且:副词,将,将要。¹⁴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¹⁵尚:还。¹⁶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¹⁷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¹⁸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¹⁹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²⁰加:更,更加。²¹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²²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²³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²⁴既:已经,……以后。²⁵其:助词。²⁶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²⁷或:有人。²⁸咎:责怪。²⁹其:那,那些。³⁰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³¹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³²不得:不能。³³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³⁴夫:这,那,指示代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于是¹余有叹焉²。古人之³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¹⁰¹¹近,则¹²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¹³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¹⁴,常在于险远¹⁵,而¹⁶人之所罕至焉¹⁷,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¹⁸¹⁹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²⁰幽暗昏惑(huò)²¹而无物以²²(xiàng)²³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²⁴至焉²⁵,于人²⁶²⁷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²⁸²⁹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³⁰也!
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注释: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²焉:句末语气词。³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⁴得:心得,收获。⁵以:因为。⁶求思:探求、思索。⁷而:连词,表递进,而且。⁸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⁹夫:表议论的发语词。¹⁰夷:平坦。¹¹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¹²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¹³而:可是。¹⁴观:景象,景观。¹⁵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¹⁶而:因而。¹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¹⁸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¹⁹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²⁰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²¹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²²以:连词,表目的。²³相:帮助,辅助。²⁴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²⁵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²⁶于人:在别人(看来)。²⁷为:是。²⁸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²⁹孰:谁。³⁰得:心得,收获。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¹而莫能名²者,何可胜道³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shèn)之也。
译文: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并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注释:¹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²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³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⁴所以:表示“……的原因”。⁵慎取:谨慎取舍。⁵以:以(之),因此。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四人者:庐陵¹萧君圭²君玉,长乐³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译文: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注释:¹庐陵:今江西吉安。²萧君圭,字君玉。³长乐:今福建长乐。⁴王回:字深父。⁵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⁶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元年¹七月某日,临川²王某³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注释:¹至和元年:公元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²临川:今江西临川。³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该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

  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

  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禅山褒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该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

  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又感慨倒在路边的碑,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2、 程帆.古文观止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3、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华书局,1999
4、 杨振中.走进文言文: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5、 朱庆.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yóubāochánshā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āochánshānwèizhīhuāshān tánghuìbāoshǐshèzhǐ érzàngzhī hòumíngzhīyuē bāochán  jīnsuǒwèihuìkōngchányuànzhě bāozhīzhǒng yuàndōng suǒwèihuāyángdòngzhě nǎihuāshānzhīyángmíngzhī dòngbǎi yǒubēidào wénmànmiè wéiwényóushíyuē huāshān  jīnyán huā  huāshí zhī huā zhě gàiyīnmiù 

    xiàpíngkuàng yǒuquánchū éryóuzhěshènzhòng suǒwèiqiándòng yóushānshàngliù yǒuxuéyǎorán zhīshènhán wènshēn hàoyóuzhěnéngqióng wèizhīhòudòng rényōnghuǒ zhīshēn jìnnán érjiàn yǒudàiérchūzhě yuē  chū huǒqiějìn  suìzhīchū gàisuǒzhì hàoyóuzhěshàngnéngshí ránshìzuǒyòu láiérzhīzhěshǎo gàiyòushēn zhìyòujiāshǎo fāngshìshí zhīshàng huǒshàngmíng chū huòjiùchūzhě érhuǐsuízhī éryóuzhī 

    shìyǒutànyān rénzhīguāntiān shānchuān cǎo chóng niǎoshòu wǎngwǎngyǒu qiúzhīshēnérzài jìn yóuzhězhòng xiǎnyuǎn zhìzhěshǎo érshìzhīwěi guīguài fēichángzhīguān chángzàixiǎnyuǎn érrénzhīsuǒhǎnzhìyān fēiyǒuzhìzhěnéngzhì yǒuzhì suízhǐ ránzhě néngzhì yǒuzhì éryòusuídài zhìyōuànhūnhuòérxiàngzhī néngzhì ránzhìyān rénwéi érzàiwéiyǒuhuǐ jìnzhìérnéngzhìzhě huǐ shúnéngzhī zhīsuǒ 

    bēi yòubēishūzhīcún hòushìzhīmiùchuánérnéngmíngzhě shèngdàozāi suǒxuézhěshēnérshènzhī 

