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何处拜庭闱,海国苍茫去路微。洛社旧游同北望,温陵积梦独南归。
问君何处拜庭闱,海国苍茫去路微。洛社旧游同北望,温陵积梦独南归。
春行树外空闻鸟,夜坐花边静掩扉。转向高堂思綵服,云山惆怅与心违。
春行树外空闻鸟,夜坐花边静掩扉。转向高堂思綵服,云山惆怅与心违。

sòngchénshēngwēnlíngshěngqīn--wángbāo

wènjūnchùbàitíngwéihǎiguócāngmángwēiluòshèjiùyóutóngběiwàngwēnlíngmèngnánguī

chūnxíngshùwàikōngwénniǎozuòhuābiānjìngyǎnfēizhuǎnxiànggāotángcǎiyúnshānchóuchàngxīnwéi

王褒

王褒

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人。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王褒一生留下《洞箫赋》等辞赋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传》 1卷,明末收集有《王谏议集》11篇。 ▶ 1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
¹处飞双燕,衔(xián)泥上药栏。
译文:从何处飞来了一双燕子,口中衔着泥落在药栏上。
注释:¹底:疑问代词。
莫教惊得去,留取隔帘看。
莫教¹惊得去,留取隔帘看。
译文:不要把燕子吓得飞走了,隔着门帘静静观看就好。
注释:¹莫教:不要,别。

shuāngyàn--fànchéng

chùfēishuāngyànxiánshàngyàolán

jiàojīngliúliánkàn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漫漫平沙¹走白虹²,瑶(yáo)³失手玉杯空。
译文: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注释:¹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²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³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⁴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晴天¹摇动清江底,晚日²浮沉急浪中。
译文: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释: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²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 编著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30-132页 .

shíguāncháo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mànmànpíngshāzǒubáihóng yáotáishīshǒubēikōng 
qíngtiānyáodòngqīngjiāng wǎnchénlàngzhōng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汉上¹繁华,江南人物²,尚遗宣政³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风刀兵齐举,旌(jīng)旗拥、百万貔(pí)(xiū)。长驱入,歌楼舞榭(xiè),风卷落花愁。
译文:南宋时期汉水至长江一带十分繁华,许多人才都保持着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绿窗朱户。十里之内全是华美的房屋,元兵一到,刀兵相接,旌旗挥舞,数百万蒙古军长驱直入,歌舞楼榭瞬间化为灰烬。
注释:¹汉上:泛指汉水至长江一带。²江南人物:指南宋的许多人才。江南:长江以南。³宣政:宣和、政和都是北宋徽宗的年号。这句是指南宋的都市和人物,还保持着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⁴烂银钩:光亮的银制帘钩,代表华美的房屋。⁵貔貅: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此处指元军。⁶舞榭:供歌舞用的楼屋。⁷风卷落花:指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清平三百载¹,典章文物²,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³。破鉴(jiàn)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译文:清明太平的三百余年,制度文物被毁灭的干净彻底,一切都没有了。幸而自己没有被舞北去,还客佳在南方。分别的夫君你现在在哪里呢?我只能独自惆怅,再没有理由可以与你相见了。从今以后,只能魂返故乡,与亲人相会。
注释:¹三百载:指北宋建国至南宋灭亡。这里取整数。²典章文物:指南宋时期的制度文物。³南州:南方,指临安。⁴破鉴:即破镜。⁵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这里指作者故乡。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此词以追怀南宋起笔,汉上指江汉流域,是女词人故乡。江南指长江中下游流域,词中借指南宋。都会繁华,人物如云。指故国的繁盛。“尚遗宣政风流”,南宋文明源于北宋风流文采。宣、政指北宋政和、宣和年间。“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千里长街,连云高楼,朱户绿窗,帘钩银光灿灿。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貔貅,猛兽之名,借指侵略者。这里指元兵南犯,势如洪水猛兽。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元兵自襄阳分道而下,不久东破鄂州。公元1275年(德祐元年)三月,南陷岳州,“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长驱直入的蒙古兵占领了繁华绮丽的汉上江南,如风暴横扫落花。从起笔写南宋文明之繁华,笔锋一转,写元兵大兵南侵,“风卷落花愁”,表达了词人对国破家亡之恨和自身被掳之辱的无限悲慨之情。笔锋一转,女词人以包容博大的气魄和卓越的识见转写宋代历史文化大悲剧,笔力不凡,也表现了女词人超人一等的思维安位。当女词人作此词时,已被掳至临安,临安被陷之景,其触目惊心悲慨之深,是可以想见的。清平三百载,从南宋直扩展至三百年南北两宋。“典章文物”四字,凝聚着女词人对宋代历史文化之反思与珍惜。此四字指陈出有宋一代文化全体。北宋亡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灿烂文化三百年,如今扫地俱休!女词人之绝笔,写是历史文化悲剧之写照。此三句承上片而来,但典章文物显然比十里银钩更其深刻,是为巨眼。全词有此三句,意蕴极为遥深。在女词人心灵中,祖国与个人双重悲剧,原为一体。以下写个人命运之悲剧。“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就其深层意蕴言,则是庆幸自身在死节之前犹未遭到玷辱,保全了清白。是足可自慰并可告慰于家国。词读至此,真令人肃然起敬。一弱女子,能在被掳数千里后仍全身如此。非一般人所及!其绝笔之辞气又复从容如此,气度显亦超常。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借用南朝陈亡时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破镜离散典故,说出自己与丈夫徐君宝当岳州城破后生离死别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丈夫最后的深挚怀念。徐郎,借徐德言指徐君宝。同姓而同命运,用典精切无伦,自见慧心。徐德言夫妻破镜犹得重圆,而她们夫妇死节已决。故女词人之用此古典,其情况之可痛实过之百倍。“徐郎何在”?生死两茫茫,惆怅何其多。情变悲愤激烈而为凄恻低徊,其言之哀,不忍卒读。“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的意思是:从今后,我的魂魄,要飞过几千里路,回到岳阳故土,到夫君身边。从容绝决而又固执不舍,充分体现出能出世而仍入世、置生死于度外的传统文化精神。“夜夜岳阳楼”结笔于岳阳楼,意蕴遥深,亦当细细体味。

