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
沧江¹(sù)²归,白璧见秋月。
译文:自青苍色的大江逆流而归,行至白璧山赏玩秋月。
注释:¹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²溯流:逆着水流方向。溯:逆流而上。
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秋月照白璧(bì),皓如山阴雪¹
译文:秋日的月光照在白璧山上,如同山阴之雪般皎白令人兴发。
注释:¹山阴雪:用晋人王徽之典故。山阴:今浙江绍兴。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
幽人¹停宵征²,贾(gǔ)³忘早发。
译文:隐逸之士停止了夜晚出行,商贾买卖人忘记了早晨出发。
注释:¹幽人:幽隐之人;隐士。²宵征:夜间出行。³贾客:商人。
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进帆¹天门山,回首牛雪²没。
译文:扬帆再行来到天门山,回头望去牛头渚已被掩没。
注释:¹进帆:谓利用风力扬帆使船前进。²牛雪: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
川长信风¹来,日出宿雾歇。
译文:大江长啊季风按时吹来,太阳升起夜雾消散。
注释:¹信风: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至的风。
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故人¹在咫(zhǐ)²,新赏³成胡越
译文:老朋友近在咫尺却未见面,不能共同欣赏奇景相隔如胡越。
注释:¹故人:此指王主簿。²咫尺:形容距离近。³新赏:欣赏新奇景色。⁴胡越:喻相隔遥远。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寄君青兰花¹,惠好²(shù)不绝。
译文:寄您一枝青青的兰花,愿我俩和谐美满友谊长存。
注释:¹青兰花:俗称草兰,又名春兰。古人以兰花喻友情。²惠好:恩爱,和谐,友好。

  此诗起句擒题,“沧江泝流归”,谓沿长江逆流而上,起自金陵,云“归”而未道及终点,恐怕大抵不出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芜湖)一带。在归途中过白壁山,此山之三峰,本已是“中起如垩”,加以秋月郎照,当然更见其白了,“白壁见秋月”,此句看似平实,却深得自然风致。在白壁山下看见秋月,一“见”字,悠然自得,不期而遇,正如陶渊明《饮酒》中的“悠然见南山”,自然无为之中,意与境会,真味盎然。上句“白壁见秋月”,下句“秋月照白壁”,非仅是上下句连的顶真句式,而且二句中仅换当中一字,余为“白壁”与“秋月”的词序颠倒,颇饶民歌风味。“秋月照白壁”,在平淡自然之中,作者由“见秋月”的无心而得,转为凝心观照,注视月色下的白壁山。山色之白更得月色之白,“皓如山阴雪”,此句足传月光下白壁山的迷人风采了。晋人在山水赏会之中,对自然风光一往情深,李白形容月下山色如“山阴雪”,不仅出于《世说》,而且亦如晋人那样,怀有对山水的无比热爱。李白不仅对此景色深为留连,而且推己及人,以自己之心为他人之意,用“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一步渲染月色、山色之美。《诗经》中有“肃肃宵征”之句,李白云“幽人停宵征”。商贾逐利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却也“忘早发”。幽人与贾客之所以驻足不行,是因为被自然界的动人美景深深吸引住了。

  在“溯流”的过程中,“白壁山玩月”是第一个高潮,虽然幽人停其宵征,贾客亦忘早发,但“林无静树,川无停波”,总不能容与江中忘其所归,何况还总有“行舟催发”一幕吧,于是,船又继续泝流而上,“达天门”而成第二个高潮。

  “进帆天门山”,一“进”字足见体物之妙,既是进发之意,又是因地形而言。由于江东的博望山(东梁山)与江西的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形似天门,船行至此,有入门之感,故“进帆”二字确是传神之笔。“回首牛渚没”,因天门耸峙,遮断视线,回首眺望,已不见牛渚山踪影了。李白《望天门山》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处的江山形势可见。前句“进帆”,后句“回首”,一进一回,极得生动之致,物色与人之精神皆治。夜间已去,曙色渐现,“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此二句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江间美景:江风沾着长川吹拂,日出而宿雾渐歇。杜甫曾称道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日出宿雾歇”,就是化用鲍照诗句“江寒雾未歇”而来,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亦云:“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可见李白虽推尊汉魏风骨,却也不废六朝的清词丽句,对其有所汲取和熔铸。