    rénzhě língxiāojūnguījūn chángwánghuíshēn ānguópíng ānshàngchún 

    zhìyuánniányuèmǒu línchuānwángmǒu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维太平不易之元¹,蓉桂竞芳之月²,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hú)³,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译文:千秋万岁太平年,芙蓉桂花飘香月,无可奈何伤怀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百花蕊为香,冰鲛縠为帛,取来沁芳亭泉水,敬上枫露茶一杯。这四件东西虽然微薄,姑且借此表示自己一番诚挚恳切的心意,将它放在白帝宫中管辖秋花之神芙蓉女儿的面前,而祭奠说:
注释:诔(lěi):谥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者。诔文: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相当于后世的致悼辞或哀悼死者的文章,也简称为“诔”。¹维太平不易之元:诔这一文体的格式,开头应当先交代年月日。作者想脱去“伤时骂世”“干涉朝廷”的罪名,免遭文字之祸,称小说“无朝代年纪可考”,不得已,才想出这样的名目。第十三回秦可卿的丧榜上书有“奉天永建太平之国”十四回出殡的铭旌上也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等字样。表面上彷佛都是歌颂升平,放在具体事件环境中,恰恰又成了绝妙的嘲讽。维,语助词。元,纪年。²蓉桂竞芳之月:指农历八月。³冰鲛之縠:传说鲛人居南海中,如鱼,滴泪成珠,善机织,所织之绡,明洁如冰,暑天令人凉快,以此命名。縠,有皱纹的纱。“冰鲛之縠”与下文的“沁芳之泉”“枫露之茗”都见于小说情节之中。⁴白帝:五行之说:古人以百物配五行(金木水火土)。如春天属木,其味为酸,其色为青,司时之神就叫青帝;秋天属金,其味为辛,其色为白,司时之神就叫白帝,等等。故下文有“金天属节,白帝司时”等语。⁵抚司:管辖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通“又”)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通“又”)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
译文:我默默思念:姑娘自从降临这污浊的人世,至今已有十六年了。你先辈的籍贯和姓氏,都早已湮没,无从查考,而我能够与你在起居梳洗、饮食玩乐之中亲密无间地相处,仅仅只有五年八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啊!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忆女儿曩(nǎng)¹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²。姊娣悉慕媖(yīng)(xián)³,妪媪咸仰惠德。
译文:回想姑娘当初活着的时候,你的品质,黄金美玉难以比喻其高贵;你的心地,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你的神智,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你的容貌,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姊妹们都爱慕你的娴雅,婆妈们都敬仰你的贤惠。
注释:¹曩:从前,以往。²“其为质”四句:仿效唐代诗人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中语:“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³媖娴:美好文雅。媖,女子美好。娴,文雅。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¹;薋葹²妒其臭³,茝兰竟被芟!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¹⁰。诼谣¹¹謑诟¹²,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¹³。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¹⁴。既忳¹⁵幽沉¹⁶于不尽,复含罔屈¹⁷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¹⁸;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¹⁹?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²⁰
译文:可是,谁能料到恶鸟仇恨高翔,雄鹰反遭网获;臭草妒忌芬芳,香兰竟然被人剪除。花儿原来就怯弱,怎么能对付狂风?柳枝本来就多愁,如何禁得起暴雨?一旦遭受恶毒的诽谤,随即得了不治之症。所以,樱桃般的嘴唇,褪去鲜红,而发出了呻吟的声音;甜杏似的脸庞,丧失芳香,而呈现出憔悴的病容。流言蜚语,产生于屏内幕后;荆棘毒草,爬满了门前窗口。哪里是自招罪愆而丧生,实在乃蒙受垢辱而致死。你是既怀着不尽的忧忿,又含着无穷的冤屈呵!高尚的品格,被人妒忌,闺女的愤恨恰似受打击被贬到长沙去的贾谊;刚烈的气节,遭到暗伤,姑娘的悲惨超过窃神土救洪灾被杀在羽野的鲧。独自怀着无限辛酸,有谁可怜不幸夭亡?你既像仙家的云彩那样消散,我又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无法知道聚窟洲的去路,从哪里来不死的神香?没有仙筏能渡海到蓬莱,也得不到回生的妙药。
注释:¹罦罬(fú zhuó),捕鸟的网,这里是被网捕获的意思。²薋葹(cí shī):苍耳和蒺藜,泛指恶草。³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⁴茝(chǎi)兰:香草。⁵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⁶鉏(chú):可编席的草。即“锄”。⁷蛊虿(gǔ chài):害人的毒虫,这里是阴谋毒害人的意思。蛊,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一起,使互相咬杀,最后剩下不死的叫蛊,以为可用来毒害人。虿,是古书中说的蝎子一类毒虫。⁸膏肓(huāng):心以下横膈膜以上的部分。古人以为病进入这个部位就无法医治(见《左传·成公十年》)。⁹疚(jiù),疾病。¹⁰顑颔(kǎn hàn):因饥饿而面色干黄憔悴。¹¹诼(zhuó)谣:造谣中伤。¹²謑(xī)诟:嘲讽辱骂。¹³户牖(yǒu):门和窗户。牖,窗户。¹⁴“岂招尤”二句:程高本中此二句被删去。招尤则替,自招过失而受损害。替,废。攘诟,蒙受耻辱(语出《离骚》)。¹⁵忳(tún):忧郁。《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¹⁶幽沉:指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恨。¹⁷罔屈:冤屈。罔,不直为罔。¹⁸长沙:指贾谊,汉文帝时著名政治家。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王侯权势,年纪很轻就担任朝廷里的重要职务。后来受到权贵排斥,被贬逐为长沙王太傅(辅佐官),岁就郁郁而死。后人常称他贾长沙。¹⁹“洲迷”二句:传说西海中有聚窟洲,洲上有大树,香闻数百里,叫做返魂树,煎汁制丸,叫做振灵丸,或名却死香,能起死回生(见《十洲记》)。迷,迷失方向,不知去路。²⁰“海失”二句:传说东海中蓬莱仙岛上有不死之药,秦代有个徐福,带了许多童男女入海寻找,一去就没有回来。槎,筏子,借作船义。又海上有浮灵槎泛天河事,乘槎游仙的传说,见于《博物志》:银河与海相通,居海岛者,年年八月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便带了粮食,乘上木筏而去,结果碰到了牛郎织女。这里捏合而用之。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¹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²;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³。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译文:你眉毛上黛色如青烟缥缈,昨天还是我亲手描画;你手上的指环已玉质冰凉,如今又有谁把它焐暖?炉罐里的药渣依然留存,衣襟上的泪痕至今未干。镜已破碎,鸾鸟失偶,我满怀愁绪,不忍打开麝月的镜匣;梳亦化去,云龙飞升,折损檀云的梳齿,我便哀伤不已。你那镶嵌着金玉的珠花,被委弃在杂草丛中,翡翠发饰落在尘土里,被人拾走。鳷鹊楼人去楼空,七月七日牛女鹊桥相会的夜晚,你已不再向针眼中穿线乞巧;鸳鸯带空馀断缕,哪一个能够用五色的丝线再把它接续起来?
