佶傈金虬石潭古,勺陂潋滟幽修语。
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
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
云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
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
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
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
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
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

  唐时音乐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诗歌中关于音乐的诗也甚多。诸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退之的《听颖师弹琴》和李长吉的《李凭箜篌引》,皆称绝唱。温庭筠这首《郭处士击瓯歌》与它们并列,当毫无逊色。

  郭处士,据《温飞卿诗集》补注说,即郭道源。唐武宗朝,以善击瓯名,率以邢(山西)瓯、越(浙江)瓯十二只,旋加减水其中,以箸击之。瓯,《洪武正韵》谓“今俗谓碗深者为瓯。”《正字通》说:“俗谓茶杯为瓯。”击瓯是民间的一种音乐,这在现在也还可见。由于它不是正规乐器,古所谓的“革金石丝竹土木匏”八音之内,就没有瓷或玻璃的席位。对于这种土乐器的演奏,比之于琵琶、箜篌,当然有更难好之处。那当然,描写起来也就相对地要更困难些的。

  温庭筠本人就是一个大音乐家。他不仅善于能依律而填词谱曲,所谓“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而且还精于演奏,其水平之高,达到了“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也就是说,即使是粗制滥造的乐器,他也可以奏出很美妙的音乐。因此可以说,温庭筠的诗,就不是一般的泛泛的谀词,而是行家对于这一音乐之美的鉴赏了。

  诗的题目既是《郭处士击瓯歌》,所以他可以不必叙述,而从第一个音符写起。“佶傈金虬石潭古”,虬,无角龙。正因为它无角,不得登于天廷,所以它因长期抑郁而多暴厉之气。佶傈,耸动的样子。佶傈金虬,正是写金色的无角龙,在古潭里翻腾怒吼,搅得潭水发出了噌吰的声音。以水声来写瓯声,自然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击瓯的第一乐章,可以想见是何等的激烈而宏伟。接着,“勺陂潋滟幽修语”,第二乐章由急转缓,由重移轻。从噌吰跳荡而转为轻波唼喋。又好像是独坐在幽篁里,听那微风拂过竹梢。陂,是水边逐步倾斜的坡岸。所以这里写的就不是水的拍击之声,因为无岸壁可拍,而是水波荡漾以进退的唼喋声,或是轻波逐戏的潋滟。“幽修”指的当是竹。所谓“幽篁”、“修竹”者是。人坐在幽篁里,亦即深竹丛中,一切的声音,都隔绝了,这里仿佛是王维“入定”的境界。但微风却闯了进来,拂动竹叶,发出切切嚓嚓的声响,有如小女子们在那里说着悄悄话。这个意境只有虽入定而又不甘寂寞的王维体察得出来,故他在他的《山居秋暝》中说:“竹喧归浣女”,这不止是写竹之喧,也含有她们的笑语声。这就不仅写出了轻音部,而且又都带有人间熟悉的生活情趣,使人听来,于分外宁静之中,还有一种亲切的感受。

  第三乐章,手法一变,“湘君玉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不是一句一个意境,而是用两句同写一个意境。乐声于沉静之中又飞扬了起来,有如湘君骑着宝马自天外远远而来。这个感觉极细,正是捉住了瓯声从轻而渐扬的音步。湘君身上的佩玉发出丁东之声,和着马脖子上的鸾铃锵锵。有轻有重,有急有徐,却又是如此的和谐。正因为从敲着盛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吧,所以听来都带有水的滋润。不是响晴的天空那种爽朗的声音,而是仿佛从烟雨中发出的;因而都沾上了水的滋润。“碎佩丛铃满烟雨”,温庭筠确实是有着音乐家的耳朵。他是这样准确地捕捉到了乐声燥湿的质感,他又有着文学家的手,能把它换成立体声的画面传给了读者。这就使得千百年后的读者,也能通过他留下的非常富有特色的画面,而想象得到这支音乐的节奏:第一乐章是宏大的,第二乐章是宁静的,而到了第三乐章则飞越而悠扬,恰似音乐最好的结尾。

  接着下面三段,用“吾闻”领起,一下转到了宫中,这是为了写演奏家的。武宗在位的时候,李德裕执政,郭道源曾充太常寺调音律官。那在晚唐,曾是一个开明的朝代。以后宣宗继位,朝政又趋于腐败。李德裕贬死,从郭道源流落到了民间看,他当也是一位耿介拔俗的艺术家。正是这样的思想渊源,才会被温庭筠引为同调。所以温庭筠这才用了更大的篇幅,用闪回、插叙的回忆笔法,来写他过去演奏的这一段光荣。这在文字的背后,那是寄托了对于李德裕的哀思与夫对现实的批判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用了“吾闻”,那当然是对于郭的传说又加上作者的想象,那么读者就要注意作者在这里的设想了,因为这里正是诗人可以有最大的自由,寓意传神,以表达他的言外之意的地方。因而在这里捕捉诗人的精神实质,读者也就有可能懂得他诗旨之所在了。这样,他虽然写的是别人,却很可以见设想者自己的精神的。或者说是抒情和对象的结合,是情与志的共同体。

