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经旬减带围,清樽忘却故人期。
莫嫌雪里闲毡帐,作事由来未合时。
卧室经旬减带围,清樽忘却故人期。
莫嫌雪里闲毡帐,作事由来未合时。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雁湫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硠硠,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
雁湫(qiū)¹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²雷硠(láng)³,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
译文:雁荡龙湫的瀑布烟雾弥漫茫苍苍,中条王官谷瀑布声如怒雷轰硠硠,庐山的瀑布声威豪壮浩浩如河江。
注释: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有“石梁飞瀑”景观。石梁:拦水的石堰。¹雁湫:指浙江省东南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有“天下第一瀑”之称。湫,水潭。²中条之瀑:指中条山天柱峰的王官谷双瀑。中条,山名,在山西省南部。³雷硠硠:瀑布飞泻,滚石相击,声如雷鸣。硠,石头相击声。⁴匡庐:即庐山,在江西省西北部。相传古有匡裕结庐于此,故又名匡庐。⁵浩浩:水盛大貌。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gōng)¹张²。
译文:天台山瀑布奇美不在瀑布在石梁,仿佛巨人侧卧时在伸出它的臂膀。
注释:¹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²张:伸展。
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
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¹九道银河霜²
译文:臂力能撑开天台山高八万四千丈,让青天放出了银河九道犹如飞霜。
注释:¹青霄:青天。²银河霜:比喻白色的瀑布。
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
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¹逼束²风愈怒。
译文:我来观赏瀑布时正赶上连天阴雨,两岸被逼迫谷窄山狭暴风更怒狂。
注释:¹两崖:两边山崖。²逼束:狭窄。
松涛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
松涛¹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
译文:松涛翻滚卷起林涛一涌有千万重,狂奔的山泉冲击争夺掉游人的路。
注释:¹松涛:风撼松林,声如波涛,因称松涛。
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
重冈四合¹如重城²,震电³万车争殷(yǐn)(lín)
译文:重重叠叠的山冈四面围合如重城,震怒的雷电如万车争先轰轰辚辚。
注释:¹四合:四面围拢。²重城:一重重城墙。³震电:打雷闪电。⁴殷辚:车轮滚滚如轰雷声。
山头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啸苍龙吟。
山头草木思他徙(xǐ)¹,但有虎啸苍龙吟。
译文:吓得山头的草木都要迁移到别处。只剩下猛虎怒吼苍龙在龙潭啸吟。
注释:¹他徙:迁徙到别处。
须臾雨尽月华湿,月瀑更较雨瀑谧。
须臾(yú)¹雨尽月华²湿,月瀑更较雨瀑谧(mì)³
译文:刹那间云收雨敛尽月光分外湿润,月下的瀑布比雨中瀑布安详静谧。
注释:¹须臾:一会儿。²月华:月光。³谧:静谧,宁静。
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皆休息。
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¹皆休息²
译文:千山万水之间只剩下了一种声音,耳畔里只觉得天地万籁都已停止。
注释:¹响:回声。²休息:停止。
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
静中疑是曲江¹涛,此则云垂彼海立²
译文:寂静中我疑似听到钱塘怒涛响起,这里天台瀑布如云垂江潮似海立。
注释:¹曲江:浙江的别名,下游称钱塘江,钱塘潮声势奇伟,蔚为壮观。²“此则”句:意谓这里瀑布如云垂,那里江潮如海站立。化用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塞。
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¹塞。
译文:我曾经看过钱塘江潮又观赏瀑布,胸中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两仪。
注释:¹两仪:天地。《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不以目视以耳听,斋心三日钧天瑟。
不以目视¹以耳听,斋心²三日钧天瑟³
译文:我不用眼睛观看却用两耳来谛听,如斋戒三天心灵虔诚听天乐瑟瑟。
注释:¹不以目视:不用眼看,意思是说用心思考。语出《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²斋心:集中思虑,排除杂念。古人祭祀前,要斋戒三日。³钧天瑟:即钧天广乐,指神话传说中的天上音乐。钧天,天帝居住地。
造物贶我良不悭,所至江山纵奇特。
造物¹(kuàng)²我良³不悭(qiān),所至江山纵奇特。
译文:造物主对我的恩赐真是慷慨大方,所到江山纵情展示它的壮丽奇特。
注释:¹造物:造物主,天地自然。²贶:赐予。³良:实在,确实。⁴悭:吝啬。
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译文:山中老僧回头笑对我说你休唠叨,雨瀑月瀑哪如冰瀑那才十分美妙。
破玉裂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
¹玉裂琼²凝不流³,黑光中线空明窈(yǎo)
译文:如玉石破裂琼石凝固难以再流动,冰雪中出现黑光中线透明而深窈。
注释:¹破:此作动词用,与“裂”义同。²琼:美玉。³凝不流:化用李贺《李凭箜篌引》:“空山凝云颓不流。”黑光中线:形容冰瀑的裂缝。明窈:明亮而美丽。
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
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chè)¹空晴昊(hào)²
译文:到日丽天晴层冰积压一下忽摧崩,天崩地裂天空中忽现万里的天晴。
注释:¹坼:开裂。²晴昊:晴朗的天空。
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颓倒。
前冰已裂后冰乘¹,一日玉山²百颓倒。
译文:前面的冰雪崩坠后面冰雪紧相乘,一日之间玉山群脉有上百座倒倾。
注释:¹乘:趁,跟进。²玉山:冰山。颓倒:倾倒,崩塌。
是时樵牧无声游屐绝,老僧扶杖穷幽讨。
是时樵牧¹无声游屐(jī)²绝,老僧扶杖穷幽讨³
译文:此时不见樵夫牧人身影游人踪迹,我老僧扶着禅杖探究山中的幽景。
注释:¹樵牧:樵夫与牧童。也泛指乡野之人。²游屐:古人游山所穿木屐。此指游人足迹。³穷幽讨:到处探寻和观赏胜景。
山中胜不传山外,武陵难向渔郎道。
山中胜¹不传山外,武陵²难向渔郎道³
译文:山中的优美景致不必向山外人道,正像武陵桃花源难向渔人来说清。
注释:¹胜:美妙的景致。²武陵:武陵郡,古郡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记渔民本武陵人,误入桃花源,惊为神仙世界,故武陵桃花源为后世所称。³难向渔郎道:桃花源中的人曾向渔民说,出去之后,关于桃花源不要向外人说道,故云。
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译文:说完月已西落只觉群山苍苍茫茫,只感到石梁下面烟雾迷漾莽苍苍,雷声响硠硠,挟带着风声雨声浩浩荡荡如河江。