注释:¹倩:请人替自己做事。²“镜分”二句:传说罽(jì)宾(汉代西域国名)王捉到鸾鸟一只,很喜欢,但养了三年它都不肯叫。听说鸟见了同类才鸣,就挂一面镜子让它照。鸾见影,悲鸣冲天,一奋而死。后多称镜为鸾镜(见《异苑》)。又兼用南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夫妻乱离中分别,各执破镜之半,后得以重逢团圆事(见《古今诗话》)。麝月,巧用丫头名,谐“射月”,同时指镜。奁(lián),女子盛梳妆用品的匣子。³“梳化”二句:晋人陶侃悬梭于壁,梭化龙飞去(见《异苑》)。这里可能是曹雪芹为切合晴雯宝玉的情事而改梭为梳的。檀云,丫头名,也是巧用。檀云之齿,檀木梳的齿。麝月檀云,一奁一梳,皆物是人非之意。注:(檀云:首见第二十四回,贾宝玉的丫环。她的故事可能在作者早期增删《石头记》时即已略去,故作品仅第二十四回三十四回五十二回简单地提及她,但在宝玉的诗文中,却留下了这些故事的蛛丝马迹,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这应该是宝玉檀云晴雯三人之间的一段小纠纷或小插曲,第二十三回《夏夜即事》:“室霭檀云品御香。”看来,初稿的二十三回之前,还有檀云焚香的故事。⁴钿(diàn):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⁵鳷鹊,汉武帝所建的楼观名,这里指华丽的楼阁。与“七夕之针”连在一起,可能由李贺《七夕》诗“鹊辞穿线月”联想而来,但鳷鹊与鹊不是同一种鸟。另:鳷鹊为汉章帝时条支国进贡的异鸟,王嘉《拾遗记·后汉》:“章帝永宁元年,条支国来贡异瑞,有鸟名鳷鹊,形高七尺,解人语。”⁶带断鸳鸯:比喻情人分离。可能用唐人张祜诗:“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⁷五丝之缕:指七夕所结之“彩缕”。又王嘉《拾遗记》:“因祗之国,其人善织,以五色丝内于口中,手引而结之,则成文锦。”晴雯工织,用此亦合。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阶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萎。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芳枉待。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褶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连天衰草,岂独蒹葭¹;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阶晚砌,穿帘不度寒砧²;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³。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萎。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芳枉待。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褶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译文:况且,正当秋天,五行属金,西方白帝,应时司令。孤单的被褥中虽然有梦,空寂的房子里已经无人。在种着梧桐树的台阶前,月色多么昏暗!你芬芳的魂魄和美丽的姿影一同逝去;在绣着芙蓉花的纱帐里,香气已经消散,你娇弱的喘息和细微的话语也都灭绝。一望无际的衰草,又何止芦苇苍茫!遍地凄凉的声音,无非是蟋蟀悲呜。点点夜露,洒在覆盖着青苔的阶石上,捣衣砧的声音不再穿过帘子进来;阵阵秋雨打在爬满了薜荔的墙垣上,也难听到隔壁院子里哀怨的笛声。你的名字尚在耳边,屋檐前的鹦鹉还在叫唤;你的生命行将结束,栏杆外的海棠就预先枯萎。过去,你躲在屏风后捉迷藏,现在,听不到你的脚步声了;从前,你去到庭院前斗草,如今,那些香草香花也白白等待你去采摘了!刺绣的线已经丢弃,还有谁来裁纸样、定颜色? 洁白的绢已经断裂,也无人去烧熨斗、燃香料了!
注释:¹蒹葭(jiān jiā):芦苇。《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和想念。²不度寒砧:这里是说人已死去,不再有捣衣的砧声传来。度,传。寒砧,古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称寒砧。砧,捣衣石。³怨笛:《晋书·向秀传》:向秀跟嵇康吕安很友好。后嵇吕被杀,向秀一次经过这两个人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声音嘹亮,向秀非常伤感,写了一篇《思旧赋》。后人称这个故事为“山阳闻笛”。又唐人小说《步飞烟传》里有“笛声空怨赵王伦”的诗句,说的是赵王因索取石崇家的吹笛美人绿珠未成而陷害石崇一家的事,诔文可能兼用此事。⁴鹦鹉:与下文中的海棠捉迷斗草等皆小说中情节,有的原不属晴雯,如鹦鹉写在潇湘馆,有的是广义的,如捉迷即可指晴雯偷听宝玉在麝月前议论她事。⁵银笺:白纸。与上句“抛残绣线”联系起来,当指刺绣所用的纸样。⁶彩缕:庚辰本作“彩缮”,有误;程乙本作“彩袖”,当是臆改。今从戚序本。⁷“金斗”句:语用秦观《如梦令》“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句。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陟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近抛孤柩。及闻蕙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陟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¹而近抛²孤柩。及闻蕙棺³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译文:昨天,我奉严父之命,有事乘车远出家门,既来不及与你诀别;今天,我不管慈母会发怒,拄着杖前来吊唁,谁知你的灵柩又被人抬走。及至听到你的棺木被焚烧的消息,我顿时感到自己已违背了与你死同墓穴的誓盟。你的长眠之所竟遭受如此的灾祸,我深深惭愧曾对你说过要同化灰尘的旧话。
注释:¹柱杖:说自己带病前往,因哀痛所致。²近抛:路虽近而不能保住的意思,与上句“远涉”为对。程乙本作“遣抛”,戚序本作“遽抛”,庚辰本缺字。今从乾隆抄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稿。³槥(huì)棺:棺材。槥,古代一种小棺材。⁴燹(xiǎn):野火。引申为烧。⁵共穴之盟:死当同葬的盟约。穴,墓穴。⁶椁(guǒ),棺外的套棺。⁷迨(dài),及。⁸同灰:李白《长干行》:“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本谓夫妇爱情之坚贞。宝玉曾说过将来要和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一同化烟化灰。
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
尔乃¹西风古寺,淹滞青燐²,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³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