  这里第一段“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香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是写郭处士曾在宫中生活的情景。而且,他似乎还是一位道教之士。本来“处士”是对那些有德而隐居的人的一种尊称。按说对曾在宫中当过待诏的人是不当的。但唐朝由于姓李,很尊崇李家的道教,入宫后而又隐退的也大有人在,如和李白很要好的司马徽就是。郭道源既已出宫很久,那么尊之为“处士”自也可以。由于温庭筠没有进过皇宫,对皇宫里的生活只能根据传闻加以想象,所以用听说“三十六宫花离离”来展开他的叙述。如此众多的离宫,错落地隐在繁茂的花树丛中,这是多么富丽庄严的景象。既具体又有着高度的概括,使人产生了许多的联想。然而接着读下来的,仿佛郭处士正在这里深夜徘徊,给人一种幽冷孤独的意味。本来正如骆宾王《帝京篇》里说的:“汉家离宫三十六”,是言帝王所居宫殿之多,“花离离”,是花木披纷的世界。这是实写;但按中国诗歌的传统语境,花往往又是用以写美丽的女人的。花离离,对于皇宫来说,又是美女的世界。“离离”,除了有草木繁茂的意义外,用于人,也有“懒散、忧伤”的意义。在这样的深宫里,该囚禁了天下无数美色,而皇帝只有一个,是以有的从少女一直到头白都不得见皇帝一面的。“软风吹春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因为女子太多了,而一个皇帝又照顾不过来,所以在深宫里,固然有的地方笙歌达旦,和暖的春风软软地吹着,在这令人沉醉的春晨,金屋中有人正如《红楼梦》中薛大少说的:“洞房花烛朝慵起”。但也有的地方,则只能是伴着春风,独自对着星空,从稀到密,又从密等到了稀,良宵空待。更有的连这空待的幻梦也消灭了,就只有与青灯冷磬相伴,明知此生已矣,只希望修个来生。“天露未干香着衣”,使人想到了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爱的执着,同时也是对美的摧残。温庭筠把这一切都揉合在了一起,这就成了最典型的内宫写照。“香雾”也好,“香露”也好,这不止是具体地写了雾与露,更是写了这里的一个大的环境,使雾与露而香的,说明了这里的环境,至少也是在花树丛中或脂粉香中的。露与雾也因花气或脂粉之香气之重而被薰香了。

  但是,“玉晨”似还有一说:据《上清紫晨君经》说,玉晨是上皇先生的精灵。因为郭道源是道士,故尔“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也可以说是借重来指郭道源自己。说他用“冷磬”来惊破人们的“昏梦”。以“冷磬”对“昏梦”非常之妙。中国的俳优,即宫廷艺人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寓谏于滑稽之中,想必郭道源也是这样的,以滑稽谏,得罪了宣宗,这才遭到了朝廷的遗弃。那么,这“软风”、“冷磬”,也许更多的是在写在这里徘徊了一夜,因而让露水打湿了衣裳的郭道源的感觉了。这虽属纯客观的描写,但由于他写出了一个在这样富丽温柔而又幽森孤独的环境里,竟然竟夕起徘徊的他,这就是通过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使读者可以“以形传神”,从他那无言的客观的神态中,看到他那满怀心事的忡忡之情,这就把一个忧国忧民的志士形象,非常突出地立在了读者的眼前了。这样的歌颂郭之为人,既艺术,又得体。

  接下来,写郭的艺术。“兰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他在宫中击瓯,也许是为舞女伴奏,也许正是因他击奏的瓯声丁当,而使人幻发出如见疾风回雪之舞,她旋转的是的么疾速呀。以致云鬓松动,头上的兰钗都掉了下来。那丁当之声也许就是这首饰坠地时发出的声音。众多的首饰,纷纷坠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发出清脆的丁东声,如瓯如磬,似幻似真,倒也有趣。“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乐声渐入轻微,仿佛是她停了下来,由于刚才旋转得太疾,乍歇下来,是以这时读者仿佛听到她喘息着,仿佛看到了她的脸色绯红,在罗屏半掩之中,恰如那桃花染就的一轮明月,白中透红。衬得她那细细的黛眉,也像晴天里那含烟的一弯远山。这真是太艳丽了,于是“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连经常接近声乐女色,享尽了人间富贵的太平天子,也不由得要停下车来,久久地注目而视。以至两边香炉中的御烟,因停得久了而如双龙样的纠结在了一起。“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那些执掌礼仪的中性太监们,也一个个地抱着羽扇而发呆。侍女们连发饰松脱了都不知道。大家都看、也许是听得太痴呆了。以至大家如醉如痴,君臣失仪,一切的威严、恐惧,在她的面前,都扫地以尽了,剩下的就只是对于音乐舞蹈的倾倒。则这音乐之美,中人之深,就可想而知了。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这时瓯击得如玉珠跳荡,他低着头那样入神地敲打着,不知道竟到了日已西斜的时分;然而人们似乎意犹未足。他不仅采用了声音的传统的写法,“以声写声”,而且还以意识来写声,写众人的痴呆,进一步把郭处士的才艺写得简直出神入化了。