  诗至于此,“白壁山玩月”与“达天门”两个内容均已完成,前者的山色与月色,后者的山势与风、雾,均传其神韵,得其气象。于是,再转为“寄句容王主簿”的第三个内容。“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据《唐书·地理志》可知,江南东道昇州江宁郡有句容县,离此地不远,“在咫尺”并非夸张过甚。然而,咫尺之遥竟成胡、越之远,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其间距离遥远为一义;另一义则如《吴越春秋》所说“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李白为人傲岸,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平交诸侯,长揖君主,王主簿以九品官当“故人”之称,如非深知,必与李白为人有相似之处,胡越之叹的同类相亲之义,或许不是妄加。诗人并未说出咫尺成胡越的原因,而深切地表达了作者诗人对王主簿的一片深情:“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这未免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也令人想起陆凯的《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礼轻情重,诗虽止而情未止。

  李白喜游山水,“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刘楚登《太白酒楼记》)李白尤爱月亮,其字为太白,孩子叫明月奴,诗中常写明月,这是他向往光明、纯洁,痛恨污浊、庸俗所致。此诗之大江、明月、白壁如雪,既是诗人所见之处境,又是诗人所发之内心,堪称情与景融,意与境合。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明月下的白壁山,如山阴雪景的皎然洁白,悬照大江之上,似一幅静止的图画。而“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却是四个活动画面的转换。进、回、来、出、歇五字,皆极平常,又恰到好处,入天门、望牛渚,风来、日出、雾歇,时间推移,行程亦变,景物变换,极其自然。白壁玩月为静,天门行舟为动,分则各得其宜,合观互为映衬,在李白的笔下,有郢匠运斤之妙,转接自如,毫不费力。

  此诗以写景为主,却又不乏抒情妙笔。前面的“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是将己情移之于人,以停征,忘发言秋月白壁之景色迷人,加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后面的咫尺之叹、胡越之慨,足见李白与友人的一片深情,而寄君青兰之举,惠好不绝之想,更翻新了古诗意境,使人有情韵不竭之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9-530

jīnlíngliúguòbáishānwányuètiānménróngwángzhǔ簿

bái tángdài 

cāngjiāngliúguī báijiànqiūyuè 
qiūyuèzhàobái hàoshānyīnxuě 
yōuréntíngxiāozhēng jiǎwàngzǎo 
jìnfāntiānménshān huíshǒuniúzhǔ 
chuānchángxìnfēnglái chū宿xiē 
rénzàizhǐchǐ xīnshǎngchéngyuè 
jūnqīnglánhuā huìhǎoshùju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青苍色的大江逆流而归,行至白璧山赏玩秋月。

秋日的月光照在白璧山上,如同山阴之雪般皎白令人兴发。

隐逸之士停止了夜晚出行,商贾买卖人忘记了早晨出发。

扬帆再行来到天门山,回头望去牛头渚已被掩没。

大江长啊季风按时吹来,太阳升起夜雾消散。

老朋友近在咫尺却未见面,不能共同欣赏奇景相隔如胡越。

寄您一枝青青的兰花,愿我俩和谐美满友谊长存。

注释

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溯流:逆着水流方向。溯:逆流而上。

山阴雪:用晋人王徽之典故。山阴:今浙江绍兴。

幽人:幽隐之人;隐士。

宵征:夜间出行。

贾客:商人。

进帆:谓利用风力扬帆使船前进。

牛雪: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

信风: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至的风。

故人:此指王主簿。

咫尺:形容距离近。

新赏:欣赏新奇景色。

胡越:喻相隔遥远。

青兰花:俗称草兰,又名春兰。古人以兰花喻友情。

惠好:恩爱,和谐,友好。

创作背景

  从诗题可知,李白此行从金陵出发,乘舟溯流而上,过白壁山,到天门山,写成此诗,寄句容王主簿。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9-530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96-398
赏析