译文:看那西风古寺旁,青燐徘徊不去;落日下的荒坟上,白骨散乱难收!听那楸树榆木飒飒作响,蓬草艾叶萧萧低吟!哀猿隔着雾腾腾的墓窟啼叫,冤鬼绕着烟蒙蒙的田塍啼哭。原来以为红绡帐里的公子,感情特别深厚,现在始信黄土堆中的姑娘,命运实在悲惨!我正如汝南王失去了碧玉,斑斑泪血只能向西风挥洒;又好比石季伦保不住绿珠,这默默衷情惟有对冷月倾诉。
注释:¹尔乃:发语词。赋中常见,不能解作“你是”。下文“若夫”也是发语词。²淹滞青燐:青色的燐火缓缓飘动。骨中磷质遇到空气燃烧而发的光,从前人们误以为鬼火。³圹(kuàng):坟墓。⁴塍(chéng):田间的土埂。⁵汝南泪血:宝玉以汝南王自比,以汝南王爱妾刘碧玉比晴雯。⁶梓泽馀衷:用石崇绿珠事。石崇有别馆在河阳的金谷,一名梓泽。作者同时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也用石崇的典故。这除了有亲近的女子不能保全的思想外,尚能说明灾祸来临与政治有关,诔文正有着这方面的寄托。
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卿之尘缘虽浅,而玉之鄙意尤深。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
呜呼!固鬼蜮¹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箝²诐奴³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卿之尘缘虽浅,而玉之鄙意尤深。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
译文:啊!这本是鬼蜮阴谋制造的灾祸,哪里是老天妒忌我们的情谊!钳住长舌奴才的烂嘴,我的诛伐岂肯从宽!剖开凶狠妇人的黑心,我的愤恨也难消除!你在世上的缘分虽浅,而我对你的情意却深。因为我怀着一片痴情,难免就老是问个不停。
注释:¹蜮(yù):传说中水边的一种害人虫,能含了沙射人的影子,人被射后要害病。这里指用阴谋诡计暗害人的人。²箝:同“钳”,夹住,引申为封闭。《庄子·胠箧》:“箝扬墨之口。”³诐(bì)奴:与下句的悍妇都指王善保家的和周瑞家的一伙迎上欺下狗仗人势的奴才管家们。小说中曾写她们在王夫人前进谗言,“治倒了晴雯”。诐,奸邪而善辨,引申为弄舌。⁴惓(quán)惓:同“拳拳”,情意深厚的意思。
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据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其位?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因希其不昧之灵,或陟降于兹,特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乃歌而招之曰:
始知上帝垂旌¹,花宫待诏²,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据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³,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其位?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因希其不昧之灵,或陟降于兹,特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乃歌而招之曰:
译文:现在才知道天帝传下了旨意,封你为花宫待诏。活着时,你既与兰蕙为伴;死了后,就请你当芙蓉主人。听小丫头的话,似乎荒唐无稽,以我浊玉想来,实在颇有依据。为什么呢?从前唐代的叶法善就曾把李邕的魂魄从梦中摄走,叫他写碑文;诗人李贺也被天帝派人召去,请他给白玉楼作记。事情虽然不同,道理则是一样的。所以,什么事物都要找到能够与它相配的人,假如这个人不配管这件事,那岂不是用人太滥了吗?现在,我才相信天帝衡量一个人,把事情托付给他,可谓恰当妥善之极,将不至于辜负他的品性和才能。所以,我希望你不灭的灵魂能降临到这里。我特地不揣鄙陋粗俗,把这番话说给你听,并作一首歌来招唤你的灵魂,说:
注释:¹垂旌:用竿挑着旌旗,作为使者征召的信号。²待诏:本汉代官职名。这里是等待天帝的诏命,即供职的意思。³叶法善摄魂以撰碑:相传唐代的术士叶法善把当时有名的文人和书法家李邕的灵魂从梦中摄去,给他的祖父叶有道撰述并书写碑文,世称“追魂碑”(见《处州府志》)。⁴李长吉被诏而为记:李长吉,即李贺。唐代诗人李商隐作《李长吉小传》说,李贺死时,他家人见绯衣人驾赤虬来召李贺,说是天帝建成了白玉楼,叫他去写记文。还说天上比较快乐,不像人间悲苦,要李贺不必推辞。⁵陟降:陟是上升,降是下降。古籍里“陟降”一词往往只用偏义,或谓上升或谓下降。这里是降临的意思。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傍耶?驱丰隆以为庇从兮,望舒月以临耶?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鹥以征耶?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杜以为纕耶?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珰耶?借葳蕤而成坛畤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文瓠瓟以为觯斝兮,漉醽醁以浮桂醑耶?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予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噭噭而何为耶?卿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又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来兮止兮,卿其来耶?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¹以游乎穹窿²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³以降乎泉壤耶?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傍耶?驱丰隆以为庇从兮,望舒月以临耶?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鹥以征耶?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杜以为纕耶?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珰耶?借葳蕤而成坛畤兮,檠莲焰¹⁰以烛兰膏¹¹耶?文瓠瓟¹²以为觯斝¹³兮,漉醽醁¹⁴以浮桂醑耶?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俯窈窕¹⁵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期汗漫¹⁶而无夭阏¹⁷兮,忍捐弃予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噭噭而何为耶?卿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¹⁸且安稳兮,反其真¹⁹而又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²⁰兮,灵²¹²²余以嗟来²³耶?来兮止兮,卿其来耶?
译文:天空为什么这样苍苍啊!是你驾着玉龙在天庭邀游吗?大地为什么这样茫茫啊!是你乘着象牙的车降临九泉之下吗?看那宝伞多么绚烂啊!是你所骑的箕星和尾星的光芒吗?排开装饰着羽毛的华盖在前开路啊!是危星和虚星卫护着你两旁吗?让云神随行作为侍从啊!你望着那赶月车的神来送你走吗?听车轴咿咿呀呀响啊!是你驾驭着鸾凤出游吗?闻到扑鼻的香气飘来啊!是你把杜蘅串联成佩带吗?衣裙是何等光彩夺目啊!是你把明月镂成了耳坠子吗?借繁茂的花叶作为祭坛啊!是你点燃了灯火烧着了香油吗?在葫芦上雕刻花纹作为饮器啊!是你在酌绿酒饮桂浆吗?抬眼望天上的烟云而凝视啊!我仿佛窥察到了什么;俯首向深远的地方而侧耳啊!我恍惚倾听到了什么。你和茫茫大士约会在无限遥远的地方吗?怎么就忍心把我抛弃在这尘世上呢!请风神为我赶车啊!你能带着我一起乘车而去吗?我的心里为此而感慨万分啊!白白地哀叹悲号有什么用呢?你静静地长眠不醒了啊!难道说天道变幻就是这样的吗?既然墓穴是如此安稳啊!你死后又何必要化仙而去呢?我至今还身受桎梏而成为这世上的累赘啊!你的神灵能有所感应而到我这里来吗?来呀,来了就别再去了啊!你还是到这儿来吧!
