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鞭合束久停檛,暮府人闲早放衙。
频唤羊何把诗笔,即看姚魏用年华。
蒲鞭合束久停檛,暮府人闲早放衙。
频唤羊何把诗笔,即看姚魏用年华。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sāng)¹
译文:少年时候读诗书,连汉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却寄身农桑。
注释:¹农桑:农耕与蚕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zūn)¹常在旁。
译文:骑在驴身上两脚快要到地,喜爱喝酒,酒杯常在身旁。
注释:¹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译文:老去以后容貌虽然变改,醉了以后意气仍然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动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样不自量。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yuè)(zhī)¹王,月氏遁²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³应募,使月氏,与堂邑(yì)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时,把他的头当作饮酒的器皿,月氏时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配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
注释:¹月氏:月氏国。²遁:逃走。³郎:侍郎、郎中。汉代均称为「郎官」。⁴径:经过,行经。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¹²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³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ráo),少寇(kòu),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译文: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时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时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时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用力他的夫人为时。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没有侵扰,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
注释:¹属:下属。²亡:逃。³反:通“返”,返回。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留岁余¹,还²,欲³从羌(qiāng)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译文: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
注释:¹岁余:一年多。²还:返回。³欲:想要。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天子既闻¹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shǔ),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qián)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译文: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秘密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注释:¹既闻:听说以后。既:……以后。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shú)为庶人。
译文: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译文: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拜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译文: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商隐启:两日前,于张评事处伏睹手笔,兼评事传指意,于乐籍中赐一人,以备纫补。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眷言息胤,不暇提携。或小於叔夜之男,或幼于伯喈之女。检庾信荀娘之启,常有酸辛;咏陶潜通子之诗,每嗟漂泊。所赖因依德宇,驰骤府庭。方思效命旌旄,不敢载怀乡土。锦茵象榻,石馆金台,入则陪奉光尘,出则揣摩铅钝。兼之早岁,志在玄门,及到此都,更敦夙契。自安衰薄,微得端倪。
商隐¹启:两日前,于张评事²处伏睹手笔,兼评事传指意,于乐籍中赐一人³,以备纫(rèn)。某悼(dào)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眷(juàn)息胤(yìn),不暇提携。或小於叔夜¹⁰之男,或幼于伯喈(jiē)¹¹之女。检庾(yǔ)信荀(xún)娘之启¹²,常有酸辛;咏陶潜通子之诗¹³,每嗟(jiē)漂泊。所赖因依德宇¹⁴,驰骤府庭。方思效命旌(jīng)(máo)¹⁵,不敢载怀乡土。锦茵象榻,石馆金台,入则陪奉光尘¹⁶,出则揣摩铅钝(dùn)¹⁷。兼之早岁,志在玄门¹⁸,及到此都,更敦夙(sù)(qì)¹⁹。自安衰薄,微得端倪。
译文:商隐启:两天以前,在张评事处敬见手书,兼有评事传达意旨,在乐籍中赐给一个人来供缝补衣裳。我自从妻子亡故哀伤以来,还没有几日。梧桐树一半死了,方有叙述哀悼之作;我像灵光殿独自存在,并且兼有多病。怀念子女,没有工夫照顾。有的比嵇康的男儿小,有的比蔡邕的女儿幼。检出庾信讲到荀娘的书启,每次感到酸苦,念陶潜讲到通子的诗,每次叹息自己在外漂泊。所幸依靠府主,为幕府奔走,正思为节度使效命,不敢怀念家乡。这里有锦绣的褥子,有象牙饰的床榻,有藏书的石室,有招贤的黄金台。迸内就陪侍风采,出外就揣摩铅刀。加上早年,志趣在信奉道教,到了这里,更加强了早年的契合,自己安于衰弱命薄,略微得到学道的头绪。
注释:河东公:即柳仲郢。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故称柳仲郢为河东公。¹商隐:作者自己。²张评事:人名,事迹不详。评事,掌决断疑的官。³于乐籍中赐一人:河东公送一官妓给李商隐。乐籍,官妓。古时官妓属乐部,故称。⁴纫补:缝纫修补。⁵悼伤:犹悼亡。此指哀悼亡妻。⁶梧桐半死:典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此指丧偶后凄切的情状。⁷方有述哀:江淹悼妇诗《述哀》。⁸眷言:照顾,关怀。言,词尾。⁹息胤:子嗣,子女。¹⁰叔夜:嵇康,字叔夜。¹¹伯喈:蔡邕,字伯喈。¹²庾信荀娘之启:庾信写的《谢赵王赉荀娘丝布启》。荀娘,庾信之女。¹³陶潜通子之诗:陶渊明《责子》诗:“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通,陶潜第五子小名。¹⁴德宇:德泽恩惠的庇荫。¹⁵效命旌旄:此指听命于对方。旌旄,泛指旗帜。¹⁶光尘:对人风仪的敬称。此指河东公。¹⁷铅钝:铅刀,钝刀,比喻资质愚鲁。此是自谦之词。¹⁸玄门:指道教或佛教。¹⁹夙契:往昔的心愿。
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於篇什,实不接於风流。况张懿仙本自无双,曾来独立,既从上将,又托英寮。汲县勒铭,方依崔瑗;汉庭曳履,犹忆郑崇。宁复河里飞星,云间堕月,窥西家之宋玉,恨东舍之王昌。诚出恩私,非所宜称。伏惟克从至愿,赐寝前言,使国人尽保展禽,酒肆不疑阮籍。则恩优之理,何以加焉。干冒尊严,伏用惶灼。谨启。
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於篇什,实不接於风流。况张懿(yì)¹本自无双,曾来独立,既从上将,又托英寮。汲县勒铭,方依崔瑗(yuàn)²;汉庭曳(yè)(lǚ),犹忆郑崇(chóng)³。宁复河里飞星,云间堕月,窥西家之宋玉,恨东舍之王昌。诚出恩私,非所宜称。伏惟克从至愿,赐寝前言,使国人尽保展禽,酒肆不疑阮(ruǎn)。则恩优之理,何以加焉。干冒尊严,伏用惶(huáng)灼。谨启。
译文:至于南方的妖艳妇人,丛台的美妙歌妓,虽然在诗篇里写到过,实在跟她们没有关系。何况张懿仙本来是天下无双,曾经是当代独一,既经跟从上将,又托身英俊的幕僚。在汲县刻石,正在依靠崔瑷;在汉朝廷踏着木履声,还在想念郑崇。岂可再让银河上织女星飞下来,云里的月亮掉下来,偷看西邻的宋玉,恨不能嫁给东邻的王昌吗?那实在出于私恩,不是相称的。敬求能够听从至诚的愿望,赐给我改变以前说的话,使得国人完全保证柳下惠坐怀不乱,酒店主不怀疑阮籍有私心。那优厚的恩德。无法再增加哩。触犯尊严,敬表惶恐忧惧。谨慎地启奏。
注释:¹张懿仙:柳仲郢要送给李商隐的歌妓名字。²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人,书法家。当年中举茂才,迁汲县令,视事七年,为当地开稻田数百顷,长老用歌颂赞。³郑崇:字子游,西汉人。事见《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每见曳革履,上笑曰: “我识郑尚书履声。”⁴宋玉、王昌:仪容出众之人。⁵克从至愿:能够听从恳切的愿望。⁶赐寝前言:收回前面赠妓给我的话。寝,谓湮没不彰,隐蔽。⁷展禽:即柳下惠,展氏,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历代广为传颂。⁸酒肆不疑阮籍:《世说新语·任诞》: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⁹恩优之理:给予的恩惠与优待。