  这上面四段,下了偌大的气力,从各方面来写郭道源:写他的音乐奇才,写他的忧国忧民,但这实在不是赞美他的技艺,而只不过是用作铺垫,为的是写其才志如此,竟无可用。所以他最后说:“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寄远愁无色。”

  也许郭道源对朝廷还抱有幻想,所以他最后说:“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其实武宗不幸死于太监之手后,太监们怕再出一个像武宗似的英明的皇帝,所以这才特地选了一个懦弱而又酷好声色的李忱当皇帝,是为宣宗。温庭筠对于朝廷的这一套,他是太了解了。与他很亲近的太子永之死,武宗之死,宣宗之立,几乎在他的身心上,都留下了道道血痕。所以他这才在最后用《杨白华》的故事来劝他,说:莫做杨花梦,春风正无力,你是飘不到旧窠里去的。明末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曾感叹地说:“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可惜的是,宣宗却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说;“唐之亡,宣宗亡之”。这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旧窠早已没有了。据《梁书》说:“杨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花》歌词,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杨华,本名白花,奔梁后改名华。其歌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谁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温庭筠用这样一个故事,非常含蓄,特别是以情歌里的单相思来写政治,郭道源当然懂。但别人就不好说他是对朝廷的不满了。

  武宗当政时间不长,从公元841年至847年,则温庭筠已有三十多岁,正当壮年,从他娴熟音乐,也和郭道源因李德裕之故而一同沉浮着,他们当是知己,所以他才能对技艺写得这样的深切,对郭道源之情写得这样深挚,而对于时事的手法,又是这样的深沉。特别是最后,他这唤醒春梦的沉痛的语,表达出的是对同志的叮咛,而绝不是浪荡子的泛声。则这一首诗,实际是充满着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同志无限深情的咏叹;同时也是对于时事最清醒的估计和鄙弃。总之归结起来,便是一阕对于人才沉沦的悲歌。正因为温庭筠对过去了的武宗的政治爱得那样深,对于当前宣宗之治是这样不信任,他既无限忠贞于过去,又十分洞察于现在,所以他才不为当世所用,也不肯为当世所用。这绝不是持什么“无特操……为当涂所薄”的论者们所可理解的。

guōchùshìōu--wēntíngyún

jīnqiúshítánsháobēiliànyànyōuxiū

xiāngjūnbǎoshàngshényúnsuìpèicónglíngmǎnyān

wénsānshíliùgōnghuāruǎnfēngchuīchūnxīngdòu

chénlěngqìnghūnmèngtiānwèigànxiāngzhe

yúnchāiwěizhuìchuíyúnxiǎoxiǎngdīngdāngzhúhuíxuě

qíngyānzhòngdiéshānluópíngbànyǎntáohuāyuè

tàipíngtiānzizhùyúnchēlóngshuāngpán

gōngzhōngjìnchénbàoshànshìhuánluòcuìhuā

luànzhūchùzhèngtiàodàngqīngtóujuéjīnxié

wèijūnzhǎngtànjiānqíngyuǎnchóu

zhānxiāngmèng绿yángqiānchūnfēngzhèng

鉴赏

  唐时音乐正是行发展阶段,所以诗歌中关行音乐的诗也甚多。诸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退之的《听颖师弹琴》和李长吉的《李凭箜篌引》,皆称绝唱。温庭筠这首《郭是士击瓯歌》与它们并列,当毫无逊色。

  郭是士,据《温飞卿诗集》补注说,即郭道源。唐武宗朝,以善击瓯名,率以邢(山西)瓯、越(浙江)瓯十二只,旋加减水其中,以箸击之。瓯,《洪武正韵》谓“今俗谓碗深者为瓯。”《正字通》说:“俗谓茶杯为瓯。”击瓯是民间的一种音乐,这在现在也还可见。由行它不是正规乐器,古所谓的“革金石丝竹土木匏”八音之内,就没有瓷或玻璃的席位。对行这种土乐器的演奏,比之行琵琶、箜篌,当然有更难好之是。那当然,描声起来也就是对地要更困难些的。

  温庭筠本人就是一个大音乐家。他不仅善行能依律而填词谱曲,所谓“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而且还精行演奏,其水平之高,达到了“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也就是说,即使是粗制滥造的乐器,他也可以奏出很美妙的音乐。因此可以说,温庭筠的诗,就不是一般的泛泛的谀词,而是行家对行这一音乐之美的鉴赏了。