注释:¹玉虬(qiú):白玉色的无角龙。后文的“鹥”(yī)是凤凰。²穹窿:天看上去中间高,四方下垂像篷帐,所以称穹窿。³瑶象:指美玉和象牙制成的车子。⁴箕尾:箕星和尾星,和下文的虚危都是属于二十八宿星座的名称。古代神话,商王的相叫傅说(悦),死后精神寄托于箕星和尾星之间,叫做“骑箕尾”(见《庄子·大宗师》)。这里隐指芙蓉女儿的灵魂。⁵丰隆:神话中的云神(一作雷神)。下句中的“望舒”为驾月车的神。后文的“云廉”即“飞廉”,是风神。又“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之“望”,在诔文中兼作动词用。⁶薆(ài):盛。⁷纫蘅杜以为纕(xiāng):把蘅纕杜等香草串连起来作为身上的佩带。纕,佩带珰:耳坠子。⁸葳蕤(wēi ruí):花草茂盛的样子。⁹畤(zhì):古时帝王祭天地五帝之所。¹⁰檠(qíng)莲焰:在灯台里点燃起莲花似的灯焰。檠,灯台。¹¹烛兰膏:烧香油。¹²瓟瓠(bó hú):葫芦之类瓜,硬壳可作酒器。程乙本作“瓠瓟”,今依脂本顺序。《广韵》:“瓟瓠可为饮器。”瓠,庚辰戚序本作“匏”,这是“瓠”的别写。¹³觯斝(zhì jiǎ):古代两种酒器名。¹⁴醽醁(líng lù):美酒名。¹⁵窈窕:深远貌。¹⁶汗漫:古代传说:有个叫卢敖的碰到名叫若士的仙人,向他请教,若士用“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的理由拒绝了他的请求(见《淮南子·道应训)。汗漫是一个拟名,寓有混混茫茫不可知见的意思。九垓,即九天。¹⁷夭阏(è):亦作“夭遏”,阻挡。¹⁸窀穸(zhūn xī):墓穴。¹⁹反其真:返回到本源,指死(语出《庄子·大宗师》)。²⁰悬附:“悬疣附赘”的简称,指瘤和瘾肉,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这是厌世主义的比喻。²¹灵:灵魂,指晴雯的灵魂。²²格:感通。²³嗟来:招唤灵魂到来的话。桑户,人名,他的朋友招他的魂时这样说。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烟萝而为步障,列苍蒲而森行伍。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敔。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咸池之舞。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爰格爰诚,匪簠匪莒。发轫乎霞城,还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彷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篔筜。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¹烟萝而为步障,列苍蒲而森行伍。警柳眼²之贪眠,释莲心³之味苦。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敔。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¹⁰。龟呈洛浦之灵¹¹,兽作咸池¹²之舞。潜赤水¹³兮龙吟,集珠林¹⁴兮凤翥¹⁵。爰格爰诚¹⁶,匪簠匪莒¹⁷。发轫¹⁸乎霞城¹⁹,还旌乎玄圃²⁰。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²¹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²²,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彷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篔筜²³。鸟惊散而飞,鱼唼喋²⁴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²⁵
译文:你住在混沌之中,处于寂静之境;即使降临到这里,也看不见你的踪影。我取女萝作为帘幕屏障,让菖蒲象仪仗一样排列两旁。还要警告柳眼不要贪睡,教那莲心不再味苦难当。素女邀约你在长满桂树的山间,宓妃迎接你在开遍兰花的洲边。弄玉为你吹笙,寒簧为你击敔;召来嵩岳灵妃,惊动骊山老母。灵龟象大禹治水时那样背着书从洛水跃出,百兽象听到了尧舜的咸池曲那样群起跳舞。潜伏在赤水中呵,龙在吟唱;栖息在珠林里呵,凤在飞翔。恭敬虔诚就能感动神灵,不必用祭器把门面装潢。你从天上的霞城乘车动身,回到了昆仑山的玄圃仙境。既像彼此可以交往那么分明,又忽然被青云笼罩无法接近。人生离合呵,好比浮云轻烟聚散不定,神灵缥缈呵,却似薄雾细雨难以看清。尘埃阴霾已经消散呵,明星高悬;溪光山色多么美丽呵,月到中天。为什么我的心如此烦乱不安?仿佛是梦中景象在眼前展现。于是我慨然叹息,怅然四望,流泪哭泣,留连彷徨。人们呵,早已进入梦乡;竹林呵,奏起天然乐章。只见那受惊的鸟儿四处飞散,只听得水面上鱼儿喋喋作响。我写下内心的悲哀呵,作为祈祷,举行这祭奠的仪式呵,期望吉祥。悲痛呵,请来将此香茗一尝!
注释:¹搴(qiān):拔取。²柳眼:柳叶细长如眼,所以这样说。³莲心:莲心味苦,古乐府中常喻男女思念之苦,并用“莲心”谐音“怜心”。⁴素女:神女名,善弹瑟(见《史记·封禅书》)。⁵宓(fú)妃:传说她是伏羲氏的女儿,淹死在洛水中,成了洛神。⁶弄玉吹笙: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笙,嫁与萧史,萧善吹箫,能作凤鸣,后引来凤凰,夫妻随凤化仙飞去(见汉代刘向《列仙传》及明代陈耀文《天中记》)。⁷寒簧:仙女名,偶因一笑下谪人间,后深海而复归月府(见明代叶绍袁《午梦堂集·续窈闻记》)。洪升《长生殿》借为月中仙子。⁸敔(yǔ):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如一只伏着的老虎。⁹嵩岳之妃:指灵妃。《旧唐书·礼仪志》:武则天临朝时,“下制号嵩山为神岳,尊嵩山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韩愈《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可知灵妃也是善于吹笙的。¹⁰骊山之姥(mǔ):《汉书·律历志》中说殷周时有骊山女子为天子,才艺出众,所以传闻后世。到了唐宋以后,就传为女仙,并尊称为“姥”或“老母”。又《搜神记》中说有个神妪叫成夫人,好音乐,每听到有人奏乐歌唱,便跳起舞来。所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有“梦入神山教神妪”的诗句。这里可能是兼用两事。¹¹“龟呈”句:古代传说,夏禹治水,洛水中有神龟背着文书来献给他(见《尚书·洪范》汉代孔安国传)。又传说黄帝东巡黄河,过洛水,黄河中的龙背了图来献,洛水中的乌龟背了书来献,上面都是赤文篆字(见《汉书·五行志》正义引刘向说)。¹²咸池:是尧的乐曲名,一说是黄帝的乐曲。¹³赤水:神话中地名。¹⁴珠林:也称珠树林三株(又作“珠”)树,传说“树如柏,叶皆为珠”(见《山海经》)。¹⁵凤翥(zhù):凤凰在飞翔。凤集珠林,见《异苑》。¹⁶爰格爰诚:这种句法,在《诗经》等古籍中屡见,在多数情况下,“爰”只能作连接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的语助词。格,在这里是感动的意思,如“格于皇天”。¹⁷匪簠(fǔ)匪筥(jǔ):意谓祭在心诚,不在供品。匪,通“非”。簠筥,古代祭祀和宴会用的盛粮食的器皿。¹⁸发轫(rèn):启程,出发。轫,阻碍车轮转动的木棍,车发动时须抽去。¹⁹霞城:神话以为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阁,碧霞为城。后以碧霞城或霞城为神仙居处(见孙绰《游天台山赋序》)。²⁰玄圃:亦作“县圃”,神仙居处,传说在昆仑山上。通:程乙本作“逋”,误。²¹氤氲(yīn yūn):烟云笼罩。²²忡忡:忧愁的样子。²³篔筜(yún dāng):一种长节的竹子。²⁴唼喋(shà zhá):水鸟或水面上鱼儿争食的声音。²⁵尚飨(xiǎng):古时祭文中的固定词,意谓望死者前来享用祭品。

