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溜终宵稍慰心,更须三日始为霖。
云雷尚觉经纶狭,暑雨犹疑咨怨深。
不假溟鲲能激水,何须垤鹳解知阴。
回头谷口耕樵侣,辜负盟言愧断金。
檐溜终宵稍慰心,更须三日始为霖。
云雷尚觉经纶狭,暑雨犹疑咨怨深。
不假溟鲲能激水,何须垤鹳解知阴。
回头谷口耕樵侣,辜负盟言愧断金。
吴潜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5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¹
译文:传说合浦有一株杉树,随风远向北方洛阳飞。
注释:裴尚书:裴忌,字无畏。陈宣帝时历位都官尚书。¹“传闻” 两句:据晋刘欣期《兖州记》合浦东有一一杉树,叶落,随风入洛阳城内。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北风尚嘶马,南冠¹独不归
译文:胡马感北风尚知嘶鸣,南冠羁居却不能回归。
注释:¹南冠: 夏秋楚人之冠。后来也作为远使或囚犯的代称。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去云风徒送,离琴手自挥¹
译文:目送云彩向家乡飘去,离开琴弦手指仍自挥。
注释:¹“去云”两句:用嵇康“风送归鸿,手挥五弦”句意。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译文:秋蓬飞荡失去原住所,光阴转芳草多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译文:长声叹息旅途关山月,风尘沾满天涯客子衣。

  起首两句是“兴”,即唤起。合浦(今属广东)指作者流寓之地,洛阳非实指,意思是合浦之杉叶尚能遥飞到洛阳,自己却流落异域,人不如叶。诗人知道岭南的杉叶飞到洛阳是不可信的,所以用“传闻”二字;然而愿望却在挑动诗人,并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虚幻与常识的起迭,失望与希望的对流,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在乱世尤其表现得突出,因而这两句也有它的社会内容。

  “北风”两句是对“传闻”两句的曲折承接,从南与北的地理的间隔上,又暗寓着南北朝在政治上的对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诗人的迫切愿望,但国土的分裂使他无法实现这愿望,因而“南”、“北”这两个字,也成为诗人的敏感性的词眼。

  前四句是诗人的独白,五、六两句才转入赠诗的对象。诗人和长安使之间应当有对话的,却以目送手挥来代替。诗人要着重表达的是离别时的情绪。这两句原是化用嵇康赠人诗的句意,但加上“徒送”的“徒”,就加强了感伤的效果。江总原来也是以使臣身分而到岭南,这时眼睁睁地望着长安使从他身边离去,自己却仍然留滞着。一去一留,其中就有多多少少要说的话,如同小河下面的潜流。

 “秋蓬”句是比自己,“春草”句是说自己在客地已经度过几个春天。但春草的年年芳菲,徒然增添了自己的惆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唐代王维《送别》也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用意都有共通处。

  末两句以关山逗客子,以月光逗风尘:明月本是普照大地的,但对诗人来说,能够让光照到的也唯有衣衫上的风尘而已。

  全诗前八句用比喻,对仗也很工整,却不雕琢,这一方面固然表现出作者的才力,一方面也因作者是南朝后期的人,诗的格律正在逐渐趋向成孰稳定。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著;金文男编.金性尧集外文编 第4卷 古诗文赏析 作家小传 编辑手稿 旧体诗 金性尧著作篇目索引:中西书局,2013.08:第94页

zhǎngān使shǐpéishàngshū--jiāngzǒng

chuánwényuǎnxiàngluòyángfēi

běifēngshàngnánguānguī

yúnsòngqínshǒuhuī

qiūpéngshīchùsuǒchūncǎofāngfēi

tàiguānshānyuèfēngchénzi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¹忽传收蓟(jì)²,初闻涕(tì)³泪满衣裳(cháng)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注释: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¹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²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³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¹妻子²愁何在³,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译文: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注释:¹却看:回头看。²妻子:妻子和孩子。³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⁴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放歌¹²纵酒³,青春作伴好还乡。
译文: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注释:¹放歌:放声高歌。²须:应当。³纵酒:开怀痛饮。⁴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⁵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¹从巴峡穿巫峡²,便³下襄(xiāng)向洛阳
译文: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¹即:就。²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³便:就的意思。⁴襄阳:今属湖北。⁵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

wénguānjūnshōunánběi

 tángdài 

jiànwàichuánshōuběi chūwénlèimǎncháng 
quèkànchóuzài mànjuǎnshīshūkuáng 
báifàngzòngjiǔ qīngchūnzuòbànhǎohuánxiāng 
cóngxiáchuān穿xiá biàn便xiàxiāngyángxiàngluòyáng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译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耐寒唯有东篱(lí)菊,金粟(sù)¹初开晓更清。
译文: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注释:¹金粟:黄色的花蕊。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

yǒng

bái tángdài 

xīnshuāngzhuóqīng jiāoxīnzhébàiqīng 
nàihánwéiyǒudōng jīnchūkāixiǎogèngqīng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译文: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谁是可以与我欢颜笑谈的人?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出门临¹永路²,不见行车马。
译文:出门就对着那条通往远方的长路,但却不见亲友的车马从此经过。
注释:¹临:对着。²永路:长路。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登高望九州¹,悠悠分旷野。
译文:登高极目远门,只见悠悠的江河把大地分割成一块块的旷野。
注释:¹九州:我国古代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梁州、雍州(见《尚书·禹贡》)。此处指极目远望。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孤鸟西北飞,离兽¹东南下。
译文:一只倦鸟独自向西北飞去,而我却像失群的孤兽孤独地来到了东南方。
注释:¹离兽:失群的孤兽。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日暮思亲友,晤(wù)¹用自写²
译文:在这暮色苍茫的时候我格外思念远方的亲友,只能用自言自语来排解忧愁。
注释:¹晤言:对坐而谈。晤,对。²用自写:以自我排解忧愁。用,以。写,消除。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dàn)¹空水带²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³
译文: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注释:¹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²带:一作“对”。³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波上马嘶(sī)看棹(zhào)¹,柳边人歇待船归。
译文: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注释:¹“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船桨,代指船。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¹
译文: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注释:¹“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谁解乘舟寻范蠡(lǐ)¹,五湖烟水²独忘机³
译文: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注释:¹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²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³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

  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实如此。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1-622

zhōuná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dànránkōngshuǐdàixiéhuī dǎocāngmángjiēcuìwēi 
shàngkànzhào liǔbiānrénxiēdàichuánguī 
shùcóngshācǎoqúnōusàn wànqǐngjiāngtiánfēi 
shuíjiěchéngzhōuxúnfàn yānshuǐw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