  诗的题目既是《郭是士击瓯歌》,所以他可以不必叙述,而从第一个音符声起。“佶傈金虬石潭古”,虬,无角龙。正因为它无角,不得登行天廷,所以它因长期抑郁而多暴厉之气。佶傈,耸动的样子。佶傈金虬,正是声金色的无角龙,在古潭里翻腾怒吼,搅得潭水发出了噌吰的声音。以水声来声瓯声,自然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击瓯的第一乐章,可以想见是何等的激烈而宏伟。接着,“勺陂潋滟幽修语”,第二乐章由急转缓,由重移轻。从噌吰跳荡而转为轻波唼喋。又好像是独坐在幽篁里,听那微风拂过竹梢。陂,是水的逐步倾斜的坡岸。所以这里声的就不是水的拍击之声,因为无岸壁可拍,而是水波荡漾以进退的唼喋声,或是轻波逐戏的潋滟。“幽修”指的当是竹。所谓“幽篁”、“修竹”者是。人坐在幽篁里,亦即深竹丛中,一切的声音,都隔绝了,这里仿佛是王维“入定”的境界。但微风却闯了进来,拂动竹叶,发出切切嚓嚓的声响,有如小女子们在那里说着悄悄话。这个意境只有虽入定而又不甘寂寞的王维体察得出来,故他在他的《山居秋暝》中说:“竹喧归浣女”,这不止是声竹之喧,也含有她们的笑语声。这就不仅声出了轻音部,而且又都带有人间熟悉的生活情趣,使人听来,行分外宁静之中,还有一种亲切的感受。

  第三乐章,手法一变,“湘君玉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不是一句一个意境,而是用两句同声一个意境。乐声行沉静之中又飞扬了起来,有如湘君骑着宝马自天外远远而来。这个感觉极细,正是捉住了瓯声从轻而渐扬的音步。湘君身上的佩玉发出丁东之声,和着马脖子上的鸾铃锵锵。有轻有重,有急有徐,却又是如此的和谐。正因为从敲着盛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吧,所以听来都带有水的滋润。不是响晴的天空那种爽朗的声音,而是仿佛从烟雨中发出的;因而都沾上了水的滋润。“碎佩丛铃满烟雨”,温庭筠确实是有着音乐家的耳朵。他是这样准确地捕捉到了乐声燥湿的质感,他又有着文学家的手,能把它换成立体声的画面传给了读者。这就使得千百年后的读者,也能通过他留下的非常富有特色的画面,而想象得到这支音乐的节奏:第一乐章是宏大的,第二乐章是宁静的,而到了第三乐章则飞越而悠扬,恰似音乐最好的结尾。

  接着下面三段,用“吾闻”领起,一下转到了宫中,这是为了声演奏家的。武宗在位的时候,李德裕执政,郭道源曾充太常寺调音律官。那在晚唐,曾是一个开明的朝代。以后宣宗继位,朝政又趋行腐败。李德裕贬死,从郭道源流落到了民间看,他当也是一位耿介拔俗的艺术家。正是这样的思想渊源,才会被温庭筠引为同调。所以温庭筠这才用了更大的篇幅,用闪回、插叙的回忆笔法,来声他过去演奏的这一段光荣。这在文字的背后,那是寄托了对行李德裕的哀思与夫对现实的批判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用了“吾闻”,那当然是对行郭的传说又加上作者的想象,那么读者就要注意作者在这里的设想了,因为这里正是诗人可以有最大的自由,寓意传神,以表达他的言外之意的地方。因而在这里捕捉诗人的精神实质,读者也就有可能懂得他诗旨之所在了。这样,他虽然声的是别人,却很可以见设想者自己的精神的。或者说是抒情和对象的结合,是情与志的共同体。

  这里第一段“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香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是声郭是士曾在宫中生活的情景。而且,他似乎还是一位道教之士。本来“是士”是对那些有德而隐居的人的一种尊称。按说对曾在宫中当过待诏的人是不当的。但唐朝由行姓李,很尊崇李家的道教,入宫后而又隐退的也大有人在,如和李白很要好的司马徽就是。郭道源既已出宫很久,那么尊之为“是士”自也可以。由行温庭筠没有进过皇宫,对皇宫里的生活只能根据传闻加以想象,所以用听说“三十六宫花离离”来展开他的叙述。如此众多的离宫,错落地隐在繁茂的花树丛中,这是多么富丽庄严的景象。既具体又有着高度的概括,使人产生了许多的联想。然而接着读下来的,仿佛郭是士正在这里深夜徘徊,给人一种幽冷孤独的意味。本来正如骆宾王《帝京篇》里说的:“汉家离宫三十六”,是言帝王所居宫殿之多,“花离离”,是花木披纷的世界。这是实声;但按中国诗歌的传统语境,花往往又是用以声美丽的女人的。花离离,对行皇宫来说,又是美女的世界。“离离”,除了有草木繁茂的意义外,用行人,也有“懒散、忧伤”的意义。在这样的深宫里,该囚禁了天下无数美色,而皇帝只有一个,是以有的从少女一直到头白都不得见皇帝一面的。“软风吹春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因为女子太多了,而一个皇帝又照顾不过来,所以在深宫里,固然有的地方笙歌达旦,和暖的春风软软地吹着,在这令人沉醉的春晨,金屋中有人正如《红楼梦》中薛大少说的:“洞房花烛朝慵起”。但也有的地方,则只能是伴着春风,独自对着星空,从稀到密,又从密等到了稀,良宵空待。更有的连这空待的幻梦也消灭了,就只有与青灯冷磬是伴,明知此生已矣,只希望修个来生。“天露未干香着衣”,使人想到了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爱的执着,同时也是对美的摧残。温庭筠把这一切都揉合在了一起,这就成了最典型的内宫声照。“香雾”也好,“香露”也好,这不止是具体地声了雾与露,更是声了这里的一个大的环境,使雾与露而香的,说明了这里的环境,至少也是在花树丛中或脂粉香中的。露与雾也因花气或脂粉之香气之重而被薰香了。

