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
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
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
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

liúbiétàishǒu--wángchānglíng

chényángtàishǒuniànwángsūnyuǎnzhéyuánlùn

huángqīngyúndāngmíngzhūzhebàojūnēn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2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¹
译文:喜欢在江边歇息,直到太阳落下去了,还舍不得离开。
注释:¹日斜: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眠分黄犊(dú)草,坐占白鸥沙。
译文:我在小黄牛歇息的草地上睡觉,到有白鸥嬉戏的沙滩上坐坐。

fǎ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àijiāngbiānhǎo liúliánzhìxié 
miánfēnhuángcǎo zuòzhànbáiōushā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忆年十五心尚孩¹,健如黄犊(dú)²走复来。
译文: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注释:¹心尚孩:心智还未成熟,还像一个小孩子。杜甫十四五岁时已被当时文豪比作班固、扬雄,原来他那时还是这样天真。²犊:小牛。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译文: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走至少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¹
译文: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注释:¹少行立:走和站的时候少,是说身体衰了。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强将笑语¹供主人²,悲见生涯百忧集。
译文: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注释:¹强将笑语:犹强为笑语,杜甫作客依人,故有此说不出的苦处。强:读上声。真是:“声中有泪,泪下无声”。²主人:泛指所有曾向之求援的人。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入门依旧¹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译文: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注释:¹依旧:二字痛心,尽管百般将就,却仍然得不到人家的援助,穷得只有四壁。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从诗中可以同时看到他少年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着悲痛、愤懑的感情。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聊以泄愤,不嫌径直。”(《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着,还须出入于官僚之门,察言观色,养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家中凄景。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用“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啼叫怒索。在诗人笔下,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于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它“悲愤慷慨,郁结于中”,“沉郁苍凉,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78-280页

bǎiyōuxíng

 tángdài 

niánshíxīnshànghái jiànhuángzǒulái 
tíngqiányuèzǎoshú shàngshùnéngqiānhuí 
jīnshūshí zuòzhǐduōshǎoxíng 
qiángjiāngxiàogōngzhǔrén bēijiànshēngbǎiyōu 
ménjiùkōng lǎoyántóng 
chīérzhī jiàosuǒfànméndōng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花信¹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译文:应花期而来的风哟,你虽来了,但人已离散去,全不像那花儿依旧。人到春来瘦,等候着心上人,倚门盼归,折断了门前杨柳。
注释:¹花信:花开的风信、消息。古人将春天分为二十四番花信,即二十四番花信风,各种名花按花信顺序开放。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¹。分飞²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xiù)
译文:上天赋予了人多情的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自你我分别后,伴随我的,只是相思的泪、浇愁的酒,沾湿了我的双罗袖。
注释:¹“天与”二句:谓上天赋予了多情之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²分飞:离别。

  这又是一篇思妇之词。先说花开有信而人归无期,相比之下,产生了怨恨之情。继而说“又成春瘦”,因伤春而瘦,非只今年、去年、前年,乃至更早,就已是逢春必瘦了,可见伤春之长久而且深沉。其实,致瘦之因,伤春是表面的话,伤离才是真情。每年春天,柳梢青青,而“留”人不住,“柳”徒增恨,顺手折之,以表盼望游子归来之心意,不料三折两折,竟把门前的柳枝都折尽了。

  过片,从尤人进而怨天,“天与又情,不与长相守”,这是怨恨老天爷自相矛盾,既使人又情,又不使人相守,又情与相守不能兼得,因而引出离别相思之苦。这里所表达的怨情是更深一层的了。

  最后说到排遣愁苦的做法。借酒浇愁的话并未明说,只说“泪痕和酒,沾了双罗袖”,这里面已经包含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意思,泪和酒已然混为一体,以罗袖扭之,故而沾湿。当然,这样写来,既是强调,也是夸张,而所表述的情意却是真挚的。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第241·242页

diǎnjiàngchún··huāxìnláishí--yàndào

huāxìnláishíhènrénshìhuājiùyòuchéngchūnshòuzhéduànménqiánliǔ

tiānduōqíngzhǎngxiāngshǒufēnfēihòulèihénjiǔzhànleshuāngluóxiù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黄花时节碧云天。
欲寄愁心朔(shuò)雁边¹,西风浊(zhuó)酒惨离颜²。黄花时节碧云天。
译文:在萧索荒凉的边塞望见大雁,想要把“愁心”寄送。西风下独饮浑浊的黄酒,忆及当年离家别亲凄惨的别宴。黄叶纷飞的时节,碧云飘悠的蓝天。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¹朔雁边:谓北方边地的大雁。²惨离颜:谓离别的筵宴上忧愁凄苦之形貌。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
古戍(shù)¹烽烟迷斥堠(hòu)²,夕阳村落解鞍(ān)(jiān)³。不知征战几人还。
译文:烽离飘起,斥候发出作战的信号。到了黄昏,在一个村子里面卸去行装,驻扎安营。不知道战争结束后还有几个人能回家和亲人团聚。
注释:¹古戍:指古代将士守边之处,筑有城堡、营垒、烽火台等。²斥堠:放哨,此处代指边关哨所。³解鞍鞯:谓卸去行装以驻扎安营。鞍鞯:指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鞍子和托鞍的垫子。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在外从军之人思念家人的情景。

  全词可分为两部分。前三句为上片,写的是战争前的忆家的情状,下片写的是经过厮杀战后后恋家的情景。虽有两片,但却由一“愁”统辖。首句“欲寄愁心朔雁边”直抒胸中压抑长久的“愁”。在萧索荒凉的边塞,“愁心”无法寄送,秋日望见大雁,词人不由心生此意。因“愁”而生忆,忆及当年离家别亲凄惨的别宴,恰如就在昨天,故而愁心更添一层愁。独饮浊酒,更添愁绪,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又有“浊酒一杯家万里”,所以愁情更浓更远。远处美好的灿灿黄花,给词人视觉上的亮色。一片荒芜之中,突见生机勃勃的黄花,犹如无垠沙漠里的一汪清泉,给人欣喜,却也是如此短暂,欣喜过后是无尽的苦楚。这里,以艳丽的黄花来反衬词人的内心无比凄凉。

  下片中,思绪未定就不得不投入战斗。战斗知道傍晚,片刻的修整,望着受伤的战友,情感徒然升华,由上片的只是内心愁绪,变为内心的担忧。古来战争,从来都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残酷,让词人心内生忧。在这里,词人虽无直抒胸怨,但怨气慢慢升起:亲人别离,生死未卜,隐隐的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全词仅四十二个字,却刻画出多个画面。词人善于运用意象,别具一格,给人不一般的画面感觉。情感表达也是由浅入深,进而有一种隐怨在内。意象结合出的景与词人所要表达的情,相互融合,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 经典典藏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407-410页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清秋有馀(yú)思,日暮尚溪亭¹
译文: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注释:¹溪亭:临溪水的亭子。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译文: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yíng)
译文: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tīng)¹
译文: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注释:¹汀:水边平地,小洲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树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树”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树’、‘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49-1450页

tíng--línjǐng

qīngqiūyǒushàngtíng

gāoshùyuèchūbáiwēifēngjiǔbànxǐng

xíng穿chuānluòxiánzuòshùliúyíng

chùdēngyuǎnt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