  女词人在词中对自身被掳艰危之现实,着墨尤多,而寄之以对文明的追思之中,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写南宋文明之繁盛及横遭蹂躏。在回忆和反思中。下片写徐郎何在与断魂千里,运用悬望与想象。表现了女词人远思之凌空超越。此词另一特点是意境之重、大、崇高。从历史文化悲剧写起,哀悼宋文明的衰亡,词境极为重大。词中表明自己死节之心,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意境极为崇高。

mǎntíngfāng··hànshàngfánhuá--jūnbǎo

hànshàngfánhuájiāngnánrénshàngxuānzhèngfēngliú绿chuāngzhūshílànyíngōudàndāobīngjīngyōngbǎiwànxiūzhǎnglóuxièfēngjuǎnluòhuāchóu

qīngpíngsānbǎizàidiǎnzhāngwénsǎoxiūxìngshēnwèiběiyóunánzhōujiànlángzàikōngchóuchàngxiāngjiànyóucóngjīnhòuduànhúnqiānyuèyánglóu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同:馐;直 同:值)
金樽(zūn)¹清酒²斗十千³,玉盘珍羞(xiū)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注释:¹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²清酒:清醇的美酒。³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⁴玉盘:精美的食具。⁵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⁶直:通“值”,价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投箸(zhù)¹不能食²,拔剑四顾心茫然³
译文: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注释:¹投箸:丢下筷子。箸:筷子。²不能食:咽不下。³茫然:无所适从。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¹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译文: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注释:¹太行:太行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闲来垂钓碧¹溪上,忽复²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译文:像姜太公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注释:¹碧:一作“坐”。²忽复:忽然又。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¹
译文: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注释:¹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岔路。安: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¹²有时,直挂云帆³沧海。
译文: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注释:¹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²会:终将。³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⁴济:渡。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剧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 .李白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5月 :33-34 .
2、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

xíngnán ·

bái tángdài 

jīnzūnqīngjiǔdǒushíqiān pánzhēnxiūzhíwànqián  (xiūtóng xiū zhítóng zhí )
tíngbēitóuzhùnéngshí jiànxīnmángrán 
huángbīngchuān jiāngdēngtàihángxuěmǎnshān  (xuěmǎnshānzuò xuěàntiān )
xiánláichuídiàoshàng chéngzhōumèngbiān  (zuò zuò )
xíngnán xíngnán duō jīnānzài 
chángfēnglànghuìyǒushí zhíguàyúnfāncānghǎi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孤舟¹相访至天涯²,万转云山³路更赊(shē)
译文: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
注释:¹孤舟:孤独的船。²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³云山:高耸入云之山。赊:遥远。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欲扫柴门¹迎远客²,青苔³黄叶满贫家
译文: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
注释:¹柴门:原指用荆条编织的门,代指贫寒之家;陋室。这里借指作者所住的茅屋。²远客:远方的来客。³青苔:苔藓。⁴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⁵贫家:穷人家。谦称自己的家。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

chóujià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zhōuxiāngfǎng访zhìtiān wànzhuànyúnshāngèngshē 
sǎocháiményíngyuǎn qīngtáihuángmǎnpín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