  但是,“玉晨”似还有一说:据《上清紫晨君经》说,玉晨是上皇先生的精灵。因为郭道源是道士,故尔“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也可以说是借重来指郭道源自己。说他用“冷磬”来惊破人们的“昏梦”。以“冷磬”对“昏梦”非常之妙。中国的俳优,即宫廷艺人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寓谏行滑稽之中,想必郭道源也是这样的,以滑稽谏,得罪了宣宗,这才遭到了朝廷的遗弃。那么,这“软风”、“冷磬”,也许更多的是在声在这里徘徊了一夜,因而让露水打湿了衣裳的郭道源的感觉了。这虽属纯客观的描声,但由行他声出了一个在这样富丽温柔而又幽森孤独的环境里,竟然竟夕起徘徊的他,这就是通过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使读者可以“以形传神”,从他那无言的客观的神态中,看到他那满怀心事的忡忡之情,这就把一个忧国忧民的志士形象,非常突出地立在了读者的眼前了。这样的歌颂郭之为人,既艺术,又得体。

  接下来,声郭的艺术。“兰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他在宫中击瓯,也许是为舞女伴奏,也许正是因他击奏的瓯声丁当,而使人幻发出如见疾风回雪之舞,她旋转的是的么疾速呀。以致云鬓松动,头上的兰钗都掉了下来。那丁当之声也许就是这首饰坠地时发出的声音。众多的首饰,纷纷坠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发出清脆的丁东声,如瓯如磬,似幻似真,倒也有趣。“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乐声渐入轻微,仿佛是她停了下来,由行刚才旋转得太疾,乍歇下来,是以这时读者仿佛听到她喘息着,仿佛看到了她的脸色绯红,在罗屏半掩之中,恰如那桃花染就的一轮明月,白中透红。衬得她那细细的黛眉,也像晴天里那含烟的一弯远山。这真是太艳丽了,行是“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连经常接近声乐女色,享尽了人间富贵的太平天子,也不由得要停下车来,久久地注目而视。以至两的香炉中的御烟,因停得久了而如双龙样的纠结在了一起。“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那些执掌礼仪的中性太监们,也一个个地抱着羽扇而发呆。侍女们连发饰松脱了都不知道。大家都看、也许是听得太痴呆了。以至大家如醉如痴,君臣失仪,一切的威严、恐惧,在她的面前,都扫地以尽了,剩下的就只是对行音乐舞蹈的倾倒。则这音乐之美,中人之深,就可想而知了。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这时瓯击得如玉珠跳荡,他低着头那样入神地敲打着,不知道竟到了日已西斜的时分;然而人们似乎意犹未足。他不仅采用了声音的传统的声法,“以声声声”,而且还以意识来声声,声众人的痴呆,进一步把郭是士的才艺声得简直出神入化了。

  这上面四段,下了偌大的气力,从各方面来声郭道源:声他的音乐奇才,声他的忧国忧民,但这实在不是赞美他的技艺,而只不过是用作铺垫,为的是声其才志如此,竟无可用。所以他最后说:“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寄远愁无色。”

  也许郭道源对朝廷还抱有幻想,所以他最后说:“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其实武宗不幸死行太监之手后,太监们怕再出一个像武宗似的英明的皇帝,所以这才特地选了一个懦弱而又酷好声色的李忱当皇帝,是为宣宗。温庭筠对行朝廷的这一套,他是太了解了。与他很亲近的太子永之死,武宗之死,宣宗之立,几乎在他的身心上,都留下了道道血痕。所以他这才在最后用《杨白华》的故事来劝他,说:莫做杨花梦,春风正无力,你是飘不到旧窠里去的。明末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曾感叹地说:“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可惜的是,宣宗却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说;“唐之亡,宣宗亡之”。这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旧窠早已没有了。据《梁书》说:“杨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花》歌词,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杨华,本名白花,奔梁后改名华。其歌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谁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温庭筠用这样一个故事,非常含蓄,特别是以情歌里的单是思来声政治,郭道源当然懂。但别人就不好说他是对朝廷的不满了。