综述

  《芙蓉女儿诔》文采飞扬、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全面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不世文才。

  贾宝玉在这篇《红楼梦》中所有诗词歌赋中最长的、达千余言的诔文里,首先介绍了晴雯的身世遭遇,回顾了他们之间的相与共处的生活,叙述了她的惨死经过,然后以无限的深情悼念晴雯,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等比喻,赞美了晴雯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在这篇诔文里,晴雯是奋翅高翔、博击长空的雄鹰,是香味浓郁的兰花;而王夫人、花袭人之流则是玩弄口舌、以毒杀人的鸠鸩,是一类的恶草。他热烈颂扬晴雯傲世独立、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声泪俱下地控诉王夫人等的杀人罪行,甚至发出了“钳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的怒吼。他以优美的想象,赞扬晴雯有如伟大诗人屈原,“志洁行芳”,始终坚守着高尚的情操。他愤怒地刻画了封建正统势力及其帮凶们的狰狞面目,揭露了他们搞的“诼、谣、诟”的阴谋诡计。他怀念晴雯,上天人地以求索,用美丽的神话来慰藉自己,深深祝愿晴雯在“天国”生生不息。

  《芙蓉女儿诔》还抒发了曹雪芹的悼亡体验。尽管曹雪芹生平事迹不详,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离丧”,幼年丧父,中年丧妻,特别是如贾宝玉一样在家族败亡过程中目睹家庭中许多美的年轻女性的毁灭,诔文中“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数句,非过来之人不能够“作此哀音”。换句话说,一部《红楼梦》,就是曹雪芹怡红心性与悼红情结的形象写照。脂评曾说:“一部大书,只为一葬花冢耳”,套用一下,也可以说:“一部大书,只为一《芙蓉诔》耳”。

  作为诔文,《芙蓉女儿诔》的最大特色是创新。首先表现为:立意创新,见解不俗。在祭奠方式上,宝玉不屑拘泥于世俗之葬礼,他认为祭祀原不在形式,全在心意诚敬而已。宝玉不但冒险到下人住处探视晴雯之病,还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毅、沁芳之泉、枫露之茗,于夜静无人之时致祭晴雯,并写下情意深长的长篇诔文,为她的抱屈夭亡而鸣不平。他对黛玉说:“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主张“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问”。立意突破传统诔文感情拘谨、形式陈腐的局限,进行全新的创造:“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他认为用这种独特的致祭方式,“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为一个奴才、丫头做此一篇宏文,写作态度上完全超逸出社会规范对个人角色的期待,却符合宝玉一贯之为人。文中作者宝玉的自我形象十分突出,感愤哀切,深情执著。

  其次,该诔从思想到艺术都从整个中华古代文学中汲取精华营养,从而突破悼祭文学传统模式的束缚,采用新的手法,形成新的面貌,一洗近人八股习气。宝玉曾有“尚古”的文学主张,他所说的古代传统主要包括屈原、庄子与魏晋时代的文章风气,如:他所列举的《大言》、《招魂》、《离骚》、《九辩》、《秋水》、《大人先生传》等,均是不得志于时者寄情文字、离世叛俗式的牢骚文学,个人抒情色彩很浓。因而,该诔在体制的宏丽、想象的丰富、文藻的华丽、香草美人的寓意等方面,都明显借鉴了楚辞的写法。此外,还受到曹植、李贺等人诗文风格的影响。曹雪芹友人敦敏在诗中把他比作写过《洛神赋》的曹植(“诗才忆曹植”),另一友人敦诚则说他“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樊篱”。昌谷即指李贺,李贺诗以感愤不平和仙鬼艳情为主要内容,又以结构跳跃、想象奇特、造语尖新等特色而被称为“长吉体”。“长吉体”乃是在吸收屈原的奇诡变幻、鲍照的险峻夸饰、李白的想落天外及古乐府的绮丽清新等基础上而形成的。从曹雪芹仅存的两句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看,其构思、意境和词采都颇近李贺,亦可由此略窥雪芹诗歌艺术之一斑。《芙蓉女儿诔》中不仅可看到李贺诗文激愤不平、艳情仙语的特色,还能看到曹植《洛神赋》式的优美深情和缠绵惆怅。

  可以说,《芙蓉女儿诔》的成功是与历史上最优秀的抒情文学、个性创作的影响分不开的。而明清时代的启蒙思潮又给以思想上的影响,归有光《寒花葬志》,张岱《祭秦一生文》等应是其精神先导。《芙蓉女儿诔》代表曹雪芹诗文创作成就,置诸中国最优秀的悼祭文学之列也毫不逊色。