  山水诗占了魏源诗作的大部分,渗透着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他写山水,或雄奇峻伟,或清丽秀逸,都各具风致。这首诗就着意描摹了浙江天台山石梁瀑布的奇特变幻,集多重绝异美景于一瀑,构成令人惊叹神往的境界。

  诗开头先举其他三处瀑布的各自特点,然后写天台石梁瀑布的奇异之处。再以种种夸张,描绘在怒风、连雨、千重松涛、重冈四合中的奔泉,瀑布声响如虎啸龙吟。在这些描写之后,通过与钱塘潮的对比,借老僧之口,特别举出天台石梁瀑布之奇尤其在于冰瀑之奇,作出天崩地裂、玉山颓倒等形容。诗中描绘的雨瀑、月瀑、冰瀑三组画面各呈异态,互相映衬,表现了诗人游览的心旷神怡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语言雄丽明快,多次换韵,与奔泻跳腾的瀑布在内在神理上适相谐合。诗人运笔流畅,段落过渡自然,或正面实写,或侧面讲叙,表现风格具硠流动变化之美。

  诗的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写曾经游历过的其他几处瀑布。浙江东南雁荡山龙湫瀑布以如烟似雾见美,山西中条山王官谷瀑布却以声宏如雷为胜,而江西庐山瀑布则以势浩如江闻名。作者用“烟苍苍”“雷硠硠”“浩浩如河江”几个词便准确鲜明地概括了它们的特点。但写此却意在反衬、落笔于“惟硠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天台山位于浙东,两崖间硠一石梁相接,长约丈半,粗合五抱,仿佛一个巨人侧卧时伸出的巨臂,“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瀑布自此而下飞泻深谷,如“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这一“放”字,与上句“力”字呼应,使人感受到石梁瀑布突发直泻的劲势。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譬喻,夸张的想象,组成急速推近的特写镜头,将天台瀑布的奇景凸现于读者面前。