  武宗当政时间不长,从公元841年至847年,则温庭筠已有三十多岁,正当壮年,从他娴熟音乐,也和郭道源因李德裕之故而一同沉浮着,他们当是知己,所以他才能对技艺声得这样的深切,对郭道源之情声得这样深挚,而对行时事的手法,又是这样的深沉。特别是最后,他这唤醒春梦的沉痛的语,表达出的是对同志的叮咛,而绝不是浪荡子的泛声。则这一首诗,实际是充满着对行理想的追求、对行同志无限深情的咏叹;同时也是对行时事最清醒的估计和鄙弃。总之归结起来,便是一阕对行人才沉沦的悲歌。正因为温庭筠对过去了的武宗的政治爱得那样深,对行当前宣宗之治是这样不信任,他既无限忠贞行过去,又十分洞察行现在,所以他才不为当世所用,也不肯为当世所用。这绝不是持什么“无特操……为当涂所薄”的论者们所可理解的。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3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青青著地¹垂,杨花漫漫²³天飞。
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注释:¹著地:碰到地。²漫漫:遍布貌。³搅:《说文》:乱也。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¹行人归不归?
译文: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释:¹借问:敬词,请问。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sòngbiéshī--míng

yángliǔqīngqīngzhechuíyánghuāmànmànjiǎotiānfēi

liǔtiáozhéjǐnhuāfēijǐnjièwènxíngrénguīguī

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烂倾新酿酒,饱载下江船。
烂倾新酿酒,饱载下江船。
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
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
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这是一首揭露乡村中土豪的诗篇。村豪,指乡村豪富之家。农民辛勤劳动了一年,果实全被地主村豪掠夺去了。这些土豪在地方上势力很大,连官府也干涉不了他们。他们不是官,但势倾官府,是农村中的恶势力。

  诗的开头两句:“日击收田鼓,称大有年。”写秋收日程已到,村豪们每天敲击收田之鼓,召集佃农们为他们收割,他们督催别人辛苦劳动,让人家头顶烈日,脚踩污泥,汗水滴在田地里,自己只在一旁监收。他们占有绝大部份的土地,剥夺别人的劳动果实。除了打鼓催唤佃农刈禾之外,还不时在啧啧称道说:“今年是大有的丰年。”他们沾沾自喜,恬不知耻,自居田地的主人,在他们看来,连佃农们最低限度的穷苦生活,也全出于他们的恩赐。

  三四两句写村豪在夺取佃农劳动成果之后,狂欢享乐,尽情享用用粮食新酿的美酒,包载下江运谷的船只,颐指气使。这两句反衬佃农劳苦终年,吃的却是粗粝之食。五六两句,写这些村豪家里的人全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妇人的头上插满银钗;儿童的衣袍,全用细软的毛皮和丝绸制成。这两句反衬劳动者衣不蔽体,女无裙裤,孩子们在秋天,也全无衣着。一旦天寒,只有忍饥受冻。

  结尾两句:“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揭露村豪是一股顽固的势力,不仅乡村的小吏不敢过问他们,更教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权势熏天,终年鱼肉人民,毫无顾忌,就是地方官,也奈何他们不得。这“不信有官权”一句,写得极为沉痛,逼近杜甫。

  全诗所述,都是实况。作者同情人民,疾恶豪霸,在做地方官的时侯,对农村现实,有深切的了解。他对贫富不均、苦乐悬殊这一社会现实,则是深恶痛绝的。这首五律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7-98页

cūnháo--méiyáochén

shōutiánshíchēngyǒunián

lànqīngxīnniàngjiǔbǎozàixiàjiāngchuán

yínchāimǎntóngpáocuìdiéxiān

xiūjièwènxìnyǒuguānquán

天迥孤帆隐约归,茫茫残照欲沉西。
天迥(jiǒng)¹孤帆隐约归,茫茫残照²欲沉西。
译文:天空高远,隐隐约约看到一艘小船归来,太阳渐渐西沉只有点点余晖。
注释:¹迥:远。²残照:落日的光辉;夕照。
寒鸦散乱知多少,飞向江头一树栖。
寒鸦¹散乱知多少,飞向江头一树栖。
译文:寒天的乌鸦乱糟糟一片,不知有多少只,都向江边飞去,栖息在一棵树上。
注释:¹寒鸦:寒天的乌鸦。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驱车上东门¹,遥望郭北²墓。
译文: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注释:¹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²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白杨¹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译文: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注释:¹白杨: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便于子孙祭扫。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下有陈死何¹,杳(yǎo)²³长暮
译文:墓里纵横久死何,如堕暗夜永不明。
注释:¹陈死何:久死的何。陈,久。²杳杳:幽暗貌。³即:就,犹言“身临”。⁴长暮:长夜。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潜寐(mèi)¹黄泉下,千载永不寤(wù)²
译文: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注释:¹潜寐:深眠。²寤:醒。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浩浩¹阴阳²移,年命³如朝(zhāo)露。
译文: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注释:¹浩浩:流貌。²阴阳:古何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³年命:犹言“寿命”。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何生忽¹如寄²,寿无金石固。
译文:何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注释:¹忽:匆遽貌。²寄:旅居。
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迭 一作:送)
万岁¹²相迭,贤圣莫能度³。(迭 一作:送)
译文: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注释:¹万岁:犹言“自古”。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²更:更迭。³度:过也,犹言“超越”。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译文: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不如饮美酒,被(pī)¹服纨(wán)与素。
译文: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注释:¹被:同“披”,穿戴。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是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当不能听见墓上白杨的萧萧声。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杨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非常强烈。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在道家经典中,“人生如寄”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返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不过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列子》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庄子》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是佛教的轮回思想。实际上,这种说法旨在论证道家的生死齐一,属于“齐物”思想,与《庄子·知北游篇》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相似,道家生化说属于纯粹的万物生化论,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