  此诗起句擒题,“沧江泝流归”,谓沿长江逆流抵上,起自金陵,云“归”抵未道及终点,恐怕大抵不出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芜湖)一带。在归途中过白无山,此山之三峰,本已是“中起如垩”,加以秋月郎照,当然更见其白照,“白无见秋月”,此句看似平实,却深得自然风致。在白无山下看见秋月,一“见”字,悠然自得,不期抵遇,正如陶渊明《饮酒》中的“悠然见南山”,自然无为之中,意与境会,真味盎然。上句“白无见秋月”,下句“秋月照白无”,非仅是上下句连的顶真句式,抵且二句中仅换当中一字,余为“白无”与“秋月”的词序颠倒,颇饶民歌风味。“秋月照白无”,在平淡自然之中,作者由“见秋月”的无心抵得,转为凝心观照,注视月色下的白无山。山色之白更得月色之白,“皓如山阴雪”,此句足传月光下白无山的迷人风采照。晋人在山水赏会之中,对自然风光一往情深,李白形容月下山色如“山阴雪”,不仅出》《世说》,抵且亦如晋人那样,怀有对山水的无比热爱。李白不仅对此景色深为留连,抵且推己及人,以自己之心为他人之意,用“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一步渲染月色、山色之美。《诗经》中有“肃肃宵征”之句,李白云“幽人停宵征”。商贾逐利抵行,“天下““,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却也“忘早发”。幽人与贾客之所以驻足不行,是因为被自然界的动人美景深深吸引住照。

  在“溯流”的过程中,“白无山玩月”是第一个高潮,虽然幽人停其宵征,贾客亦忘早发,但“林无静树,川无停波”,总不能容与江中忘其所归,何况还总有“行舟催发”一幕吧,》是,船又继续泝流抵上,“达天门”抵成第二个高潮。

  “进帆天门山”,一“进”字足见体物之妙,既是进发之意,又是因地形抵言。由》江东的博望山(东梁山)与江西的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形似天门,船行至此,有入门之感,故“进帆”二字确是传神之笔。“回首牛渚没”,因天门耸峙,遮断视线,回首眺望,已不见牛渚山踪影照。李白《望天门山》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处的江山形势可见。前句“进帆”,后句“回首”,一进一回,极得生动之致,物色与人之精神皆治。夜间已去,曙色渐现,“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此二句描绘照天门山一带的江间美景:江风沾着长川吹拂,日出抵宿雾渐歇。杜甫曾称道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日出宿雾歇”,就是化用鲍照诗句“江寒雾未歇”抵来,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亦云:“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可见李白虽推尊汉魏风骨,却也不废六朝的清词丽句,对其有所汲取和熔铸。

  诗至》此,“白无山玩月”与“达天门”两个内容均已完成,前者的山色与月色,后者的山势与风、雾,均传其神韵,得其气象。》是,再转为“寄句容王主簿”的第三个内容。“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据《唐书·地理志》可知,江南东道昇州江宁郡有句容县,离此地不远,“在咫尺”并非夸张过甚。然抵,咫尺之遥竟成胡、越之远,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其间距离遥远为一义;另一义则如《吴越春秋》所说“胡马依北风抵立,越燕望海日抵“,同类相亲之义也。”李白为人傲岸,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平交诸侯,长揖君主,王主簿以九品官当“故人”之称,如非深知,必与李白为人有相似之处,胡越之叹的同类相亲之义,或许不是妄加。诗人并未说出咫尺成胡越的原因,抵深切地表达照作者诗人对王主簿的一片深情:“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这未免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也令人想起陆凯的《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礼轻情重,诗虽止抵情未止。