主题思想

  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从题材上应属于悼姬之作。古代婚姻主要取决于家世的利益,且夫妇关系主敬不主爱,比较而言,妓姬与男性文人的关系往往近乎自由的纯性爱性质;妓姬在男权文化中更缺少主宰自身命运的能力和权利,与文人在专制王权凌迫下往往赍志而殁,有类似之处,因此,与伤悼正妻的庄重与治家贤德,着力表现哀伤的深度不同,悼妓姬之作则更能表现出文人多情浪漫的天性,往往凄美缠绵,情韵悠长,具有较多反文化、非正统的意蕴。晴雯是宝玉房中的大丫头,地位仅次于袭人,实则有准侍妾身份。而且她不仅与宝玉同行同卧,亲密无间;还在精神方面与宝玉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契合,她身为下贱却要求人格尊严、不甘供人驱遣的皎皎个性,与宝玉追求自由、反对奴性的心性竟是一致的。因而,宝玉对晴雯很是珍视尊重,彼此抱着一片痴心,进行纯洁的精神恋爱。晴雯临死前向宝玉赠甲换袄,即是对这种爱情关系的明确表示。而宝玉诔文中采用“镜分鸾别”、“带断鸳鸯”以及“共穴”、“同灰”、“汝南”、“梓泽”等明显指称夫妻关系的典故,可见他也是把晴雯作为一个逝去的爱人的。

  通常认为《芙蓉女儿诔》是对晴雯人格悲剧的明写,更是对黛玉人格悲剧的暗写。然而,《芙蓉女儿诔》不只是悼祭晴雯或黛玉,更是对大观园所有冰雪般纯洁、花月般美丽、金玉般尊贵的女儿们的悼祭挽歌。该诔与《红楼梦曲》及黛玉《葬花词》、《五美吟》有着共同主题,传达出《红楼梦》“悲金悼玉”的主旨。因而,《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脂评本注:“非诔晴雯,诔风流也。”《芙蓉女儿诔》的确是宝玉对外在环境迫害风流人格而作的无力抗争。

  关于这篇诔文的写作,小说中原有一段文字,在程高本中,却被删去。其文为:

  ……[宝玉]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苹蘩蕴藻之贱,可以馐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无奈今之人全惑于‘功名’二字,故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好文作出来。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参戚序本、庚辰本校)

  其中“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一句明白地说明诔文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微词”,即通过对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情节的褒贬来讥评当时的现实,特别是当时的黑暗政治。所引为先例的“楚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讽喻政治的。而其中被诔文在文字上借用得最多的是屈原的《离骚》,这并非偶然。《离骚》的美人香草实际上根本与男女之情无关,完全是屈原用以表达政治理想的代词。

  《芙蓉女儿诔》可以说是声讨封建专制主义的檄文,也是对富有反抗精神的处于社会下层者的颂歌。这篇诔文的出现,标志着贾宝玉叛逆性格的重要发展。一个贵族公子,作文祭悼,赞美一个奴仆,歌颂其反抗精神,表现贾宝玉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鲜明的封建叛逆者的立场。

  与此同时,贾宝玉对于封建贵族阶级的背叛,已经深入到了封建阶级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法伦理关系之中,愤怒地抗议已经直接指责到了他的生身母亲王夫人身上。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是大观园内封建势力与初步民主思想较量对他的教育、影响的结果。因此,《芙蓉女儿诔》也是这种较量的产物。

  作者在诔文中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态度:用最美好的语言,对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女婢加以热情的颂赞,同时毫不掩饰自己对惯用鬼蜮伎俩陷害别人的邪恶势力的痛恨。但是,由于作者不可能科学地来认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所以,他既不能了解那些他加以类比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受到排挤打击者,与一个命运悲惨的奴隶之间所存在着的阶级区别,也根本无法理解邪恶势力就产生于这一制度的本身,要拔除这种邪恶势力,就必须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

艺术手法

  清代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的情况大不一样,特别是雍正乾隆年间,则更是文禁酷严,朝野惴恐。稍有“干涉朝廷”之嫌,难免就要招来文字之祸。所以,当时一般人都不敢作“伤时骂世”之文,“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触犯文网,丢掉乌纱帽,这还是说得轻的。曹雪芹“不希罕那功名”,“又不为世人观阅称赞”,逆潮流而动,走自己的路,骨头还是比较硬的。

  当然,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就得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巧妙地隐藏起来,“尚古之风”、“远师楚人”、“以文为戏”、“任意纂著”、“大肆妄诞”、“歪意”、“杜撰”等等,也无非是作者护身的铠甲。借师古而脱罪,隐真意于玩文,似乎是模拟,而实际上是大胆创新,既幽默而又沉痛。艺术风格也正是由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基于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篇表面上写儿女悼亡之情的诔文中,要用贾谊、鲧、石崇、嵇康、吕安等这些在政治斗争中遭祸的人物的典故。为什么这篇洋洋洒洒的长文既不为秦可卿之死而作,也不用之于祭奠金钏儿,虽然她们的死,宝玉也十分哀痛。

构思技巧

  《芙蓉女儿诔》构思之新奇,情感之强烈,意象之幻丽,形成夺目的文采与批判锋芒,在贾宝玉创作中堪称高峰,置诸《红楼梦》全部人物诗文中也别具一格,十分醒目。唯其如此,它的出现让人甚感突兀,且与晴雯身份地位不大相称。对此,历来学者多从贾宝玉叛逆性格以及晴雯对黛玉的影写的角度来解释。

  这本采从作者在小说中安排芙蓉花丛里出现黛玉影子、让他们作不吉祥的对话等情节中,也可以看得十分清楚。的确,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是想借晴雯的悲惨遭遇来衬托黛玉的不幸结局的:晴雯因大观园内出了丑事,特别是因她与宝玉的亲近关系而受诽谤,蒙冤屈,将来贾府因宝玉闯出“丑祸”而获罪,黛玉凭着她与宝玉的特殊关系,也完全有可能蒙受某些诟辱的。“似谶成真”的《葬花吟》中“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话,也不是无的放矢。晴雯是宝玉不在时孤单地死去的,而且她的遗体据说是因为“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便立即火化了。黛玉也没有能等到宝王避祸出走回来就“泪尽”了,她的诗句如“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等等,也都预先透露了她“红断香消”时无人过问的情景。她的病和晴雯一样,却死在“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时刻,虽未必也送入“化人厂”,但总是返柩姑苏,埋骨“黄土垅中”,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结局,实在也够凄凉的了。脂评特指出诔文应对照“黛玉逝后诸文”看,可知宝玉“一别秋风又一年”后,“对境悼颦儿”时,也与此刻“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的景况相似。当然,使她们同遭夭折命运的最主要的相似之处,还是诔文所说的原因:“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之有妒?”在她们的不幸遭遇中,作者都寄托着自己现实的政治感慨。这其实与高鹗之续书中写黛玉之死的情节毫无共同之处。