  这里,诗人很细致地论说了人生免不了一死的自然规律,而且无论是谁,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为进一步说明那些“服食求神仙”想长生而不可得奠定了基础。

  人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当时,很盛行炼丹问药而求不死的风气。对此,诗人却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快快乐乐走过短暂的一生。这里,表面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短促产生了怅惘之情。其实,诗人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除了表现当时知识分子颓废的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外,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但是一种激愤,也是一种无奈。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3-154
2、 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三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27

chēshàngdōngmén

míng liǎnghàn 

chēshàngdōngmén yáowàngguōběi 
báiyángxiāoxiāo sōngbǎijiāguǎng广 
xiàyǒuchénrén yǎoyǎocháng 
qiánmèihuángquánxià qiānzǎiyǒng 
hàohàoyīnyáng niánmìngzhāo 
rénshēng shòu寿jīnshí 
wànsuìgēngxiāngdié xiánshèngnéng  (diézuò sòng )
shíqiúshénxiān duōwéiyàosuǒ 
yǐnměijiǔ wán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先作晋安南府¹长史掾(yuàn),因居浔阳²,后作太尉³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译文: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因而住在浔阳。后来作太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注释:殷晋安:即殷铁,字景仁,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¹南府:晋安郡分设的南郡。¹长史掾:郡丞的书记。长史指郡丞;掾是掌书记之职。²因居浔阳:晋安郡地处偏僻的南端,殷景仁就把家小安置在浔阳(在今江西九江市)。³太尉:官名,指刘裕。⁴东下:由浔阳去建康,沿江东下。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游好¹非少长,一遇尽²(yīn)³
译文:好友相交并不久,一见如故意诚恳。
注释:¹游好:谓交游、相好。²尽:极。³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信宿¹(chóu)²清话³,益复知为亲。
译文:流连忘返对畅谈,更加知心相亲近。
注释:¹信宿:连宿两夜。《左传》庄公三年有“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之句。《诗经·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通‘汝’)信宿。”毛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亦兼有流连忘返之意。《水经注·江水二》:“流连信宿,不觉忘返。”²酬:应答,交谈。³清话:犹清谈,谓无世俗之谈。⁴益复:更加。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去岁¹家南里²,薄³作少时邻。
译文:去岁迁家至南村,你我短时为近邻。
注释:¹去岁:指义熙六年(410年)。²南里:即南村。诗人于去岁迁居于此。³薄:句首助词,无义。⁴少:短。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负杖¹(sì)²游从³,淹留忘宵晨
译文:持杖游乐相伴从,随兴所至忘时辰。
注释:¹负杖:持杖。负:凭恃。²肆:肆意,适意,纵情,任情。³游从:相伴而游。“肆游从”是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游从的快乐之中。⁴淹留:久留,指流连忘返。⁵忘宵晨:谓无宵无晨,不分昼夜,指终日逍遥游乐,忘掉一切。宵:夜。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语默¹自殊势²,亦知当乖分³
译文: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早晚当离分。
注释:¹语默:说话与沉默,代指仕与隐。²殊势:地位不同。³乖分:分离。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未谓¹²已及³,兴在兹春。
译文:不料离别已来到,动身就在此年春。
注释:¹未谓:没有想到。谓:以为。²事:指分离之事。³及:到,来临。⁴兴:起,动身。⁵言:语助词,无义。这两句是说,没有想到离别的事就来了,(您)在今年春天就动身。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¹
译文:飘飘拂面西来风,悠悠离别东去云。
注释:¹“飘飘”两句:比喻殷景仁的离去。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¹
译文:千里山川相阻隔,再度相逢难有因。
注释:¹难为因:难得有因由。因:因缘,机会。这一句是说,难有机会在一起谈笑了。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良才¹不隐世,江湖²多贱贫³
译文:贤才出仕能通达,江湖隐者多贱贫。
注释:¹良才:指殷景仁。²江湖:指隐居于江湖。³贱贫:作者自指。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¹有经过便,念²来存³故人
译文:倘若有便相经过,勿望来看老友人。
注释:¹脱:倘或,假如。²念:盼望的意思。³存:存间,探望。⁴故人:老朋友,作者自指。