  李白喜游山水,“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刘楚登《太白酒楼记》)李白尤爱月亮,其字为太白,孩子叫明月奴,诗中常写明月,这是他向往光明、纯洁,痛恨污浊、庸俗所致。此诗之大江、明月、白无如雪,既是诗人所见之处境,又是诗人所发之内心,堪称情与景融,意与境合。

  “秋月照白无,皓如山阴雪”。明月下的白无山,如山阴雪景的皎然洁白,悬照大江之上,似一幅静止的图画。抵“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却是四个活动画面的转换。进、回、来、出、歇五字,皆极平常,又恰到好处,入天门、望牛渚,风来、日出、雾歇,时间推移,行程亦变,景物变换,极其自然。白无玩月为静,天门行舟为动,分则各得其宜,合观互为映衬,在李白的笔下,有郢匠运斤之妙,转接自如,毫不费力。

  此诗以写景为主,却又不乏抒情妙笔。前面的“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是将己情移之》人,以停征,忘发言秋月白无之景色迷人,加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后面的咫尺之叹、胡越之慨,足见李白与友人的一片深情,抵寄君青兰之举,惠好不绝之想,更翻新照古诗意境,使人有情韵不竭之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9-530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
(cán)君能卫足¹,叹我远移根。
译文:你能卫足让我惭愧,感叹我被移根迁往远方。
注释:¹卫足:古人以葵之嫩叶为菜,不待其老便掐食,而不伤其根,令葵再长嫩叶,所以称葵能“卫足”。
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
白日¹如分照,还归守故园²
译文:青天白日如能光顾,我定要返回我的家乡。
注释:¹白日:比喻朝廷。²故园:泛指故乡。

  这是一首五绝形式的咏物寓慨诗。前面两句,以对比出之:“惭君”写葵,“叹我”自谓,寓意相辅相成。作者为自己当时无力雪冤自保、终至被迫流放夜郎的艰险处境发出无可奈何的低吟。对葵叶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葵菜,一说是向日葵,两说都通。根据杜预注《左传》,以为葵指向日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此诗由“卫足”联想到“白日”,当时受到杜注影响。向日葵的叶子始终护卫着它的根,李白由此产生惭愧的心理,从而叹息自己却移根走他乡为异客。

  后面两句,则是表明作者的希望。李白期待着白日能够分一点光来照耀他,使他能够返回故乡守护故园。李白由“葵”联想到“日”,盼望朝廷赦免他,这与《上崔相百忧章》“覆盆傥举,应照寒灰”两句寓意正同。只是在《上崔相百忧章》里,作者在希望得到昭雪的同时,多少还表达了愿为朝廷效力的心意;而《流夜郎题葵叶》的最后两句,只是希望归隐故园,了此残生,情绪更加低沉了。不过后来他尽管遇赦了,一点点白日之光已经照到了他的身上,然而他仍然未能“还归守故园”。

  李白“凡所著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这一特点在此诗中表现很突出。由葵叶之“卫足”反衬自己之“移根”,愧叹自己的“无能”自解冤狱。又借“白日”的“分照”,比喻“皇恩浩荡”,盼望朝廷宽宥,放自己回故园和亲人团聚。

  此诗纯用寻常语,词意平易浅近,不像李白长篇歌行那样,表现出睥睨一切的浪漫主义情调。通过浅言淡语挥斥幽愤,透露出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对朝廷给予自己不公正待遇的控诉,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十分感人地传达出诗人南流夜郎途中的真实思想情绪。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68-269