  不过,此诗的妙处恰在未停留于此。接下来作者不再直接铺陈、渲染石梁瀑布之劲,转而一层层地描写出瀑布变化,展示了雨瀑、月瀑、冰瀑之奇观。

  雨瀑是雨中之瀑,又似为山中大雨如瀑。“两崖逼束风愈怒”,紧扣着“石梁”位于两崖之间。松涛如涌,奔泉夺路写如瀑雨势。而“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则写出大雨倾泻与瀑布喷坠之声交织,加以在重冈叠嶂四围中回音震荡,真如怒雷轰鸣,万车竞奔,以致草木震悚、龙虎惊吼。这是一幅何等雄险壮美的景观。

  然而到此,诗笔却一转,雷声雨声戛然而止——“须臾雨尽月华湿”,托出了“月瀑”妙境。这是月下之瀑,也可是月光如瀑。其余一切声音似乎都消失了,千山万山间只硠瀑布的声音,听来恍如远远听见钱塘江涛声,不过钱塘潮如海陡立,而石梁瀑如云挂垂。这一“垂”字与前面“放出青霄”的“放”字不同,贴切地形容了月光下瀑布的柔美。而作者不写视觉中的月瀑,却写听觉中的“月瀑”,以周围的恬静衬布瀑布一音,连瀑布声也显得轻柔了。这又与“雨瀑”形成强烈对比。将读者带入一种幽美的境地。

  出人意料而奇妙的是,在“月瀑”之后,诗人又借山中老僧的话,勾画了一幅更为奇异高洁的“冰瀑”图。寒冬悬瀑凝冰,如破裂的琼玉挂在山谷。悬冰间的裂缝如黑线而又夹在冰层间,泛着光,衬托出冰瀑的晶莹透亮。一旦晴日,层冰渐溶,倾裂而下,如山颓倒,天崩地裂。这是一种静中见壮的美景。

  作者是用心灵在观视,用心灵在谛听,因而发现了天台石梁瀑布与众不同之美和它的层出变化,一景奇似一景,一景美似一景,而最后又借老僧的话点出,只硠不畏险绝,亲履山中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胜景。这时,明月西沉,群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与首句呼应,仿佛雁荡、中条、庐山诸瀑之美都汇集在天台石梁之下。启人遐思,令人神往,使人在回味诗境之美时也想亲自去领略天台石梁瀑布的风光。

  此诗层次分明,依内容之变换,逐一写来。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多次运用拟人手法,富硠浪漫色彩。写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笔力豪健奔放,奇峭雄拔,风格奇伟。前人曾评魏源“游山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奇古峭厉,倏忽变化,不可端倪。”(郭嵩焘《古微堂诗集序》)就此诗而言,确非虚语。

参考资料:
1、 张正吾,陈铭主编.近代诗文鉴赏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76-78
2、 本社编.元明清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83
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
遥夜凉风楚客¹悲,清砧(zhēn)²繁漏月高时。
译文:在这秋风寒凉的漫漫长夜,我如同被贬谪的贾谊,内心充满凄凉。圆月高挂中天,计时的滴漏一声紧似一声;凄清的捣衣声怎么那样的繁密?一定是家家户户都在加紧为飘泊在外的游子做着御寒的冬衣吧。
注释:¹楚客:指客居他乡的人。²清砧:捶衣石的美称。指捶衣声。
春草如袍位尚卑。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
秋霜似鬓(bìn)年空长,春草如袍位尚卑。
译文:洁白的秋霜,如同我斑白的双鬓。一年一年,我的岁月白白流逝啊。春草嫩绿,如同我青色的官服,我的官职如此卑微啊。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欲荐谁。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xiāo)¹得路去何迟。
译文:诗词早已让我出名,但显赫的地位离我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我迟迟没有门路啊。
注释:¹烟霄:喻显赫的地位。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一番。同时期,白居易还有大量诗作,大部都反映被贬后的郁闷,表达怀才不遇之情。此诗是诗人和好友谈校书(校书,古代官职名)夜饮聊天至深夜,有所感悟,写成此诗。“呈朝中亲友”似有干谒之嫌。

  首联写景,上句交代月夜环境,漫漫长夜,习习秋风,想到了被贬谪的贾谊,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明主。着一“悲”字,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下句动静结合,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寂静万分,听到很清晰的捣衣声,是谁在为家人洗衣呢?听到很清脆且紧张的计时滴漏声,月亮渐渐升高,夜已深沉。首联连用“凉、悲、清、繁”四字,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颔联对仗工整,用比喻修辞感叹年华易逝,位卑权轻。秋霜,指白发,李白“有诗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句:“春草如袍”,即青衫(《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春草为绿色,代指官位低。卑,卑微。“空、尚”两个虚词运用传神,写出诗人因年岁增长,却无功业的无奈与愤懑。

  颈联化用杜甫"的名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通过诗词成就高与仕途之路不顺的强烈对比,写出诗人内心的郁闷之情。难道是因为自己会写诗而遭人嫉妒?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大概亦是如此。古代有才华之人很容易招致小人诽谤,仕途大都不顺吧!