  这封信的开头叙述了作者从同僚张评事处看到柳仲郢的手礼。接下来,作者用充满感伤气息的笔调叙写自己丧妻以来的处境与心情。然后作者用“所赖”二字一转,折入对府主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才揭出辞赠止意。这封信连用典故,均极雅切,流丽圆转。

  信的开头叙述了作者从同僚张评事处看到柳仲郢的手礼。并听到张评事传达柳的旨意,要给自己一位官妓作侍妾。这几句以散句起,口气在亲切中显出恭敬。这是写信的缘由,全文即围绕此事展开。

  接下来,作者用充满感伤气息的笔调叙写自己丧妻以来的处境与心情。王氏于是年春夏问亡故,距写信时不过半年左右。故说“悼伤已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这里比喻丧偶,而自己遭此变故后形毁骨立的情状如见。“灵光独存”比喻亲故零落,仅余已身,而孑然孤立、形影相吊之处境可想,用典精切而富形象感。然后,又进一步说到,自己所眷恋的儿女,年纪尚幼,无暇提携照顾。每当咏读前贤关爱儿女的诗文,不免勾起自己的辛酸。陶、庾诗文巾所言子息,皆属幼龄,用以映衬己方,正是恰到好处。作者对幼儿弱女充满爱怜,王氏死后,他有诗说:“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在梓州关于“小男阿衮”亦有诗云:“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寄人龙种瘦,失母风雏痴。”此次只身远赴东川,撇下儿女,自不免更添天涯漂泊之悲。以上一路写来,仿佛只是在诉说丧妻后的孤孑凄伤,但读者从这充满哀感的叙说和对亡妻弱息的深情中,已不难想见作者对赠妓一事是何反应。