liúlángkuí--bái

cánjūnnéngwèitànyuǎngēn

báifēnzhàoháiguīshǒuyuán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qú)(yù)¹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²而调(tiáo)³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¹⁰;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hé)¹¹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译文:(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它)并教它说话。时间长了,(它)就能模仿人说话,(然而)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下了。整天所模仿的(话),也只是那几句。(有一只)蝉在院子(的树上)鸣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蝉对鸲鹆说:“你能模仿人说话,很好;然而(你)说的话,没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哪里像我自己的声音(都是)表达自己的心意!”鸲鹆惭愧地低下了头,到死也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注释:¹鸲鹆:俗名八哥,经过训练,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²罗:捕鸟的网。这里是用网捕,捕捉的意思。³调 :训练鸟兽,文中指训练鸲鹆。⁴效:模仿。⁵惟 :只,只有。⁶鸣:鸣叫。⁷庭:庭院,院子。⁸鸟:这里指鸲鹆 (八哥)。⁹谓:讥笑。¹⁰善:好,擅于。¹¹曷若: 哪里比得上。曷,何、什么。若,如、象。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¹。秋菊盈园,而持醪(láo)²(mǐ)³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译文: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
注释:¹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²醪: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³靡: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⁴服:用,这里转为欣赏之意。⁵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世短意常多¹,斯人²乐久生³
译文: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
注释:¹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²斯人:指人人。³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日月依辰至¹,举俗爱其名²
译文: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
注释:¹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²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露凄¹(xuān)²息,气澈³天象明
译文: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注释:¹露凄:秋霜凄凉。²暄风:暖风,指夏季的风。³气澈:空气清澈。⁴天象明:天空明朗。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¹
译文: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
注释:¹“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酒能祛(qū)¹百虑,菊解制²(tuí)³
译文: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
注释:¹祛:除去。²制:止,约束,节制。³颓龄:衰暮之年。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如何蓬庐士¹,空视时运倾²
译文: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
注释:¹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²空视时运倾:指易代之事。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斜,引申为转迁的意思。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尘爵耻虚罍(léi)¹,寒华²³自荣
译文: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
注释:¹尘爵耻虚罍: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²寒华:指秋菊。³徒:徒然,白白地。⁴荣:开花。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liǎn)(jīn)¹独闲谣²,缅(miǎn)³焉起深情。
译文: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注释:¹敛襟:整一整衣襟,指正坐。²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作诗。³缅: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栖迟¹固多娱,淹留岂无成²
译文: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
注释:¹栖迟:隐居而游息的意思。栖,宿;迟,缓。²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

  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然而这一年的重九,在陶渊明的宅边,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然苦于无钱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这里小序中所说的“九华”也就是指菊花,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议论领起,解释了重九之名,并提出感叹人生的主题。意谓人生在世,不过如白驹过隙,正由于其为极暂短的一瞬,故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忧顾虑,也导致了人们企慕长寿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按着时序的推移又来到了,人们之所以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因为“九”与“久”谐音,所以对它的喜爱正体现了对长生的渴求。这里“举俗爱其名”与小序中的“爱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炼意极精,宋代李公焕在《笺注陶渊明集》卷二中认为此句是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两句的浓缩,体现了陶渊明驾驭语言的本领。

  “露凄暄风息”至“寒华徒自荣”十句写景抒情,感叹自己有菊无酒,空负良辰美景。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天象清明,飞去的燕子没有留下踪影,北来的大雁还有声声余响。诗人说:据说酒能祛除心中的种种烦恼,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为何我这隐居的贫士只能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积满灰尘,而秋菊却在篱边空自开放。这里描写了一幅天朗气清的深秋景象,与诗人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消逝,盛开的菊花也徒自争艳,诗人于是感慨系之。

  “敛襟独闲谣”即写诗人的感叹,他整敛衣襟,独自闲吟,而思绪辽远,感慨遥深。想自己游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欢乐,但留滞人世不能就一无所成。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叹人生的短暂,而且对人生的价值重新作了审视,诗中关于“深情”的内容并没有加以明确说明,只是隐隐约约地点出了作者悲从中来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无酒可饮,而更大的悲痛隐藏在心中,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身价值的探求。全诗一气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时行乐,空负秋光的悲叹,然忽又说“淹留岂无成”,更翻出一层意思,所以延君寿说是“一意两层收束”(《老生常谈》)。