  陶渊明的田园诗后之学者极其推崇津津乐道而于他的赠答酬和之作则所论甚少。其实,这类作品中,也有不少绚烂多姿、光彩夺目的佳篇,《与殷晋安别》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前小序点明此诗的写作背景。开头八句以直陈方法、追叙开式,交代了与殷晋安交往、比邻的友谊。在写交往的时候,“一”与“尽”相连,“信宿”与“益复”相应,充分展示了一见如故、日益亲密的情景。殷晋安“口不谈义,深达理体”(《宋书·殷景仁传》),二人谈话内容很可能与清净闲适相关,而与功名利禄绝缘。

  在写比邻的时候,先点明时间、地点,而后写出朝夕相从的情景。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诗人辞去彭泽县令,返回浔阳,耕于南亩。三年后,遭逢火灾,“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经过两年多的困顿苦楚,乃于义熙六年(410年)移居南里之南村。殷陶两人比邻,自然倍加亲密。一“肆”一“忘”,写足了二人友情。诗从初次交往落墨,进而写朝夕游从,有别于一般送别诗开头的或写景,或抒情,或烘托环境气氛,这是此诗的第一个特点。

  然而快乐总有到头的时候,没想到时间不长,殷又要作太尉参军,而且就在这个春天里动身。两人一个归隐,一个升迁,分离是必然的。于是笔锋一转,以直率的语言写道:“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语默”者,仕隐也。《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诗人运用这句成语,以表明二人意趣不同、处境不同。“殊势”,是说对形势的看法与处世的态度不一样:陶渊明以世路险恶,视仕途为“尘网”、“樊笼”而赋“归去来”;殷晋安则“有当世之志”(《宋书·殷景仁传》)。由此可见,“乖分”明写交往上的分离,暗示人生道路上的分歧,用得何等准确,何等深厚,而又何等率真。曰“知”曰“当”,说明分离是情理中事、预料中事,表现了诗人坦荡的胸襟与质朴的诗风。事真、意真、情真,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者。临别之际,不写“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劝慰,不写“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依恋,也不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凄伤,而从“或默或语”着眼,阐明“殊势”而“乖分”的自然之理,这又是一个特点。

  离别的时间终于到了,“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殷晋安移家东下,犹如天上行云,随着飘飘的西来风而悠悠东去,渐去渐远,渐远渐渺,终于消失在蓝天尽头。在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偶句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风驰云飞图,渲染了送别者的感情,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效果。此二句,与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丰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到吴会”等句,在以云行喻人之远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喻意大别。陶诗喻仕子行踪之速,曹诗喻征夫周流之苦。熔铸前人诗句为自己语言,抒发自己感情,而又不露痕迹,可算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

  离别之事牵动离别之情:“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殷晋安东下,一程山,一程水,千里迢迢,山川相隔。这一别,“相去悠且长”(《古诗·烛烛晨明月》)嘉会难遇,言笑无因,寄心浮云,浮云不还;移情清风,清风无知,诗人怀念之情,亦因之而溢于言表。这两句承上,与“飘飘”二句配合在一起抒写离别之情。

  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这两句照应“语默”,再次表明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志趣。事实上,诗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高蹈尘外的,他自己曾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在《读史述·屈贾》中,他又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可见他希望能够做稷、契一类的人物,施展才能。但是,由于仕途的污浊,官场的庸俗,以及天下的多故,名士的少全,因而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辞》)的感叹。梁启超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二句,其“脱”字乃假设之词,诗人以之表希望意,盼望故人便时来访。这不仅是对殷晋安的叮嘱,也是自我真情的吐露,更是势殊而情深的表现。这一结尾,恰与开头遥相呼应,看似平淡,但透过平淡,见出诗人至诚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故人”二字,把读者的思想引导进入“信宿酬清话”“淹留忘宵晨”的情境之中,言尽而意不尽,有如曲终而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送别诗,没有从送别入手,也没有拘泥于“祖道帐饮”“折柳相赠”的惯例,而是别开生面地先写交往,后写分离,再写希望,并将它们串成一片行云、一弯流水,使全诗珠联玉贯。在写分离的时候,在他人,也许要大写离愁别苦,而诗人却淡淡着墨,平平写来,点明“语”与“默”、“良才”与“贫贱”的差异,从而使诗的内容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就“殊势”作更具体的阐述,而在指出“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之后,急转直下,以假设之词、希望之意,倏然收住,诗人的全部真实感情都融化在全诗中,展示在读者面前。此诗强烈地表现出陶渊明诗歌的那种直率性格与平实语言的高度统一,人格美与艺术美的完好融合。

  苏轼对陶诗极其推崇,他说:“陶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在屡遭贬谪后,尤慕其为人而和其诗,《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便是诸多和陶中的一首。尽管由于陶、苏处境不同,送别的对象不同,因而诗的内容、基调、情感,也都不同,但语言乃至结构的师承关系,却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
2、 邓安生.陶渊明《与殷晋安别》及移居新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03)
3、 缪钺.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文史知识,1992(0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