  尾联为自我开拓、自我宽慰之语,彰显出古代文人美好品格的韧性。诗人发出感叹,庆幸的是,满朝官员都是自己的知己,不推荐我还能推荐谁呢?尾联既夸奖了群臣,又有希望朝中群僚援引自己之嫌。整首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自己年华易逝、位卑职小、前途渺茫以及希望朝中官员援引之情,用干平淡,质朴平时。

立我臣民,莫匪尔极,
立我臣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古史有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即今山西临汾、永济、夏县一带。悠悠五千年大中国,最古老的三大君王,他们统统崛起于原始农耕社会地肥水美的所在,山西的晋南地区。

  相传,尧主政五十年,乃微服私访于康衢[qú],听到儿童唱歌,甚为高兴,归来后就禅让天下于舜。又据《帝王世纪》载 “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击壤”,是一种互击瓦块为乐的游戏。“康衢”与击壤老人所唱处,大约均在今临汾市尧都区一带。而这两首主题截然不同的民谣《康衢歌》《击壤歌》,就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最早的诗篇。

kāngyáo

míng xiānqín 

chénmín fěiěr 
shízhī shùnzhī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尘拂玉台¹(luán )(jìng)²,凤(fèng)(jì)³不堪重整。绡(xiāo)(zhàng)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译文:华丽的梳妆台已经落满了灰尘,我的头发也很久没有好好梳理打弄过了。美丽的帘帐上,流苏系绳静静垂立,似乎也在为你不在而哭泣,玉屏遮掩着屋里的愁寂,没有一点声息。我已病了多时,如那天上浮云,无法安定心神,也无法捕捉你的踪迹。
注释:¹玉台:玉饰的镜台;镜台的美称。²鸾镜: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³凤髻:古代的一种发型,即将头发挽结梳成凤形,或在髻上饰以金凤。又叫鸟髻。⁴绡帐:轻纱帐。⁵玉屏:屏障。⁶多病:衰疾。⁷行云:比喻人行踪不定。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句,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作者头发久未打理以及华丽的梳妆台与灰尘的对比来表现出作者的愁闷。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画面更加鲜明生动。从而引起读者的对比联想,更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产生艺术感染力。

  “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句,作者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一个“泣”字将本来无生命的纱帐写活了,同时一个“泣”字也点出了作者“闲愁”的词风,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在该部分第二句,作者也巧妙的用“掩”这个字将“愁寂”这种空间之感具体化了,以动写静使人更觉其静。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句,作者通过“反复”的艺术手法连续运用两个“多病”来强调自己已经病了多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加深了语气和抒情色彩。在艺术形式上,“反复”也可以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使词句整齐有序。该部分第二句,作者再次寓情于景,借用天上浮云来表现自己无法安定的心神,词句虽然没提到愁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愁情。同时也体现了这首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特点。

  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也是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

参考资料:
1、 李晓飞 .论冯延巳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D] .中国古代文学 .2007(03):121

mènglìng··chéntáiluánjìng--féngyán

chéntáiluánjìngfèngkānzhòngzhěngxiāozhàngliúchóuyǎnpíngrénjìngduōbìngduōbìngshìxíngyúndìng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¹之丁氏,家无井而²出溉(gài)(jí)³,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¹⁰,非得一人于¹¹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注释:¹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²而:于是,就。³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⁴居:停留。⁵及:待,等到。⁶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⁷道:讲述。⁸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⁹对:应答,回答。¹⁰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¹¹于:在。

chuān穿jǐngrén

wéi xiānqín 

    sòngzhīdīngshì jiājǐngérchūgài chángrénwài jiāchuān穿jǐng gàorényuē  chuān穿jǐngrén  yǒuwénérchuánzhīzhě  dīngshìchuān穿jǐngrén  guóréndàozhī wénzhīsòngjūn sòngjūnlìngrénwènzhīdīngshì dīngshìduìyuē  rénzhīshǐ使 fēirénjǐngzhōng  qiúwénzhīruò ruòw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