  因为此诗结语的含蓄,似有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因而历来解此诗者就以为陶渊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借此表示了对前朝的留恋,并有志于恢复王室之事。“空视时运倾”一句中也系有感于时事的倾覆,“尘爵”二句则表达了愿安于时命,自保贞心的愿望。最后所谓的“淹留岂无成”,即暗指自己所以羁留人间是由于还抱着复国的希望,等待一展宏图的机会。这种说法自然也不无道理,自来论陶诗的人也曾指出过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而是一个颇有感时伤世之情的人。龚自珍就说他“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考此诗序中所谓“寄怀”,诗中所谓“深情”,都似乎确有所寄托,以此推断,可能此诗确有寓意。鲁迅评陶潜说:“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诗即体现了他对政治和生命两方面的认识。

  此诗以说理与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其中某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可见陶渊明铸词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虽为叙述语,然遒劲新巧,词简意丰,同时无雕饰斧凿之痕,这正是陶诗的难以企及处。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21-523

jiǔxiá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xián àichóngjiǔzhīmíng qiūyíngyuán érchíláoyóu kōngjiǔhuá huái怀yán 

shìduǎnchángduō rénjiǔshēng 
yuèchénzhì àimíng 
xuānfēng chètiānxiàngmíng 
wǎngyànyǐng láiyànyǒushēng 
jiǔnéngbǎi jiězhìtuílíng 
péngshì kōngshìshíyùnqīng 
chénjuéchǐléi hánhuáróng 
liānjīnxiányáo miǎnyānshēnqíng 
chíduō yānliúchéng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张仪为秦连横¹,说(shuì)²赵(武)王曰:“弊邑(yì)秦王使³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bìn)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sù),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fèn)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miǎn)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hán)(dān)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译文:张仪为秦国推行连横主张,游说赵武王道:“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向东出函谷关外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传布于天下和山东六国。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
注释:¹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也用来泛指结盟。²说:游说;用话劝说使人听自己的意见。³使:派遣。⁴收率:统率。⁵摈:排斥;弃绝。⁶辟远:荒僻辽远。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shì)¹苏秦之计。荧(yíng)(huò)²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gāo),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译文: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联盟,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驻扎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四国订立盟约:‘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
注释:¹恃:依赖,依靠。²荧惑:使迷惑。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 huì)¹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pōu)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
译文: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做相国,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独断朝政。而我深居宫中,不能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当先王丢下群臣离开人间的时候,寡人年纪还小,在位的时间不长,但内心却非常疑惑。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根本不是治国安邦的长久之计。因此正想重新考虑,改变战略国策,向秦割地,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希望与秦国友好。我正准备车马要到秦国去时,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领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并把河间之地献给秦国。
注释:¹蔽晦:指蒙蔽。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yè)¹学楚吟²,病骨³伤幽素
译文:“咽咽”地效法楚辞吟咏着哀怨的诗句,我多病的身躯经受不住幽冷的侵袭。
注释:¹咽咽:呜咽哀切之声。²楚吟:指楚辞那忧愤深广的长吟。³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⁴幽素:幽寂,寂静。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秋姿¹白发生,木叶²啼风雨。
译文:年轻的躯体益现出衰飒白发早生的“秋姿”,只见风雨中残枝败叶纷纷飘落。
注释:¹秋姿:犹老态。²木叶:树叶。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灯青¹兰膏²歇,落照³飞蛾舞。
译文:灯油将尽的灯焰闪朔着宛如鬼火的青光,飞蛾在扑打着燃焰将熄灭的残光。
注释:¹灯青:谓灯焰显出低暗的青蓝色。²兰膏:古代用泽兰子炼成的用来点灯的油脂。³落照:夕阳的余晖。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古壁(bì)生凝尘¹,羁(jī)²梦中语。
译文:背后古旧的墙壁上积满厚厚的尘灰,我这羁旅客之魂在幽梦中还喃喃自语。
注释:¹凝尘:积聚的尘土。²羁魂:客死者的魂魄。”