艺术形象

  《芙蓉女儿诔》的结尾,模拟《离骚》的写法,展开奇特想象:想象着晴雯被上天任命为芙蓉花神,乘云气,驾飞龙,在天界自由遨游;又想象她感于自己致祭的诚意,在众神的簇拥之下,于仙乐飘飘,香气氤氲的境界中降临凡间。宝玉借助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各种神异故事、神话人物,创造出一个美丽缥缈的神仙境界。这段幻想体现了宝玉尊崇女儿的心理,他希望晴雯这个被迫害致死的薄命女儿从此能超越尘俗的压迫和羁绊,到达自由永恒的境界。诔文感情缠绵,意境凄美,主要描写对美的毁灭的悼惜,以及忆昔感今等内容,与传统悼妓姬之作的唯美与深情有相通之处;其思维模式、典故运用都表明它是中国悼祭文学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的产物。

  这段骚体歌词表达了作者对芙蓉女儿的颂赞,把芙蓉女儿描绘成能够驾玉龙、乘瑶象,遨游于天宇之神。有人认为这些情节绝对不是林黛玉和丫头晴雯所能承受得起的。有观点就认为《芙蓉女儿诔》之中所诔之人既非黛玉又非晴雯,曹雪芹笔下的“芙蓉女儿”实乃竺香玉皇后。竺香玉是曹家用银子买来的女奴,她曾做过曹雪芹的丫鬟。此人生的袅娜多姿,聪明灵巧,恰似书中的晴雯;竺香玉自九岁开始做曹雪芹的伴读,并与之朝夕相处,耳鬓厮磨,情深意洽,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正似小说中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恋人关系;竺香玉进宫后,曾做过皇后,死后以皇太后身份大办了丧仪。这种情况反映到诔文中,便是芙蓉女儿在天国所受到的非比寻常的待遇:驾玉龙、乘瑶象;月亮为她照明,雷神为她助威;危星和虚星做她的侍卫,箕星和尾星做她的随从。她佩戴用香花串成的佩带,她戴着用明月镂成的耳坠。她的莲灯中点燃着兰花香脂,她的酒杯中注满了琼浆玉液。神仙赶来为她奏乐,百兽群集为她起舞。……在人们的头脑中,天国的生活往往是人间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天上的神上神,所喻指的恰是人间的人上人:即竺香玉皇后。

参考资料:
1、 王海燕著 .花魂诗魄女儿心 林黛玉新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92-299 .
2、 蔡景仙主编 .《红楼梦诗词鉴赏》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 :294-303 .
3、 李均惠著 .《红楼梦》之谜 (插图珍藏版)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年 :109-112 .
4、 蔡义江著 .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18-229 .霍国玲 紫军著 .反读红楼梦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年 :311-312 .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有柏生崇¹冈,童童²状车盖。
译文:有一株繁盛的柏树生长在高大的山冈之上,它的树冠是那样的茂盛,形状就像是车上遮雨蔽日的车篷。
注释:¹崇:山大而高。²童童:茂盛貌。
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yǎn)(cù)¹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译文:它那如蛟龙猛虎般的风姿是那样的巍然高耸,它一定可发主持担当高风流云的际会。
注释:¹偃蹙:屈曲伏卧。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神明依龙直,故老多再拜。
译文:它是如此的圣明,所以龙直之人都依附于它,元老旧臣也对它行再拜礼。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译文:我怎么能够知道已经生长了一千年的树根,中途却变了颜色成为枯槁,不再有当年的风姿。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出非不得地,蟠(pán)¹亦高大。
译文:它生长的地方不是得不到适宜生长的土壤,它盘据地地方是如此的高大峻峭。
注释:¹蟠据:盘踞;占据。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译文:在凛冽的寒冬它突然间失去了依仗,一天天地过去,它的枝叶失去了青葱的苍翠,变得没有了生机。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丹凤¹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译文:一只美丽的凤凰带领着它的九只幼鸟,凄惨地哀鸣飞翔在它的周围。
注释:¹丹凤:即凤凰,传说中的神鸟。特指红色的凤凰。
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chī)(xiāo)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译文:而一只丑陋的鸱鸮却志得意满,在柏树的洞穴内将养自己的幼子。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xū)¹
译文: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位漂泊之人,它面对此情此景长久地伫立惊讶着。
注释:¹吁怪:惊讶;惊异。
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静求元精理¹,浩荡难倚赖。
译文:静下来去探求事物精微的义理,世事无常难以依赖倚仗。
注释:¹精理:精微的义理。
官行私曲,失时悔。
官行私曲¹,失时悔。
译文:为官时徇私枉法,利用职权行使不正当的行为,等到失事时才后悔。
注释:¹私曲:偏私阿曲,不公正。
富不俭用,贫时悔。
富不俭¹用,贫时悔。
译文:富贵时不节省,到贫困时才后悔。
注释:¹俭:节省。
艺不少学,过时悔。
¹不少²学,过时悔。
译文:不趁着年轻时学一门手艺,等到上了年纪自然就知道后悔了。
注释:¹艺:技能;技术。²少:年纪轻。
见事不学,用时悔。
见贫不学,用时悔。
译文:看到本事不去学,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就会后悔。
醉发狂言,醒时悔。
醉发狂言,醒时悔。
译文:喝醉后控制不住情绪胡言乱语,醒来后就会后悔。
安不将息,病时悔。
¹不将息²,病时悔。
译文:健康的时候不注意调养生息,等到生病的时候就会后悔。
注释:¹安:身体健康。²将息:调养,休息。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学问勤中得,萤(yíng)¹万卷书。
译文: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注释:¹萤窗:晋人车胤以囊盛萤,用萤火照书夜读。后因以“萤窗”形容勤学苦读。亦借指读书之所。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¹
译文: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注释:¹空虚:空无;不充实。

qínxué

wāngzhū sòngdài 

xuéwènqínzhōng yíngchuāngwànjuànshū 
sāndōngjīnyòng shuíxiàok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