  接着,作者用“所赖”二字一转,折入对府主知遇之恩的感激。“锦芮象榻,石馆金台”,正渲染出礼遇的隆重,而“入则陪奉光尘,出则揣摩铅钝”,则正是自己“效命旌旄”的行动。从“方思效命旌旄,不敢载怀乡土”的话语看,柳之赠妓自含慰其异乡孤独之意,故有此半是感激、半是表白的说法,其中隐隐透出作客依人的辛酸。然后,又以“兼之”领起,转进一层,说自己早岁有志学道,到东川后,更加深了平生之所好,历尽坎坷之后,早已自安于禄命衰薄之境,而对玄门的精义稍微懂得了一点头绪。这是用自己对宗教的信仰含蓄地表叫,对于男女情爱一类事,已经再也无所追求了。作者早年曾一度在玉阳山、王屋山隐居学道,所谓“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就是。中年入仕以后.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无辜蒙受打击,只得栖身幕府,漂泊天涯;义遭妻子王氏之丧,转而虔诚事佛,欲从中寻求解脱烦恼之方,这里以“兼之”“及”“更”,蝉联而下,婉转表达自己绝意情爱的意思。接下来,又用“至于”二字提起,正面表白自己在一些篇什中虽曾描写过“南国妖姬”“丛台妙妓”。却“实不接于风流”。无论是“借美人以喻君子”,别有寓托,还足抒写感受体验,非即纪实,都说明自己并不是热中艳情的人。以“虽有”先让一步,用“实不”随即翻转加以否定,一纵一收,将自己生性并非重色这一点有力地强凋出来了。

  自己方面的原因,从悼亡之悲、子女之念、报效恩知、志在玄门一直写到性“不接风流”,已经将尢意于纳妾之意表达得非常充分了,下面便换另一角度,从张懿仙的经历、身份方面说。从下一段文字看,张懿仙大约原曾得柳仲郢的宠爱,后来又曾托身柳的某一僚属。当时乐籍歌妓俯仰随人虽属常事,但在对男女情爱持较为严肃态度的作者看来,卸感到不合适。因此他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说:“宁复河里飞星,云间坠月,窥西家之宋玉,恨东舍之王昌?”难道还要让她再渡鹊桥,投入别人的怀抱,成为窥墙密约的女子吗?这里,实际上蕴含着对张懿仙这类女子命运的同情,但以“雅谑”的形式出之,便不至冒犯府主的尊严,更不会拂逆他的“好意”,措辞委婉得体。四句连用四典,均极雅切,且流丽圆转,一气贯注,读来有声情摇曳之致。

  最后,方揭出辞赠止意。作者一方面感激府主的“恩私”,同时又委婉表明“非所宜称”,希望对方顺应自己的愿望,收回赐妓的成命,使人们不致对自己的品德产生错觉。作者把“赐寝前言”看作府主对自己的爱护,这是特别动听的。

  一位幕府主人,出于对幕僚处境的同情,而有赠妓之举。辞谢这种“恩遇”,是很难措辞的。作者却能诉之以情,明之以理,既不拂逆对方的好意,又使对方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性,从而“赐寝前言”。从这里不但可以看出作者恳挚的情感性格,还可以看出他善于辞令和驾驭骈文形式的圆熟技巧。隶事用典和骈偶对仗不但没有成为表达感情的障碍,而且成了更有效地表达感情的一种凭借。华不伤真,本篇是典型的一例。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李商隐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2:187-190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崔篆(zhuàn),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mǎng)改制¹,爪牙遍及²各地,严刑峻³法,杀戮(lù)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jiàn)¹⁰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shú)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¹¹应。
译文:崔篆是汉族人,当时担任郡守,那时是王莽篡权的时候,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罪的人。崔篆在他所在的县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法律残酷凶狠,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些人都是什么罪!”(崔篆)于是为他们平反,放出来两千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确实是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慨然,说:“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僚属们沉默不知如何回应。
注释:¹王莽改制:指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²及:到,至。³峻:苛刻。⁴辜:罪。⁵系:关押。⁶垂:掉下。⁷涕:泪。⁸斯:这;这种地步。⁹吏:僚属。¹⁰谏:婉言相劝。¹¹无以:没什么用来。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¹,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²(nóng)³家鹦鹉洲边住。
注释:¹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²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³侬:意即“我”。

  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不是“红尘”外的仙境,也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115-1117页

dāodāolìng··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íng

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énqiánliúshuǐqīngqīngshānduànhóngchénbáiyúnmǎnxúnchùshuōxúnmexúnmequèyuánláinóngjiāyīngzhōubiānz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