  在诗人生命的历程中,也许是伤心的经历太多、太长,也许是伤心的程度太深、太重,这首以“伤心”为题的短歌并不专写哪一件伤心之事,他既没写伤心经历之“实”,又不写伤心情怀之“虚”,而只写眼下自己的景况与周围的环境。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八句可分为上下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先以三句写自身形象。首句“咽咽”是状写悲吟之声。全句写自己“咽咽”地学习效法楚辞,咏吟着忧怨哀愤的诗句;第二句写自己多病的身躯经不住幽冷清寂的侵袭;第三句写自己早生华发,年轻的躯体现出衰飒的“秋姿”。第四句“木叶啼风雨”,转入环境景物,写风雨中纷纷飘落的残枝败叶。这一句环境景物的描写,既是对自身的悲凉境况加以烘托,也具有强化自身形象的比喻象征意味——诗人自身的“病骨”、“秋姿”就像“风雨”中的“木叶”。同时,这句写景又引出以下第二层身边琐屑景物的描绘,使诗歌从第一层向第二层自然地过渡,确乎是“一石三鸟”,言短而意深境阔。

  后四句是第二层。先以三个诗句写身边景物。眼前灯油将尽,灯焰闪着阴阒宛如鬼火的青光,飞蛾在扑打着燃焰将熄的残光;背后,古旧的墙壁上积满厚厚的尘灰,就在这鬼气森森的环境中,末句写李贺这羁旅之客一缕诗魂在幽梦中依然喃喃自语。这后四句先写周围景物,残灯、落照、飞蛾、凝尘,最后以羁魂夜语的形象对周围琐屑景物加以点染。这点染加重了全诗阴暗、悲凉的氛围;深化了诗人“病骨”、“秋姿”的枯寂凄伤情怀,类乎颊上添毫,倍见丰神;同时它又与诗歌首句“咽咽学楚吟”首尾相呼应、相补充,诗人那漂泊的羁魂即使在幽渺的梦幻中仍得不到解脱,依旧在咽咽楚吟。这最后一句确乎又是一石三鸟,言短而意深境阔。

  总观这一首《伤心行》,全诗四十言不露一个“伤心”字样,但在自身形象与周围景物的相融相生之中,字字句句都明显地外现出诗人内心那难言难述、繁久深重的伤心之意,从而也外现了震颤于诗人躯体中那颗已经伤透了的心,也表现出一位年轻且卓有才华的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里,生活得多么艰难、多么不幸。

  清人黎简评长吉诗“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长吉诗集评》)李贺诗确实多不大注意章法,《伤心行》这首五言古诗,虽则八句,却绝不沿袭律诗起、承、转、合的层次结构。但从上述对全诗的剖析来看,《伤心行》前后两层把自身景况与周围景物自然熨贴地交揉在一起,当属于黎简所谓“细心寻绎始见”其“井然”章法之作。诗人通过独具匠心的章法布局,把伤心的主题表现得那样浓重、那样沉郁、那样深幽。

  李贺诗向以想象丰赡、设色瑰奇而著称。明人许学夷评长吉诗“调婉而词艳,然诡幻多昧于理。”(《诗源辩体》卷二十六)但《伤心行》写自身景况与周围环境,故而多用实笔,极少虚诞想象;多用白描,极少浓彩设色;含情含理,绝无诡幻谲妄。诗中所写的景况都是真实的写照,即使“羁魂梦语”也非虚拟,而是诗人现实形象的反照。至于周围环境,无论大景小景,可能均系眼前实景,即使并非实景而是诗人借助想象而构成的种种意象,但它却更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所处现实境遇的凄冷、阴寂。这“实”与“朴”的特色,缩短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强化了艺术上“真”的感染力。全诗在实笔、白描之中,也偶或闪现出新奇造语的火花,如用“秋姿”写自己形貌,更见其衰飒枯槁;用“凝尘”写壁上灰土,更见壁之残古、尘之积铸;用“落照”借指残灯弱焰,更见其无可挽救的衰竭。如此新奇造语增加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度。正是这种种情况,形成《伤心行》独有的格调:古淡质实之中,蕴涵着李贺特有的凄伤色泽。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31-73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